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佛學問答

(取材自十二月九日的「大方廣學會」討論會)

佛說四十二章經討論會

問:造了惡業,因為因果,就應該要受報,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五章「轉重令輕」上說,「::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這個消滅似乎是說可以抵消,並不是如標題所言的「轉重令輕」?同時,我聽過某位老法師說,如造了惡業,要受惡報,惡報滿了,再受福報,如果惡、福俱等的話,是不是我什麼都不受了呢?

A:我想不會的,因為不是對等的東西,就能消掉的。就空觀的觀念來說,所謂的善、惡,也只是你自己的認為;就唯識論來體會,如果你每日去檢察自己,把原來的壞習慣逐漸改變,已形成的惡業慢慢消除,善業才能慢慢增長,這才是「轉重令輕」的涵義。

B:如果真的以空觀或中觀來對照的話,根本沒什麼善業或惡業,那只是我們自己的區別。

C:我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我殺了一個人,又救了一個人,是否兩個就功過抵消了呢?當然不是啦,空什麼?再空也要受呀!

B:這是另一回事,但我認為善、惡根本是由我們自己區分的。如果你造了一個業,那是起心動念的問題;如果你殺了一個人,也不是一定就會受罪五百年,可能將來就會再受被殺的人的回報也不一定。如果我們不談殺人或被殺,而只是平常的這業,那麼受報是苦,還是不苦,只在個人的感受;如以空觀來說,假如你不以為苦就是不苦了。

C:我覺得「理與事」應該把它分開來看。一個受,如果能夠不把它當一個苦,那非常好;因為如能達到這個境界,我想一切善惡不成善惡。但是我們不可能把受當作不是苦,因為只要沒有解脫,我們都是在一個因地過程中,空觀則是達到一個果地境界,因為到了這個果位,你可以空掉了,也許連空也空掉了。問題是大家都沒到這境界怎麼辦呢?有一報就要受呀!或許你不把它當苦,就真地不苦了,理論上說也對,但仍是苦受啊!

老師:我們先到這邊停一下。再往下去就不是回答問題的重點了,會稍微亂了層次。我們用佛學方法來解答,以二諦、或四諦,來提示一下問題,將之分為兩點:第一、善惡是什麼,第二、懺悔能否消業障?在世俗諦上,就懺悔這件事來看,禮佛、修大悲懺、修梁皇懺,甚至樂捐、供養、作功德,都是屬於相上的,善惡顯現的差別意義,也是就世俗諦上來講。所以剛剛的問題就成為善惡可否對消,對消也是要站在世俗諦上來看,不要把它推到勝義諦來看懺悔是否能消業,先把問題把它大致地分一下。

D:懺悔不可能消已經造成的業,懺悔可以阻止你再造以後的業。

老師:那又落到勝義諦上了,記住我們現在說的善惡,是就世俗諦來說,我們承認善惡是相對的。

E:如果我和你相爭,之後我說對不起,語氣就會緩和些,對嗎?

老師:這個解釋是指懺悔。

F:很多事情講因果,當果還未成熟的時候,我們及時懺悔,也會多少消除些業果。

G:對嗎?那是指「自認為」過去一定是做了不好的事,才趕緊作功德、懺悔,以消除業障。但若不認為是不好,甚至自認為是好的事呢?

F:現在只是說消除宿業而已,但真正種的因子是不能消得掉的,所以善惡不能相抵。

老師:我們若由勝義諦來說,根本不談善惡,那能談什麼對消呢?善、惡基本上是比較的、對等的,而懺悔與善惡略有不同,它有一種使得你的內心,由世俗諦往勝意諦方向去的本質在內。最深的懺悔是由勝義諦的觀點來看,用空觀來說,這個心往勝義諦方向走,換句話說,念往勝義方向去,這個善惡就同時都在消,因為你是轉了這個心,根本改變了善惡的涵義,所以這個時候講懺悔的消業,不能純粹由世俗諦上來看。所以,懺悔可不可以消業?可以,但要從這義上來看。有些人去佛堂拜懺,雖然不懂道理,但會有痛哭流涕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讓你的心稍微洗刷了、清淨了,雖然不是直接把你往勝義諦帶,但也朝了這清淨的方向去,只要有這麼一點點清淨,所有的善業都會來。假如你真地懂這個道理的話,實證到見道位的話,這個懺悔就到達了功效。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懺悔一定要改過,隨時地放在心上。因為「悔」在「百法明門」裏,是不定心所「悔、眠、尋、伺」的一個。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中定了不定心所,而悔即擺在不定;亦即是說,悔是善,也可以是不善。在這裡說,有了過錯,就要悔,當然這是個善,可是在大乘百法說,悔可能會落入後悔作了許多善行之事;因此換言之,他們認為悔是不定,更有時,會追悔一些不善不惡之事。

