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十二緣起論(一)

□ 楊崑生

十二緣起論為「佛學導論」的一章,承前總結三界統苦,續後提示輪迴輾轉。先藉三世兩重因果說法,談十二有支的別相;進而就三世兩重因果說法的不足,別引二世一重因果的觀點;然後論及二者共同的問題,再回溯緣起實相的本義,更作深觀,以探究釋迦牟尼佛昔日樹下思惟因而開悟的十二緣起之真義。全篇一氣呵成,精深博大,細微有緻。由於稿長,分兩期刊登,望讀者見諒。 ─ 編者

 

人生三世之抉秘 (十二緣起)

 

                             ┌ 無明 (緣)  ─ (無始煩惱) ┐ ┌ 更從過去果來

         ┌ 過去因緣    ┤                                   ├ ┤

         │                  └ 行 (因)     ─ (善惡之業) ┘ └ 上溯過去無始

         │                   ┌ 識            ─ (本識攬渧)

         │                   ├ 名色        ─ (識煖胚團)

         ├ 現在苦果     ┼ 六入         ─ (扶塵具形)

兩重  │                   ├ 觸            ─ (根攝境界)

因果  │                   └ 受            ─ (苦樂捨感)

         │                   ┌ 愛 (緣)    ─ (因受生著)

         ├ 現在因緣     ┼ 取 (緣)     ─ (因執追求)

         │                   └ 有 (因)    ─ (業牽後有)

         │                   ┌ 生           ─ (倒識託胎) ┐ ┌ 更生未來惑業

         └ 未來苦果      ┤                                 ├ ┤

                               └ 老死       ─ (生後苦死) ┘ └ 下推未來無終

 

序論

「十二緣起」是佛學裡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主要是從上節課所談的,瞭解到世間的苦相怎麼個苦法,再從此探討苦的意義,然後從苦的意義再去發現苦的原因。「苦因」看清楚之後,苦的問題才總算有個著落,此時再來說「解苦」,才有比較踏實的根據。

我們都認為,在這世間做人很辛苦。有些宗教,則希望能到天界就不再受苦難,這是因為其它宗教,設定「天」為理想的境界。但是,你若了解到,如果你繼續存有「我見」,認為有個我存在,你會發現不是換個環境,就能解決苦的問題。

「苦因」並不是環境的問題,也就是說,並不是環境不好,所以我們受苦。它真正的原因是落在我們自身的一個錯誤觀念 ─ 有這個「我見」存在。假如「我見」一天不去除,人間天上都會有得受,不是到月亮上做嫦娥仙子,也不是到天界做天人,或昇到基督教裡永恆的天上去,或轉到印度教裡梵天的境界去,就可以解決這個苦難。所以這樣一想的話,這個宇宙,像天羅地網,沒有地方可逃。因為只要這個「我見」不除,三界裡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獄,上天入地,都沒有辦法,都還要落到苦境裡邊去。我們還沒談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的問題,到底天是怎麼苦法,地獄是怎麼苦法,也還沒去分析,但是從理論上去了解,苦可能有輕重之別,而基本上的那個「苦性」是存在的。

所以要解決「苦」的問題,就不能用近視的做法,換個環境來把這個「苦」暫時擺脫一下就算了。不懂佛學之前,你或許能這麼做,把人生馬馬虎虎地混過;現在懂得佛學,知道逃不掉 ─ 混得了這輩子,混不了下輩子,混得了今天,混不了明天,所以非徹頭徹尾解決一下不可。你已經沒有辦法回頭像普通人一樣,這樣把自己草草交待一下就算了。認真學佛的人有個糟糕的地方,不學則已,學了之後,就無法再裝糊塗,這就叫做不歸路。走上這個不歸路,只有背水一戰,發個大心願,希望把這問題,順著佛家的方法,真正地做個了斷。

我見有「人我見」和「法我見」,世間的世俗人,都沒看到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有智慧的人很多,對世間的問題,發出疑問而想要解決的人也很多,但很少人像佛學一樣,看到這個「苦」的癥結所在。

