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Picture

         「紅塵自在」第四講                  03.22.2008
  


        「信佛教」重在理信 
                     
               ─「信佛」的意義



  各位聽眾早安,現在又到我們「紅塵自在」的時間了。在上個星期的節目裡,我為大家說明了佛教的宗教特質,或者說它的一種宗教性格。我們也得到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說,佛教可能是最不像宗教的一個宗教。
 
     釋迦牟尼放棄了王位,出家修道,他的動機就是因為看到人生有像老、病、死,這一類難以克服的痛苦,為了替他自己也替所有的眾生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毅然的出家了。他這樣的動機,和所有其他人們的宗教動機,其實是非常類似的。但是,由於他在尋找解脫的態度上面,認真不苟且─也就是說,他祂努力想要得到的答案,是針對這些苦難問題能有一個究竟的解決方法,並不以一種心靈上暫時的寄託為滿足,所以他沒有走上選擇一個神明來奉侍、來膜拜、來依靠的這條路。在他換了一個又一個的老師,乃至於從選擇「苦行」這個方式,到最後用「自覺」的方式來獲得證悟,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最後終於使他發現了,原來使得人們痛苦的真正的原因,竟是在每個人自己的身上。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理解到苦的這個真正原因,沒有從自身去下功夫的話,只是向外追尋,想找一個外人、別人來替我們解決痛苦,豈不就是所謂的緣木而求魚?是永遠辦不到的事情。就算是釋迦牟尼佛吧,他雖然證到了極高的這種智慧,也有相當大的能力,甚至超能力,但是對於究竟解決眾生苦痛這一件事,他也只能扮演像一個導師這樣的角色,給我們循循善誘,並不能代替我們來解決,所以他才會不厭不倦地辛苦說法了四十九年。
 
     請注意,我們這裡強調的是痛苦的「究竟解脫」。在佛學裡,我們常常會用到「究竟」這兩個字。「究竟」就是「到底」的意思。到底了,不留下任何的殘渣,好像我們把一杯水喝盡、喝乾,不留下任何殘留的水滴。的確,我們有些痛苦是可以藉外力的幫助來舒緩,就像佛教徒也經常祈求佛、菩薩的保佑或加持,但是這些都不能保證我們此後不再受苦了。所以這些從外力而來的救贖,也就都不能算是解決痛苦的「究竟」之道。這就像醫生還不知道真正病因的時候來給病人治病,那頂多是治標而已。如果釋迦牟尼對苦難的瞭解是正確、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就必須通過自修的方式,才有可能真正究竟地解決我們的問題。只有照釋迦牟尼所教導的方法來修行,才可以把苦難的解脫做一個究竟的了斷,不再遺留下任何的缺憾。
 
     這樣一條宗教之路,基本上是要靠自我的努力、自我的超越來完成,也就是相當程度上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你會發現,要信仰或者是接受這樣一種宗教比較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性上多少是有一點好逸惡勞的,如果我們有了問題而有別人願意幫我們承擔,有了幸福我們還是可以自己享受,這種宗教當然是比較圓滿,比較吸引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前面我們講過了,學佛的歷程是信、解、行、證,信也是第一個必須要跨越的門檻,如果能夠跨越這個門檻,所謂能信佛或者是能學佛,或者我們說走入佛門,那麼必然在這個人的條件上,他一定要有比較大的心力、或者是心量,一定要相當的理智,才可能生起這樣的信心的。
 
     我們在佛門裡有一句話,說「學佛這件事是大丈夫事,非公侯將相所能為也」。它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對這樣的佛教生起肯定、強烈的信心的話,那麼他必然是有一個大心量的人,這樣的人我們叫做「大丈夫」。有時候有些人雖然做到公侯將相,也未必能有這麼大的心量。因為我們一定得要有一種氣魄,為了把這些苦難的問題做個徹底解決,願意投入自己的一生,願意承擔一切的辛苦,並且像佛一樣有那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直到究竟的解脫為止。
 
