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紅塵自在」第一講
03.01.2008
「自在」需要智慧
各位聽眾您好,今天是我們「紅塵自在」節目第一次的播出。「紅塵自在」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滿美的,因為我們這個節目原也是想要把這個人生做一些美化,所以我想我們取一個美一點的名字是很恰當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在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某種自在的感覺,覺得好舒服、好輕鬆,或者很愜意,或者至少是一種飄飄然、沒有壓力的感覺。這的確就是一種自在的感覺。那麼如果我們想把它說得更具體、更清楚一點的話,也許可以這樣說,所謂的自在,就是在一種完全沒有壓力、沒有干擾的狀態之中,我們因此覺得很安逸、覺得很放心。
那麼紅塵又是什麼呢?紅塵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這個境界。在現實生活的這個境界裡面,有很多讓我們覺得美好的事情,有很多可愛的事情,所以我們也都很希望能留住在這個紅塵之中,沒有多少人真得想要看破紅塵。但是留在這紅塵之中,我們是不是常常能得到自在呢?
就經驗來講,可能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不是那麼自在的,並不是那樣的沒有干擾,或者沒有壓力。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的命特別不好,所以活得特別的辛苦。其實不然,這其實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宿命。因為如果是由於壓力和干擾,給我們帶來了不自在的話,你想想看,在我們這個紅塵之中,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是不是有太多的事情會給我們產生壓力呢?我們的學業、我門的工作、我們經濟上的一些問題,還有我們對家人所懷抱的一些責任─這些都給我們帶來壓力。那麼更不用說我們還要對自己的理想,常常有所期待、有所期許,我們對自己的親人也有所期許,我們的親人對我們也有所期許。這些在在處處都為我們創造了壓力。干擾的因素更不用說了,我們在這個必須與人相處的社會裡,有同事間的干擾、有朋友之間的干擾、有不相干的人來干擾;另外有環境的干擾;還有在內心不安寧的時候給自己造成的干擾。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紅塵之中,真正能夠完全免除壓力,或者免除干擾的時候,其實是非常的有限。
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在紅塵之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平安,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節目的目的就是想去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紅塵之中,去找到一些巧妙的方法,讓我們能得到更多的自在。換句話說,就是要想辦法能夠減少我們的壓力、減少對我們的干擾。壓力和干擾,有些是從外界來的加諸於我們的身上,但是也有很多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世界。
舉個例說吧!當我們對自己有很深的期許,或者對親人,特別是兒女,有很深的期許,在期許越深的時候,這種期待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也就越大。這些壓力,顯然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的世界─一旦放下期許,壓力就跟著消失了。然而,即便是從外在環境給我們的壓力,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從心理世界做些調整,來化除這些壓力。為什麼呢?因為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很多時候也是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我們外在的環境,那麼唯一能夠讓我們得到自在的方法,就必須回歸我們的內心,希望從內心的修養上,能夠把這些壓力或者是干擾消除,從此而得到一種自在。
要做到這樣子容不容易呢?不容易!一方面我們需要對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對這個世界、對這個人生,可能需要有更深入一點的瞭解,我們才能夠在心理上有所調整。另外一方面,我們還得培養一種能力,能夠對所謂的人性做一些深度的反省或者是反思,才有能耐穿透內心的世界,那麼這也不容易。
不管是對人生的一種深度的瞭解,或對人性的一種深度的反思,這裡面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需要很多的智慧來處理,我們需要很大的智慧來處理。我想我們都有過一種經驗,就是有一些逆境現前的時候,讓我們很不自在,可是在某種的因緣條件之下,忽然我們的腦筋急轉彎了,忽然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於是這個逆境可能就不再是逆境了,我們的心理也就可以放下坦然。這裡所謂換一種角度來看事情,能夠這樣做,這種經驗往往就隱含著某種智慧的作用和表現。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老家安徽桐城,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聽說是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尚書宰相姓張,他的老家住在桐城。他老家有一個鄰居姓吳,吳家和他們張家的圍牆中間有一些個空地,這塊空地有一部分是屬於張家的。可是有一次這個吳姓的鄰居,他就把圍牆向外擴移,把圍牆外的地都圈到他自己的家裡去了。那麼這一來激怒了張家,想這樣的話,你明明強盜我們的土地嘛!當然心中十分的不平。張家人想說,我們家還有老爺在朝為官,怎麼容得你這樣囂張呢?所以趕快就修書一封送到京城去,希望宰相老爺能夠為他們討回公道,運用一些公權力什麼的,能夠把這個土地再拿回來。沒想到這位張宰相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看了這封書信以後,就寫了一封回信,這封回信是短短的一首詩,他怎麼說呢?他說,「千里寄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這封書送回到張家以後,張家的管事的人也算明理,那麼就照著老爺的意思辦,好吧!我也就不跟你爭,我乾脆把我的牆再退三尺,我們還是留一個空間出來吧!這一來倒是讓這個吳姓的鄰居大出意外,因為他想說,你既然這樣仁義,我不能表示我不仁義,既然你讓三尺,那麼我也就讓三尺。所以這樣兩家中間就出現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流傳了很有名的叫做「六尺巷」。
