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佛學問答
李問:什麼是「空」?
老師: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試著回答。大家在這裡上課有一段時間,而我們這裡說「空」說得很,我們應該比別人對空知道的多一點。或者你自己可以講,空是什麼?
李答: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來是因為,我們一直空空::,空到後來什麼都沒有了,那實際修行我們要怎麼去做?我自己 回頭想想,這空是不是就是「不執著」?
老師:你這個「不執著」的意思是「不要去執著」?還是「無可執著」?
李答:就是一個空的境界,就是到後來可以沒有什麼執著。可是光講空的定義的話,就是不要把任何東西抓實,對不對?不要把它抓實就是空的意思。
老師:不執著或者是不抓實是修空的一個方法。好像「無所得」,如果時常用「無所得」用心的話,「無所得」是比較深刻的不執著。一般講「不執著」,常常不能把「不執著」的意義把握的很好,所以我們以前常開玩笑說「你一天到晚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你一定執著「不要執著」!」,另一個就可以說「你執著那個執著「不要執著」」。當我們講不要執著時,這心念一動時,到底是執著還是不執著?所以我只能說「不執著」是一個修空的方便,但它還不能 代表「空」的本意。
萬答:空,就我來講,是不是就是「如」?如來的如。
李答:境界相同。
萬問:如果想「空」,就墜入空裡面去了;我不要想空,我想「如」。
老師:「如」是「空」的同等辭。如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平等,平等即是「空」。
白問:空英文怎麼講?
老師:Emptiness;voidness,還有什麼?我想離不開這幾個字吧,還有乾脆不翻 sumieata(?);跟我們講波若波羅蜜多一樣,因為翻不好翻,講emptiness跟空意不同,所以有幾種翻譯。
白問:十八空(按)對我看來,好像前面從這幾個好像在解釋宇宙萬象的真理就是空性;從後面好像是由理上來講,有沒有這個意思?
答:我這樣排列是有一個次第的,從我們自身上的內外,這是主觀、客觀的感覺上,感覺一定有主觀跟客觀,所以內六層,外六層;然後再面對有形的諸法,然後再是有形諸法背後的時空架,然後再看時空架構後面。一切法的存有問題,已經落到觀念裡去了,沒錯。到底這東西我們怎麼交待它?越來越細,就是越來越往觀念層次上。再往下去有為無為,你看是不是都是觀念裡面的問題。第一義空還是觀念裡面的問題,到了畢竟空當然全部。所以它是由外面一路化進去,比較深細的地方是我們內心不可見的地方執著了。而因為它不是一個object,可以被我們可以看到,所以往往被我們忽略掉。所以那地方是波若最重要的地方,往往要把它點出來,因為在那地方,若不學波若的話,你跟本不知道你執著;看不,因為它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它是一個觀念本身。
楊問:我們現在在這裡要了解空,其實就牽涉到是自身了,因為那是我們在理解它,在想它,譬如:無始空,它的本性是空,我們瞭不瞭解它,看它是不是空,好像並沒有連貫。它本身就是空的,而我們不覺得它是空的,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消掉我們的內空、外空,如果我們消掉我們的內空、外空,那麼其他的我們就能了解到,就不需要我們現在再來想它了。所以我認為基本是有那麼點意思,如果我們能把內空、外空消掉,那什麼是內空、外空,像剛才李敏講的,如果把我執消掉,是不是就已經達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畢竟空,所以到時候我們也不需要去了解什麼是大空,無始空,法空,是不是?去掉我執以,是不是已經了解到這些現在我們根本沒辦法想,不可說,不可想的意義。
楊答:你的意義我了解,從修行的見地來解,並不是說你要在每一個空都花很多時間;那麼花這些時間的好處呢,有些根性的人要問這些問題還是要給他一些解釋。有人有些物理的背景,他會想到時間,空間的問題,所以::
問:但是他想可以想,但是根本上他不能夠了解。
答:實際上我們的內空外空,除了你去實修它之外,也不是我們馬上能夠了解。
問:老師不是說有個次第嗎?我是說假設我們能夠把內空、外空達到的話,就是消滅我執,那麼他的是不是跟著就來了,不需要去想它。因為你現在去想它,已經犯了內空、外空不空的要,是不是?