     講到這裡也許我們聽眾朋友心裡會嘀咕,那麼是要這麼大的大丈夫才能學佛嗎?那像我們這些凡夫老百姓,是不是就沒有資格學佛了呢?不是這樣!其實我們要瞭解,所謂的對佛學或者是佛教生起信心這件事情,信心是有很多不同層級的。所以像這種大丈夫或者是大英雄,他們這一種發心是要建立在對佛學有比較深度的瞭解之上。對我們一般初學的人來講,只要我們覺得對佛學能夠產生興趣,有相當的意願要去多瞭解一些、多知道一些,這樣的信心其實就已經足夠來進入佛門了。學佛從發心到成佛,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途。雖然漫長,但是我們也不用害怕,因為一旦上了路之後,我們的智慧一步一步都在增長,儘管距離佛的智慧還有相當的距離,可是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之中,只要長一分智慧,也就多得一分自在。只要我們學佛的方法是正確的,只要我們付出了適當的努力,隨著不斷地進步,我們對佛教、對佛學的信心,也就不斷地增長。到了我們信心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自己會明白,學佛這件事的確是值得我們把這一生投注進去,這時候你就會發覺,那麼再生起所謂這種大丈夫的雄心,就一點也不困難。
     
     我不知道在場的聽眾朋友們有多少位是已經對佛學生起了相當的信心。如果您已經有了信心,也已經進入了佛門,那麼我要十分恭喜您,因為能夠進入到佛門跟這樣一種宗教結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的觀察之中,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信佛的人,他們進入佛門的因緣也各不相同。有些人,應該說是前世帶來的吧,他們見到廟就歡喜,碰到和尚就覺得很親切,聽到這個梵唄鐘聲就會流眼淚。所以這種人也不須要人家勸,很自自然然的就喜歡學佛。然而就 一般大多數人而言,要想生起這種信心,的確是需要一些特殊的條件。
 
     在觀察種種不同的條件後,我們可以把對佛學產生信心的形式歸納成幾類。第一類我把它叫做「仰信」,就是由一種尊仰、敬仰而來的這種信心。也就是說我們常常會受到一些所謂德高望重之類的人的感召。譬如我們讀過這個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以後,受到他人格的感動,於是覺得他講的話一定是很有道理、一定是真誠的。或者我們是聽到一些法師、大德的演講,或者是看到他們一些慈悲的行為;或者我們是受到一些尊敬的長輩,或者前輩們的誘導,因而對佛學產生的興趣。這些就是我所謂的由仰信而入佛門。
 
     第二種情況我叫做「解信」。就是透過我們思維上對道理的理解而產生的一種信心。譬如我們偶然接觸到一些佛書,或者聽到別人的談論,那麼其中有些字句讓我們觸動了,從這裡也讓我們生起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些都是屬於我們所謂由解信而入佛門的範圍。
 
     第三種情況我叫做「證信」。就是由我們眼、耳等感官的一些見聞,算是親身經歷到了,因而覺得是真實,是正確,因此生起了信心。譬如我們見到一些奇異的現象,超自然的現象,跟佛學裡的描述相當的類似;或者我們看到一些因果的報應的關聯性,往往就因此對佛學生起了信心,而開啟了我們對佛教或者是佛學的探索和尋求。
 
     在這些不同的生起信心的途徑之中,除了說像前世帶來的信心之外,那麼我想在佛學裡比較重要也比較踏實而持久的,應該是通過「解信」而來的信心。因為經過我們思維、理解,而建立起來的信心,他的基礎會比較客觀,也比較不容易犯錯誤。隨著我們理解的深入,這種信心就更踏實,不容易動搖。諸位看,在我們前面談過的四個學佛歷程當中,第一個是「信」,之後馬上就是「解」,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從「仰信」進入了佛門,若沒有再進一步從這個「解」上來深化的話,他這個信心很容易是偏差的。譬如有人會含糊籠統的把這個佛也當成是像其他宗教裡那種主宰神明一樣來膜拜的話,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偏差。
 
     記得我還在大學的佛學社裡帶「佛學導論」這個課程的時候,那時候遇見一位大一的新生,滿有朝氣的。他告訴我他信佛的因緣,跟他的家人信佛有關,他從小就吃素拜拜等等。我當時聽了滿高興的,又有這麼一個很有緣的同學來加入我們的社團了。可是在他聽了我幾堂課之後,有一次下課的時間,他就來找我理論。他說你講的這個佛學,怎麼說是沒有自我的、無我的?這個一定是錯了,要是沒有我,那學佛幹嘛,那麼又是誰去修行呢?講得理直氣壯。我雖然很耐心的再繼續給他做了一些解釋,但是從他的神情看來還是無法接受。果然,從那一堂課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再看到他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我們警惕。
 
