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Picture
  
  「紅塵自在」第一講        
  03.01.2008
 
  
    「自在」需要智慧
 

    各位聽眾您好,今天是我們「紅塵自在」節目第一次的播出。「紅塵自在」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滿美的,因為我們這個節目原也是想要把這個人生做一些美化,所以我想我們取一個美一點的名字是很恰當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在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某種自在的感覺,覺得好舒服、好輕鬆,或者很愜意,或者至少是一種飄飄然、沒有壓力的感覺。這的確就是一種自在的感覺。那麼如果我們想把它說得更具體、更清楚一點的話,也許可以這樣說,所謂的自在,就是在一種完全沒有壓力、沒有干擾的狀態之中,我們因此覺得很安逸、覺得很放心。
 
     那麼紅塵又是什麼呢?紅塵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這個境界。在現實生活的這個境界裡面,有很多讓我們覺得美好的事情,有很多可愛的事情,所以我們也都很希望能留住在這個紅塵之中,沒有多少人真得想要看破紅塵。但是留在這紅塵之中,我們是不是常常能得到自在呢?
 
     就經驗來講,可能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不是那麼自在的,並不是那樣的沒有干擾,或者沒有壓力。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的命特別不好,所以活得特別的辛苦。其實不然,這其實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宿命。因為如果是由於壓力和干擾,給我們帶來了不自在的話,你想想看,在我們這個紅塵之中,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是不是有太多的事情會給我們產生壓力呢?我們的學業、我門的工作、我們經濟上的一些問題,還有我們對家人所懷抱的一些責任─這些都給我們帶來壓力。那麼更不用說我們還要對自己的理想,常常有所期待、有所期許,我們對自己的親人也有所期許,我們的親人對我們也有所期許。這些在在處處都為我們創造了壓力。干擾的因素更不用說了,我們在這個必須與人相處的社會裡,有同事間的干擾、有朋友之間的干擾、有不相干的人來干擾;另外有環境的干擾;還有在內心不安寧的時候給自己造成的干擾。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紅塵之中,真正能夠完全免除壓力,或者免除干擾的時候,其實是非常的有限。
 
     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在紅塵之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平安,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節目的目的就是想去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紅塵之中,去找到一些巧妙的方法,讓我們能得到更多的自在。換句話說,就是要想辦法能夠減少我們的壓力、減少對我們的干擾。壓力和干擾,有些是從外界來的加諸於我們的身上,但是也有很多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世界。
 
     舉個例說吧!當我們對自己有很深的期許,或者對親人,特別是兒女,有很深的期許,在期許越深的時候,這種期待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也就越大。這些壓力,顯然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的世界─一旦放下期許,壓力就跟著消失了。然而,即便是從外在環境給我們的壓力,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從心理世界做些調整,來化除這些壓力。為什麼呢?因為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很多時候也是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我們外在的環境,那麼唯一能夠讓我們得到自在的方法,就必須回歸我們的內心,希望從內心的修養上,能夠把這些壓力或者是干擾消除,從此而得到一種自在。
 
     要做到這樣子容不容易呢?不容易!一方面我們需要對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對這個世界、對這個人生,可能需要有更深入一點的瞭解,我們才能夠在心理上有所調整。另外一方面,我們還得培養一種能力,能夠對所謂的人性做一些深度的反省或者是反思,才有能耐穿透內心的世界,那麼這也不容易。
 
     不管是對人生的一種深度的瞭解,或對人性的一種深度的反思,這裡面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需要很多的智慧來處理,我們需要很大的智慧來處理。我想我們都有過一種經驗,就是有一些逆境現前的時候,讓我們很不自在,可是在某種的因緣條件之下,忽然我們的腦筋急轉彎了,忽然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於是這個逆境可能就不再是逆境了,我們的心理也就可以放下坦然。這裡所謂換一種角度來看事情,能夠這樣做,這種經驗往往就隱含著某種智慧的作用和表現。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老家安徽桐城,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聽說是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尚書宰相姓張,他的老家住在桐城。他老家有一個鄰居姓吳,吳家和他們張家的圍牆中間有一些個空地,這塊空地有一部分是屬於張家的。可是有一次這個吳姓的鄰居,他就把圍牆向外擴移,把圍牆外的地都圈到他自己的家裡去了。那麼這一來激怒了張家,想這樣的話,你明明強盜我們的土地嘛!當然心中十分的不平。張家人想說,我們家還有老爺在朝為官,怎麼容得你這樣囂張呢?所以趕快就修書一封送到京城去,希望宰相老爺能夠為他們討回公道,運用一些公權力什麼的,能夠把這個土地再拿回來。沒想到這位張宰相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看了這封書信以後,就寫了一封回信,這封回信是短短的一首詩,他怎麼說呢?他說,「千里寄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這封書送回到張家以後,張家的管事的人也算明理,那麼就照著老爺的意思辦,好吧!我也就不跟你爭,我乾脆把我的牆再退三尺,我們還是留一個空間出來吧!這一來倒是讓這個吳姓的鄰居大出意外,因為他想說,你既然這樣仁義,我不能表示我不仁義,既然你讓三尺,那麼我也就讓三尺。所以這樣兩家中間就出現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流傳了很有名的叫做「六尺巷」。
 
