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紅塵自在」第十講
0
5.03.2008
什麼是「菩薩」?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早安,現在又到我們紅塵自在的時間了。
上個星期我給大家介紹了「佛」是什麼,大略的說,佛就是在「智慧」和「慈悲」兩方面都到了一個最圓滿的境界的這樣的人。在大多數人對佛教的印象裡,除了「佛」這個字以外大概最熟悉的應該就是「菩薩」這兩個字了。譬如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或者障礙的時候,求助無門之下要麼祈求老天保佑、或者神明保佑,而更多時候是祈求菩薩的保佑。有時候看到了壞人、或者是我們討厭的人遭到了報應,就會很高興的說,「你看吧,老天有眼、菩薩有眼」。一般人心目中的菩薩,大概和其他宗教裡面能夠給我們帶來幫助、帶來保佑的那些神明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認識觀音菩薩是位菩薩,同時把一般崇拜的神明,像媽祖,也都當作菩薩。至於菩薩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通常就不是那麼清楚了。所以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來談一談佛教裡菩薩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樣的人才可以叫做菩薩。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菩薩」這兩個字和佛字一樣其實都不是中文,所以如果我們從中文上的字義去推敲是得不到答案的。這兩個字是隨著佛經翻譯過來的,是一個梵文字的音譯。更精確的說,它還只是一個縮寫或簡稱。把梵文直接音譯過來的全稱,傳統上是譯成所謂的「菩提薩埵」。就像我們把「佛陀」也簡化成「佛」,所以「菩提薩埵」就被簡化成了「菩薩」。照梵文的發音來唸的話,應該唸做Bodhisattva。Bodhi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而sattva是一個「存在」,一個生命的存在的意思。所以如果用英文來講,我們可以翻譯作enlightenment being。在中文的佛典裡,菩薩這個字有時候也用意譯,意譯的菩薩就變成「覺有情」。Bodhi是覺悟,這個沒有問題了,那麼sattva為什麼翻成「有情」呢?在佛學裡,「有情」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有感受、有情緒的生物」。泛泛的來說,可以說它指的就是所有的動物。相對的,佛學裡還有「無情」這個名詞。在佛學裡,對世間事物,不用動物、植物,或者無生物來做為一個分類的方式,而是用「有情」和「無情」來分類。這個原因是,因為佛教自始自終是要解決人類痛苦的問題,而只有「有情」才會感受到痛苦,才有解脫的需要。所以做為一個佛,或者是一個佛教的修行人,我們要積極去關注的對象,或者說要去救度的對象,當然就是屬於「有情」的範圍,也可說是「有情」這種生命的存在。所以,菩薩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意思是說他是一個已經有所覺悟的有情。
「覺悟」在佛學裡有很多層級的,有淺的覺悟、有深的覺悟,當然還有像佛一樣那種最圓滿無瑕的覺悟。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到什麼樣層次的覺悟才能叫做一個菩薩呢?這個在佛學裡是有一些條件的。一般來說,當我們開始感覺到這個人生的無常,而這種無常給我們帶來很多失落的感覺;再進一步我們也可能體會到,這個生命的存在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意義,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絕對的價值,因此而更覺得這個世間變得相當空幻。有了這樣的心境,基本上算是對這個世間已經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覺醒或者是覺悟了,但是這樣的覺悟還是不足以算做一個菩薩。一定要到對這種生命的徨惑覺得實在難以忍受了,於是乎下定決心,願意追隨像釋迦牟尼這樣的佛去求取更深的智慧,來化解當前的這種徨惑。不但如此,他還得體認到這種智慧的追求可以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不能中斷,才能達到像佛一樣的圓滿的智慧,才能把人生的問題作圓滿的解決。所以要做一個菩薩,他對人生的覺悟就是要達到能讓他發起這樣決心的程度。一旦生起了這樣的決心,用佛學裡的專有名詞來說就叫做「發菩提心」。所以如果你想要做一個菩薩,就要覺悟到能夠這樣子發起菩提心的地步。
「發菩提心」在實踐上,它裡面還涵蓋著另外一層意義。我們在前一講裡談到「佛」字的涵義的時候,其實也已經說明到這一點。我們用過一個大菩提樹的譬喻來說明,就是說要想成就這種圓滿覺悟的果實,一個必要的條件是對眾生有極大的「悲心」。我們得不斷地用大悲心的水來灌溉,才能夠結出圓滿菩提的花果。所以在一個菩薩的覺悟裡,他還一定要能體悟到,這個所謂的自我和其他的芸芸眾生其實是互相關連在一起的,只有把這個心向眾生徹底敞開來,那種最深的覺悟和智慧才能生起。
