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唯識與淨土(二)

◎印海法師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學會的演講

三量、三境與念佛

「三量」與「三境」都是唯識裏非常重要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念佛和淨土修行又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瞭解「三量」與「三境」的意義。

三量

所謂「量」就是知識的意思,所以「三量」也就是三種不同的心理認知,可分為比量、現量與非量等三種。

比量:
什麼是「比量」?我們可以用一比喻來瞭解。比方說,我們看到前面冒煙,意識裏就知道失火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心理的認知?因為我們會推論,冒煙當然前面有火,不然的話,怎麼會冒煙呢?這個以推論來認知的境界,就是「比量」。那麼,為什麼說念佛會是一種「比量」的境界呢?這是因為我們起初想要念佛的時候,是想到唸一聲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沒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看到過阿彌陀佛,但是從佛經裏或從過去祖師大德的開示裏,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清淨莊嚴的地方存在,因此心裏嚮往,然後念念不忘,最後進而有「念念無間」的念佛境界。這種「因為心裏想著有這個存在,而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實際體會的經驗」,若用在念佛上,就叫「比量念佛」。

現量:
能念與所念均「了然分明」即叫「現量」,也就是說,能念的心與所念的阿彌陀佛境界當中,沒有一點兒妄想雜亂,也沒有一點兒錯誤。這個跟比量略有不同,比量裏面因為是一種推論,所以可能會有錯誤,可是現量裏面是直觀的,所以沒有錯誤。這種「現量」的狀態,打坐的人就比較容易知道,因為打坐的時候,若心能夠清靜下來的話,所觀的境界就比較容易現在眼前;雖然說仍是「假想觀」,但由「假想觀」就會得到「真實觀」。譬如以白骨觀來觀無常,開始時觀想有個人病了、死了,然後觀想死了以後皮肉沒有了,只剩下骷髏,這是「假想觀」;可是真正的「真實觀」現起的時候,雖然在某一個程度裏,這仍是「假想觀」,可是到最後眼睛一閉,一付骷髏就現起了。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修行經驗,在台灣有很多修白骨觀的人,都可以證實這一點。

為了加強各位的印象,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假想觀」與「真實觀」的故事:楞伽經裏有一位水月童子以觀水來修行,修行有年,後來成了老禪師。他的「水觀」定境深邃,以至於當他每次一打坐的時候,整個房子都是水,而他更溶化在水裏,成了水裏面的一部份。有一天當老禪師在打坐的時候,一個小沙彌不懂得,把房門一開,看到一屋子裏面都是水。小孩子頑皮,就拿了一個小石頭「啪答」一聲地丟到水裏去,丟了以後就跑了。後來老和尚出定了,老是覺得心裏面有什麼疙瘩,非常地不舒服,心想或許是小和尚搗蛋,於是就問小沙彌:「我在打坐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小沙彌說:「我去找老和尚,找了半天找不到,卻看到滿屋子裏都是水,我覺得好奇怪,哪來那麼多水?於是就找了一個小石頭往裏面一扔。」老和尚一聽,就找到心裏有疙瘩的原因,於是便說:「好,你晚上再到我屋子裏去看,不管看不看到水,只要看到有一顆小石頭,就進去把它撿起來。」小和尚於是晚上再去,果然又見滿屋子都是水,而且正當中一顆小石頭浸在水裏;小和尚記住老和尚的話,就把褲子拉一拉,跑到水裏面把小石頭撿起來。老和尚後來出定,心裏面就沒有疙瘩了。這好像是一個故事,事實上你真正用功到了一個境界以後,你觀什麼,就有什麼東西現在眼前。

這是不是不可思議呢?但這種修行經驗是真實不虛的。再看看西藏喇嘛修火觀,可以修到不穿衣服,在喜瑪拉雅山上面的雪堆裏觀火,不只全身發汗,甚至把旁邊的冰雪都融化了。這是真功夫啊!他們就是以心理影響生理,然後進而以生理影響物理。那麼,為什麼在現量境時,觀什麼就現什麼?因為心力不可思議的,一旦相應,可以改變物理世界。我們沒有修行,聽到這種故事,好像神話一樣;事實上只要你肯修,你也會有這種神通。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不要回去胡修亂鍊,也躲在雪堆裏修,結果感冒了。這幾個故事比方什麼呢?就是說,在現量境的時候了然分明,明明白白,一念佛,佛就在眼前,對你講話,於是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也就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意義。心力若能長期修鍊,久而久之就有力量,這是佛法裏證量的問題。

