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紅塵自在」第六講
04.05.2008
三慧的修學 (二)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再度來到我們紅塵自在這個節目。今天我們要跟您一起分享的主題,還是承續我們上次所談的智慧的問題─是什麼是智慧?還有就是如何去培養智慧?上次我們談到,在佛學裡智和慧是兩件事情,有不同的意義。扼要地來說,「智」可以說是一種正確、敏銳的認知的功能;而這個「慧」呢?一方面可以說它是消化知識的一種能力。我們吃下去的食物,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變成我們身體能吸收的養分,所以如果我們的消化系統良好的話,我們的身體就會健康。同樣的道理,「慧」這種消化的作用,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融會貫通的本領,如果我們慧的力量很強,那麼一樣的,也就是我們心靈會比較健康,我們的精神生活會比較幸福。我們也談到了,這個智慧是可以透過學習來培養的。在佛學裡提到智慧的培養,它標出了三種不同的途徑,這三個途徑分別是所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
在上次的節目裡,我們已經大致談了有關於修學「聞慧」方面所需要注意的事項。所謂「聞慧」,基本上就是我們從一個老師或者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邊,經過了「聽聞」直接吸取了他們智慧的精華。所以在學習上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去尋找這樣的有智慧的人,然後向他拜師學藝。如果我們運氣好,找到真正好的老師、智者,那麼也許我們的功夫就可以馬上突飛猛進。所以由這個「聞」而學習智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非常便宜的一件事情。你看當年的這個釋迦牟尼,在他放棄了王位出家之後,也是從這個聞慧方面去下手,而到處去拜訪名師。
我不知道我們的聽眾朋友裡面,有多少是修學過武俠小說這一門功課的。在很多的武俠小說裡,你會發現其中有些主角,這些俠客們,他們能夠練成所謂的絕世武功,常常都是因為他巧遇了一位高人。這位高人不但給他傾囊相授,有時候還很玄妙地能夠把自己幾十年的功力,直接就灌注到他的身上。有了這樣的遭遇,這位俠客才所以很快地成就了,然後才能給小說帶來精采。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要想把聞慧修好的話,那麼第一個重點,也就是我們上次已經談過的,就是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但是要遇到一個真正好的老師,很多時候是需要機緣的。雖然這麼說,我們自己還是可以預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這樣能讓我們遇到真正好的老師的時候不至於當面錯過,而遇到不好的老師的時候,我們也不至於錯認。
這裡面我特別提到的,就是我們在找老師的心態上的一個問題。我們須要先把自己心態做一個適當的安置,這樣子找起老師會才容易成功。我們提過了,基本上在找老師的心態上,必須要要求能盡心盡力;其次要要求非常的謹慎,在選擇方面絕不能夠絲毫大意。當真正決定了哪一位老師之後,我們還要懂得尊師重道的道理,這樣才能從老師那裡得到最大的收穫。
所以一個前提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夠急躁。因為常常在我們興起這個學習衝動的時候,我們似乎都迫不及待的希望趕快能找到一個老師來入門、來成就。但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第一,我們只是一個初學者,我們的眼光是有限的;其次,一個客觀的事實就是,好的老師的確也不多。今天針對這一點,我想再做一些補充。第一,我說選老師跟我們買東西其實有類似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說得粗俗一點,就是貨比三家。因為所謂的好與不好,往往都是要在比較之下才能夠顯現出來的。其次,如果好不容易我們選定了一個老師,那麼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不要很快地一頭栽入,我們一定要耐下性子觀察一段時間。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一種心理上的弱點。因為如果我們一下子對一個老師完全的肯定了,那我們一定會十分的投入,當我們投入了太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於感情,有時候我們還要獻上很多的供養,所以這個時候其實在我們內心裡面,我們是希望這位老師必須是最好的了。他絕不能錯,因為一旦這位老師錯了,那麼我所有這些付出豈不就變得毫無意義?所以這種對老師完全的肯定,其實也就是對這個老師產生了一種絕對的信仰,在這種信仰的心理的籠罩之下,我們往往會失去了辨別的能力。所以有時候即使我們對這位老師的言行,感覺到有些問題或困惑,往往也都有方法找到理由來替他解釋。