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唯識與淨土 (一)
◎印海法師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學會的演講

非常難得地,「大方廣學會」很榮幸地能邀請到「法印寺」的住持長老 ─ 印海法師蒞臨本會,作了一場精闢的演講。印海法師僧臘很高,過去曾經在汐止,親近過很有名、肉身不壞的慈航老法師。後來慈航老法師過去了,又親近了年高德邵、以佛學論著最多而著稱的印順老法師,並擔任住持於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同時任教於諸多佛學院與主持一些大專的佛學活動。印海法師在 1975 年,首次到美國東岸的紐約弘法,一年之後回去台灣,旋即又再度來美,因與西岸的眾生有緣,就駐留在洛杉磯,創建了「法印寺」。二十年來,「法印寺」在印海法師的領導下,日愈興旺,而且法師稟承了中國古時候「十方叢林」的風範,山門大開,對美國佛學的推廣有極大的貢獻,影響深遠。印海法師不但操持諸多法務,還花了很多時間在著述方面,用文字般若來度眾生。法師在佛學譯著上相當地豐富,所以我們相信法師的開示會讓我們非常地歡喜。在此,我們再一次地表達對法師誠敬的謝意,因為像我們這麼一個年輕的學會,請法師來給我們說法,他馬上就答應了,這是法師的慈悲,也是他對我們後學的照顧和提攜,所以我們在這裡再謝謝他。 ─會長的話

前言

這次承蒙「大方廣學會」的熱心邀請,要我來這裡向大家報告我學佛的心得,非常高興。尤其難得的是,各位從遠地來參加這次聽講,使我有這麼一個機會跟各位見面,同時能夠把我所知道的,向各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真是非常地榮幸。我在這兒先要謝謝「大方廣學會」的安排以及各位的光臨。

緣起

這次講的題目是「唯識與淨土」。這個題目我三年前在「法光寺」也講過一次,這次再重覆地向各位做一個介紹。我先說說我自己學唯識的因緣。我雖然從小、十三歲就出家了,但在我們江蘇省如皋縣,因為在鄉下,大家都是以種田為生的,根本就不知道佛法。鄉村內小和尚、沙彌的生活,都是做工、做佛事、趕經懺,沒有機會好好學佛法。民國三十六年,我離開家鄉,到南京寶華山受戒,差不多過了兩個月,在三十六年的春天,就下山到常州的天寧佛學院讀書。天寧寺大家都知道,是江蘇有名的大叢林,我進去以後所讀的佛學課程,大部份是與唯識有關的,譬如五蘊論、百法明門、八識規矩頌等等,都是闡述唯識根本教義的課程。後來民國三十八年大陸失守,隨政府來台灣以後,就親近慈航老菩薩。慈航老法師求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內院淨土,一生宏揚唯識,所以給我們所講的,也大部份與唯識有關,譬如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楞伽經等等,均是一些與唯識有關的重要經論,這是我最初親近慈航老法師學唯識的機緣。後來慈航老法師圓寂了,我又跟隨印順導師,大約有二十五年之久,他老人家跟我們講的,也差不多都是跟唯識有關的一些經典。因為有這樣一個機緣,所以我從開始學佛,都是從唯識下手。

那麼,為什麼我現在講淨土呢?這也有一個因緣。那個時候,我們在汐止的彌勒內院讀書時,有一位老法師,名叫律航法師,過去是閻錫山手下的一員大將,承擔中央與閻錫山之間的使者。他老人家在北平的時候與夏蓮居老師在一起,夏老師也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我們現在看的無量壽經就是他編輯、彙集的。這位律航法師雖然出家的時間很遲,但是他修行淨土的時間很久,所以我跟他在一起,經常受他的熏陶,就自然地也以求生淨土做為我個人修行的法門,而且矢志宏揚淨土。所以在這裡要向各位報告的講題「唯識與淨土」,其實正說明了我學佛的機緣
│
學的方面是從「唯識」,行的方面是從「淨土」。這是我選這個題目的因緣。

剛才發給各位的這個講義,現在可以打開來看看,因為我們時間只有兩個小時,這裡有很多的名相,很多的道理要向各位介紹,所以我們就不再耽誤時間了。

淨土法法皆是唯識

唯識是個「難行道」,所謂「難行道」就是說,要真正地去學唯識,則要去修唯識觀,廣集無量的福慧資糧,要瞭解成佛需經過初地到十地,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但今天為什麼有很多學淨土的人對唯識要去了解呢?因為它的思想體系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一個很容易使我們接受的方法論。有一些學科學的人,學了「唯識」很多的名相與名詞,卻忽略了它是在說明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一個傾向,同時很遺憾地,無法把握從裡面去探討宇宙人生的根本意義。當然我們現在學佛,是為了生死的解脫,目的雖然是如此,但是怎樣地去了解這個人生,又怎樣從這個人生去慢慢修行,慢慢追求,而達到最高的所謂圓滿清淨的人生呢?那當然還是要從唯識去探討、去下手。

講唯識也好,講唯心也好,在佛法裡面大致差不多。不過,講唯心思想,重視在對真心而講;而講唯識,是從妄心上來講的,也可以說一個從果到因,一個從因到果。這怎麼講呢?我們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等大乘經典,都是從佛果的境界,講他的最高、最究竟的涅槃果位,描繪了一個最高的理想令我們嚮往,然後從果到因,一步一步地,從佛的境界慢慢地講到凡夫的境界。可是唯識不同,它是從染污的人生,從我們這個現實苦難的人生,去了解為什麼有人生的痛苦與現象,為什麼有這樣一個世界?這個人生是這麼樣一個人生?這一種從凡夫的境界,從染污的凡夫因位,一步一步地講,讓我們能夠捨去染污的人生,而去追求最高的究竟佛果境界,這就是唯識由妄心講到真心的方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是說修行就夠了,而是要在「解」方面,去了解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及對宇宙的說明。假如這個地方搞不清楚的話,要想解脫生死是癡心妄想的。如此一講就很清楚了,「真心派」講的是從果到因,而唯識宗是從因到果。這一來一回所講的雖然不同,而到最後的目的都是叫我們轉染業為淨業,就是轉凡夫成聖人,轉煩惱成菩提,轉八識成四智。所以雖然是不同的、迂迴的路,可是最後的目的都是希望我們成就最高的境界,達到佛的果位。所以首先要認清楚,唯識宗重要的思想,是從凡夫染污的人生開始講的,而到底唯識是講什麼,我等一會兒會講到,這當然牽涉到很多、很深的理論。