非量:
什麼是「非量」?「非量」就是「不是正確的認知」。譬如說,夜裏跑路看不清楚,以為看到鬼,結果不是鬼,是個樹樁子,這種猜錯了的境界,就叫「非量」;再譬如剛剛在解釋「三自性」的時候所用的比喻,看到繩以為是蛇,這也是「非量」。所以簡單地說,看錯了就是「非量」,但這種「非量」大多是在第六意識的妄想內形成,如果能夠用功到最高的境界,第六意識能夠暫時不執著時,就可以得到「無非量」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就達到了「六識正念,七執暫伏」的境界;這種「七執暫伏」的心裏狀況,就是「無非量」的境界。這裏有關「非量」與「無非量」的討論,牽涉到唯識中第六、第七與第八識的觀念,我們先大致講一點這三種「識」中間的不同。

簡單地說,第六識多半是向外去追求,而第七識則向內的「自我」執著。再仔細來看,第六識就是我們的思維心與分別心,它有想的作用,也就是說可以想到過去、現在、未來,但它卻不是連續不斷地運作,它是有間斷的,因為睡覺的時候,它不想也沒有運作。這個睡覺中斷的現象有點像打坐,但是入定的時候稍微有些不同,雖然有時候入定能降服妄心,但多半是進入一種叫「無心定」或「滅盡定」的境界;這時入定的人沒有第六識心,但是他仍舊有第七與第八識的「心」,也就是說意識的「受想」雖然沒有了,但細微的我執與法執還是存在,所以不是「無漏定」,只是「凡夫定」,就算修了無想定,到了「無想天」,仍舊不是「無漏定」。那是因為還有「我執」與「法執」呀?這是因為第七識是第六識裏面的一個潛在意識,它相當執著「自我」,無始生死以來就與我執、我見、我愛、我慢等等煩惱相應。而這個「我執」相當頑強,因為「我」就是我,「我」是如此地真實,「我」能講話,「我」能思維,「我」是活生生的「自我」;這個活生生的「自我」的依恃,就形成強烈的意志力。但是這個意志力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卻是第七識向內執第八識為「我」。念佛念到一個層次以後,就是磨鍊第七識,打擊虛妄分別心,如果有所績效,那時候就不會覺得有「自我」了,也就沒有「能念」或「所念」了。這時候煩惱慢慢地被降服,也就是把第七識暫時降服了,這時的境界就是「無非量」。

三境

瞭解了第七識執持第八識而成就「我執」的作用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第八識受第七識之執持所發生的境界變化。一般來說,所謂「境」在唯識裏,就是指第八識所變的「相分」,可分為三類: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

性境:
簡單地說,「性境」即是「實體」之境,其境界是從實體之種子而生,不隨能緣之心或所緣之境產生變化,而以「現量」為量知;所以「性境」是一個真實的境界,一個實在的東西,不是幻象,不是虛幻不實的境界。

獨影境:
第六識之相,通常都不是從「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但是卻從「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託」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名「獨影境」。

帶質境:
剛剛在「無非量」提到,自我的意志力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而是第七識向內執持第八識為「我」而產生的。這個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識之相分,確有「所託」之本質,所以相對於「獨影境」,就稱之為「帶質境」,換句話說,「帶質」就是「託本質」生起的。用一個故事來做個比方:慧遠大師寫封信給羅什法師,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念佛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羅什法師就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帶質境」的問題。他說有兩個人談戀愛,如一個在台灣,一個在美國。在台灣的男孩子老想著他在美國的女朋友,想去;但去不成,女朋友想來也不能來。結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朋友就到他的夢裏來了,於是兩個人談情說愛,卿卿我我,但是台灣的男朋友沒有到美國來,美國的女朋友也沒有回台灣去,倆人卻在夢中大談戀愛,雖然只是作夢,卻又真實得很,這個就叫「帶質境」。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作夢的時候,雖然沒有顯現真正的實情,但仍然被認為是真實的,因為夢中作夢不知夢,夢醒了才知是夢。雖說是無體,但是有用也有相。我們人的感情就是這樣的東西,那個人不作夢呢?在家居士中,哪個人沒有男女的感情?我們出家人雖然不談感情這個東西,但非常瞭解居士們感情上的困擾,在這裏只是將大家所知道最普通的常識加以運用,希望藉著最容易瞭解的比喻,來解釋最難懂的道理。