H:但是,懺悔也不一定是為了某件事。有些人去佛堂拜懺,是作功德、迴向冤親債主;有一些人,只是去尋求一種感受,一種洗清自己歷劫罪業的感覺。

老師:這其實是蠻有道理的,宿業雖未知,但罪惡感壓抑著,愈壓愈重,一有懺悔的機會,將它發洩出來,也是很好的。這種在佛家的空觀中來說,它的實在性其實與你的執著成正比;也就是說,你越執著罪惡或業障,則懺悔的功德越大;但若你不執著善惡與罪業,則懺悔的功德就相對減小。

※ ※

問:忍辱波羅密我們大家都瞭解,但是如「金剛經」中佛陀的前世│忍辱仙人的表現,是不是就是我們應該效法的?這種忍辱是需要獻身的。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卻滅亡了;是不是就是因為太過強調忍?最近在台灣的「七號公園」計劃執行中,有一個轟動一時的保觀音的佛教徒行動,是否就是因「忍無可忍」而採取行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應退中,要怎麼樣才能將忍付諸實際行動,還是要一忍再忍才如理如法?

A:忍有消極與積極的不同層面,在「金剛經」中,忍辱仙人的修行,在遭到割切之時,仍不起憎恨的忍,絕不是世俗諦上的忍。

B:那是否在世俗諦中,到了忍無可忍之時,就要回他一拳呢?

C:看層次,要不然,雖然看來不生氣,頭頂也是會冒煙的呀!

D:那是外在忍囉,那還不是真正的忍呢!任何帶著勉強的忍,都不是真正的忍。

E:這個忍是不是與戒、定、慧有關?智慧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智慧,可能也無法作到這種不勉強的忍?

F:你把它觀空了,就沒什麼忍了,如果沒有空,就算忍了,也非真正地忍。

B: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理想,譬如少林寺的出家人練少林拳自衛,不是也是以防「忍無可忍」之時,來保護自己?要不然,也許中國的佛教也像印度一樣,早就消失了。

F:消滅或是不幸,但是他們若是觀空了,也不會難過了。在成住壞空的定律下,早晚是要滅的;在時空不存在的架構裡,更無所謂早晚的問題。忍到頭了,空性自然現前,若有「忍無可忍」之心,恐怕離真正的忍還有一段距離。

D:我想印度佛教被滅了,因緣很複雜,不單單是一個忍的問題。可能不被發揚,外道趁機而起罷!另外剛剛說的「以空觀忍」,是蠻有道理的,我想可分兩方面來看。如果你忍,別人一再得寸進尺,你會覺得到底是要忍到什麼時候。我的想法是如果你能夠做到不執著,用行動、語言、及智慧讓對方把你看成不一樣,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把它當作人家在欺侮你,就等於你把他的行為空掉。你自己要想也許這是你前輩子欠他,要謝謝他給你這機會還債。另一個辦法是把這種羞辱或欺侮,當作是一個修行上的考驗,如果能把他空掉,在修行上又進了一步。這兩者的運用,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E:要做到這種境地,真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這個忍字,我覺得的確是要靠智慧,這是要慢慢訓練的,他今天會對你如此,為什麼不對別人,事實上一定是我曾經做過什麼不善的事情,所以有時要退一步想。

G:某些東西,在某些層次是可以忍的,某些卻是無法忍的。如對佛法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時,我們應該站起來維護它,譬如,現在佛教在台灣盛行,是需要大家來努力推展,當然我們更會護持佛法,絕不會步印度的後塵,讓它走到滅亡的地步。那麼對個人而言,傷害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忍呢?我覺得除了修行的需要外,更要從廣大的角度來看。當人家對我們有害的時後,除了要站起來維護自己外,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他一個教育的機會?若是一味忍讓,也許對我們修行有幫助,是不是失掉了對別人的一個教育機會呢?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較符合佛法中「自渡渡人」的大乘胸懷;相對之下,以智慧觀空、或贖罪觀空,就太過小乘了。

B:那你說是不是為了教育他人,連消極的忍都不要了呢?

E:忍與不忍的界限很難界定,這時,大概要靠智慧來決定和判斷。我只是強調不能一味地忍,或只為修行的精進,不加辯解地忍。

H:我以前看過一個禪宗故事,大意是說,一個老和尚被人誣衊,和別人生了私生子,他也不辯解。等到私生子長大了,眾人才發現,根本與老和尚無關。你看他就能忍,忍了好多年,日進日出,飽受恥辱,但是他就能忍到小孩長大,不加辯白,可能他甚至不以為他在忍,真是無有為而忍。如果照剛才這位同學說,是否當時老和尚就應該出來給眾人一個教育的機會呢?為什麼要忍十幾年?萬一永遠沒有真相大白的時候,他是不是一直要忍到他死掉?這是有可能的。忍與不忍的界限是很難畫一條直線,但是這裡面又牽涉到較深的因果關係。我想到了一個修行境界時,可能就知道這是一個果報,毫無怨言地就來承受,而不是要空掉什麼,不管是以智慧或還債的方式,到底都是有所為而為,已不是什麼空不空了;如果他不承認是個果報,而出來澄清,我想這也應該可以的,當然這與個人的智慧與修行,息息相關。