答:你現在去想它,並不會讓它變成不空。是因為現在我們觀內空、外空,在我們這層次上,很多學佛的人懂得觀內空、外空,可是他沒有能力去觀大空、無始空,那麼這些人是不是修到一定層次之後,他的智慧慢慢開了,他對這些問題自然會解呢?這是會的。可是,是不是這一路修下去,不注意到其它的空。會出問題呢?有時候會出問題。就是有這個過程上的問題。所以說要看你對內空、外空把握的程度,如果把握的好,那麼很多都已經在裡頭。這十八空把它都列出,是考慮到不是很多人都把握的好,所以要從不同的角度上給你刺激。舉個比較實際的例子,像我們一般講小乘或是二乘修行的人,他們在實修上面已經斷掉我執了,但是他後面的空沒有達到,他還守住無為空,連第一義空都談不上,勉強來說,他只是到有為空的地步,換句話說,並不是說內空、外空不含蘊無為空,第一義空,只是他們把握的程度不到。如果他學會了大乘佛法,能把這十八空跟他講,就可以刺激他,讓他了解到,他的內空、外空的把握在某些地方帶著執著。
白問:這內空、外空修到某一程度,一執著後面那些他就停下來了,常常看到有些人修到某一個階段,他以為已經達到某個程度,事實上沒有。我覺得為什麼後面要講這麼多,就是在理上我們還是通通要了解,什麼小學畢業,高中畢業,大學,博士班。
楊答:我再講一個道理。如果十八空我們這樣來看,空的意義,假設我們都把握的比較完整,至少在理論上我們把握的比教較完整。有這樣完整的理論基礎,之後你可以去修比較高級的觀法。像我跟大家講的觀法,那觀法事實上非常簡單,可是你對空了解的深淺卻決定你修的好壞。所以如果你空觀把握的好,自己跟自己對殺一陣子,這是你一修法,馬上可以把握住法的要點,然後你修下去就能很得力。所以我跟初學的人講,完全沒有感覺我完全可以體會,因為他們對空還不能好好的把握,所以他們去修的時後,會去想該怎麼把握,是不是該這樣,是不是該那樣,心裡有一個念頭出來了該怎麼安排這個念頭,就會在這些地方打轉。假如你在空觀上已經經過這般鍛鍊之後,那你那時後就很清楚你那時後要幹什麼。所以就是說,沒有一定的好壞,只有談方便。
白問:老師說的空觀鍛鍊?
答:就是不只聽人家講一講,或者是書上看些解釋,我們要在實際的事情上用思維的方法去,思考到這套思路已經很熟了,變得像下意識的動作一樣,熟悉到跟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一樣,這樣的話,就像打拳一樣,隨時隨地可以用得出來,若是不熟到一個程度的話,就是用不出來,或是用得不好。
萬問:老師教我們觀過去空的話,是不是只是對時間上的一種觀空。
答:因為我自己覺得談這些內、外空都很好,但假如你能體會空的話,你想從時間下觀空是不是更基礎?因為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型態。你去每個差別的形式上一一的去破,這在我們學習的過程有必要,可是在總攝上,力量不及我們從根本上去把握,因為時間遍在一切;空間遍在一切,如果我們在時間上用空觀下去的話,那它的力量非常的大。
楊問:我大概是對最基本的內空還是不太了解,譬如內空是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們用「意」來了解更深、細的空的意思,這::
楊答:這跟李敏剛剛的問題有關,他剛講:如果這一切都空的話,那怎麼修行?你的意思是如果這「意」是空的話,就against了。
問:對,對。
答:實際上不against。實際上這一切法的空,我們就是在這上面空空的修行。所以它沒有against。並不因為我在作任何的實修就認為這東西不空,剛剛李敏說不執著,我說這是一個修空的方便,如果要空就談空的話,那就是你為什麼要不執著,不執著的原因不是說是一個道德上的約束不要去執著它,它是實在上沒有東西可以執著,如果你了解沒有東西可以執著,那才是修空比較殊聖的作法,如果你不懂道理的話,你只會從教條去找,這個不好我不會去執著這個,那個不好我不要去執著那個::這樣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但就像我們該講的笑話一樣,你這樣到底是執著,還是不執著呢?他事實上就學佛的深義上是執著了,他執著了佛學的一個方法,所以他在學空上是一個方便。並沒有錯誤,還是要這樣做,可是更殊聖的辦法,如果我們在理上能把握好的話,那麼我們可以修不執著,可以修的更好,觀無可執著,當你觀一切法的空性時,不是你要去執著它,而是你感覺到一種無力感,無從去執著。所以剛萬家平說了一個如字,當你把空用如來把握,在我個人也同意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假如大家理論上能接受的 話,若理論上不能接受,你說空跟如有什麼關係我就很難講了。你如果能夠了解到空跟如是兩個同等語,你從如上把握,在字面上我們佔一點便宜,因為我們比較不會被這個字fool around,因為如不是什麼都沒有,如好像有東西,只是它是平等,可是它是「如」性的,可是你仔細的推,如跟空簡直是一回事,所以當你觀諸法空有點落空的話,不妨觀諸法如,當你觀法如時,是不是也不可執著了?如果這個跟那個是平等那你怎麼去執著呢?你的愛惡的沒辦法落腳,更何況執,所以這是修空比較好一點的辦法,觀根本無可執著,所以這空不是我們主觀上要讓它空,而是它本質上的空性。所以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去,我們用意識把它觀空,我們用凡俗的情,我們還是帶著執著,可是沒有關係,雖然這意是帶著執著,可是它的本身還是空性,所以不妨礙我們繼續這樣去做。
問:理上當然是這樣講,可是我還是不懂實際上應該怎麼去做?比如說,你怎麼樣辨斷是散漫,怎樣算是持戒精進?