三量、三境與念佛

瞭解了「三量」與「三境」之意義後,現在我們把「三量」與「三境」合併起來,與念佛一起來看,就能瞭解「念佛」之境界的確與唯識有分不開的關係。

第一種念佛的境界叫作「比量緣帶質境念佛」,這是初念佛的境界,也就是「初心念佛,作意提持,能所對待」。像我們現在念佛,要作意提持││「提」就是提起來,「持」就是堅持││也就是要用心,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不停地念著,不使妄想進來,不迷迷糊糊的,不打瞌睡,不昏沉,也不掉舉;這個時候還有能念的我與所念的佛,也就是用我們的「比量」去攀緣心裏面阿彌陀佛的影像,或者說是以「帶質境」託執阿彌陀佛的境相而去念佛,這個就叫「比量帶質境」,而這個「能所對待」的念佛境界即是「比量緣帶質境念佛」。

念佛久了,逐漸由「比量」進入「現量」。我們剛剛說「現量」就是「能所了然分明」,而這個「能所了然分明」會因「當下」之證量,使「當下的心念」立即證得智慧,這就叫作「現量智念」。「現量智念」之現起正是「性境」中無「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的真實境界;因為「性境」是實在的東西,與「現量智念」結合,即為「現量智念性境」。這裏面可以再分為兩個層次:「初現量智念性境佛」與「現量智念性境佛」,兩者均是「現量取性境」。

首先,「初現量智念性境佛」就是說「若久念熟,不作意持,自然一心」,這個境界比「比量緣帶質境佛」自然更進一步了。達到了這個境地,就是無念而念,自然而念,到最後,站而不動,佛自現前,這個叫「性境佛」,也就是說,好像佛就在眼前。真正念佛到家的人,他人在何處,阿彌陀佛就來到何處,也就是說,人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就在眼前。為什麼呢?因為他正智現起了,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雖然這裏不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來。但是為什麼呢?他並沒有去極樂世界,為什麼會見到阿彌陀佛?這是因為他白天念阿彌陀佛,晚上作夢,阿彌陀佛就入夢來了,跟他講道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你們看印度歷史上有一位祖師大德││無著菩薩,發願寫「瑜珈師地論」。「瑜珈師地論」共一百卷,是一部很有名的佛學巨著,但當時無著菩薩在寫的時候,很多地方寫不下去,於是夜裏他就入定,到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去見彌勒菩薩,請彌勒菩薩除疑、開示。就這樣,他白天一邊傳法,一邊寫,遇到不懂的地方,晚上就入定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聽完彌勒菩薩講經說法以後,第二天出定了,就繼續跟弟子們講「瑜珈師地論」。如此地周而復始,完成了一百卷的巨著;他人雖然沒有去,但心卻往往返返地去了幾趟兜率天。這說明了一個人的心的作用很大,心的力量很強,若能夠開發運用心力的話,會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雖然是西藏的一個傳說,但說明了「現量智念性境佛」的可能,也就是有可能念佛念到將佛現在眼前。

不只無著菩薩入定時可以看到彌勒菩薩,有很多人也能夠入定見佛,也就是在定中見佛,這都是「現量智念性境佛」的顯現。這是說念佛要「念念空寂,句句歸真」,然後才能「頓悟佛國依正」。當然這個境界不像我們現在的「見佛」,因為我們大都是散亂念佛,而散亂心念佛不容易見到佛,一定要在定中見佛。有人退而求其次,說「觀像念佛」比「散亂念佛」較容易見佛,這雖然不錯,但見到佛來了,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你若向他請法,他還會跟你講法,這才是真真實實的見佛。

「性境佛」的境界是真正存在的,但一定得要「現量智念」。倘若別人很快地就能夠念佛見佛,但你卻老念佛,卻念到現在,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這並不是阿彌陀佛不來,而是因為你的心有若一缸髒水,東念西念還是髒東西雜混。想想看,骯髒、煩惱的心怎麼能夠跟清淨的佛相應呢?連「比量」都不能確實把握,如何能有「現量」呢?假如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然後再去念佛,結果一定不同,因為心澄,視野廣闊,看得遠,觀得正,佛必然立刻顯現了。