淨土宗講的雖然是一個「易行道」的行門,但事實上淨土宗裡面有很多的道理,並不是念一句佛,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假如說你就是一句佛,其它什麼都不知道,那這個念佛,當然也可以往生,但是屬於不品的往生。為什麼呢?印順導師有一句話,他說讀經要懂得經義,念佛要知道佛的本願功德,譬如說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他每一個願都是要方便渡化眾生,假如說你對阿彌陀佛大願的意義不去「解」的話,那你是不可以往生的。所以真正地講淨土宗,不錯,好像與唯識宗是兩個東西,不相干的,一個是講修行,一個是講道理。事實上,這兩個不同的方法均是「解」、「行」並進。也就是說,唯識宗也不完全是講道理,它還要求修唯識觀的,也就是說,它還是「修觀」的,但是那個「修觀」太深了,我們這次沒有時間講,在這兒只是把唯識宗裡面很多的說明,來配合往生淨土的原理。淨土宗雖說我們念佛就可以往生,但是念佛為什麼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它不是只是不知所以然地修行,必定有一個道理啊!這個道理,在淨土宗來說,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我們自己「信心、願力、修行」三種資糧,但是就唯識來講呢,這三個資糧裡面有更深的道理。了解唯識以後,你再去修淨土的話,保證你不會退心。有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後他不念了,為什麼?因為他不明白念佛為什麼可以往生,念佛為什麼可以了生死。所以我們這次選這個題目,也就是用這個較深的意義來向各位說明「念佛」的深意。

唯識明淨

現在我們明白了淨土宗是真心派的,而唯識宗是屬於妄心的,但是真心和妄心怎麼可以放在一起呢?這關鍵是:你要了解妄心是假的,你才能修真的。譬如說,淨土宗有一句話,要厭離娑婆世界,要欣求極樂世界。所謂厭離,就是討厭這個宇宙人生的苦難,而希望能超脫、能突破,這當然要嚮往一個比這個娑婆世界更理想、更清淨、更莊嚴、更美妙的一個國土。所以各位如果能了解這個人生、宇宙的虛妄,而嚮往一個清淨的佛國境界,那就可以直接相應到講義上所說的「唯識明淨」。其實這很簡單,不要以為淨土、唯識是兩碼子事,如果你能夠運用唯識的理論來看淨土的話,你對淨土法門絕對不會不信。淨土到了宋朝以後,偏重於唯心淨土,但也沒有離開「信」,尤其我們看「十六觀經」裏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為什麼能夠從凡夫的境界,達到成佛的這個最高目的呢?是因為我們有「心」的關係,可是我們的這個「心」卻是妄心│虛妄的分別心,所以必須要用智慧去消除它。所謂的智慧,也就是我們對佛法了解以後,而不斷地捨妄而歸真,把染污的一部份慢慢地消除,把清淨的部份、真心,顯發出來,這叫轉煩惱而成就菩提智慧。

那麼,淨土宗怎麼講唯識呢?唯識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凡夫當然有一些煩惱,在佛法上來說,這些煩惱以「心識」為主。「心識」是一種感情的、不成熟的內心反應,像我們凡夫的認識,感情、愛情很多,當中的內心雖然也是一個識心,可是包括了一個清淨的心在裡面。就凡夫的立場來講,這個內心卻都只是唯識所現,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外乎二元論,「精神與物質」,物質最根本還是依心而有的,並不是講「主觀唯識」,事實上世界上一切的文化,一切的存在,都是我們凡夫的心所顯現的,或我們感情的心所創造的。我們這個能顯現、能創造的凡夫的心,叫識心;我們以心為主,以心為所依,而有這個宇宙人生,倘若沒有心的話,這個宇宙人生就無從現起。所以這麼一說,淨土的法門,雖然說是個識的境界,卻也是從妄識放下以後,真心所顯現的一個清淨莊嚴世界。唯識上說,「唯識所現」,也是講這個原理。

心淨、土淨、全顯淨土

剛剛我們講世界是「心」所顯現的,所以我們現在了解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心所顯現的,是阿彌陀佛過去多生累劫發願,而創造的這麼一個清淨的國土。怎麼創造呢?用他的心去造善業,而且發願以後要創造一個「淨土全顯」的世界。也可以說,他是參訪了所有的佛國以後,而得到一個最高的結論,就是發願把所有國土最好的精華提出來,而創造這個極樂世界,可見它終究還是心所造的。唯識其實也是要說明如何地淨化身心,因為身心淨化以後,國土與眾生才能淨化;換句話說,淨土是聖人所居住的,而聖人創造淨土,是因為有他清淨之心自然地顯現出來。

這麼說,好像不太容易瞭解。舉個例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山會上說法,因為他的心境是清淨的,所以靈山是佛菩薩的清淨地。可是我們今天去印度看,菩提迦耶也好,給孤獨園也好,鹿野苑也好,都是一片荒山,都是高高低低的泥土墩子而已。可是在佛說法的時候,他因為心裡清淨,所以他看那個世界,是一個很清淨的國土,因此他囑付菩薩都在那裡聚合。為什麼國土是清淨的呢?因為他們心裡都沒有煩惱。好比說,我們一個家庭裡面,雖然是不太富貴,可是因為我們心裡面清淨,生活就很安定,家庭也很幸福愉快。從一個有錢的家庭來看,很不可思議,一個很平庸的人家,物質缺乏,可是卻心安理得,生活非常舒服,為什麼?只因為我們心裡沒有煩惱。這一個有錢人家,雖然住在一個很豪華的房子裡面,但心裡有很多煩惱,雖然地方很好,可是今天過了,明天要付
payments ,心裡老是不踏實、不安定。不安定,就有煩惱;有煩惱,淨土就不會現起。佛法說的國土,清淨或污染,是看每一個人的心裡上,到底有沒有清淨。也就是說,你心清淨,國土就自然清淨;你心清淨,煩惱自然就沒有,眾生就清淨了。所以極樂世界與唯識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因為識淨,則心淨;心淨,則淨土全顯。