答:你如果持續在觀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是精進,並不是說我們形式上很規矩,禮佛,拜,做早晚課,這樣叫精進,從修觀的觀點上來講,只要你沒有離開空觀,那我說是百分之百的精。不管你在上廁所了,或是睡覺,當然睡覺我們做夢去了,不能算是精進,可是你醒來第一個念頭開如觀,那還是精進。散漫不一樣,散漫是有時候可以給自己一點藉口,今天太累了,我需要看一下電視,如果你看電視用空,那又精進了,可是通常在看電視又不去用空觀,那 就是散漫。
問:那你在想說今天晚上要不要做晚課的時,想你也不用執著做晚課,這算是用了空觀,還是沒有用空觀?
答:可是你想,你去做這功課的目的是起讓你能常常的去觀,因為我們講你要常常去觀那件事不容易,不是說我主觀上想要做就做得到,每一個人都希望能進步很快,可是都是做不到,那就是我們這些基本的功夫,條件沒有建立起來,所以你就知道,做功課也好,就是要建立起這些條,我才能做到,我常常起觀。
問:老師在時間上要觀空,我們通常是觀過去,不留戀過去,那對未來呢?
答:如果過去不存在的話怎麼會有未來呢?因為我們現在對過去就是一種未來,是不是?因為有過去在那裡做架構,我們才有所謂現在,這你只是把它位移一下而已,所以未來是要以現在做為一個立基的架構,才能談所謂的未來。
問:那就是在時間上劃了線,你才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你如果不把它劃線,也就沒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
答:因為那根線是虛線。
問:那這怎麼觀?比如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還是在。
答:這要談深,因為這已經到佛學很難的地,所以到天台裡要講一念心。你在想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問題,你覺得有過去有未來,這就是我們一念心把它create出來,所以一念心起,就有過去。
問:那我們是不是按照老師講的觀法去觀,總有一天把三點觀成一念心呢?
答:你不要管總有一天,只管當下,你一觀未來跟你想過去是一樣的事,所以我講這無始空不是只指過去沒有開始,它講的是時間的虛幻,你心裡在想我未來要成佛,我未來要幹什麼::,這你已經認為有為與無為是兩件事,你覺得有一個無為可以去追尋,所以從這表面上看,就在無為空上患了一個錯誤。
問:所以時間空很難觀,另外老師剛說觀空,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可以觀成如,我在想什麼是如?是不是平等以外,可不可以這樣說慈悲是平等的基礎,除了平等以外也有慈悲的存在?如果你要做到平等是不是先要有慈悲?
答:我們不是在講一個修行次第的問題。
問:那在意念上呢?
答:在意念上談如一切都如,你慈悲與不慈悲也是如。你怎麼去單把慈悲提出來?所以這叫畢竟空。你有沒有注意到這裡還有一個畢竟空。
同學答:慈悲本身就是一個如,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一個如,要把他想成跟我一樣,不是我只對我的父母才慈。
萬問:所謂平等比較粗俗地講就是一種沒有分別心,有相對的分別,只是你不要用主觀,個人的意思或者我執去分別一些事 情,但它確實有有跟無的存在,好跟壞的存在,所以我們說空,並不是真正的沒有,是不是可以用這個路線這樣去想。
楊答:它是一個空的存在,它是一個如的存在,你剛剛說有這個東西的存在要注意有這個東西的存在是基於什麼?如果用一個普通人的想法,認為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的話,這是一個錯誤的結,如果這存在經過空觀的觀照的話,它只是一個空的存在,但是空的存在還是很難理解,它是確實是一樣的,只是方便的去分別,你始終還是認為分別是一種實在的存在,只是我們不去分別,但我的意思說不是,我們是要觀照這東西的確是無分別,所以你分別也是沒用的。你去分別只能做一種相對的分別,你沒有辦法做一種很真、很絕對的分別。
問:以前我們認為修行就會進步,現在講了空以後變成好像以後得到的也是空,以前是你感覺到有一個東西你要追求一個東西,然後讓你產生一個力量往上走,怎麼樣用空觀產生一個更強的力量,比如剛剛他說晚課到底要不要修?那沒有修空觀就做晚課就會想我做晚課功夫就會更進一層,就會強迫自己做晚課,學了空觀以後,就做或是不做?好像學了空觀以後沒有向上的力量,反而好像有種商量的餘地。這是不是我們在什麼地方著力點用錯了?
答:因為我們接受空觀總是不可避免的被「空」字在意識或下意識產生一種概念出來,甚至很多我們都不自覺,因為很多文字對我們已經是下意識的反應,我們講一個空,我們還沒反省過來,其實我們的腦袋已經開始在做反應,換句話說我們既然用了一個term叫做空,所以開始學的時候這一關都會碰到。
問:這是過渡時期?因為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習慣要抓住一樣東西。
答:對,因為我們一直要抓住一樣東西才會覺得有力量,今天我要你們放手,反而好像無力,這需要一段調整的時期,我剛剛說空空的修行,說來容易事實上心理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