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又是心塵

◎萬家平

前期冒然投稿,實是拋磚引玉;本期容再投石問路。

其一

常聽人論及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學佛是為斷煩惱、了生死?為出輪迴、求平安?我也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也嚐試給自己一個答案。我想是否可以不冀求目的、不期盼結果,以「無住相」的態度來面對學佛這件事。

因為我們知道佛心本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只因妄想執著,自心被蒙敝而無從顯現。但只一心老老實實的唸佛,規規矩矩的學佛,既不患得,亦不患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如來如見,凡心回復成佛心。

其二

「空」字在佛學中代表的意義極活潑。因其活潑,幻化多姿,便難以掌握。是以在現實生活裏,用「空觀」或「觀空」處世時,稍一恍忽,很容易就滑入消極面而不自覺,處於「偏空」,而強捨「色」的存在。

我們知道「空」、「色」本是同時現起,不一不異,相輔相成,相濟相用,有此才有彼。因而,在我們嘗試「觀空」的當下,怎麼能,又怎麼可能漠視「色」的存在?是不是只有在「捨」與「著」中取得平衡,方能使我們過的更平穩,更自在?

再者,在我們「觀空」時,比較容易,或說比較願意接受「無所得」的觀念。因為「得」,好像是得到一些原本沒有的東西,所以,放了也就放了,也許還能灑脫。然而,再觀想「無所失」時,就不那麼輕鬆、自在了。那些原本好像是屬於自己的事物,怎麼捨得,又怎麼願意說放就放!畢竟,說來容易,做來難;勸別人容易,勸自己難。願與同修齊共勉!

其三

在我個人的生活經驗裏,把積極和消極的人生觀作適度的調合,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人生。

在偶然的機緣,讀到李密庵的「半半歌」,頗喜其中之內涵,藉此,願說說我的「半半」:

經書慵讀,半惑半解。

詩詞樂曲,半吟半唱。

隔霧觀物,半真半幻,似有還無。

安身立世,半聾半啞,半惰半勤。

記得一位前輩思想家曾經說過,如果林白只飛了大西洋的半程,他一定會更快樂,我頗有同感。我總以為一首喜愛的歌,永遠只會唱其中幾段,其韻味比會唱整首要來的濃。

在真實與虛幻之間,能過得悠閒些、舒適些、自在些,是不是因為「完美只半」?

其四

鄭板橋有句名言:「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本非聰明的我們,在覺悟之路,佔了先天的便宜,因為比聰明人易信、起行。倘若,自作聰明,或自以為聰明,作繭自縛,反將自己推向崎嶇難行之途,引自己入「顛倒夢想」之境,則可能比聰明人走得更遠更累!如何把自己、別人從偏差的路上拉回來,願與同修齊共勉。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