念佛倘若能進入這兩種「現量取性境佛」的境界,則能夠「舌(根)識出佛聲,耳(根)識聽佛號」。楞嚴經中有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加方便自得心開」,就是說念佛一方面靠口唸,但更要用心聽,同時要反問自心,因為如果念佛能夠注意聽的話,就不會打妄想。倘若只是口唸心卻不念,唸到驢年馬月,也見不到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口唸心不念,他是在唱歌,哪會知道念佛真正的意思呢?這好有一比,像我們小時候,老師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背了一大套,卻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隨著年歲增長,知道了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但是小時候背,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念佛,能口唸耳聽,而再能專注一心;也就是舌識、耳識、意根,能打成一片的時候,念念相繼念念佛,絕對可以與佛相應。這種六根都能攝進去的念佛,就是「現量境念性境佛」。

唯識資糧位、四勝力與淨土信願行

唯識宗不只有很深的唯識理論,更要求所有修習者潛心修資糧位。這唯識資糧位有四種漸進的殊勝力量,同時與淨土宗的「信、願、行」有很深切的關係。

唯識資糧位與四勝力

唯識之資糧位基本上是靠著四種殊勝力量聚合而成。

內因力:
「內因力」是一種心內的力量,可以用來檢查看看自己的宿緣裏有沒有具備大乘善根。譬如說,有些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很高興,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卻不怎麼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善根。比方說,法印寺那麼大的佛堂,很多人從很遠的地方跑到那兒去聽經;旁邊很多鄰居,尤其是墨西哥人,卻是過門而不入。為什麼呢?他們沒有善根嘛!再譬如說,你們今天來聽經,有很多遠地來的朋友,怎麼曉得要來呢?因為看到「大方廣學會」登廣告說,印海法師要來講經,於是就跑來聽。為什麼呢?因為在看廣告的時候,善根現前了。

信佛沒有善根是不能信的,因為「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而善根卻是最重要的。什麼道理呢?因為今生你也許沒有福德,但因為你有善根,再艱難困苦你都非去不可;或者今生你雖有福德,但因緣不成熟,所以老是在佛門外打轉,一旦因緣成熟,一下子就進去了。因為有因、有緣就有果了,因緣果報嘛!但是這不是一生一世栽培的,而是多生多世之因緣。我常說洛杉磯有這麼多人口,有幾個信佛的?有幾人真正來聽經的?太少了!因為他沒有這個因緣,也沒有這個福報。有福報的人一聽見佛法,就會覺得有如久旱遇大雨一樣;用這樣的心境來聽佛法,就是善根發現。有很多人念佛念得痛哭流涕,也是因為善根發現了,這種人一聽到佛法,立刻覺得為什麼這樣好的法門,我以前沒有得到呢?現在得到了,立刻珍惜得不得了,想盡力將它發揚!因為這是救命圈,這比你一天賺好幾百萬的福報還大。賺錢有什麼好?那一天嗚呼哀哉,兩腳一伸以後,什麼是你的?可是聽佛法呢?一入耳根便成道種,成佛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內因力」,也就是「信資糧位」。所以大家能來聽法,就是因為有「內因力」,佛種已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善友力:
有因還必須有緣,這是說有了「內因力」,還要有良師善友在旁時刻指點,或至少遇到良師善友勸我們信佛,叫我們學佛法。但是學了以後,光聽不夠,因為瞭解只是知解而已,還要身體力行。怎麼行呢?譬如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而且還要每天念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這就是行。念佛比較容易,修唯識觀的人還要去觀,就比較難了,但是不管念佛或觀佛,都是「行資糧位」。

作意力:
因有了,信有了,行也有了,第三還要作意。作意就是「勝解」,也就是殊勝的瞭解,不是普通的瞭解。因為要開悟以前,或要見佛以前,你對這個法門不能馬虎,一點不能有差錯。為什麼有人會有開悟的結果?就是因為他們明白,瞭解愈深刻,信心就愈堅強,如此地修行,行持只會有進,不會有退。反過來說,為什麼有的人修了以後反而會退失呢?這是因為沒有充分地瞭解,沒有肯定它,浮浮泛泛而已。所以真要修行的話,要勝解而精進,要發願一生成就,就是此生一定要見到佛。這個發願就成就了「願資糧位」。

資糧力:
有了「信、行、願」等三個資糧位,就形成第四種激切的資糧力,也就是說,有了前面的「信、願、行」這三種力量擺在一起,當念佛時,三資即集起無間,那麼就可一心念佛,進而降伏我法二執。