以上所述,讓我們瞭解到,我們研究唯識並不是光研究而已,而是要去了解如何地淨化自識與自心。假如你研究歸研究,可是煩惱特別多,那當然學了以後,還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真正學佛的目的是去「行」、去「證悟」、去明瞭如何降伏煩惱,如何斷煩惱,這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的。這一段前言我就很簡單地說明到此。

五法與念佛

下面就進入「唯識」的理論,接著講「五法與念佛」。「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是唯識學裡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從楞伽經來的,楞伽經的道理很多,事實上也是從妄心講到真心,與唯識與淨土的道理是一樣的。楞伽經裡面有兩句話最重要,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兩句話就代表了唯識的根本要義。你能夠將這兩句話搞清楚的話,那麼你對唯識的了解,已經超過一大半了。為什麼講「五法」呢?而「五法」為什麼與淨土有關係呢?當然我這裡先要從一些名相講起,希望各位先不要厭煩。為什麼佛學都講這些名相呢?太囉唆了,但是事實上,你如果看不懂這些名相的話,看佛經也不會懂;這些名相你搞不清楚的話,聽佛法也聽不懂。

名相

「名相」雖然常常合在一起講,其實「名、相」是兩個東西,用來說明宇宙的一切存在、千差萬變與形形色色;小至於一草一木,大至於須彌山,都沒有離開名、相。「名、相」這兩個東西,「名」是名字,「相」是相貌,以花為例,花只是名字,但是這個「紅」花,或那個「白」花,則是形容花的相貌與花的顏色。一有了這個名和它的相,它就帶著個意義,同時也隱藏了它的內涵。那麼,為什麼名相這麼重要呢?因為我們的名相都在觀念裡面,也就是說,我們活在觀念裡面,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這只是名相而已;有好就有壞,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這些都是在說明名相都在觀念裡面。本來這些名相存在也沒多大關係,可是我們凡夫卻利用名相去學東西,而且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名相,愈弄愈糊塗,所以我們凡夫的煩惱,也就在著名、著相中,愈纏愈脫身不得。

名相是很令人困擾的,再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叫印海,一說印海來了,你腦海裡馬上就出現了一個和尚,有近視眼,還會講幾句佛法,就是說從名上面去想像,一切代表的意義都在裡面了。這個名和相,事實上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因為這個師父取了個名字叫「印海」,假如這個師父顛倒過來叫「海印」,那又不同了,這個「印海」名詞就不存在了。所以「印海」是代表一個
sample ,一個東西而已。可是我們凡夫都被名相所困擾,假如有人說,印海這個人很了不起,唉啊!我一聽很高興,為什麼?因為有人讚揚,我就心花怒放。但是若有人說,印海這個人沒什麼了不得,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還差,這下子我聽了就不高興了。你看,自始至終,我都被這個名所擾,假如不講印海的話,倒還無所謂,可是一講到印海,立刻就著相了。更有甚者,在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印海,事實上,全世界不只一個印海,在台灣、在大陸,有好幾個印海,不過都是老印海,我是小印海,因為法師常常喜歡取印海這個名字。雖然如此,講到印海就好像是講我一樣,印海倒成了我專用的名字。講到好,我就高興,不好,就討厭,這就是被名相給拉住了。為什麼呢?凡夫執著嘛!

事實上,好也好,不好也好,如果你真正是好,名字與事實相對了,倒也名符其實;但是假如你是壞的,卻被人說成好的,你不要去承當。為什麼?因為這是別人戴高帽子的,他是捧你而已,事實你是不好的。換句話說,這個好壞要看事實,不要被名字所欺騙。所以我們一個人在家庭也好,在社會也好,都是為人家而活,人家說你好,你就高興,人家說你不好,你就不高興,你整天為人家而活,自己做不了主,被名相所欺騙了。最近我們講到一個笑話,就是說我們在世界上都是騙子,你騙人家,人家也騙你,到最後自己騙自己。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這個人生也就是這樣的,不管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彼此都在騙,哪個被騙到,哪個就傻了。但是呢,你也騙人家嘛,到最後呢,自己騙自己,為什麼呢?被名相、假名、假相給作弄、欺騙、誘惑了。

因為眾生太著相,太容易被名相所騙,所以阿彌陀佛慈悲,就以方便法門,用名號度眾生。不論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或你觀一下阿彌陀佛的相好,就是叫你不要執持世間的假名、假相,認為是真的,而能夠離開煩惱。這麼容易嗎?的確是的,因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你若能一心執持「阿彌陀佛」萬德的洪名,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此就逐漸沒有煩惱,不會再為外境所轉了。這就是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用持名的方式,來度我們這個世界的娑婆眾生。

釋迦牟尼佛不同於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講了好多道理,以教義度眾生。或許有很多老太太、老先生,覺得這些教義太深了,再怎麼研讀也無法瞭解,倒不如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比較實用,事實也是如此,他們也得到受用,因為阿彌陀佛有力量嘛。大部份的眾生都喜歡既簡單又有效的修行法門,但是要注意,事實上,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得教你一套「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還是要講「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什麼呢?因為不經過這個過程,你不能開悟,還有更妙的,不但阿彌陀佛在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而且鳥在叫、花在開、風在吹,都是在講這許多法來幫助你開悟。當然到了那裡比較容易,不像我們現在為了生活忙,事情太多了。所以阿彌陀佛用名相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與其它諸佛不同的方便,這叫「異方便」,特殊的方便。這種方便,是因為阿彌陀佛了解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如此,必須用這個方法才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妄想