     這個故事說明了,這個張宰相真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運用他的智慧,把這樣一個很不公平、很讓人不自在的一件事情,用幾句話就完全的化解掉了。你看他這個詩句,雖然很短,但是他用壯闊的長城這個圖像,對顯出這個六尺也好、三尺也好的土地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再從歷史裡面舉出這麼偉大的一個秦始皇,他也在時間之中消亡了,那麼這樣來看我們的這個人生,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瑣碎的心思,也就變得非常的虛幻、微不足道。所以這樣一封信,大家看過之後,張家裡面的人也就能自然的把這個生氣念頭放下來,而又回到一種自在。這封短信裡所散發出來的智慧就有這麼大的力量,轉移了人心。
 
     那麼好了,既然我們需要智慧來成就自在,那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呢?我們剛剛說需要很大的智慧,那什麼樣是大的智慧呢?我們知道在中外歷史的傳承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智慧,我們這個節目想替大家安排的,則是選擇用所謂佛家的智慧,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自在的境界。
 
     對很多聽眾朋友來講,您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您會想說,就我所知道的這個佛教,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是寺廟,我們看到的是佛像、僧侶,看到很多人在這裡燒香、拜拜、念經,不就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嗎?不識字的老奶奶也可以信的宗教,這裡面能有這樣大的智慧嗎?回溯到三、四十年前,我開始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台灣讀大學,那個時候的社會對於佛教的看法,就是像這樣的看法一樣,甚至於還認為佛學或者佛教,不但迷信,其實是一個相當消極或者是逃避的地方。所以那個時候,我們以大學生的身份開始學佛的時候,還常常讓別人覺得怪異,常常被人指指點點,為什麼會去信仰這麼一個古老、過時的宗教呢?
 
     這樣講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的環境由於經濟的發展,大家生活的富裕,所以有了對文化上的一些比較深化的要求,精神上的一種提升的要求。所以在這種的情況之下,佛學應運而起,在台灣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非常的普遍,深入到知識份子的階層,變成了一個所謂的顯學。別的不說了,我們單看這個寺廟,各處的山林裡面到處都是寺廟,即使在城市裡面,大街小巷你也看到很多的精舍、中心,比比皆是。佛學在台灣這樣發展的情況,也透過了兩岸的交流,開始滲入大陸,對大陸的佛教的催化,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在台灣現在的知識界中,幾乎每一個人多多少少也都懂一些佛教的道理,已經普及到這樣一個程度。也就是說,在今天,佛學的智慧已經被相當多數的人認可、接受,而且認為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為什麼佛學會突然間這樣興旺起來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佛學或者說佛教,雖然在世俗間呈現出宗教的一面,有宗教的功能,但是如果對佛學開始有一些瞭解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佛教的骨子裡,或者是佛學的骨子裡,全部都是智慧。智慧才是整個佛教的精髓。怎麼說呢?我們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說明這件事情。當然如果我們肯去閱讀一些佛學的經典,或者是有關佛學的著作,我們很快都會同意的。要是簡單一點來說明,其實只要我們對「佛」這個字的涵意瞭解得正確的話,我們就知道佛學必須是一個純智慧的宗教。
 