     下面我想介紹一下,我個人對佛教生起信心的歷程,也許這個故事可以給大家做一些參考,如何純粹從理性上建立對佛法的深度信心。在我學佛的過程中,回想起來有三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對我信心的生起有很大的影響。在我還是念高中的時候,由於我母親的生病和去世,讓我有機緣接觸到一個所謂的「乩壇」。諸位聽過「乩童」吧?乩壇就是乩童在扶乩的地方。如果聽眾朋友過去沒有聽過乩壇這個名稱的話,我可以稍微做一下解釋。「乩」這個字就是一個占卜的占,右邊加一個彎勾。那所謂的扶乩是怎麼一回事情呢?扶乩首先需要有一個人做為乩童。所謂的乩童,就是一個人,假設是有一些神靈附到他的身體上去了,所以他已經不完全是他自己了,而透過他和神靈的溝通,就可以表現許多神異的能力。那扶乩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一般可大分成文的和武的兩種。我所造訪的這個乩壇,是屬於比較高級的一種,怎麼說呢?因為它不但比較文而且文采極好。這種文式的扶乩要有一支所謂的乩筆。這個乩筆是一個丁字型的,是用一個木頭或是樹枝做成一個丁字型的東西,那麼丁字型的中間那一勾就彎下去,這個彎下去的目的,就是它可以在一個用沙平舖的沙盤上面滑動。丁字上面的橫桿就是讓雙手扶著的地方。在乩童假設是被神靈附身了,他就用兩支手扶著這個丁字型的乩筆的兩端,然後讓這個乩筆的筆尖,也就是那個彎鉤底端,在這個沙盤上面來滑動,藉著滑動的痕跡在沙盤上就可以表現出一些字來,或者某些形像的符號。這就是所謂的扶乩。我所去的這個乩壇,每當開壇時都為信眾們作兩件事情,一個是問病,一個是問事。
如果你是有病想要求他醫病的話,他可以用這個乩筆就直接開出一個中藥的藥方出來。如果你有私人難解的問題,希望能從這位神靈得到一個解答,他也可以用乩筆寫出一些詩句或者只是一篇文字來給你回答。 記得裡面所寫出的文句都非常的高雅優美。當時我幾乎每個禮拜都去參加他們的活動,有時候也去問一些自己的問題,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旁觀。這樣前後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面,的確看到了很多非常不可思議的、很奇怪的事情。當時的我還不懂佛學,不過這樣累積的經歷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讓我在以後學佛的時候,對佛學裡所提到的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或者是人類以外其他的生命存在,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那麼另外一個轉折點,就要說到我進入了大學之後了。由於這個乩壇的經驗,所以在我進入大學之後,就毫不猶疑的加入了當時的一個由學生組成的佛學的社團,叫做「晨曦社」。後來才知道,這是第一個在大學校園裡成立的佛學社團。當時這個學社為社友開了兩門課程─ 一門課程叫做「佛學概論」,就是所謂佛學入門的課程;另外一門課程叫做「大乘起信論」。當時的我以為「起信」是個基礎,就選擇了 「大乘起信論」這一門課程去聽課。但是完全不曉得這部論其實是非常深的佛學著作,是極高階課程,對於一個完全沒有入門的人而言,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我雖然聽了一個學期,結果是一片茫茫然,不覺得有什麼收穫。
 