名相雖然虛妄,但為什麼有分別呢?這是因為我們有妄想。花不會講自己是白的或是紅的,是我們以凡夫的妄想心去分別它,知悉紅的絕不是白的,白的絕不是紅的,事實上花本身並不知道是紅的,還是白的,它不會講話,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去分別與執著,把花的面貌分得清清楚楚。因為有妄想,就在名相上面去分別,所以阿彌陀佛就要眾生執持名號,叫你不要分別它。這是叫你轉移目標,轉一個方向,不要被名相所欺騙,因為由於妄想分別,我們就造業受苦而產生煩惱。看到好的境界,聽到好的名字,就很高興,假如這個名相是個冤家,一提到這個名字,就討厭得不能聽,但是假如一聽到是親人的話,立刻想要去看看他,被這個假名假相給拉走了,所以我們做不了主。因為我們不自覺地妄想分別,所以佛法叫我們修行,教我們降伏其心,使得這個妄心不被外面的假名假相所欺騙,這也就是禪宗裡講的離念、無念,就是要離開妄念,要把它放下。你不能放下,你就被外面的境界所拉而起煩惱,這樣就永遠無法得到自在。

阿彌陀佛號若一直念下去之後,有一天就能念到制心一處,到那時候,就會知道如何不再被名相所欺騙,所以念阿彌陀佛號是唯識淨土特殊的一個方法。這個目的是要制服妄想,因為名相是外在境界,忘想是分別心,有妄想才會去分別名相。假如你把名相看成是緣起,是空,是假象的話,那麼好的我也不貪著,壞的我也不討厭,一切都能自己做主,妄想自然不會生起。當然這不是普通境界,這要有相當功夫的。所以佛法上說,你要是真正用功的人,並不是說讀好多經,看好多書就夠了,不是的,要能夠於行、住、坐、臥各種境界現起時,都不被它拉走,那才能降伏其心。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凡夫的心識境界,可是我們用功之後,就能夠開智慧,也就是開啟五法中的第三個法
─
「正智」。

正智

「正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有什麼作用呢?它能了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有了正智,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拉走,而且在境界方面,都能自己看得透,看得清。看透徹了,就是聖人。他一方面心裡沒有煩惱,二方面不被外面六塵境界所拉、所俘虜,這就是聖人的智慧,叫「正智」。那麼正智的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如如」。

如如

「如如」不太好懂,是「如實智緣如實理」的意思。有了聖人的智慧以後,對一切法都能了解它真正的涵意,不被它所蒙敝,就像燈光一樣,光明萬丈,看得很清楚,所以就沒有煩惱,能夠以智慧去處理一切。所以成佛以後,得到正智,「身、口、意」隨智慧而行。可是我們不是,我們身也好,口也好,意也好,都是隨煩惱而行,因為有煩惱,當然就起惑造業,有造業就受苦。聖人開悟以後,他以智慧為體,不再以情識為根本,他能了解宇宙的真相,所以他在觀照真理的時候,是用最高的智慧,去體悟這個「如如不動」的真理是不生不滅,本無來去,不垢不淨。這個真實不虛的境界,本來就是如此的如如法性。所以開悟的目的就是不被物所轉,亦即是說,心能轉物就如同如來。物是什麼?就是名相。在這個地方用功的時候,就要隨時照顧自己的念頭,那當然一步一步地就能走向如如真理實相的境界上去。

念佛與「五法」

以上的「五法」中,用妄想去分別名相是凡夫境界,但是我們這些念佛的凡夫,當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觀阿彌陀佛相好的時候,雖然仍舊用妄心去念、去觀,但卻能把平常妄想紛飛的心逐漸降伏下來,這個我們後面還要講到的。當然若能不用妄識,而用清淨心去念佛的名號是最好,你的心自然就清淨,智慧立刻就顯現,但大部份的凡夫仍是以這個分別名相的妄識去念佛。我打個比方說,有一缸髒水,泥土沙石混雜,看不到底,也不能用;經過明礬(就是一種沉澱劑) 泡一下子,髒東西就沉下去,水就澄清了,水因此就看得很清楚,也可以用了。這比方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心就如同這一缸髒水一樣,無始生死以來,許多虛妄習氣把我們的心搞得很亂,今天你要能夠使這個心沉靜下來,就得靠念佛的清淨正念,正念提起的時候,就好像水滲入了明礬,水就澄清了,事實上,水的實質與本體都沒有變,水髒不過因為泥土沙石混雜於清水而已。念佛對我們的心的作用也是這樣子,我們這個有情凡夫心,從無始以來都是這個心,可是因為煩惱的牽扯與覆蓋,煩惱在裡面滾來滾去,把我們的心變成妄心。這個揮之不去、如影隨形的煩惱心,現在藉著念佛的名號,來幫助我們的心清淨,而生起智慧心,智慧心一生起,當然你所見的名和相,都是如如。所以念佛的作用,其實就是將「名、相、妄想」轉至「正智、如如」的修行法門。

三自性與念佛

再下來比較深入一點,說「三自性與念佛」。講唯識的人都會強調「三自性」這三種東西,把世間、出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歸屬於三大類│
「妄想、緣起與成」三自性。我們先來瞭解這三個自性,然後再談三自性與念佛的關係。

「妄想」自性

第一大類就是妄想自性,從唯識上說,也就是遍計所執性,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對外界不了解,自己起了一種執著所引起的妄想。要知道妄想自性,先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妄想或執著之心。