世間有所謂聖賢 ─ 儒家的聖賢,道家的聖賢,其它宗教哲學的聖賢。很多聖賢人,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雖然沒有直接點出「無我」,但都有所感覺。也就是他們都見到了「少分」,但沒有全面地把握住。譬如在儒家講仁,講忠恕,形成一種所謂的道德。分析這層道德內容,發現所謂比較有道德的人,就是比較無我的人,都比較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下面,把別人的利益放在上面。儒家雖然沒有說「無我」這麼深的問題,但的確感覺到需要把貪心,或這些屬於「我見」的作用,削薄一點,人才會更好一點。只有佛學這門學問,不但談無我,而且全面性地,作非常深度、廣度地發揮,說之又說,說之不盡。也就是在這種地方,才能真正體會佛學的珍貴處,深妙處,感動人心處;這樣發起的信心,也才是踏實的。

我們今天信佛,覺得佛的尊貴,不在於佛的丈六金身,而在於佛所悟得的這些深刻的道理,難遭難遇。在其它的學問裡,我們可以讀經、史、子、集,或西洋哲學,讀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佛所闡述的道理。「無上甚深唯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絕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過份的形容詞。佛法能談得這麼深,這麼清楚,給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心,因此可以成為所謂的皈依處。人常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微小,要依靠一些東西,很多宗教於是歸依於一個神或上帝。而我們這裡,是走理性的路子,我們沒有辦法皈依一個偶像,不管這個偶像是具體的偶像,或是心目中的偶像。唯一能做為理性的皈依處的,只有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的本身,非常地真,非常地確定,要顛撲不破,這樣的理才能是最究竟的皈依處。所以我們不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更要了解「法」才是徹頭徹尾的重心。

總括來說,因為「無常」所以苦。為什麼無常所以苦呢?因為無常這件事與我們所執著的「我見」是相違背的。在主觀上我們有個「我」,而在無常的世間中,卻找不到一個真實長存的「我」。所以這樣一種不相應,構成無可避免的苦,此即為「苦因」。但是,在這無常世間裡,從「我的執著」究竟如何現起這樣一個苦的結果、苦的世界、苦的人生?這中間,他們的細節如何建立起來的?這就是十二緣起所要談的內容。所以十二緣起是就「別相」的立場,深一層地追究「苦因」,進而展現解苦的可能和契機。

十二緣起的三世兩重因果解說

「十二緣起」跟五蘊一樣,都是佛陀非常原始的教學內容。「十二緣起」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並沒有很整體的界說,通常只是將各支列舉一遍,也不一定有十二支,有時說六支、八支、九支或十支。佛滅之後,部派佛教興起,佛的弟子想要將佛法承繼、發揚的時候,他們研究這些問題,希望把「十二緣起」歸納起來,做個比較清楚的解釋。後來,小乘佛學即將之解釋為類似我們講表上所列的方式 (後頁) ,亦即所謂三世兩重因果的十二緣起。這樣的說法,在大乘佛學裡也被繼承了,所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書談十二緣起,都是從三世兩重因果的觀點來談。

「三世兩重」的「三世」並不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是指輪迴意義的前生、今生和來生。這個表的標題,叫人生三際之抉秘,這裡的三際就是我們所謂的三世。它的主題在闡明,人怎樣生成這樣一個人,因為什麼原因我們在受苦,因為什麼原因我們又再創造未來的苦。三世兩重因果的看法,就是把這個過程扣著因果的環結,放在時間之流內,所展現成的一個系列,因而涵蓋三世。為了看這個表的方便,可分成了幾個段落來看。