     我記得是下學期的一個星期二吧!下完課後,我沒有回家,在校園裡面遊盪,忽然想起了那一天好像是佛學概論排定的日子,心裡想說,那麼何不也去試聽試聽看看呢?就這樣子走進了這個教室。這個課程原來是由我們學社裡一位學長來主講的。當天課程的內容剛好是談到了佛學裡有關「空觀」這方面的道理。我還記得那位學長的口才很好,道理也講得非常清楚。上完這堂課之後,我心裡感受到相當的衝擊,也可以說是震驚。因為這一種所謂「空觀」的思維的方式,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在我高中的年代裡,也胡亂的翻過一些簡單的哲學書籍,也曾經思維過一些有關人生的問題,但是一直沒得到甚麼具體的東西。後來我轉念一想,覺得好像想通了。我告訴我自己,人生的問題是一個亙古的問題,不是今天到我們才有的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有過多少聰明智慧的人物,如果他們都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解答的話,那麼大概這種問題也就不是區區我所能妄想的了。從那以後我也就把興趣轉移到人間的事物,不再浪費時間去思考那些抽象的東西了。可是在這堂課裡,就在這一堂有點偶然的課堂裡,突然聽到了這種怪異的空觀的說法,雖然這個道理的說明並不是真的那麼難懂,但是我幾乎敢篤定,一般老百姓是絕不會從這種角度去思維的。換句話說,這個空觀所觸及的領域,正好是我們思維上的一個死角,所以通常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是視而不見的。這裡讓我震驚的是,竟然有人,竟然有這個叫作佛陀的人,能夠超群出表,觀透到這樣一個思維的死角,並且毫不留情的把它直顯到我們面前。當時,我就產生一個模糊的感覺,似乎我以前認為不可能解答的這種人生的問題,也就是我早就放棄了的問題,如果從這一條思維的僻徑上探索下去,或者會柳暗花明,說不定就真能把這個亙古的問題給解開來了。
 
     從這以後,我就一堂課也不敢缺,乖乖的把這一個學期的佛學概論課上完了。學期結束之後,我又碰到一個很好的因緣。當時有一位很發心的李炳南李老居士,在台中地區弘法,很有成績。他為大專的學生特別開了一個暑假的夏令營,安排了老師,安排了教材,給我們一個月的時間,在那裡無憂無慮的專心上課。這在當時的佛教界還是個創舉。我由於對亡母的思念,很珍惜這個機會,學習得非常認真,期末的考試裡還得到高分。從這個夏令營回到學校以後,我讓親友意外的從電機系轉到數學系,是想能更方便來理解佛學。後來由於學社裡學長的要求,讓我去主持佛學概論課程的講說。沒想到我那麼一講就講了好幾年。這個經歷對我個人學佛的利益極大,它逼著我要在解門上面多用功夫,也鞭策我不斷向前。這些讓我對佛學的信心越來越清朗、越來越落實。
 
     另外一個更進一步提升了我信心的轉折點,應該是在作研究生時我在哲學系裡旁聽的一門課。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從國外退休回台定居,在台大的哲學系開課。方東美先生在西洋哲學方面本來就造詣很深,他中年以後才開始學佛,到了晚年他把大部分的精神都放在佛學上,並極力稱頌佛教哲學的博大和精深。他為了把佛教哲學完整的介紹出來,先開一門課叫「魏晉玄談」。這門課我沒趕上,我去旁聽的那個課程,是他的第二門課,叫做「隋唐大乘佛學」。方先生雖已年過七十,但聲音宏亮,在講台上有時一站三個小時,忘了休息。方先生的講課相當天馬行空,我幸虧有幾年主持佛學討論的底子,還勉強跟得上。在這個課程裡,方先生把佛教的思想和中外其他的哲學思想,常拿來做了很多對比,這樣子開了我很大的眼界,讓我更清楚地體認到,佛教哲學思想裡所涵蘊的這個智慧,的確是已經到達了巔峰。

    所以到了這裡,我對學佛這條路子,已經死心蹋地,不只是義無反顧,實際上可說是已經到了沒有退路的地方。所以後來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我常常會很感慨的說,任何人要是真的學佛學會了、學進去了,那麼一定是一條不歸之路。到了這個地步信佛才算有了根柢。

     可是這麼好的佛學,我過去不知道,後來我看看我周邊的人很多的人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好像我們住在一個房間裡面,有很多的門,可是有些門我們是永遠不想打開的。我們打開了這扇佛學之門的人,看到了裡面種種的奇珍異寶,琳瑯滿目,驚豔不已;可是對從來沒有打開過這扇門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完全不存在的世界。所以在佛教裡非常的強調所謂的緣分。我個人很感激,覺得我自己學佛的緣分非常的好,我也希望藉著今天我們這個節目互相的交流,也給您帶來很好的緣分,祝您週末愉快,我們下個星期六同一時間再見,謝謝!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上一講        下一講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