沒有智慧的人妄想特別多,這個妄想不是一生一世的,是多生累劫、與生俱來的。有一個比喻說,夜裡匆忙回家,沒有燈光,看到屋內一條蛇,唉呀!不得了,一條蛇,嚇了一大跳,但是家裡不應該有蛇啊,把燈光一打開,一照,被它欺騙了,是根繩,不是蛇。你看看,本來是根繩,以為是條蛇,被它嚇了一大跳,嚇得渾身發汗,是不是被它欺騙了?這個騙自己的,就是執著、妄想分別心。有了執著,看東西就沒辦法看清楚,容易被它欺騙,像這條蛇,先執著它為蛇,被它嚇了一大跳,但是看清楚以後,才知道這不過是一條繩子。這種執著、妄想分別心,就是遍計所執性的具體顯現。

「緣起」自性

瞭解了妄想自性,再進一步以繩為例,來看看這條繩究竟是什麼。不論這條繩是麻做的,或是纖維做的,或是棉紗做的,它都是因緣而起。這個「繩」本身原不是繩,為什麼呢?它是藉由人工、麻或紗,而結合成的一條繩,但是再深入去看,它也不是一條真的繩,它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產物,但有繩的作用與繩的相貌。若一層層地推究下去的話,繩是麻做的,但是麻也不一定只拿來做繩的,麻也可以做魚網,或做布袋,因為因緣不同,而變成不同的東西。所以事實上呢,繩也是假相,是一個因緣所生的東西,所以說這個繩有一個「依他起自性」。這麼一來,一個蛇的執著,原來是一根繩,但繩又是麻做的,只是因為因緣和合暫時存在的一個相,這就說明了宇宙間因遍計執而起的事物,均是靠因緣和合而有的,換句話說,這種依它而起的假和合,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

佛法的道理雖然很多,最直接地,就是從「緣起」去了解,知悉一切法的生起,無非種種條件、種種因緣的聚合,這一點在佛法,即是緣起論,或緣生論,這與其它外道不同。其它外道不論耶穌也好,天主也好,都說一切是上帝、天主所造,而佛法不是這麼說,它說一切是因緣所生。講「因緣所生」比較合乎真理,這個道理是佛所發現的,而不是佛所創造的。西洋宗教說,真理是上帝的,上帝是代表真理的,可是佛沒有告訴我們,他代表真理,他只告訴我們,他發現了真理,是
discover 不是
create 。想想看,若真是真理,怎麼能被創造呢?怎麼能有人或神代表真理呢?所以佛沒有講創造真理,只講他了解真理。好比說,我們都知道牛頓發現地心引力,但是地心引力老早就有了,只不過我們一直不知道而已。等到牛頓看到蘋果向下掉,不向上跑,因此觸發靈感,發現了地心引力,從此以後,我們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地心引力,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地心引力不是牛頓創造出來的。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在被發現之前,我們都不知道,但並不表示這個東西就不存在,而需要被創造。這個就是發現與創造之不同。

「因緣所生」的說法,可以說代表了真理,但是這個道理很深,所謂「緣起甚深」,一般人不太容易接受的。簡單地說,宇宙間一切現象,是因緣所生,可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而執以為現象是實在的東西。譬如說,茶杯本來是由瓷土與沙,藉人工壓在模型裡製成的,然後才有這個茶杯的存在,這不是因緣所生的嗎?「因緣所生」製造出這樣一個「存在」後,過了一個時期,茶杯被打破了,因緣就沒有了,這個茶杯的形態也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這個東西雖然是有的,但只是假有、暫時有,無法長存。這說明了「存在」並不是永遠不變的東西,這就是「無常、苦、無我、空」的道理。

講到「緣起」,必須要講「依他所起」。宇宙間的千差萬變,就是這麼個真理。不管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不管佛出不出世也好,這個真理是永遠不會變的,因為法性常住,本來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你如果能夠真正了解這「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就開悟了,所以不要把開悟看得很高,以為開悟有多難,其實你若瞭解了世間法都是假的,就相似開悟了。怎麼講呢?假是假有,只是暫時有,可是我們凡夫從來不認為一切法是假的,認為是實在的,但是世間法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為什麼呢?依他所起嘛。想想看,不依靠人家,你從哪裏來?你自己一個人能生得出來嗎?你自己一個人活得下去嗎?不行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彼此相輔相成,我們要了解世間法就是這樣的。了解世間法是這樣的以後,你就不會執著,起虛妄分別,起遍計所執心。遍計所執是什麼呢?就是在名與相上面,以名計相,以相計名,這麼一來就執著了。

「依他起」界於凡夫與聖者之間,同時互通二者,因為「依他起」是我們宇宙現有的現象。你看天地之間,黃花青竹無非禪機,看黃花也好,看前面的竹子也好,處處叫你開悟;你看蘇東坡兩句話,「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看見流水,如同聽見清淨的法音;看到高山,如同親見如來的法身。這就是藉外面的環境,能夠啟悟自己的靈感,以助於開悟。可見外面的東西雖然是假的,但是有它的真理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若你能從黃花、竹子、流水、高山去體悟,那麼真理就在眼前,為什麼呢?這叫理事不二啊,我們被事象所蒙蔽,不能見真理,只因沒有智慧,妄想分別,所以是凡夫;若開悟了,成了聖者,那就成就「成」自性了。

「成」自性

第三個自性是「成」,也就是「圓成」,或叫「圓成實性」。什麼叫「圓成」呢?你若能夠了解妄想的緣起上,原本沒有虛妄分別,那麼放下執著就是圓成。「緣起性空」,既是因緣所成的東西,它就是空。為什麼空呢?因為沒有自性,世間相是假現象,宇宙相是和合假。譬如說,「今天」從哪而來?因為還有「明天」,有「昨天」,才有「今天」。想想看,若沒有「明天」,「今天」怎麼叫「今天」?相對而有的嘛。宇宙之間,沒有一個法是獨立存在的,世間一切法既然是因緣和合,對待而有的,本來就是圓滿成就的,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經過智慧分析以後,就能了解這「緣起性空」還有一個不變的真理普遍性,叫「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真實不虛的。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是以智慧去觀察、了解「依他起」的真理,其實就是圓成實性;我們凡夫境界,因為煩惱、沒有智慧的關係,所以在「依他起」方面,起種種的執著,就是偏見所執,就是虛妄分別。如此可見「依他起」通於凡夫,也通於聖者。