唯識資糧位與淨土信願行

通常來說,唯識宗的修學,要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開始,在沒有開悟以前,要集無量無邊的資糧修止觀,成就十住心(編者按:止成就必得輕安,而後成就九住心:內住、續住、回住、近住、伏住、寂住、最寂住、專住與等住) 。這十住心當中做什麼事?不外乎修福修慧,一直等到修足四善根(編者按:暖、頂、忍、世第一) 才行,也就是說你開悟以前,要具足了條件才能開悟。

可是修淨土宗很容易。怎麼容易呢?因為唯識資糧位與四種殊勝力,與淨土的信願行相應。為什麼呢?因為要修行淨土,一定要宿具大乘善根,而且在這一生中,還要「逢佛聞法,師友勸發」的因緣具足;一旦啟蒙,立即發願「勝解決定,精進起行,一生成辦」。這「善根、福德、因緣」三緣積集,激切無間,於是一心念佛,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這一生唯一重要之事。

二無我與念佛

有了唯識「資糧力」以後,簡單地說,你就具備了降服我執與法執的條件。但是到了這個程度,僅僅只是具備條件而已,離真正成就「二無我」││第一要沒有我執,第二要沒有法執││仍然還有一段距離。這是成佛作祖的第一步,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二無我

人人都有個「自我」,但是這個「我」從那兒來?剛剛在談第七識執持第八識為「我」時,談到「我」從分別、妄想、執著而來,也就是「我」誤把外在的東西看做是「自己」,然後再以這個「自己」為中心對外境執取、迷惑;這個把「自己」當作中心就是「我執」,而「我所有的」則是「法執」。好比一個蠟燭,這個蠟燭點燃了以後,就有了蠟燭光,在這裏這個蠟燭就是指「我」,這個蠟燭光所照的範圍都是「我所」,這就是「我執」與「法執」。這個「我從那兒來的?」「我」有「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兩種:「俱生我執」是從無生死以來的「我」而來的,是俱生與來的,不是後天的。「分別我執」是後天的,是邪思、聽邪教講的話,而認為有這麼個「我」存在。在佛法裏講「我」是個假的「我」,是相續假、和合假,是時間與空間的暫時存在而已。這時間過去了,人就會死了,這時候,時間與空間就與我無關了,因為你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非走不可的時候到了,也由不得你不走。那麼,空間是什麼?說穿了,不過就是「四大」、「五蘊」嘛,「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暫時的條件,依靠著因緣暫時地存在。時間呢?更只是一種現起,因此在時空裏面的這許多存在都是假的,沒有實在的東西。為什麼?有是「假名有」,但是「畢竟空」。「畢竟空」當然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是以聖人所見宇宙的一切形形色色,只是個形象,只是個事相而不是真理。雖然如此,但是事相並沒有離開真理,這是觀照「緣起性空」所產生的結果,倘若你能了解緣起沒有自性的話,你就開悟了,就沒有我、法二執了。

這個道理非常重要,你若不弄懂,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往下講。為什麼呢?因為從佛法最根本的道理來說,一個人的煩惱從那兒來?就是從「我」與「我所」而來。你看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話就代表整個心經上的道理,都講完了。觀自在菩薩在這裏可以說不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自在?因為不必假藉外力,你自己的智慧可以照見五蘊都是假的,「五蘊皆空」,然後才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為倘若你沒有了「我執」了,你的煩惱就沒有了。

這個道理是不是如此簡單呢?我們再反過來看一下,就更容易明白了。一個人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我」總是記得「你對不起我,你辜負了我」,「我」把自己看在每一個人的前面。但是「我」有沒有對不起人家呢?「我」有沒有辜負人家?「我」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但是「我」沒有看見「我」自己對不起別人,因為「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以「我」為中心,於是「我」的煩惱就多了。所以金剛經有句話:「無我得成於忍」。「我」為什麼要修忍辱般若波羅密?因為「我」需要「無我」,如果「我」不能「無我」,「我」就不能忍受一切。這是金剛經的名言。總而言之,「我」若要了生死,第一要無煩惱,就要「無我」;欲破煩惱,就一定要修「無我」。