I:我想到另兩個例子,最近看到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虛雲替南華寺募集,寺廟外面有些商店做了很多不合佛法的事,於是虛雲訂出很多規定,那些商人因此鬧出很大的事來,大家都對老和尚產生厭惡。另外一件事是,民初時,國民黨因他與清室有關,對他不理;後來共產黨又因他與國民黨有關,又對他不理。在他112 歲時,共產黨更是對他大打了一頓,可是他只在禪定中,也就是那時,他去了兜率天。後來,旁邊打他的人問他,怎麼能受得了,他只是回答他們,我在替你們受惡業、背罪,那個打他的人立刻磕頭懺悔。當然,這兩個故事是指虛雲和尚有這種忍的度量,但也說明,在不同的情況下,他對忍有不同的作法。別的出家人,在這兩個例子中,也許作法正好相反;那麼何者較如理如法,實在難以定論。

H:記得我們在學「六度萬行」時,老師曾說在六波羅密中,前五波羅密都要用般若波羅密來觀照。因為在六度中,主要的是般若密,其他五度都是其眷屬,都要有智慧來齊修。因此假如般若對著忍辱觀照,起了矛盾,就不應該忍了,當然這沒有辦法很清楚劃分,因為般若有不同的層次。像虛雲老和尚,般若的層次自然與我們不同,其能忍或不願忍的觀看,自然與旁人不同。觀念還是在於你的修行有多高,般若有多深,才能做如理如法的判斷。

老師:佛家說的忍,與我們普通說的忍稍微不一樣,我們說的忍是把氣往肚子裡憋,才會忍起來,嘴巴不講話,氣卻愈來愈高。佛家講的忍是「安忍」,忍字的本身是梵文翻譯過來的,這又是一個翻譯文字的困擾,所以我們才只能體會這種文字上的忍。安忍自然不是強忍,這就牽涉到大家剛剛講到的,到底界限如何劃分,什麼地方該忍,什麼地方不該忍。我想先從自己的能耐來分辨出一個重心。有俗語說,「小杖則輕,大杖則逃」,這是說有時孝順還是要有輕重。我們自己都做過父母,有時候,小孩惹起火來,真是恨得牙癢癢的。這就牽涉到一個智慧。忍本身在六度中,有一個防護的作用,使得你過去所積的功德,不至於因為不忍而喪失了,這是六度中忍的最主要功能。這是說,你已要開始改過遷善了,不要因為小不忍,結果小過沒有改掉,更造成大過,愈做愈不能自拔。我想人性有這麼一個層面在裡面,所以我們如果把忍辱這樣把握的話,稍微可以知道一個分際所在,這是第一個給自己的忍,主要是要防護自己。第二個就由比較大的方面來看,判斷的原則是,如果只影響你自己,或其他有更重要的意義,所以其主要作用,是檢討你自己的存心而決定忍或不忍。要清清楚楚地知道,不忍是真正地為了眾生,不是只為了自己。像剛剛有位同學說的和尚私生子的故事,要看和尚自己如何判斷,如果是針對自己而已,對其他人沒有什麼影響,因此不去辯解;假若這件事也牽涉到很多人,牽涉到整個佛教,我覺得不是一個退讓的時候。遇到這情形要決定如何去做或不做,這真與自己的境界有關。你要去做時,是不能以強忍之心去做,譬如說,你罵了我一句,我立刻糾正你,因為我覺得需要給你一個教育的機會,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覺得對你是一件有利之事。但前提是你需要一個平靜之心,是安忍,而不應該有個怒氣在中間,這樣對他人才有益,千萬不要帶著氣去為他人好,通常又傷了人,也沒有利益。在修行的立場上說,若心不淨,就應該去打坐,或其他方式把氣消掉。如果修養到一個程度,很清明地分辨出來,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對個人而言,已不是忍或不忍了。如果心不動已經忍了,不一定退讓才說忍;忍是在心裡,心沒有動即是忍,但你被他激動了就是不忍。

D:不過要達到那種境界,有時也要強忍下來,久而久之,或許才能安忍,這也是修行的辦法吧!

老師:對,開始修持的時候會如此,真正要做到這個地步,不修禪定是沒有辦法的,光慧是不夠的。沒有定,氣不平,光用慧去平息,很不好的。禪定一般來說是心細、氣沉,用比較容易的語言來講,如果人不浮,氣是沉的,如果你做事心浮氣燥時,氣是往上生的,常會被激怒呢!這有時覺得像是很象形的味道呢!修戒定慧都是修行,如要做到安忍的功夫的話,要有禪定。有些人很嚴謹,把戒修得很好,到某一程度也會得定,但條件是要某一程度,超過了這個程度,要叫他安忍,就沒有辦法了。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