念佛與三自性

念佛與三自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仍然得了解一切法是因緣所生。譬如說用口唸佛,用眼目視佛像,用手燒一支香、供一朵花,這些都是「依他起」。這種種「依他起」的念佛法門,向前能降服你的忘想,向後能開啟你的智慧;妄念若能持續不生,淨念即能相繼,於是智慧便能生起,真理就現在眼前。這個就是「三自性」與念佛的直接關係,這裡面因為「遍計所執」限於有情凡夫,而「圓成實」限於聖人,所以「依他起」就格外地重要,因為如前所說的,「依他起」是通於凡夫與聖人的。

佛法中「依他起」是因緣所生,就是因種種條件而有的。那麼這生死輪迴從哪而來?當然我們說是無明造業,但是無明從哪而來的?一直追究下去,就發覺無明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若能夠把無明的根找到以後,就容易開悟了。這就是「擒賊擒王」的道理,王抓到以後,小儸嘍就不會造反了,念佛制心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佛法講生死輪迴也好,成佛做主也好,與「依他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藉唯識宗破妄顯真的偈子為例來解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生死輪迴就是從過去無始以來,一個一個的業層層束縛而造成的。業是什麼?就是一個因,一個條件,就是佛法講的一個種子。我們凡夫的起惑造業而至生死輪迴,就是染污的「依他起」,換句話說,順著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輪迴;逆著十二因緣走的話,就能成佛做主。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切法的「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因,就是這「依他起」所依的一個條件。像平常有句話說,小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像好人,跟壞人像流氓。為什麼呢?因為環境所造成的。我們凡夫的心理就是自己做不了主,被環境所困擾,學佛以後就能隨清淨業,不隨染污業,亦即不隨染污的因緣,而隨清淨的因緣去修行,離開生死而趨向於解脫道,這個就是「依他起」的作用。

這裡不太容易理解,其實一切法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靠業而來的,業有很多形態與變化,因為有「無始時來界」,這是一切法所依,所以有六道輪迴與涅槃證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穿了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清淨的緣起就成佛,染污的緣起就是凡夫,很好懂的。念佛修行就是設法把染污消除,把清淨顯發出來,若淨念相續,那就能成佛做主。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依他起」通於染污,也通於清淨,我們念佛就是藉好的「依他起」,向佛的淨界去走。

賴耶識與淨土

下面接著講賴耶識與淨土。阿賴耶識是唯識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點明白以後,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學佛法要覺悟,覺悟什麼?就是要覺察、覺悟宇宙人生。「察」就是觀察,但只觀察沒有用,還要覺悟。「悟」是什麼呢?就是真正面對它,了解它,不是只是知道而已,而是自己看到了,這就是「悟」的境界。「察」僅是觀察,觀察不能叫「悟」,只是了解而已,光是了解不能看到,不能現在眼前;覺悟了,成佛了,不但能覺察,而且也覺悟了。那麼,為什麼念佛可以去淨土?這還得根據阿賴耶識來說明。

阿賴耶識為「主體」意義

阿賴耶識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的神經中樞或精神主體,是生死輪迴的主體,也是我們成佛作主的主體,當然生死輪迴是妄心作用,成佛作主卻是真心顯現。不管是妄心也好,真心也好,都與阿賴耶識有關,當然與念佛有關的地方,講的是妄心、凡夫心。這就是下面非常重要的一段文所要交待的,「眾生迷如來藏,成第八識,執持一切有漏染種,建立九界生死依、正二報」,提綱契領地說明了我們凡夫對如來藏的迷惑。怎麼迷惑呢?就是把妄心認為是真心。

如來藏就是真心,如來就是佛,雖然凡夫也有如來藏,但被煩惱纏縛了,好比金礦裡面有金子,但也有沙土,不是純金;又好比月亮被烏雲覆蓋了,不能顯現它的光明,但只是蓋覆、藏覆了而已,並沒有減少。所以你看禪宗的「六祖檀經」,慧能一開悟以後,他就說「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無去來,何其自性能生萬物」,這幾個「何其::、何其::」是什麼意思?就是「到現在才知道真心是什麼」,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生萬物」不是上帝創造萬物的意思,它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我們凡夫迷如來藏,就好比太陽或月亮在虛空裡面,被雲霧所覆蓋住了,不能顯現原有的光芒。現在我們學佛了以後,才知道每一個人有清淨如來的智慧,但是迷它以後呢,就成了凡夫,也就是說,無明覆蓋了清淨如來的智慧,就成了第八識。那麼,這個第八識到底是什麼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的阿賴耶識。

這個第八識或阿賴耶識很不容易瞭解,因為它藏在很裡面。如果你說這就是靈魂嘛,就是我嘛,這下糟糕了,你變成又起「我執」了,本來沒有我,現在變成有我,這是頭上安頭了。在這個地方不講靈魂,當然在其它地方,儒教、道教、或其它西方宗教裡面,認為這個第八識就是「靈」。但是他們說的「靈」是什麼?他們說「靈」是由上帝來的,上帝抓一把泥土,呵一口氣,變成一個「靈」。你們信不信?佛法裡不是這樣講,這個「靈」是不錯,人為萬物之靈,但是人的「靈」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心在什麼地方?在心臟嗎?不是的,這只是肉團心。佛法講的「靈」是第八識,亦即是阿賴耶識,它有很多特殊作用,我們下面會一一分析,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潛在意識的一個精神主體,而這個主體本身,就唯識的說法是不會滅的。

阿賴耶識執持根身不壞

阿賴耶識能夠執持根身不壞。根就是我們的六根,身是身體,或我們的身體叫根身也可以。根身只代表我們的身體,包括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保持一個人活活潑潑的,能講話,能思維。阿賴耶識執持根身不壞,就是說當一個人剛死的時候,他並沒有壞,他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鼻子不能嗅,舌頭不能嚐,身體沒有感覺,到最後甚至沒有一點體溫,前五根已經沒有了,可是第六意識還沒有走,他還沒有斷氣。假定說前五識、第六、第七識、到最後第八識也走了,這時候這個人可說烏乎哀哉死透了。為什麼呢?因為神經中樞已經離開他的身體了,阿賴耶識再也不能執持這根身就是我,那就是真正地死亡了。