這個故事說明了,這個張宰相真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運用他的智慧,把這樣一個很不公平、很讓人不自在的一件事情,用幾句話就完全的化解掉了。你看他這個詩句,雖然很短,但是他用壯闊的長城這個圖像,對顯出這個六尺也好、三尺也好的土地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再從歷史裡面舉出這麼偉大的一個秦始皇,他也在時間之中消亡了,那麼這樣來看我們的這個人生,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瑣碎的心思,也就變得非常的虛幻、微不足道。所以這樣一封信,大家看過之後,張家裡面的人也就能自然的把這個生氣念頭放下來,而又回到一種自在。這封短信裡所散發出來的智慧就有這麼大的力量,轉移了人心。
那麼好了,既然我們需要智慧來成就自在,那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呢?我們剛剛說需要很大的智慧,那什麼樣是大的智慧呢?我們知道在中外歷史的傳承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智慧,我們這個節目想替大家安排的,則是選擇用所謂佛家的智慧,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自在的境界。
對很多聽眾朋友來講,您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您會想說,就我所知道的這個佛教,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是寺廟,我們看到的是佛像、僧侶,看到很多人在這裡燒香、拜拜、念經,不就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嗎?不識字的老奶奶也可以信的宗教,這裡面能有這樣大的智慧嗎?回溯到三、四十年前,我開始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台灣讀大學,那個時候的社會對於佛教的看法,就是像這樣的看法一樣,甚至於還認為佛學或者佛教,不但迷信,其實是一個相當消極或者是逃避的地方。所以那個時候,我們以大學生的身份開始學佛的時候,還常常讓別人覺得怪異,常常被人指指點點,為什麼會去信仰這麼一個古老、過時的宗教呢?
這樣講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的環境由於經濟的發展,大家生活的富裕,所以有了對文化上的一些比較深化的要求,精神上的一種提升的要求。所以在這種的情況之下,佛學應運而起,在台灣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非常的普遍,深入到知識份子的階層,變成了一個所謂的顯學。別的不說了,我們單看這個寺廟,各處的山林裡面到處都是寺廟,即使在城市裡面,大街小巷你也看到很多的精舍、中心,比比皆是。佛學在台灣這樣發展的情況,也透過了兩岸的交流,開始滲入大陸,對大陸的佛教的催化,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在台灣現在的知識界中,幾乎每一個人多多少少也都懂一些佛教的道理,已經普及到這樣一個程度。也就是說,在今天,佛學的智慧已經被相當多數的人認可、接受,而且認為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為什麼佛學會突然間這樣興旺起來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佛學或者說佛教,雖然在世俗間呈現出宗教的一面,有宗教的功能,但是如果對佛學開始有一些瞭解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佛教的骨子裡,或者是佛學的骨子裡,全部都是智慧。智慧才是整個佛教的精髓。怎麼說呢?我們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說明這件事情。當然如果我們肯去閱讀一些佛學的經典,或者是有關佛學的著作,我們很快都會同意的。要是簡單一點來說明,其實只要我們對「佛」這個字的涵意瞭解得正確的話,我們就知道佛學必須是一個純智慧的宗教。
很多剛剛接觸到佛教的人,他們對「佛」往往有一種瞭解,以為所謂的「佛」不就是歷史上的釋迦牟尼嗎?也有人泛泛的以為,既然佛學是一個宗教,那麼佛又是這個宗教裡的教主,那麼他應該就像其他宗教裡至高的神明一樣囉!或者甚至於就是一位造物的神祇。不是這樣的!「佛」字原來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是一個音譯的字。在梵文的原字,應該念作Buddha。很有趣的是在閩南語裡面,我們把佛叫做ㄅㄨˋ,你看ㄅㄨˋ這個發音和梵文的Buddha倒是滿貼近的,這個可能因為閩南語原來是我們中原河洛的語系,所以可能發的音就是佛字的古音,才會這樣的相近。
那麼在梵文裡面,究竟「佛陀」(Buddha)這個字,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義譯過來,就是所謂「覺者」,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所以如果從這樣的意義來看,其實「佛」或者「佛陀」並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或者任何一個神明,因為任何人一旦覺悟了,都可以叫做佛。換句話說,「佛陀」其實像是一個頭銜一樣。就像我們稱呼某人是Ph.D,Ph.D也是一個頭銜。要獲得這種頭銜,需要有某種資格。做為一個Ph.D,我們知道他的資格就是需要有一篇被認可的論文。那麼做為一個「佛陀」,或者得到「佛陀」的頭銜,又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資格,或者qualification呢?
