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佛學問答
(取材自十二月九日的「大方廣學會」討論會)
佛說四十二章經討論會
問:造了惡業,因為因果,就應該要受報,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五章「轉重令輕」上說,「::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這個消滅似乎是說可以抵消,並不是如標題所言的「轉重令輕」?同時,我聽過某位老法師說,如造了惡業,要受惡報,惡報滿了,再受福報,如果惡、福俱等的話,是不是我什麼都不受了呢?
A:我想不會的,因為不是對等的東西,就能消掉的。就空觀的觀念來說,所謂的善、惡,也只是你自己的認為;就唯識論來體會,如果你每日去檢察自己,把原來的壞習慣逐漸改變,已形成的惡業慢慢消除,善業才能慢慢增長,這才是「轉重令輕」的涵義。
B:如果真的以空觀或中觀來對照的話,根本沒什麼善業或惡業,那只是我們自己的區別。
C:我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我殺了一個人,又救了一個人,是否兩個就功過抵消了呢?當然不是啦,空什麼?再空也要受呀!
B:這是另一回事,但我認為善、惡根本是由我們自己區分的。如果你造了一個業,那是起心動念的問題;如果你殺了一個人,也不是一定就會受罪五百年,可能將來就會再受被殺的人的回報也不一定。如果我們不談殺人或被殺,而只是平常的這業,那麼受報是苦,還是不苦,只在個人的感受;如以空觀來說,假如你不以為苦就是不苦了。
C:我覺得「理與事」應該把它分開來看。一個受,如果能夠不把它當一個苦,那非常好;因為如能達到這個境界,我想一切善惡不成善惡。但是我們不可能把受當作不是苦,因為只要沒有解脫,我們都是在一個因地過程中,空觀則是達到一個果地境界,因為到了這個果位,你可以空掉了,也許連空也空掉了。問題是大家都沒到這境界怎麼辦呢?有一報就要受呀!或許你不把它當苦,就真地不苦了,理論上說也對,但仍是苦受啊!
老師:我們先到這邊停一下。再往下去就不是回答問題的重點了,會稍微亂了層次。我們用佛學方法來解答,以二諦、或四諦,來提示一下問題,將之分為兩點:第一、善惡是什麼,第二、懺悔能否消業障?在世俗諦上,就懺悔這件事來看,禮佛、修大悲懺、修梁皇懺,甚至樂捐、供養、作功德,都是屬於相上的,善惡顯現的差別意義,也是就世俗諦上來講。所以剛剛的問題就成為善惡可否對消,對消也是要站在世俗諦上來看,不要把它推到勝義諦來看懺悔是否能消業,先把問題把它大致地分一下。
D:懺悔不可能消已經造成的業,懺悔可以阻止你再造以後的業。
老師:那又落到勝義諦上了,記住我們現在說的善惡,是就世俗諦來說,我們承認善惡是相對的。
E:如果我和你相爭,之後我說對不起,語氣就會緩和些,對嗎?
老師:這個解釋是指懺悔。
F:很多事情講因果,當果還未成熟的時候,我們及時懺悔,也會多少消除些業果。
G:對嗎?那是指「自認為」過去一定是做了不好的事,才趕緊作功德、懺悔,以消除業障。但若不認為是不好,甚至自認為是好的事呢?
F:現在只是說消除宿業而已,但真正種的因子是不能消得掉的,所以善惡不能相抵。
老師:我們若由勝義諦來說,根本不談善惡,那能談什麼對消呢?善、惡基本上是比較的、對等的,而懺悔與善惡略有不同,它有一種使得你的內心,由世俗諦往勝意諦方向去的本質在內。最深的懺悔是由勝義諦的觀點來看,用空觀來說,這個心往勝義諦方向走,換句話說,念往勝義方向去,這個善惡就同時都在消,因為你是轉了這個心,根本改變了善惡的涵義,所以這個時候講懺悔的消業,不能純粹由世俗諦上來看。所以,懺悔可不可以消業?可以,但要從這義上來看。有些人去佛堂拜懺,雖然不懂道理,但會有痛哭流涕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讓你的心稍微洗刷了、清淨了,雖然不是直接把你往勝義諦帶,但也朝了這清淨的方向去,只要有這麼一點點清淨,所有的善業都會來。假如你真地懂這個道理的話,實證到見道位的話,這個懺悔就到達了功效。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懺悔一定要改過,隨時地放在心上。因為「悔」在「百法明門」裏,是不定心所「悔、眠、尋、伺」的一個。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中定了不定心所,而悔即擺在不定;亦即是說,悔是善,也可以是不善。在這裡說,有了過錯,就要悔,當然這是個善,可是在大乘百法說,悔可能會落入後悔作了許多善行之事;因此換言之,他們認為悔是不定,更有時,會追悔一些不善不惡之事。
H:但是,懺悔也不一定是為了某件事。有些人去佛堂拜懺,是作功德、迴向冤親債主;有一些人,只是去尋求一種感受,一種洗清自己歷劫罪業的感覺。
老師:這其實是蠻有道理的,宿業雖未知,但罪惡感壓抑著,愈壓愈重,一有懺悔的機會,將它發洩出來,也是很好的。這種在佛家的空觀中來說,它的實在性其實與你的執著成正比;也就是說,你越執著罪惡或業障,則懺悔的功德越大;但若你不執著善惡與罪業,則懺悔的功德就相對減小。
※ ※
問:忍辱波羅密我們大家都瞭解,但是如「金剛經」中佛陀的前世│忍辱仙人的表現,是不是就是我們應該效法的?這種忍辱是需要獻身的。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卻滅亡了;是不是就是因為太過強調忍?最近在台灣的「七號公園」計劃執行中,有一個轟動一時的保觀音的佛教徒行動,是否就是因「忍無可忍」而採取行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應退中,要怎麼樣才能將忍付諸實際行動,還是要一忍再忍才如理如法?