說到這裡我可以給這個菩薩做一個簡單的定義:「一個覺悟的有情,當他的覺悟到了這麼一個程度,讓他生起了所謂的菩提心,他就可以算是一個菩薩」。而所謂菩提心,照我們剛剛的說法就涵蓋了兩個層面,一面是我們有這個求取最高智慧的決心,另外一面就是決心要去度脫一切的眾生,也就是幫助一切的眾生,讓他們也能夠達到同樣的解脫和自在。
在中國傳統的佛教裡,有一種戒律叫做「菩薩戒」。「菩薩戒」就是說,如果要做為一個菩薩,你就應該要遵守這些準則、戒律。菩薩戒的內容,除了規範我們一些不當行為之外,也同時要求我們去積極的採取行動,採取好的或有益的行動,不管是在自修方面,還是在幫助其他的眾生方面。接受了這個菩薩戒的意思,就是發了一個誓願,起了一個誓,願意去遵守這個戒的所有要求。在中國佛教的傳承裡,除了發起菩提心之外,還得接受菩薩戒,才能算做一個正規菩薩。其實也就是通過這個菩薩戒,把菩提心變得比較形式化,便得比較具體,讓一般人能有所適從,有個明確的實踐方向。在藏傳佛教裡就沒有這些形式的條文。
雖然發心即是菩薩,但是初初發心的只能說是一個小菩薩,或者入門菩薩。隨著智慧和悲心的提升,隨著境界的提升,發心就會有深度和廣度的差異。所以菩薩還是有許多的層級的,有小菩薩、有中菩薩、有大菩薩。小菩薩也能夠幫助別人,可是畢竟能力有限,因為自己都還是泥菩薩過江。所以一般遇到了困難,要求神明保佑的時候,我們要求的對象當然都是大菩薩。在佛學裡能夠被稱做大菩薩是相當不容易的。大這個字在梵文裡面叫做maha,中文就翻成「摩訶」。大菩薩的梵文是Maha-Bodhisattva,照說應該翻成「摩訶菩提薩埵」,但是在經典裡通常都翻成了「菩薩摩訶薩」。所以你如果看經典,讀到某一個菩薩的名號,在菩薩之後加上了一個「摩訶薩」,那麼這位菩薩就不是像我們這種凡夫的小菩薩,而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
一個大菩薩最起碼的條件,他必須要具足了一些所謂超越性的覺悟。這種覺悟都是一種實證的境界,不是任何邏輯的推理。您或許聽過說某人是開悟的,或某人真的開悟了,這個開悟通常就指的就是一種超越的覺悟,或者說是一種超越的經驗。到了這種開悟境界的菩薩,就一定會有些一般人所謂的超能力,或者叫做神通,也必須如此我們對他的祈求才會有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建立一個觀念,大菩薩固然可以有神通,但是有神通的可不一定都是菩薩。其次要瞭解,神通也是有很多層次和等級的,不可一概而論。同樣的,菩薩的境界也是可以分出很多的層級的,即便是大菩薩也還是有不同的層級。所以菩薩們所具備的神通,也就有高高低低不同的層級。不知道這種差異性的的存在,會造成我們很多認知上的混淆,特別是在尋找老師的時候會造成一些困擾。為了給大家一個具體的概念,我就給大家談一點佛教裡有關菩薩階位這方面的常識,這樣可以更適當而正確的掌握住「菩薩」這個稱謂的含意。
在佛學裡一個常見的分類法,就是把一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到成就佛果為止,分成五十個不同的階位,有時候再加上兩個階位變成五十二位。換句話說,我們至少會有五十種或者五十二種不同的菩薩。這五十個階位可以分成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名稱是什麼呢?第一類我們叫做「十信位」。「信」就是信心的這個信字。屬於「信位」的菩薩有十個階層,這是隨著菩薩對佛法的信心深入程度來分位的。其次的一類叫做「十住位」。「住」就是能夠把持、留住,也就是能夠穩固的意思。這是隨著菩薩的發心越來越堅定,隨著堅定的層次的不同也分成了十個階位。再下去叫做「十行位」。「行」就是修行。菩薩在實踐上,一方面自修,一方面在度眾生的事業上實際的去履行。於是隨著修行程度的深淺,也分出了十個階次。再其次叫做「十迴向位」。「迴向」這個字是佛學裡一個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一個名詞。它的意義蠻深的,可以簡單的說,就是在我們做了一些好事之後,把作這些好事所可能有的功德投向到一個特定的對象去,迴而向之,這叫做迴向。所以這種迴向,基本上是運用我們心的力量來做這種投射。投射的對象可以昰一個有情的眾生,可以是一個行動的目標。在這個十迴向位所說的迴向是指迴向到修行的提升上。修煉並強化這種迴向心,就可以凝聚所有曾經實踐過的修行力量,讓它精純、專注,然後才足以產生一種突破。突破以後我們就進入下一個階位,叫做「十地位」。地就是土地的地。為什麼用十地這個名稱呢?地有一個特徵,就是很穩固、很踏實,可以做萬物的倚靠。地的另外一個涵意就是能夠生長、生發,你看我們所有的植物,都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迴向菩薩所經歷的突破,其實就是獲得一種超越經驗,一種開悟,而因此能掌握住宇宙真實的本質。有了這種見地,菩薩的修學才算是有了真正踏實、穩固的基礎,他的修行才算真正上路,不會再有偏差。同時,他也就有資格足以做為其他眾生的倚靠。其次,在這種基礎上他所有的做為自然而然就能夠產生很多很多真實的功德出來,一如大地的生發萬物。