無明緣行

從前面的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心有一種對我的執著。那麼我們要反省,為什麼我內心中會有「我見」出來?何時開始有的?誠然,有些「我見」是從經驗中培養出來的。譬如在人群中,發現自己的不同;在行事中,發覺似乎可以做主;在思考中,好像有一種力量可以推動思考,於是一個獨特、自主的「我感」就愈來愈堅固。這種後天培養出來的我見,叫做「分別我執」。但是,再仔細推敲一下,你會發現「我見」不是上了小學才有,也不是幼稚園的時候才有,其實吃奶的時候就有了。很多人做過爸媽,大都認為小孩子很可愛,那多半是當我們把他當玩具看的時候;從另一個觀點看,有時候,小孩也很可怕,因為他們那種自私,表現得非常露骨。對一個小孩來說,當他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他不需要顧及他的面子、他的禮貌、任何道德,甚至父母親的家法。父母對兒女,往往付出很多的愛心,但有時候你會覺得,兒女的回報,卻是很殘酷的。我們也是人家的兒女,通常是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自己過去兒女做得不好。這意思是說,有一部份「我見」是先天的,佛學中叫做「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

但是從俱生我執的觀點來看,這個「我見」的來處何在?追溯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慢慢從很粗的「我見」,剝析出較細的「我見」,再追到微微地,只是一點我的感覺。這一系列「我見」,更往細微處看過去,一定有個極細微的「源頭」。那種細微的感覺或迷惑,佛家給個名稱叫「無明」,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的第一支。

一、 無明:無明就是不明。因為我見是一個錯誤的見解,有了我見便是對事理的一種扭曲,本來清明的世界,經我們的扭曲之後,變成不明。無明的學問很大,一般來講,從粗到細在學理上分為三種。最粗的無明叫見思無明,比較細一點的無明叫塵沙無明,更細一點的無明,叫根本無明。所謂見思無明,「見」是見解上的一些錯誤,「思」是情意上的一些錯誤,也就是我們一反省就很容易看到的那種很粗的「我見」。在這粗的「我見」之下,可以分析出細的「人我見」和「法我見」。塵沙無明中,主要是「法我見」。也就是粗的、感情的「我見」沒有了,但是在事情的分別上,你還是覺得這個不等於那個;東邊不等於西邊,南邊不是北邊;乃至於在佛學裡邊,還認為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有清靜的佛世界,有污穢的眾生世界,這樣的觀念存在,它還是一種法我。這已是較細的惑。把這樣的「我見」,追根究底,會發覺一切「我見」的根底,都出在微細的分別念上。你只要稍稍有了此彼的概念和執著,乃至略微有了「一」的概念 (有一必有二) ,就可以發展成粗顯的無明。這種深細的無明,就是根本無明,它存在我們意識的底層的底層的底層,不是我們所能感覺得到的,因為你只要念頭一動,一想,觀念一出來,這個根本無明就已經在裡邊了。

有了這三種無明,就有一個主觀的我存在,也就有了外境;有了我,有了外境,你為了要使這個我,在外境中活的比較像我一點,比較自在一點,你就要去做很多的事情,動很多的念頭,這就叫造作。有了這個「我見」,不造作是不可能的,「我見」當下,同時就會有造作。但是造作不是事情做完就算了,在佛學裡面,承襲了印度的業力思想,認為所造作的「業」會透過無明,產生續起的影響力。換句話說,一個造作,做完之後,表象上隨著無常消失掉,骨子裡它的影響力在時間之流裡傳遞下來。所以第二支我們叫「行」,行就是造作。

二、 行:由於我們有無明,一定會產生行,然後留下業力的影響。留下來的影響力有什麼樣的內涵呢?可分為質料因 (質料之內涵),與動力因 (動力之內涵) 兩種。譬如說,科學造就了一個太空船出來,過去沒有的,造了以後我們就有了印象與觀念,以後再講太空船就不陌生了。這個太空船的印象留下來,會繼續傳流下去,這種留下來的資料,我們就叫做質料因。

假如看到太空船的時候,我很想也能夠進入太空船或參予製作、研究,這個就不是一個中性的造作。因為造作中有個慾求在內;或為了求真理的目的,或為了興趣,或為了其他種種可能的好處。這種慾求的力量,也會留下一個痕跡。影響所及,也許來世時,我就變成了一個科學家。這樣留下來的影響力,就是所謂的動力因。