二無我與念佛

我們把人為什麼有煩惱,正反方向都檢查過了以後,現在我們可以來問問,在淨土修行裏,怎麼樣去修「無我」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在念佛的時候,把「我」放下來;也就是說,念佛的時候,人家罵你一聲,你就口唸一聲阿彌陀佛,如果你能把「我」當阿彌陀佛,你就把「我」放下,沒有煩惱了。不然的話,你要是不念阿彌陀佛,於是你罵我,我罵你,你打我,我打你;結果罵也罵不盡,打也打不完。為什麼?由於有「我」。煩惱太多的人通常就是因為「我執」太重,因為有我,就有我愛、我癡、我瞋、我慢了,就要跳不出煩惱的漩渦了。佛法裏最直接的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以「無我」來破除煩惱,當然就算破除了,仍然不是很高深的「無我」;也就是說,念佛念到最後,就算能暫時降服後天所起的我、法二執,不過這時候還沒得到一心,因為還沒開悟嘛!所以當我們說你念佛念到能降服煩惱不為外境所欺騙的時候,這時只是「第六識返聞佛聲,五識同歸一境,不緣五塵,第七我執漸伏」,只有等到你向內都是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心裏沒有煩惱,都是清淨的佛念、佛種,這時「八識佛種漸增,佛種生佛現,佛現熏佛種,相續無間,命終果熟,自然見佛往生」。當然這佛種也好,佛念也好,都將做為一種因,將來到極樂世界開花結果;但在此時,你都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將娑婆世界轉為極樂世界。為什麼呢?「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生死輪迴;倘若你一心念佛念至「無我」││一種很深邃的「無我」,自然能證悟「無生」,此時悟得不生不滅,自然就得大解脫了。

四緣與念佛

「四緣」是唯識宗的老話,有道是「諸法因緣生」,一切都是因「因緣」而來。但佛法講的「因緣」裏面,「因」與「緣」還各有兩個緣,所以一共是四個緣,就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

四緣

親因緣: 什麼是「親因緣」?這個很好懂,我們現在就直接以念佛來解釋。因是主要條件,緣是附帶條件;我們阿賴耶識裏面,具有淨土的依報與正報,和色種與心種之清淨種子,念佛以後,心裏沒有妄執,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心,就成就了佛的清淨種子,這個就是「本識具淨土依、正色,心淨種,從信種發初念佛心」的道理,而由這個佛清淨的種子,就感應了極樂世界淨土的依報與正報。這個依報與正報為親生自果因緣。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佛法講的因緣,並不是講心外因緣,外面的因緣是假的;真正講的因緣是講種子。不過種子代表什麼呢﹖我們只是藉用外在的種子來比喻我們內心的影像,實際上它是一種業報,也就是業種。所以內心的善根、智慧、業種才是真正的因緣。

等無間緣:
因前面之「因緣」初念,引發了第二念佛心,於是念佛的時候,念念不斷,這就是「等無間」,也就是平等沒有隔開的。譬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中間沒有煩惱進來叫無間。假如念佛中間突然起了煩惱,你就沒「等無間」,因為中間被打斷了,就不能淨念相續了。

所緣緣:
這就是說「所緣」之境界。這裏的「所緣緣」不大好懂。請各位注意這朵花,我看到,大家也看到,這是境界不錯;假定小孩子他不認識這花,你問他這是什麼,他講不出來,他就沒有「所緣緣」。他心裏從來沒有這個概念嘛,所以他雖然有「所緣」,但沒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所緣」只是境界,下面的那個「緣」還包括你熏習的許多概念、知識、潛能;因為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所以當第二念生起的時候,你才知道這是什麼。這個是花,那個是樹,這是紅花,那是白花、黃花,為什麼會有紅花、白花、黃花的認知呢?因為你過去腦海裏有一種特殊的印象,而在這個時候出一種訊息,這個就是「所緣緣」。也就是說,我們看任何一樣東西,並不是從境界就知道的,你必須心裏面對它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雖然過去了,但是仍舊存在腦海裏,所以當你第二次看的時候,你立刻就認知了,這個就是「所緣緣」。再譬如說,這裏講的「所緣緣」、「等無間緣」等等的概念,很多同學都聽過,所以現在一聽就很容易理解;但假如你從來沒聽過的話,一時三刻你會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東西。那麼,為什麼你過去聽過佛法,什麼叫「所緣緣」、「等無間緣」,你一聽就懂了呢?因為你的阿賴耶識裏有這個東西,你一聽,腦海裏就浮現了,也就是一個能緣的心與對所緣的境,立即打成一片,不會錯誤,這就是「所緣緣」的作用,這也是唯識宗裏面很強調「唯心所現」的道理。