因為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是怎麼也不想去否定這位老師的,老師已經成了我的信仰,是我精神所投射出來的一個主體,所以一旦否定了這個老師,否定了這個信仰,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否定了自我。而自我的否定,往往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承受不起的。所以一開始就一頭栽入的結果,往往使得我們很難回頭。更不用說在這個老師的身邊都會有一個群體,當我們曾經將一大部分的生活和情感和這個群體結合在一起,我們也就很難離開這個群體。所以在理解,或者說是看穿了我們人類心理上會有這樣一種自然的發展,我們才真正會起警惕,我們才懂得什麼叫做「慎始」,也就是一開始的時候要謹慎,否則常常造成的後果恐怕是我們自己也收拾不了的。
根據我的個人的觀察所得,很多人在突然遇見一位他非常欣賞的老師的時候,在這個高興之餘,常常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可能是我的這個因緣很好、運氣很好,或者說也許是我的這個根器還不錯,所以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一點心存僥倖的,也因為這種心理的催化作用,我們會很容易就一頭栽進去了。所以現在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不管我們遇到的這位智者,我們有多喜歡或者多欣賞,但是我們要暫時按下這種心情,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保持一些客觀的心態,這樣子我們不妨在旁邊隨時做一些觀察。同時,我們也可以繼續地去接觸其他的可能的老師,再做一些比較。相當可能的狀況是,也許過了一、兩年,我們又發現有一個老師,我們更欣賞、更喜歡,這時候你還可能會暗自慶幸,要是當時自己一頭栽下去的話,可能就再也沒有機緣遇到這一位更好的老師了。
在佛門裡不只找老師要講究,老師也希望找到好的學生,所以一樣也是非常講究的。您可能聽過佛門裡有一句話,就是「徒訪師三年,師也訪徒三年」,這個三年可能是一個經驗的數據吧!我個人的感覺是,用三年的時間來觀察,我想不但我們可以確定老師的才學,對他的人格和修養,應該也會得到一個整體的感覺。
我們上次還談到修學聞慧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一旦我們選好了老師,有了對象,我們還需要對自己作一個要求,要做一個訓練,就是學聽話。這一點是很多人常常忽略掉的。我相信一定有聽眾朋友們也會這樣想:我們聽話、說話一輩子了,還要學什麼聽話?誰不會聽話呢?但是我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或者想過,每一個人在講話用詞的時候,他的含意、他的習慣和別人都不會完全一樣,是不是?有時候用的語氣也不同。譬如有時候我們跟朋友或者家人,在討論乃至於爭論一些事情,常常你會很生氣,因為你覺得自己的話已經講得這麼明白了,可是對方怎麼就好像完全聽不懂一樣?通常我們都不會想到,這是因為彼此言語之間常常是有著隔閡存在的。反而會覺得,要嘛對方太笨了,聽不懂我的話,要嘛對方就是不講理,故意歪曲我的話。夫妻拌嘴的時候就常遇到這麼一個狀況,一方說「那明明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你會聽到另外一個人回答「你明明那麼說的,你還要賴!」。當然,這也可能真的是因為我們聽話聽錯了,真的是因為聽話有所失漏,而造成一些無謂的衝突。但是就我的觀察,很多時候其實還是由於大家彼此在語言上的一種隔閡。
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不去注意這個問題,那麼在聽聞的學習之中,如果因為這種語言的差異而迷失了老師的原意,這是非常可惜的。要緊的是,這一類的錯誤,我們往往難以自覺,所以在上次的節目裡我提到過,為什麼佛經裡常常要提醒弟子們「諦聽、諦聽」。也許一個更貼切的說法,是我們現代用語裡的「傾聽」。怎麼樣才是傾聽呢?就是在我們聽別人講話的時候,要盡量用一種同情心和同理心,來體會別人語言的含意。所謂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就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對方的背景,來推敲他語言的含意。這裡面包括的,還有就是我們必須要瞭解對方用語、用詞的一些習慣。歸根結底,就是說我們在學習聞慧或者是聽聞的時候,內心要保持一種誠意,要以一種懇切的心態去理解別人的語言。另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保留一份虛心。虛心是要把我們的成見放在一邊的意思。只有這個樣子,我們才有空間可以去接受別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含意。
關於聞慧,我們就談到這裡了。聞慧是我們學智慧,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通過了聞慧,我們就可以開啟「思慧」。