在這質料因與動力因的交互作用之下,過去的無明,或者說「惑」,或者說「我見」,順著這些造作,以不同的形式繼續遺傳下來。第二部份,即是要看,根據前面的無明與行的條件,以後的苦果如何發展出來。

入胎與出胎

業力是非常抽象的,它的持續,是依靠著什麼在持續?我們所作所為所留下的影響力,為什麼只影響到我,而不影響到你?換句話說,影響力是被侷限的。什麼在侷限它呢?這就是下面要講的第三支「識」。

三、 識:這個識,偏重於識體的含義。我們以前講識,是指了別作用;「十二有支」內講的識,不是純粹的一個作用而已,而是包括作用的基礎,一個比較實在的存在。由於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的「業」可以次第地傳遞過來。

在小乘佛學裡談識,或五蘊裡的識蘊,就只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 是感官的識。這五識的感官部份叫根,譬如眼睛的根,粗看是眼球,但佛學的看法,眼球只是助緣而已,真正能產生眼識的,並不是眼球,而是裡邊一種叫淨色根的。淨色是一種非常細微的物質,肉眼看不見,天眼可看見。

前五識的根都是物質體;意識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作用,那麼意根是什麼東西?意根應當是比這意識還要深層的一個東西,這在某些小乘學派裡,有取名作「細意識」。在生命死亡的時候,屬於物質性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要散壞,意識也要中斷;那麼還可能持續下來承擔業力,並記別業力的所屬,而成為前後生命間的橋樑的,就只有意根了。這個叫作細意識的意根,姑且也可以稱為識體,便是這第三支所說的「識」。它隨著所持業力的推動,去形成另一個生命,就是俗話所說的投胎,也就是講表裡的「本識攬渧」。父精母血在交媾時,合在一起叫「渧」。這意思是說,我們在投胎時,那個識是緣著這個東西攀附上去 ─ 識本身是個精神的作用,而這個渧卻是個物質的結構 ─ 所以我們的本識攀附上去,跟它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入胎。

下面的二支 ─ 名色、六入 ─ 就是解釋胎位中的發展情況。

四、 名色:所謂的名色 ─ 「名」為能詮,是精神的作用,「色」為所詮,是物質的顯現。識和渧結合了以後,形成所謂的「胚團」,也就是最開始的胎胚,它有精神方面的識和物質方面的渧,但混混沌沌,什麼也不像,所以只好叫名色。名色漸漸地發育成熟,就展開了六入。

五、 六入:六入在目前這個體系來看,即是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名色形成後,頭、手、耳、鼻等,慢慢地一一發展出來。為什麼叫六入呢?就是說它是涉入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或六境,要能互相攝入,才能發生感覺與認識的作用。因為是互相涉入,六根六境都可叫六入,一個叫內六入,一個叫外六入。用胎生的方法來解釋十二緣起,它的六入卻單指內六入。因為在胎兒的過程,外境並不明顯。講表上說的「扶塵具形」的「扶塵」是指扶塵根,是相對於剛剛談過的淨色根而言,正是指看得見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這些五官,本質上和外境粗顯的色塵是一類,但有扶助淨色根的功能。扶塵具形,就是肉體形象一一具足。

六、 觸:感官發育成熟了,通常也就是指出胎以後,於是內外開始溝通,根開始攀緣外境,根塵之間,偶合在一起,互相涉入,產生認識,就是所謂觸。

七、 受:由觸為緣,接受外面種種的刺激,生命似乎開始有意義了。受有苦、樂、或不苦不樂的受;一旦受了之後,為了自我的生存及利益,對這個受採取歡迎或拒絕的態度,好的希望多一點;不好的,最好沒有。在這種迎拒之間,心態上就有一種很強的動機出來,當這個受愈強烈,這個動機就愈強烈。這個強烈的動機,就叫做愛。

