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紅塵自在」第三講
03.15.2008
佛教是宗教嗎?
---
佛教的宗教特質
各位聽眾早安,又到了我們紅塵自在的時間了。
在上個禮拜的節目裡,我們把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成道這一段過程,做了一個重點的描述。這個故事很生動的說明了,釋迦牟尼成道的學習過程和修練的整個的經過。同時,這故事也點出了,要成就這麼一種很高、很深的智慧,它的確是有方法、有可能的。當然這種方法是有非常特殊的層面,往往還超越我們常情的思議。有關於這種方法的特殊性,我想在以後的節目裡面,我們會再細細的來說明。
釋迦牟尼成道的時候,一般的傳說裡,有說是三十歲、有說是三十五歲的年紀。我們就選擇三十歲的說法吧。在三十歲證悟以後,他開始傳道,並且一直說法了四十九年,時間非常的長。他所傳的法,就是把他自己所證悟的這種智慧,所顯現的這個宇宙的真實的面貌,把它說出來教導他的學生們,希望他們也能夠像他一樣的這樣子去努力學習。畢竟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所證到的這種智慧,是太深奧,而且也包容太廣,所以他在說法的時候,就不能不考慮到聽眾根機的問題,也就是聽眾的接受能力。那麼對不同的根機,他就得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次第來解說,而不可能把所有他證悟到的東西,一下子和盤托出。這在佛學裡所用的語言就叫做「應機說法」。
他所說的法流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很多的佛經。佛經在佛教裡還有另外一個名稱,我們叫做「契經」。「契」就是一種契合的意思。契合什麼呢?就是契合聽眾的根機。所以每一部經典,都對應一種特殊的根機,也就是說它有一個特殊的說話的立場。這個觀念在我們研讀佛經的時候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經典是對應什麼樣的根機或者說它的立場,我們才能夠比較正確的把握住它這個語言的涵意。所有這些留下的經典和教法,在經過後人不斷地研討、整理和發揚,就匯聚形成以後歷史上所謂的「佛教」。
講到這裡,我想大家心裡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說佛教是一個宗教,那麼他的「神明」在哪裡,是不是就是釋迦牟尼佛呢?我們所看到許許多多其他的宗教,都會有一個主要的神明,或者常常是一個造物者,在背後做依靠。這個神明通常是有非常大的能力,也非常的神秘,而必須通過這樣的神明大家才可以得到一種救贖。但是你說的佛教裡面,好像完全沒有提到神明這種東西。我們聽到的這個釋迦牟尼的故事,倒很像小學生苦學成功的故事一樣,他既不像超然的造物主,也不像是對人類有那種主宰的力量。但是如果釋迦牟尼不是一個絕對的神明的話,那麼佛教到底還算不算是一個宗教呢?
現在我想請問大家一下,究竟各位在心目中所想像的宗教是什麼意義?或者說您認為宗教該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既然是要學習智慧,所以我想對宗教這個名詞我們也需要多做一些思考。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就是在我們一般公認為很正統的、很正規的宗教中,像基督教、回教,還有現在也很流行的的一貫道,這些不同的宗教裡有哪些共同的特質?從這些特質裡應該就可以看出宗教意義的所在了。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來,所有這些列舉的宗教裡面,它們的確都有一個至高的「神明」,這個神明或者是造物、或者是有主宰世間的能力,所以成為我們崇拜或者信仰的對象。我們希望從這些神明的護祐裡面,能夠得到救贖、得到幫助。另外一個看得出來的共同的地方是,每一個宗教裡面都有它特殊的「教義」,包括它們對真理,對這個世界的一種闡述、一種說明。另外我們還看得見的,那就是每一個宗教也都有它們自己一些特殊的「儀式」,或者叫做「儀軌」。這些儀式或儀軌,在某種意義上也就形成了我們一般信徒和神明之間一種溝通的方式。除此之外,每一個宗教都需要有傳教者,我們可叫做「宗教師」。好了,這樣大概差不多了。如果任何一個團體或者是組織,它裡面具備了這四個成份:有一個供人信仰膜拜神明、有教義、又有修練的儀式、還有帶領教徒們的這種宗教師,我想這樣一個團體,我們會很直覺的把它肯定是一個宗教。
如果我們把這四個條件,也拿來檢驗佛教的話,我們且先從第四項來看起。佛教裡面的確有它的「宗教師」,也是一般我們所叫做「僧侶」的,或者一般人叫做「和尚」。至於第三項,在這個儀式方面,佛教內的確也有很多種的「儀式」,像在廟裡常見的禮拜、供養、唱誦,這些都是大家常見的佛教儀式。那麼第二項的「教義」更不用說了,佛教傳下了大量的經典,教義或者是教理的部分非常豐富。反而倒是第一項,也可能是一般人認為宗教裡最主要而且必須具備的一項,這個主宰的「神明」,在佛教裡反而是從缺了。一個造物主宰的神明,本來是一個宗教裡面最高的崇拜對象,在許多人的瞭解中,應該是宗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如果佛教裏不存在這樣的崇拜對象,缺少了這麼一個重要的元素,信仰沒有了最後的依歸,是不是就不應該叫做宗教呢?這可能是很多人,包括佛教徒在內,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那麼要適當的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反省一下宗教的本質。