下面就要來談第二個培養智慧的途徑,所謂的「思所成慧」。思慧,當然就是靠我們心的思維作用來推尋一些道理。但是在推尋道理之前,當然要有一些現實的素材作為我們推尋道理的基礎。這些素材,當然很多是從我們聞慧的學習而來的。我們的聞慧是直接從外界吸收而來的材料和智慧,要把這些聞慧給它進一步的深化,那麼就是要靠所謂的思慧。另外我們思慧所運用的素材,還有很多是直接從生活經驗之中體會而來的。不管是聽聞來的,還是我們從生活中體會來的,那麼都一一的在我們心中化成了所謂的「觀念」。我們的思慧的學習,就是要從這些觀念裡面融會貫通出一些普遍的道理。更具體的來說,思慧所依賴的,就是我們所謂分析的能力、綜合的能力、以及我們想像的能力。這些能力每一個人都有的,但是怎麼樣把這些能力增強,讓它們合作起來,發揮出最好的功能,這就是我們在思慧方面需要學習和訓練的。聞慧很大一個成分是要靠老師,而在思慧的成就上就完全是靠我們自己的本領了。
下面我想提供給大家的,就是一些比較容易下手,但是效果也很好的一些訓練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我叫做「問問題」。很多人會以為問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問題通常比較難。但是我要指出來,要問一個好問題並不容易。一個好的問題,常常是能夠發人深省的一個問題,或者是深入到核心的一個問題。所以只要你能問出一個好的問題,即便還沒有解答,它本身也是很有價值的。在一個好的問題啟發之下,我們的思維活動會更有效率,而這樣子所成就的智慧也會更好。很多人每天的生活過得很規律,他也許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就須要回溯到一開始談智慧的時候,我曾提出了一個學習智慧的竅門,就是所謂的「知不知」。大家想,有時候我們覺得沒有問題或者提不出問題,是不是真的這個世界沒有問題呢?當然不是!這麼神秘複雜的世界,應該是充滿了問題才對!所以關鍵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有沒有「知不知」的這種修養。如果我們花了精神,常常去發覺自己無知的地方,而那個地方必然就是一個問題的所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努力的去問問題,也就是勉強自己努力地去發覺自己的無知。
話說回來,問問題也的確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常常有提起問問題的這種決心,因為在手邊的生活裡,處處都可以提出問題來。我現在就以一般人對佛教所有的一些普通概念來作為例子,看看我們是不是馬上可以問出很多問題來。譬如說我們聽過很多人講,宗教都是迷信,針對這一句話或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可以問,那麼請問宗教是什麼意思?我們也可以問,那麼迷信是什麼意思?我相信,今天來參加我們紅塵自在節目的聽眾朋友們,可能都不太贊同「宗教是迷信」這一句話,可是我還是要問,那麼諸位是否曾問過剛剛那些問題呢?如果您曾經追問過這些問題,您對「宗教都是迷信」這句話,就會有一種比較有智慧的看法。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些人說,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根本不可能有神鬼這些東西。那麼我們也可以問,你說的科學是什麼呢?神鬼的意義是什麼?那麼為什麼科學可以否定神鬼呢?我們可以拿這些問題去請教對方,我們也可以拿這些問題自我來探討。還有一句話我們更常聽到,而且好像也都能同意的話,這句話就是說,你信什麼教都沒有關係,因為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聽起來言之成理,好像也很難反駁。可是如果我們要學習思慧的話,就必須要再進一步的提出問題。究竟善惡是什麼意義呢?是不是每一個宗教的善惡都是一樣的呢?如果各個宗教對善惡的要求並不相同的話,那麼勸人為善這件事情到底要怎麼去實踐呢?
我想用這幾個淺顯的例子作為參考,大家一定可以從生活裡找到更多更多的問題。我們問問題不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是把它當成一個訓練思慧的大門。我們也不要怕問了問題不知道解答,一定要有一個體悟:就是說只要提出了問題,就表示我們在知不知這種修養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換句話說,我們的智慧已經在開始開啟。即便對一個問題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解答,但是我們已經把它存放在一個所謂「存疑」或者是「未知」的這個倉庫裡面,這些問題累積多了就會發酵,就會變成催化我們思慧的動力。
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為止了,我想給聽眾朋友們留一個功課,就是回去嚐試著去發覺一些問題,希望您從這裡體會到智慧的喜悅。祝您自在、吉祥,我們下週同一時間再會,謝謝!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上一講
下一講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