從「本識攬渧」到「受」為止,顯現出一期新生命的完成,就是講表上說的「現在苦果」。

喜樂厭苦

第三個階段,在前面的苦果成就後,有了身體,有了外境,有了觸受,必然地,就要走下面這條路,也就是愛、取、有的三支。

八、 愛:喜樂厭苦即是愛。由此而對自身及外境貪著,也是愛。仔細分析起來,愛可分三方面看:欲愛、有愛與無有愛。欲愛即是平常所瞭解的對食、色等六塵這一方面的欲望。除此之外,對生存的本身,我們希望它永恆,不要消失,這就是有愛。所以當年的秦始皇才會派了徐福去找不死的仙方。無有愛則相反,覺得世間本苦,沒有希望,存在本身即是累贅,故寧願這個存在,一旦死亡,就永遠消滅。不管那一種愛,基本上都是喜樂厭苦。在這種強烈的愛之動機下,不得不去滿足自己的欲求。愛的東西去追求,不愛的東西要遠離,而遠離的本身也是一種追求。這種執著的追求,即是取。

九、 取:取的內容可分別如下。佛學談問題,都不是泛泛地談,每一個觀念都希望說清楚。第一種叫欲取, 就是對五欲的追求。第二種見取,比較屬於精神方面,就是對很多事理,要抓一個肯定的見解。第三種是戒禁取,就是在行為上給自己立定了許多規範,許多禁忌,或因為倫理的理由,或因為宗教的理由。第四種叫有我論取,即是最根本的執取自我。總之,透過身、口、意的作為就是一種取,就是造作,也就是前面第二支所說的行。根據業果的原則,現在的造作,會招來未來相續的一些結果,所以「取」的下面一支叫做「有」。

十、 有:有就是存在。造作一件事情之後,它留下一個潛伏業力因素在內,雖還沒顯現成為果報,己經是個存有。你的所做所為,慢慢形成一個新的自己;譬如努力學做聖人,慢慢地聖人像就出來了;像男同性戀者想做女人,慢慢地女人像就出來了。

種種作為,為未來的存在預設了架構,構成未來存有的基礎。後面的二支,即代表未來將要發生的情況。

十一、 生:從現在所造作的,得到一些殘存的業因,這些殘存的業因,如法泡製地,可以產生下一生的生。

十二、 老死:有了生,然後必然老死。

十二緣起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它牽涉到三世 ─ 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它牽涉到雙重因果 ─ 過去的因,產生現在的果,根據現在的果又繼續造因,此因又造未來的果。最後兩支便是點出,我們又重複所犯過的錯誤,再生再死。這就是一般所瞭解的,以三世兩重因果來看十二緣起。

三世兩重因果說的問題

這樣講十二緣起並不難理解,只要相信有三世,有業力的作用。很多人不相信輪迴,那麼對他們而言,輪迴誠然是個極大的神密。這個表取名為「人生三際之抉秘」,應當就是針對這個秘密了。一旦接受了輪迴因果的說法,回頭看十二緣起,則似乎不再有其它奇特感人之處。十二支中有五支,基本上是在敘述入胎、出胎的生理現象;幾乎佔去一半。愛、取二支也是對人類行為動機的一種平舖直敘。即便就神秘的業力輪迴而言,在佛陀當時的印度,也是早已發展出來的理論,並不新奇。相傳當初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有一天晚上,這樣從前到後,從後往前地反複思考這十二緣起的甚深義理,因而湛破無明,大澈大悟,而証了一切種智。

所以,如果這個十二緣起是佛在緊接著開悟之前所用來思維的架構,而且佛在許多經典中,不斷地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這不能不讓我們產生一個懷疑,也就是目前這種三世兩重因果的十二緣起說法,是否道盡了佛陀的深義?另外,這樣的解說 ,還有幾個問題。