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人類,我們人間會需要宗教這種東西?不但需要,而且需求量很大。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從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談起。當我們突然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像是親人的死難、或者是感情上徹底的失戀、或者是事業上一種突然的崩潰,讓我們的身心承受不了。這時候我們直接的反應可能會是呼天搶地,向老天呼籲,說「老天啊!老天!祢有沒有眼睛呢?怎麼看不到我這麼樣的痛苦?祢為什麼這麼樣的不公平呢?老天啊!希望祢趕快張開眼,看看我吧!救救我吧!」諸位!像這種簡單直截的反應,其實就已經顯示出了宗教最原始的型態。你看這裡面我們所呼叫的「天」,不就是那個能主宰我們命運的「神明」?雖然我們從來也不認識這個「天」是什麼,可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倒還真的希望有這麼一個「天」,否則我們連呼叫的對象都沒有了。其次,這個例子裡也隱含著一個很簡單的「教義」,就是說我們相信似乎有這麼一個樣子的「天」,可以主宰自然界,並且關懷芸芸的眾生,而的確是可能給我們幫助的。我們再看,這麼簡單的一個宗教裡也有「儀式」,你想那儀式是什麼呢?就是他那種呼天搶地的動作,我們希望透過呼天搶地,能夠上達天聽。所以您看,一個基本的宗教形態,這就已經完全成形了。
從這個例子,其實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的宗教情緒是如何升起的。這通常都是發生在我們遭遇到苦難的時候。一方面由於我們對這個宇宙人生有很多的無知,所以當苦難發生了,我們往往弄不清楚怎麼事情會是這個樣子?另外一方面,我們當然希望,這眼前的苦難能夠馬上消失,讓我們立刻得到解脫。
其實,即便是我們並沒有遭遇到很特殊的苦難的時候,我們心裡常常也是不安的。不安的原因是在於,我們對未來的日子、未來的生活感覺到很多的不確定性。對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我們憂慮將來會窮、會老、會病、會死。總括起來說,其實就是我們對是否能繼續好好地生存下去,常有一種很深度的惶恐。
所以不管是需要對我們的痛苦求取解脫,或是對我們的未來求取保證,這就是我們基本宗教的動機。但是我們也深深知道,我們所想要的這種解脫或者保障,不是從一般的人那邊可以求取得到的,因為一般的人跟我們一樣,也都是泥菩薩過江,怎麼可能給我們帶來解脫和保障?所以最後的結果,我們只好求之於天上,或者是一種超人格的這種神明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人間要形成一個宗教的話,就需要有兩種人。一個我們叫做「教主」。教主的功能就是可以提供一個超人格的神明,來給大家崇拜。另外一種人,就是我們講的「信徒」或者是「教友」。信徒就是能對這位教主產生信心,相信了他所提供的這個神明確實有救贖的力量,於是從這裡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安。
信徒們可以看得見教主,但是通常並不能夠認識教主背後這個超越的神明。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任何一個這樣宗教的成立,其中「信仰」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既然信徒並不能夠直接認識這個超越的神明,唯有通過信仰,他才能獲得所謂宗教上感應的力量,而得到心裡的平靜。我們如果再進一步觀察這種信仰,你會發現,我們平常講「我們信這個神明」,其實我們真正的意思是我們在信仰這位教主。是因為我們對教主的充分信仰,才使我們能夠肯定了這樣神明的存在。
對宗教的本質有了這樣的瞭解之後,現在我們就可以回答,佛學或者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這就牽涉到我們對宗教的定義了。如果我們把宗教只是定位在對人生苦難的解脫所做一種追求,那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當然是一個宗教。悉達多太子不就是因為從看到老、病、死的這種衝擊裡,而走上了修行的不歸之路嗎?他可以說比任何人對生命的這個苦都要敏感,同時也可以說,他對解決苦難的渴望也最為強烈。但是他對自己這種強烈的宗教需求,並沒有走上神明崇拜的這一條路子,而是破釜沉舟地選擇了追根究底的理性之途。所以這麼說來,如果我們認定了宗教一定要有一個超越的神明在背後做為崇拜的對象、信仰的對象,那麼佛教就實在不能算是一門宗教了。或許,一個比較折衷的說法,也比較傳神的說法,我們可以說佛教大概是「最不像宗教的一個宗教」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佛教其實本質上是一種科學性的宗教,並不是一種信仰性的宗教;它是一個理性的宗教,不是一個感性的宗教。講到這裡,我怕有一些聽眾朋友聽到我這種說法,可能想要關收音機了。這可有兩種可能性。已經接觸過佛教的朋友,可能會立刻起立反駁──你不對啊!我們佛教明明有神明、有信仰,你一定講錯了。另一種情況,初學的朋友可能會因此相當失望,既然佛教裡面沒有神、也沒信仰,那我豈不什麼都要靠自己嗎?那這樣我還來信教做什麼呢?如果你果真有這樣的想法,我會十分瞭解。
但是,我也希望你再給我一點時間,我會慢慢把原委說清楚。本來嘛!在這個紅塵之中要學習自在,難免在我們的思維上總應該要有些曲折才對吧!