增上緣: 「增上緣」比較容易瞭解,簡單地說,就是一切助緣都叫「增上緣」。聽經、看經、善知識的指示、看到佛像、看到花開、聞到花香,只要是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往生的都是「增上緣」。「增上」是「幫助」的意思,好比一個種子種下去了,要水、土、陽光、人工、肥料、除草等等,只要是能夠幫助它成長的這些緣都是助緣。助緣不是因,但是除了主要的因緣以外,還需要其它能幫助它成長的即叫「增上緣」。「增上緣」有兩種,一種叫「順增上緣」,一種叫「逆增上緣」。假定種子種下去後,雖然種在地下,你不施肥,也沒有水分、陽光,這種種子就枯壞了,這叫「逆增上緣」。我們人也是這樣的,跟好人學好人,就是好的「增上緣」,跟壞人學壞人,就是壞的「增上緣」。

四緣與念佛

「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等四緣與念佛的關係可歸納為三類:「親因緣」與「無間緣」是能緣的心,「所緣緣」是所緣的境,而「增上緣」即為佛與我心互成。這裏所說的「佛與我」就是阿彌陀佛與我;「心互成」就是阿彌陀佛幫助我,願力加持我,而我有信心,兩者即互成。假如佛沒有願力加持的話,但憑我們念佛是無法去極樂世界的,因為我們無始劫來所種的惡因,不知有好多!現在這麼容易,念一聲佛就能見到佛,就能開悟?要知道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要靠佛的加被。不但是普通凡夫要靠佛的加被,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要成佛,也還是要靠佛的加持。這是因為靠自己的力量不夠,好像小孩靠父母一樣,小孩沒有父母能活下去嗎?這就是「增上緣」的力量。可是假如父母不照顧小孩,甚至有的把小孩殺掉,這就是彼此不能相互增上了。「增上緣」很要緊的,我們人活在世界上沒有外緣支柱,是很難活下去的。

五果與念佛

唯識裏的「五果」的觀念,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有詳細的解說,我們在此,只是藉用這個觀念來瞭解念佛的成效如何地與「五果」相互呼應。

五果

在還沒有瞭解念佛之成果之前,我們先約略地來看看唯識中「五果」的定義。

異熟果:
「異熟果」有三種特性: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這三種特性主要是因為從因到果,要經歷三種不同的過程。譬如說,我們的人生是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從哪來?當然從過去來的;過去就不會是現在了吧?因為時間不同了,過去造的好因雖然得好的果,但是時間不同,形象也不同,這裏面就隱藏了三個「異熟果」的特性。另外,譬如種菜,不會今天種就今天熟吧?要「異時」,春種秋收;要「變異」,從種子到發芽是要變的,不變的話,種子是種子,怎麼發芽?還有種黃瓜得黃瓜,總不會種黃瓜得西瓜罷?這樣因果就不相應了,所以種類不同,好的是一類,壞的是一類,就是「異類而熟」。這三種特性,「異類」,類是類別;「變異」呢,當然終歸是要變,不變就不會成熟;「異時」,經過時間,自己變化,而且是不同種類的變化。

這個道理看似很好懂,其實「異熟果」不好懂。為什麼?因為異熟果不是善惡同類的,它是「因是善惡,果唯無記」,這是「異熟果」的特別道理,如果這不明白的話,你就不暸解人生的道理。為什麼呢?普通我們講因果,叫「等流因果」,也就是說,若因是善,則果是好報,若因是惡,則果是苦報。可是為什麼又講「異熟果」呢?這是因為當我們造因的時候,雖然有善有惡,但等果報現前的時候,卻是無記性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兌現的時候,它的結果不應該是有善有惡。譬如我們投胎作人的時候,身體是無記性,身體不應是好也不應是壞;又譬如投胎作狗,這是因為他造了做狗的惡因,結果他投了狗胎,一投狗胎變成狗,他就兌現了狗的身體。狗的身體和人的身體當然不同,但是這個身體是個無記性的東西,不能說是善或是惡的。所以這個因雖有善惡,果卻是無記,這個才是「異熟果」真正的道理。