第一、十二支內,過去的無明與行,無非就是現在的愛、取。怎麼說呢?因為過去的無明,造就了過去的行,留下了業力,然後這個業力產生了輪迴,因而現起了我們現在的身體和境界,然後我們又繼續犯過去的錯誤,所謂愛、取,也就是再一次無明跟行。那麼,為什麼不都用無明與行來稱呼呢?或都叫做愛、取呢?如果在過去因緣裡,也安上愛、取,乃至有,對前面三世兩重因果的解釋毫無損傷,那麼為什麼它不用愛、取、有,而要標出無明與行?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如果要彰顯在生命相續流動的過程中,苦如何產生的話,只需要兩世就夠了,不需要三世。換句話說,只要知道了怎樣從過去生帶來這一生的苦果,那麼這一生必會帶來未來苦果,已經非常清楚了,因此十二支內又提出未來的生與老死兩支,就顯得有點重複。但是,既然只用了十二支來展示人生這麼大的問題,這其中每一支都應該非常重要,都應有特殊的涵義才對,似乎不該有無謂的重複。

第三個問題牽涉到緣起的深義。在原始佛教中,對這十二支並沒有整體而明確的解釋,所以引起了後人許多的困擾。我們已討論過一些緣起性空的基本理論,但佛學所談的緣起,還有更深的內涵。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緣起」,可以用束蘆相依的譬喻來看。有如三個蘆葦可以互相依靠,互相撐持,而豎立起來。這三個裡邊,隨便倒下一個,其它兩個也要倒下來。在豎立的當下,一一蘆葦互為依緣,沒有所謂主從,也無所謂因果。用這樣的關係來詮譯,就是說這個緣起世間,所有的存在,都是相依為命的。

如果將緣起從這個較深刻的觀念來講的話,那麼已經超越了因果的層次。這樣如蘆葦相依的緣起世界,應是一個平等的世界。然而因果是不平等的,因為這裡邊隱含著時間的次第,因在前,果在後,果不能倒為因的原因,就是說其關係是不可逆,不可以顛倒過來的。但是三世兩重因果的說法,基本上是順著因果的次第,換句話說,它沒有離開時間的序列,而是在時間之流裡面談緣起。然而時間乃至空間,又何嘗不是這人生一大緣起裡的現象?我們又如何能把時間放在一旁,當作一個客觀的坐標,而希望由此能透澈這甚深緣起的真相呢?

從以上的三個問題顯示,用三世兩重因果來看十二緣起,固然說明了一些輪迴的道理,但與佛所要宣示的甚深緣起,並不相應。因此,我們希望能再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看其它可能的解釋。

藏傳佛教的二世一重因果說

藏傳佛教,一般稱為密宗或密教,這兩者其實並不相當,因為密教只是藏傳佛教裡的部份而已。因為這種稱呼,因此也造成過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十二緣起在藏傳佛教裡是「兩世一重因果」說,這比三世兩重因果似乎好一點。因為未來如果只是重複過去的話,那麼只要展現一重因果就夠了。這裡所謂的兩世,其實是指死亡後的中陰階段和入胎受生後的今世來說,其重心卻是放在中陰的過程上。這種說法能夠成立,主要是由於藏傳佛教對死亡的體悟及了解,比我們中原佛教所傳,要深入而且詳細很多。

死亡初期

這個說法是從我們前世死亡開始看起。當要死亡的時候,因地、水、火、風等四大分離,人會墮入一種無意識狀態,實際上是種黑暗狀態,這狀態就直接相應到所謂的無明。這個無明狀態如何現起,有一套生理方式的解釋。這個解釋非常複雜,大略地講,密教認為有一個中脈,是我們身心的基礎,是一切生命現象的主軸。中脈透過一些細脈和所謂的氣,聯繫起整個身心,而成一有機的生命。細脈自中脈上幅射而出,叫做輪。位於胸部中央的,即為心輪。當死亡時,氣收縮入中脈,相對地,各種感覺和意識也開始萎縮,直到集於心輪,即入於無意識的黑暗中,而成無明。

在黑暗期過了之後,意識又開始覺醒。這種意識開始覺醒,心開始活動的狀態,就解釋為第二支「行」的狀態。這個心從微微的甦醒,到進一步開始分別的作用,比較出「這個」和「那個」,就進入到「識」的階段。