首先,佛教裡面雖然沒有一個像造物或者主宰這一類超越的神明,但是佛法的修練功夫倒確是可以把一個人的人格提升,提升到一種像超人一樣的境界。用俗話來講,就是有很多超能力的意思。具備了這樣超能力的修行人,他當然也就有更好的條件來幫助我們一般的人,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就像大家常常聽到的這個菩薩那個菩薩一樣。菩薩雖然不是造物的主宰,但的確都可以幫助我們這些凡人。我們到廟裡面去,不就是拜菩薩、求保佑嗎?換句話說,縱然沒有造物主,我們還是一樣可以得到一種救贖,來解決我們生活上的一些問題,來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一種平安,而滿足了我們世俗上宗教的需要。至於信仰呢?那麼佛教的確是不太重視這種絕對、或者說極端的信仰,但是它還是要求我們對佛、對佛的教義能夠生起深度的信心。這種的信心也一樣可以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種穩定的力量,產生了很積極的宗教功能。
為什麼我要說佛教並不重視這種極端或者是絕對的信仰呢?因為從一個智慧的角度來觀察,你會看出來,任何一種極端、或者絕對的信仰,是會有相當的風險。因為信仰通常就是對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做了一個絕對的肯定。這種對未知的肯定,諸位想想,是不是和我們在賭場裡下注、押寶這種情況有點相似呢?我們有時候會贏,有時候會輸。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信仰最後美夢成真,這當然是最圓滿的一個結局,但是如果我們所信仰的東西,其實並不真實,那麼我們這一世的努力和付出豈不全然泡湯?這樣說吧!你看我們這個世間有多少不同的宗教?就以美國來說吧,大大小小的宗教或者是教派,恐怕有上千個之多。那麼不同宗教所信仰的東西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必然會有一些信仰是不實際的。所以,信錯了的機率是很高的。不過,好在宗教的信仰對象都是超自然的、看不見的,所以即便虛幻,可是通常在我們一輩子之中也不會知道,所以也不會造成後悔。
了解了信仰不是一種求真理的適當方式,我們才開始比較能欣賞佛教。釋迦牟尼走的就完全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路子,他要的是非常真實而且明確的一種解脫。他從最高智慧的證悟裡,也顯示了,世間的確沒有那種主宰或者是造物的存在,並且,也不需要這樣的神明存在。但是從實際人類心裡的觀點,以他的智慧,釋迦牟尼也很瞭解,信仰的力量和它的功能非常的強大。以後我們會提到,佛教中的確有些學派,就是以信仰做為方法來修練的。所以,如果是喜歡以信仰做為宗教心理上的一種依附,那麼這種人也可以在佛教裡找到他相應的歸宿。但是不論如何,在佛學裡談到信仰都仍然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的信仰仍然要用智慧來做為基礎,智慧乃至於到最後開悟的這種證明,才是整個佛學或者佛教終極依歸。
常常有人問我是不是信佛教的?我的回答是,我和許多的佛教徒一樣,我們都自認為是一個「學佛者」。學佛是一種學習的行為,那麼有一天我們學成之後,就可以跟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平起平坐。這在其他的宗教裡面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也正是佛學所以迷人之處。
下面我想就說明一下學佛的四個基本的歷程,從此我們可以把佛教的宗教面目一覽無疑。這四個程序分別叫作「信」、「解」、「行」、「證」。「信」是第一步,但這裡講的「信」不同於一般宗教的絕對信仰,而是著重在「信心」的意思上。也就是我們充分肯定釋迦牟尼佛當初修行的動機純正、態度誠懇而嚴肅,相信他智慧高人一等,相信他最後的證悟的確是得到了突破性的成就,達到徹底圓滿的境界。不是嗎?要有了這些信心,我們才會有一個學佛的動機!所以這第一階段所要求的信心,只是要讓我們生起一種學佛的真實意願。有了信心啟動學佛,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解」。「解」就是理解,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佛學傳下來的教義,如理的了解它所蘊涵的道理。但是單純的理解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更進到下一步,所謂的「行」。「行」就是一種實踐,就是把我們所理解的佛法道理,放到生活中間去應用,讓它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讓我們的身心能逐漸提升到一個又一個更高的層次。最後第四個階段就叫做「證」。「證」是證明的意思,印證的意思,也就是從我們的實踐中間把教理給證實了。佛學裡最高級的這種證悟,就是我們一再提過的「正遍知」這種最高的智慧。
從「信、解、行、證」這樣的學佛歷程,大家可以看出,學佛或信佛真正的重心和歸宿就是在最後的「證」明。一件事情如果已經得到了完全的證明,或者是證實,那也就用不著甚麼信仰了。
今天我們要談的佛教宗教的特質就到此為止,希望您會歡喜,祝您週末愉快,下週六同一時間我們再會。
回到「紅塵自在」首頁
上一講
下一講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