A:忍有消極與積極的不同層面,在「金剛經」中,忍辱仙人的修行,在遭到割切之時,仍不起憎恨的忍,絕不是世俗諦上的忍。
B:那是否在世俗諦中,到了忍無可忍之時,就要回他一拳呢?
C:看層次,要不然,雖然看來不生氣,頭頂也是會冒煙的呀!
D:那是外在忍囉,那還不是真正的忍呢!任何帶著勉強的忍,都不是真正的忍。
E:這個忍是不是與戒、定、慧有關?智慧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智慧,可能也無法作到這種不勉強的忍?
F:你把它觀空了,就沒什麼忍了,如果沒有空,就算忍了,也非真正地忍。
B: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理想,譬如少林寺的出家人練少林拳自衛,不是也是以防「忍無可忍」之時,來保護自己?要不然,也許中國的佛教也像印度一樣,早就消失了。
F:消滅或是不幸,但是他們若是觀空了,也不會難過了。在成住壞空的定律下,早晚是要滅的;在時空不存在的架構裡,更無所謂早晚的問題。忍到頭了,空性自然現前,若有「忍無可忍」之心,恐怕離真正的忍還有一段距離。
D:我想印度佛教被滅了,因緣很複雜,不單單是一個忍的問題。可能不被發揚,外道趁機而起罷!另外剛剛說的「以空觀忍」,是蠻有道理的,我想可分兩方面來看。如果你忍,別人一再得寸進尺,你會覺得到底是要忍到什麼時候。我的想法是如果你能夠做到不執著,用行動、語言、及智慧讓對方把你看成不一樣,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把它當作人家在欺侮你,就等於你把他的行為空掉。你自己要想也許這是你前輩子欠他,要謝謝他給你這機會還債。另一個辦法是把這種羞辱或欺侮,當作是一個修行上的考驗,如果能把他空掉,在修行上又進了一步。這兩者的運用,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E:要做到這種境地,真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這個忍字,我覺得的確是要靠智慧,這是要慢慢訓練的,他今天會對你如此,為什麼不對別人,事實上一定是我曾經做過什麼不善的事情,所以有時要退一步想。
G:某些東西,在某些層次是可以忍的,某些卻是無法忍的。如對佛法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時,我們應該站起來維護它,譬如,現在佛教在台灣盛行,是需要大家來努力推展,當然我們更會護持佛法,絕不會步印度的後塵,讓它走到滅亡的地步。那麼對個人而言,傷害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忍呢?我覺得除了修行的需要外,更要從廣大的角度來看。當人家對我們有害的時後,除了要站起來維護自己外,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他一個教育的機會?若是一味忍讓,也許對我們修行有幫助,是不是失掉了對別人的一個教育機會呢?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較符合佛法中「自渡渡人」的大乘胸懷;相對之下,以智慧觀空、或贖罪觀空,就太過小乘了。
B:那你說是不是為了教育他人,連消極的忍都不要了呢?