在佛學裡來講,能夠被稱為佛陀的人,他的條件是需要具備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在佛學裡有一個名稱,叫做「正遍知」。所謂的「正遍知」,其實就是所謂的「正知」和「遍知」。「遍知」是說他的智慧能夠遍知一切,能夠普遍的對任何的事物都通曉、通達。那麼再加上一個「正知」,就是說他這種通達的智慧,是非常正確的,沒有一點點絲毫的錯誤在裡面,這樣合起來叫做一個「正遍知」。
這個「正遍知」在佛學裡有時候被翻譯成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的「正覺」就是他的覺悟是正確的,和我們的「正知」的意思是一樣的。那麼「正等」就相當於這個「遍知」,也就是對一切的事情,他都能夠得到了同樣程度的通達或者是通曉,而且這種通達、通曉,都能夠如一一事物的原樣,沒有任何的扭曲。這樣的智慧、這樣的覺悟,再加上「無上」兩個字,表示說沒有任何的智慧,或者是覺悟,能夠再超過其上。也就是說,這樣的覺悟和智慧,已經到了一個圓滿無瑕的地步,已經到了智慧的極致,所以這就是要得到佛陀這個頭銜的條件。佛既然只是這麼一個頭銜,並不特指任何一個人,所以如果任何人經過了努力,得到了這種智慧,達到了這種的境界,他就可以有佛的頭銜,他也就是佛。
所以您看,原來這個佛不是只有釋迦牟尼而已,釋迦牟尼只是眾多的覺悟者之一,就好像我們有很多很多的Ph.D一樣。所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我們說學佛,就好像我們在修這個Ph.D一樣,我們是在「學做一尊佛」。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裡,於是已經成就「正遍知」的釋迦牟尼佛就當然成了我們的指導老師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當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我們會稱呼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南無」也是一個梵文的音譯,就是「敬禮」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向我的老師致我最深的敬意。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之間的關係,不過就是一個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向他學習的。在佛學裡,其實我們對佛還有很多不同的稱呼,通常說有十種不同的稱呼,在這十種的稱呼裡面,其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師」,也就是說,佛不但做我們的老師,天上人間他都有資格做一個導師。
講到這裡,我想很多如果過去接觸佛學不多的朋友們,一定會十分的驚訝!佛真的只是我們的導師嗎?如果他有那麼高的智慧,如果說我們發心要學佛的話,以我們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真的有可能達到那麼高深、那麼圓滿的智慧嗎?我想任何一個初初進入佛門的人,一樣會有這些問題的,所以下面我想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以這個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切佛的代表,看看這個釋迦牟尼佛,他的成長和修道乃至於證道的這麼一個過程,看看我們從這裡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這就是我們下一個節目單元裡面所要談的題目,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生平。
另外,我們還想到一個也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關「宗教」的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佛教或者是佛學,是像我們今天所描述的這樣,是一種純粹對智慧的追求,那麼它究竟應不應該還算是一個宗教呢?這個問題,我想下次再會給您細細地來說明。
今天我們的節目就到此為止,謝謝您的收聽,我們下一個禮拜,星期六早上七點,同一時間再見。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下一講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