從這種菩薩的五十二位或者五十位的分類來說,佛學裡所謂的大菩薩一定是要到「初地」以上階位的菩薩。初地就是「十地」裡面第一個階位。從初地以上的菩薩在佛學裡有一個特殊名稱,叫「地上菩薩」。如果你沒有學過佛學,聽到這個名詞一定會很奇怪,難道有菩薩住在地下不成?現在了解,這個地 不是土地,而「地上菩薩」是指這些階位極高的大菩薩們。
知道了什麼是菩薩了,也知道大菩薩的大有多大,現在我想就給大家介紹幾位佛教裡面有名的大菩薩,做為具體的例子。我想佛教裡最有名的菩薩,如果讓大家來投票的話,大概一定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佛典裡還有不同的稱號,你會看到有時候叫做「觀世音菩薩」,在有名的「心經」裡面,你讀到「觀自在菩薩」,這些都是觀音菩薩的別名。為什麼觀音菩薩會這麼有名呢?幾乎每一個中國人,不管他學佛還是不學佛,一定都聽過觀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菩薩他的慈悲心特別強的緣故。在佛門裡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叫做「妙法蓮華經」,簡稱是「法華經」。這個經裡面有一品叫做「普門品」,這個品裡的內容就是在說明觀音菩薩慈悲的力量多麼廣大,又有多麼普及。當你遇到各種災難的時候,只要能夠虔誠的唸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不管是水、火、盜、賊的災難,或者是我們旅行的時候像汽車、船、飛機這些方面的急難,都可以得到救助。為什麼稱誦祂的名號,就會有這麼強的感應呢?這是因為觀音菩薩還有一項特殊的本領,他能夠像雷達一樣捕捉到各種細微的聲音。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名號叫做「觀音」─他極善於觀聽聲音這種訊號。「觀世音」的意思是一樣的,「世音」就是世間人的聲音。因為他有這個本領,所以他不但極度的慈悲,對眾生的苦難還能很即時、快速的給予解救。諸位也許聽過一句話,叫做「尋聲救苦」,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在這篇普門品的描述裡,觀音菩薩不但可以解救各種急難,他還能夠隨著我們眾生的緣分或者是我們的喜好,化現出最適合的形像、最適合的身分,來顯現在眾生的身邊,以方便對眾生做最有力、最有效的濟度,並且滿足眾生的希望和願求。譬如你喜歡當老師,他就用老師的身分來接觸你;如果你喜歡做官,他就宰官的形象來接觸你;你喜歡投資,他就變成了經紀人或銀行家;喜歡女人的就用女人身;喜歡年輕人的就現個童子身等等。他甚至也可以化現成一尊佛來幫助你成就。觀音菩薩所以能有這麼大的 本領,如此的神通自在,因為他不只是大菩薩,他是大菩薩裡的大菩薩,是第十地以上的菩薩。
我們聽眾朋友裡面,拜觀音的或者是曾經向觀音菩薩有過祈求的人一定不少。我想提醒大家的一點,這種向菩薩的祈求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不用任何交換條件的。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廟裡向一些神明祈求,或者向土地公公祈求,這些通常都一定有一些附帶的條件的:譬如說,如果神明真的滿了我的願,我願意殺頭豬來還願,或者是給神明掛個金牌來酬謝等等。但是在佛教裡不興這麼做,因為菩薩完全不需要這些東西,菩薩度眾生只是本分裡的事,也不會期待任何的酬謝。倒是有人在祈求菩薩的時候,會發一些行善的願,譬如說他願意一生就吃素了、吃齋了,或者他願意去講一部經。發這些願是非常好的,因為這些是行善,行善的話本來就會善有善報,再說吧,你有行善的願心和願力,正合了菩薩度眾生的本願,感應到菩薩心裡去了,所以應該會得到菩薩更大的加持力。
講到這裡,對於初學佛的人,你應該可以感覺到,佛教雖然不談任何至高的主宰、至高的神明,但是這種菩薩對我們的保佑和救助,實際上也充份滿足了我們宗教心理上的需求。這種保佑和救助,和其他宗教比起來還有一個相當不同的地方,就是這種保佑和救助的施與並沒有任何宗教門戶或身分的限制,也就是說沒有任何預設條件的。任何人不管信什麼教,只要他稱唸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助。法華經裡這個普門品的「普門」也很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普是普遍,「門」就是一種門徑。普門就是,平等普及於所有的眾生,普入於各種法門和途徑。觀音菩薩所開出各種不同的方便門,是對一切的眾生開放的。像這樣沒有任和條件的慈悲,在佛門裡才能叫做「大悲」。也只有到極高位的大菩薩,才能實踐這種大悲。這個「大」不是指一種量的大,而是指一種質的超越。
觀音菩薩不但有名,又因為他表現出種種不同的化身,所以我們看到各地供奉的觀音菩薩的形象也有多種不同,這一些我想留到下一次我們再來介紹。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了,謝謝您的收聽,祝您有一個愉快、自在的週末。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上一講
下一講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