「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去後先來做主公」,說的就是一個人死了,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一個個地失去作用,但第八識永遠是最後一個走的,「去後」,最後走;來呢,先來投胎,「來先」嘛。有情凡夫要「做主公」很困難,就像夫妻結婚了,生孩子,但有些人好些年了,都沒有生孩子,為什麼呢?等父母親因緣來,自己作不得主。投胎也是靠緣,不能隨便找個父母,因為沒有這個條件嘛。簡單一點地說,人死了以後成了「中陰身」,飄飄蕩蕩,好不難過,看到有緣的父母在交合的時候,業力就起作用了。假如他與母親有緣,就喜歡母親,討厭父親,這個小孩就投胎成男孩;假如他與父親有緣,就歡喜父親,討厭母親,於是投胎成了個女孩。為什麼?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業力就這樣把他拉住了。在這個投胎的時候,首先來的就是阿賴耶識,「去後來先」,是業力牽引他來這個世界上投胎,不管是男胎或女胎,他自己並做不得主。凡夫、聖人投胎雖然都是如此,但是聖人境界沒有染污在裡面,他能「做主公」依正念而來,只是藉父母的緣而已,他應他自己的因,並沒有邪念,這是聖人和凡夫的不同。死亡後再投胎就好比換房子一樣,房子壞了,就離開,再換一個新的嘛,但是這個不這麼容易,我們換換看,不容易換啊,因為我們凡夫都有男女感情的念,無法「做主公」。

凡夫死亡與投胎,這麼一個精神主體永遠不斷。這個主體,一到胎裡面,在母親的十月懷胎過程中,它就能執持根身不壞,細胞由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有身根而後有六根,有六根以後就呱呱落地了,成為一個人。出生以前,他也是一個人,不過沒出來而已,出來以後,他從生到老這幾十年當中,前六識有時候睡覺不生起,不看、不聽、也不想了,但第七識和第八識卻潺潺相續不斷,一個「思量」,一個「集起」,這個東西佛法講有「恆常」,的確是有的,這個境界比教深一點。為什麼能「恆常」呢?因為阿賴耶識有一個「藏識」,「藏」是什麼呢?就是「含藏」,本來就有,不需要造作出來,也就是「能藏、所藏、執藏」的意思,它能夠一直保持根身不變,從生到死。

阿賴耶識執持種子

阿賴耶識能執持種子。什麼叫種子?不是花種子、麥種子,這只是假借外物來比喻人也有種子。什麼種子?譬如每天來聽經,即是種個種子,那麼種在那兒呢?種在八識田中。當然每天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東西都是種子,換句話說,每一天所吸收的許多知識、能力、經驗,第八藏識都能把它保持住,不漏失掉,雖然第六意識在睡覺時,什麼都不知道了,但依靠著阿賴耶識,第二天他還能記得前一天的事,而且不但是前一、兩天,不管多少年前的事情,他都能記得,甚至於過去生中的事情,他也不會忘記。為什麼呢?因為有第八識保持種子不失。這像什麼呢?就像我們接受外界的薰習以後,它有一個影響,而這個影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energy,就是能量。不要看原子能很小,但爆炸的力量很大,薰習也是一樣。為什麼呢?因為薰習下來很多的知識、精力、能力,能夠保持在一生當中使用不斷。

種子雖然有很多,各各不同,但是可以歸納為兩種:一個是名言,一個是業種。什麼是名言呢?譬如說,我們薰習了很多語言,你看,一個人又懂英文,又懂日文,又懂西班牙話,怎麼那麼聰明啊?這就是所薰習的名言,也就是語言、文字,從生下來,幾乎天天學,學得太多了,所以你的腦筋有很多的東西,不會忘記。譬如你們來聽講經說法,為什麼不會忘記呢?因為你每天聽,每天薰習,把佛法的知識、概念,在你的腦海裡薰習,便永遠不會忘記。假如一個外國人從來不聽佛法,什麼叫佛,佛在哪裡,什麼叫阿賴耶識,從來不知道,他就是沒有薰習這個知識,所以他的阿賴耶識裏沒這個東西,永遠空白,直至機緣成熟,才有可能下種。再講淺一點說,我們一個人知識豐富,是多聞、薰習,累積而成的,不是一天一夜就有的。如果你從小到老,一生都能這樣薰習的話,就不會忘記,而且可以把這生的東西影響到來生,這也是阿賴耶識、藏識的關係。它因為能藏、含藏一切的種子,這個種子的影響,就是「能」,就是名言種子。

另一個業種,簡單一點說,就是造什麼業,就得什麼樣地果報。你這次罵人一句話,損害人家,下了種子,造成別人不好的反應,這就造了一個惡業;稱讚別人一句好話,使人歡喜,使人有希望,這就種了一個善業。業有三種,分善業、惡業、無記業,為什麼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時間過去了,空間過去了,怎麼還有報呢?因為業種不亡。好比種子放在倉庫裡面,沒有放在田裡面發芽、開花,但這個種子是永遠不會壞的,它有它的功能性
function 在裡面。這個功能性是什麼呢?就是它能夠保持業力相續不斷,也因為如此,才能講因果,講業報。並不是另外有個閻王老爺,看你今天做好事,記一記,明天做壞事,記一記,最後死了,閻王老爺算個總賬,賞善罰惡。這是我們中國儒家、道家的思想,並不是佛教的思想。印度經典上沒提過一個閻王老爺,可見閻王老爺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的。儒家因為沒有到這種境界,所以不懂阿賴耶識的道理,就是現在最高的、最先進的科學、心理學等等,也沒有辦法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這是釋迦牟尼在甚深禪定中,啟悟到的一個真理,因為人的存在與人生,是完全依第八識來的,不但使根身不壞,而且還保持一個種子薰習的作用。