E:忍與不忍的界限很難界定,這時,大概要靠智慧來決定和判斷。我只是強調不能一味地忍,或只為修行的精進,不加辯解地忍。
H:我以前看過一個禪宗故事,大意是說,一個老和尚被人誣衊,和別人生了私生子,他也不辯解。等到私生子長大了,眾人才發現,根本與老和尚無關。你看他就能忍,忍了好多年,日進日出,飽受恥辱,但是他就能忍到小孩長大,不加辯白,可能他甚至不以為他在忍,真是無有為而忍。如果照剛才這位同學說,是否當時老和尚就應該出來給眾人一個教育的機會呢?為什麼要忍十幾年?萬一永遠沒有真相大白的時候,他是不是一直要忍到他死掉?這是有可能的。忍與不忍的界限是很難畫一條直線,但是這裡面又牽涉到較深的因果關係。我想到了一個修行境界時,可能就知道這是一個果報,毫無怨言地就來承受,而不是要空掉什麼,不管是以智慧或還債的方式,到底都是有所為而為,已不是什麼空不空了;如果他不承認是個果報,而出來澄清,我想這也應該可以的,當然這與個人的智慧與修行,息息相關。
I:我想到另兩個例子,最近看到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虛雲替南華寺募集,寺廟外面有些商店做了很多不合佛法的事,於是虛雲訂出很多規定,那些商人因此鬧出很大的事來,大家都對老和尚產生厭惡。另外一件事是,民初時,國民黨因他與清室有關,對他不理;後來共產黨又因他與國民黨有關,又對他不理。在他112 歲時,共產黨更是對他大打了一頓,可是他只在禪定中,也就是那時,他去了兜率天。後來,旁邊打他的人問他,怎麼能受得了,他只是回答他們,我在替你們受惡業、背罪,那個打他的人立刻磕頭懺悔。當然,這兩個故事是指虛雲和尚有這種忍的度量,但也說明,在不同的情況下,他對忍有不同的作法。別的出家人,在這兩個例子中,也許作法正好相反;那麼何者較如理如法,實在難以定論。
H:記得我們在學「六度萬行」時,老師曾說在六波羅密中,前五波羅密都要用般若波羅密來觀照。因為在六度中,主要的是般若密,其他五度都是其眷屬,都要有智慧來齊修。因此假如般若對著忍辱觀照,起了矛盾,就不應該忍了,當然這沒有辦法很清楚劃分,因為般若有不同的層次。像虛雲老和尚,般若的層次自然與我們不同,其能忍或不願忍的觀看,自然與旁人不同。觀念還是在於你的修行有多高,般若有多深,才能做如理如法的判斷。
老師:佛家說的忍,與我們普通說的忍稍微不一樣,我們說的忍是把氣往肚子裡憋,才會忍起來,嘴巴不講話,氣卻愈來愈高。佛家講的忍是「安忍」,忍字的本身是梵文翻譯過來的,這又是一個翻譯文字的困擾,所以我們才只能體會這種文字上的忍。安忍自然不是強忍,這就牽涉到大家剛剛講到的,到底界限如何劃分,什麼地方該忍,什麼地方不該忍。我想先從自己的能耐來分辨出一個重心。有俗語說,「小杖則輕,大杖則逃」,這是說有時孝順還是要有輕重。我們自己都做過父母,有時候,小孩惹起火來,真是恨得牙癢癢的。這就牽涉到一個智慧。忍本身在六度中,有一個防護的作用,使得你過去所積的功德,不至於因為不忍而喪失了,這是六度中忍的最主要功能。這是說,你已要開始改過遷善了,不要因為小不忍,結果小過沒有改掉,更造成大過,愈做愈不能自拔。我想人性有這麼一個層面在裡面,所以我們如果把忍辱這樣把握的話,稍微可以知道一個分際所在,這是第一個給自己的忍,主要是要防護自己。第二個就由比較大的方面來看,判斷的原則是,如果只影響你自己,或其他有更重要的意義,所以其主要作用,是檢討你自己的存心而決定忍或不忍。要清清楚楚地知道,不忍是真正地為了眾生,不是只為了自己。像剛剛有位同學說的和尚私生子的故事,要看和尚自己如何判斷,如果是針對自己而已,對其他人沒有什麼影響,因此不去辯解;假若這件事也牽涉到很多人,牽涉到整個佛教,我覺得不是一個退讓的時候。遇到這情形要決定如何去做或不做,這真與自己的境界有關。你要去做時,是不能以強忍之心去做,譬如說,你罵了我一句,我立刻糾正你,因為我覺得需要給你一個教育的機會,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覺得對你是一件有利之事。但前提是你需要一個平靜之心,是安忍,而不應該有個怒氣在中間,這樣對他人才有益,千萬不要帶著氣去為他人好,通常又傷了人,也沒有利益。在修行的立場上說,若心不淨,就應該去打坐,或其他方式把氣消掉。如果修養到一個程度,很清明地分辨出來,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對個人而言,已不是忍或不忍了。如果心不動已經忍了,不一定退讓才說忍;忍是在心裡,心沒有動即是忍,但你被他激動了就是不忍。
D:不過要達到那種境界,有時也要強忍下來,久而久之,或許才能安忍,這也是修行的辦法吧!
老師:對,開始修持的時候會如此,真正要做到這個地步,不修禪定是沒有辦法的,光慧是不夠的。沒有定,氣不平,光用慧去平息,很不好的。禪定一般來說是心細、氣沉,用比較容易的語言來講,如果人不浮,氣是沉的,如果你做事心浮氣燥時,氣是往上生的,常會被激怒呢!這有時覺得像是很象形的味道呢!修戒定慧都是修行,如要做到安忍的功夫的話,要有禪定。有些人很嚴謹,把戒修得很好,到某一程度也會得定,但條件是要某一程度,超過了這個程度,要叫他安忍,就沒有辦法了。 ●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