     很多剛剛接觸到佛教的人,他們對「佛」往往有一種瞭解,以為所謂的「佛」不就是歷史上的釋迦牟尼嗎?也有人泛泛的以為,既然佛學是一個宗教,那麼佛又是這個宗教裡的教主,那麼他應該就像其他宗教裡至高的神明一樣囉!或者甚至於就是一位造物的神祇。不是這樣的!「佛」字原來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是一個音譯的字。在梵文的原字,應該念作Buddha。很有趣的是在閩南語裡面,我們把佛叫做ㄅㄨˋ,你看ㄅㄨˋ這個發音和梵文的Buddha倒是滿貼近的,這個可能因為閩南語原來是我們中原河洛的語系,所以可能發的音就是佛字的古音,才會這樣的相近。
 
     那麼在梵文裡面,究竟「佛陀」(Buddha)這個字,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義譯過來,就是所謂「覺者」,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所以如果從這樣的意義來看,其實「佛」或者「佛陀」並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或者任何一個神明,因為任何人一旦覺悟了,都可以叫做佛。換句話說,「佛陀」其實像是一個頭銜一樣。就像我們稱呼某人是Ph.D,Ph.D也是一個頭銜。要獲得這種頭銜,需要有某種資格。做為一個Ph.D,我們知道他的資格就是需要有一篇被認可的論文。那麼做為一個「佛陀」,或者得到「佛陀」的頭銜,又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資格,或者qualification呢?
 
     在佛學裡來講,能夠被稱為佛陀的人,他的條件是需要具備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在佛學裡有一個名稱,叫做「正遍知」。所謂的「正遍知」,其實就是所謂的「正知」和「遍知」。「遍知」是說他的智慧能夠遍知一切,能夠普遍的對任何的事物都通曉、通達。那麼再加上一個「正知」,就是說他這種通達的智慧,是非常正確的,沒有一點點絲毫的錯誤在裡面,這樣合起來叫做一個「正遍知」。
 
     這個「正遍知」在佛學裡有時候被翻譯成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的「正覺」就是他的覺悟是正確的,和我們的「正知」的意思是一樣的。那麼「正等」就相當於這個「遍知」,也就是對一切的事情,他都能夠得到了同樣程度的通達或者是通曉,而且這種通達、通曉,都能夠如一一事物的原樣,沒有任何的扭曲。這樣的智慧、這樣的覺悟,再加上「無上」兩個字,表示說沒有任何的智慧,或者是覺悟,能夠再超過其上。也就是說,這樣的覺悟和智慧,已經到了一個圓滿無瑕的地步,已經到了智慧的極致,所以這就是要得到佛陀這個頭銜的條件。佛既然只是這麼一個頭銜,並不特指任何一個人,所以如果任何人經過了努力,得到了這種智慧,達到了這種的境界,他就可以有佛的頭銜,他也就是佛。                      
 
     所以您看,原來這個佛不是只有釋迦牟尼而已,釋迦牟尼只是眾多的覺悟者之一,就好像我們有很多很多的Ph.D一樣。所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我們說學佛,就好像我們在修這個Ph.D一樣,我們是在「學做一尊佛」。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裡,於是已經成就「正遍知」的釋迦牟尼佛就當然成了我們的指導老師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當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我們會稱呼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南無」也是一個梵文的音譯,就是「敬禮」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向我的老師致我最深的敬意。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之間的關係,不過就是一個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向他學習的。在佛學裡,其實我們對佛還有很多不同的稱呼,通常說有十種不同的稱呼,在這十種的稱呼裡面,其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師」,也就是說,佛不但做我們的老師,天上人間他都有資格做一個導師。
 
     講到這裡,我想很多如果過去接觸佛學不多的朋友們,一定會十分的驚訝!佛真的只是我們的導師嗎?如果他有那麼高的智慧,如果說我們發心要學佛的話,以我們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真的有可能達到那麼高深、那麼圓滿的智慧嗎?我想任何一個初初進入佛門的人,一樣會有這些問題的,所以下面我想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以這個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切佛的代表,看看這個釋迦牟尼佛,他的成長和修道乃至於證道的這麼一個過程,看看我們從這裡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這就是我們下一個節目單元裡面所要談的題目,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生平。
 
     另外,我們還想到一個也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關「宗教」的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佛教或者是佛學,是像我們今天所描述的這樣,是一種純粹對智慧的追求,那麼它究竟應不應該還算是一個宗教呢?這個問題,我想下次再會給您細細地來說明。
 
     今天我們的節目就到此為止,謝謝您的收聽,我們下一個禮拜,星期六早上七點,同一時間再見。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下一講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