阿賴耶識執持「變現器界」

阿賴耶識能「變現器界」。為什麼講這個道理?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人家造給你,是自己造的,為什麼呢?這個世界這麼大,整個地球這麼多人口,好像是先有天地,後有人類,可是不是的,應該是先有人類,後有天地。環境是跟著人而轉,不是人跟著環境轉。我們中國人講要升官、發財,要看風水,在佛法來說,則看你心有沒有正,才能「人傑地靈」。也就是說,人做得好,地就靈,人做得不好,給你好地方,最後也倒楣;你若沒有福報,弄些名目,或巧取豪奪,就算弄到了風水寶地,也沒有用,再好的福地,你也住不安穩,馬上就得搬家。譬如說某人有福報,買了一百萬元的房子,但是你去買買看,就算你有一百萬的房子,結果頭痛了,今天繳保險,明天繳payments 什麼的,飯都吃不下,沒有福報嘛。

再打一個比方說,這是過去慈航老法師講的故事,因為這個道理很深,所以必須用講故事的方式。他說有人養了一隻豬,他說:「豬大嫂、豬大嫂,你在豬圈裡面這麼髒,這麼邋遢」,於是就替豬大嫂洗了個澡,換了個好的被單,好的床,好的蚊帳,灑了香水,都弄舒服了。但是這個豬不到一個小時,又大便、小便,混身又弄得臭哄哄地,他並不是不要乾淨,而是沒有福報享受啊!一個畜牲怎能和人的福報平等?再說「骯髒」在他的業報裡,不見得就是骯髒。你看報紙上有一則外國人和豬接吻的報導,這個人不用看一定髒得不得了,怎麼和豬接吻?豬和人是這麼地不同,豬是畜牲,沒有人福報大,這東西很髒,很粗糙。這個故事說明了眾生八識田中的共業所產生的環境完全不同。

人雖然也苦,但至少比畜牲好得多了,環境好,享受也好。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講業報,業報從哪裡來的?從種子來的,所以又叫業種。你種了好的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只能住二十萬的房子,就不要想住三十萬的房子,為什麼?福報不夠住不得的。每個人不但今生造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業,也會影響現在,現在會影響未來,它是一個連環性,不是一個很多的點。阿賴耶識會把你過去的福報,帶到現在,把你現在所做的善惡因,帶到未來去。好比一個有錢人的兒女,他生來就是福報大,因為父母有錢;假如在過去的帝王之家,貴為太子,百官大臣雖然偌大年紀,看到了還是要磕頭,因為生為太子,福報大。當然福報是無形地、看不見地,皇帝才是踏踏實實地,但是做皇帝當然是享福報。不說古代,說點現在的。常常看到馬路上,鮮亮華麗的車子跑來跑去,不禁會問,為什麼他們開的是五萬塊錢的汽車,我一部壞汽車「踢踏、踢踏」地還開不走,因為沒有福報嘛。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有一年在紐約,冬天很冷,看到那些
homeless 孤苦伶仃,雖然政府給他們錢,也給他們避寒的房子,但他們住不下去,非要在外面流浪,弄一個紙箱子當被單,到垃圾堆裡撿東西吃。他們只能過那種日子才覺得舒服,叫他們住好的房子,保持整潔,不要酗酒,他們反而過不下去。為什麼?沒有福報享受嘛,當然這信不信由你們啦。

既然福報是修來的,但是怎麼從前世會帶到今生來的?這是因為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種子,有「變現器界」的作用;同時因為每個人心裡面含藏著許多不同染污、清淨的種子,它所顯現的環境因此也有大有小,所感的環境也就有好有壞。譬如投胎當人,為什麼有人會在美國,有人會在中國?首先「變現器界」顯現大小不同的環境,大環境就是像美國、中國,再次一點,
orange county 或蘇州,是個不大不小的環境,這是大環境的顯現。小環境也是這樣,像家庭,每人所應現的家庭小環境都不同,或更小一點,每個人面貌都不同,這是因為每個人心裡面造的業不同,所以家庭、相貌也不同。如果過去生沒有種過福報,自然生在很差的環境;若種了善因,今生就生在好的環境中享受,若沒有這個善因,對不起,一超過應有的享受,就開始頭痛。這也就是說,每個人的造化、境遇千差萬變,是因為每個人造的業不同,善業、惡業一起攪和,這個能把業由過去帶到現在的,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器界」的執持作用。

講了那麼多例子,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那麼看看今天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億萬人口中,有的人很享受,有的人卻是一輩子受苦受難?像現在,我們在美國,過得很舒適,但你到非洲,或大陸很多窮鄉僻壤去看看,雖然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的父老兄妹,但是他們過的日子卻很苦。我們很儌倖,逃難逃到台灣,台灣享福還不夠,還跑到美國來享福。雖然如此,美國也不是人人可以享受,壓力很大,福報不同,遭遇也不同,若沒有福報,就算千辛萬苦地跑來美國,也是茍延殘喘,打工渡日。是不是?這福報那兒來的?當然是自己修來的。為什麼帶到這生來?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器界」,也就是阿賴耶識由業的變化,顯現了環境,這依業之報,即成了日後依靠的環境。

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是阿彌陀佛從無量劫以來,所修的清淨業種在極樂世界裡開花結果,所形成的一個清淨、莊嚴世界。所以今天我們念佛的人,可以有福報地在這娑婆世界念佛,很誠敬地觀照到佛的因緣所聚集的清淨佛種與清淨善法,這些種子待這一生過去,到了下一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在那個世界,與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相聚一處,享受一個清淨的微妙、莊嚴國土,這個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懂這個道理的話,我們修行、做好事,有什麼用呢?死了就完了嘛。從這些地方去了解佛法,才知道佛法是整體性的,不是片斷性的,也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阿賴耶識。


(下期續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