中陰身

識繼續活動,自我的感覺又醒過來了,這樣子人又回來了。主客之間對立的狀況,也就回來了,也就是說,其他的人或外境的概念又現起了。這種人、我現起的階段就叫做「名色」。有了「名色」,所謂的中陰身就可以開始現起。由於中陰身不是像我們這種實體的一個色法,是一種意生身 ─ 由意念上變現出來的身體。所以他透過「名色」上的分位,體認到「既然我要存在,就要有個身體存在」,而依照過去的因緣,就可以現起一種身體。通常,這種現起的身體,會跟他前一世非常地近似,或跟他死亡的時候非常地近似。有了這麼一個身體之後,就如同我們活著的人一樣,他也有外境,也可以感覺,所以這個叫做六入。

進入六入階段,不論那些外境是他的意相現起,或不是意相現起,針對著他的六入跟他的外境,他也會產生一種觸;有了這個觸,中陰身也會有他的受;有了受,他一樣會有愛;有了愛,他也一樣有取。這裡所謂的取,與前面的解釋不一樣了,是特指中陰身「取」向投胎的階段。中陰身順著他的業力的牽引,會慢慢演變出他將來要生的那一道的現象出來。跟著就越來越靠近,由於業力的關係,產生種種的受,然後根據這個受,就產生對那個境界的執取。如果是生而為人,有一種說法,就是會看到未來的父母,然後對未來的父母產生一種愛著。產生一種愛著之後,也就像我們胎生的說法一樣,他就入胎。第九支的取,就是投向入胎的階段。

入胎為身

到了入胎之後,即進入「有」,就是我們在胎內的發育過程。這個「有」,即相當三世兩重因果裡的識、名色、六入等三支,描述胎兒的發育狀況。

這就是因為中陰身的「取」,而得來的一個「有」,一個新的生命。胎兒成熟,呱呱墜地,當然就是「生」。這樣出生的,即是我們現世的這個生命。這一個生命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又投入無常的老死過程,老死然後再重複過去的這些迴轉。這就是二世一重因果的說法。簡而言之,就是把十二緣起的十二支,從前世死亡的那個剎那開始算起,透過中陰身的狀態,而後入胎形成了我們這一期的生命。

二世一重因果說的問題

這種十二緣起的說法,把十二支中的九支,都放在中陰身階段,這一生只有三支,有、生、老死。這種說法有好處,就是比三世的說法,免去了一些重複。再者,對我們從死到生這一最神秘的旅程,有比較多的描述。但也有它的缺點。如果回到三世兩重因果,把愛、取、有當成這一世的因緣的話,我們比較容易便知道這一世什麼做錯了。原來過去的無明跟行,在這一世又再重複,而這個重複的狀況,是透過愛、取、有來完成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不但讓我們瞭解了苦果是這樣的現起,同時又點出解脫這個苦果的契機。它的重點,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再重複過去的錯誤。過去的因緣已成過去,無法追悔,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的因緣,也就是愛、取,才有希望避免未來的苦果。

所謂的未來,不一定是來生,我們下一剎那都是我們的未來。只有在這一剎那努力,不要去「取」,就不會有「有」。怎麼能不去取呢?因為愛的執著,很容易愛得過頭,不取也不行,所以要想不取是很難的。譬如喜歡喝酒的人,要想不喝酒,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已經愛之深了。因此要更進一步,要不愛。只能從不愛下手,才能避免等到愛深了,而不能自拔。

如何能夠不愛?則必須在受與愛之間,做一個智慧的觀察。顯然,若把苦、樂的受,先化平淡,這樣子愛就不升起;愛不升起,就不會有後面的取,也就不會有。這樣子,就可以引導我們避免未來的苦果。所以,後來的人,包括大乘佛學,都採用了三世兩重的說法,可能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好處,讓一般人很容易地、就能把握住解苦的一個下手方便。

當然,兩世一重因果的解說,似不能迴應到前面談過有關緣起的深義,仍然是藉時間、因果的架構來舖陳。我們將再進一步,嚐試把這十二緣起放在一世來看,乃至化掉其時間性,轉「因果的次第」為「關係的環結」,或者更能彰顯緣起的深義。

(下期續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