等流果:
「等流」就是「同類」之義,也就是果與因同類,善有善果,惡有惡果,亦即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以及種子生種子,皆因「親因緣」所生。因為前面和後面連在一起了,所以有相續,而且是等流,平等流類,好的因,好的果,不好的因,不好的果,這與「異熟果」不同。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未報是時辰未到,就是「等流果」。這個道理好懂,前面的「異熟果」不好懂,但是前面那個才是最重要的。

增上果:
「增上果」的「增上」與「增上緣」的「增上」是同義的,我們就不再加解說了。

離繫果:
「離繫」就是永遠離開煩惱的繫縛。我們今天大家痛苦生死輪迴,就是因為煩惱把我們拉住了,緊緊繫縛著如膠似漆地丟不開。

士用果:
「士」即是有情之意,由諸有情藉諸工具所辦成之事業,即為「士用」。那麼,什麼叫「士用果」呢?就是藉「士用」之物來幫助我們而得到成果。

五果與念佛

在這裏講「五果」,是用這個道理來配合,解釋唯識宗與淨土宗的修行之成果。我們現在念佛,是想要到極樂世界,一旦到能去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是果報兌現了;當然這是種善因得善果,一兌現,極樂世界的種種清淨,微妙莊嚴,就是你的果報了。這就是「命終托生蓮邦」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念佛,種下好的因,當然會有到極樂世界兌現的「異熟果」報。好像從台灣帶回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到這裏能馬上兌現,為什麼?因為確實是這個東西,沒有錯,所以馬上兌現給你。念佛絕對有這個力量來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受報,一受報時,「異熟果」就兌現了。因為是「異熟果」,假如你現在不修,無法種下「異時」、「異類」與「變異」之因,以後就來不及了;所以你現在就要修,從此以後多念阿彌陀佛,將「異熟果」的因種下去。

開始念佛之後,即是「若從佛種引生,佛念現行」,如果能夠「念念無間」,因其「果因同類」,則必可成就「等流果」。「增上果」很好懂,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一切清淨、微妙莊嚴,聽聞佛說法,花開、鳥叫、風吹、草動,都使我們六根清淨,沒有煩惱,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增上緣」,都會幫助你不會退轉,幫助你開悟。這就是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了極樂世界,一定開悟,因為那裏的條件太好,太超越了。你如果能夠跳出三界到極樂世界,那麼開悟只是時間問題,雖然沒有成佛,至少已經證了聖果了。因為此時你「既離三界,生死惑障」已經無法繫縛你了,這時你就可「得真善無漏淨果」。

我們世人喜歡講「真、善、美」,科學講真,宗教講善,藝術講美,而佛法裏面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淨」。也就是說,清淨裏面就有真,有善,有美;所以我們稱極樂世界為清淨國土,不叫真土,不叫善土,也不叫美土,為什麼叫淨土?因為淨裏面包括真善美啊!到極樂世界,比這個世界花園還美,那多美啊,多藝術,多真、多善;現在科學裏只有真,沒有善,也沒有美,其他的宗教講上帝,代表神、天堂而已,天堂福報享盡了,又到地獄去了。為什麼呢?福報沒有了。到了極樂世界,永遠地清淨,永遠地「真、善、美」。我們學淨土的人要有信心,而且信心要懇切,才能成就「無漏淨果」。什麼是「無漏淨果」?就不是一般普通的果,它沒有煩惱,它是清淨,沒有染污的。沒有煩惱了,就成就了「淨果」;這個「淨果」就叫「離繫果」。

有了上面四種果報,「一生彼國,皆得不退」。不只皆得不退,而且享受一切,但到了極樂世界享受些什麼呢?這不是世俗的享受,而是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的證果。那麼,什麼是菩提果?菩提果裏面有正智,沒有煩惱;成就了菩提果,就證得了涅槃果,也就是生死解脫。解脫了生死,成佛自然就不遠了。所以「一生彼國,皆得不退」,就是說會逐漸修行,乃至證果、成佛。

結論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念佛修行,從初學到成道,就是將唯識裏的「五法」、「三自性」、「阿賴耶識」、「三量與三境」、「資糧位與四勝力」、「二無我」、「四緣」與「五果」等等漸次呈現而來;這裏面唯識與念佛的關係,有的次第循進,有的互為表裏,有的呈顯內外。兩者之間在在處處的印證,都證明了我剛才說的,唯識與淨土並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之後,修淨土的信心才能更加強;若不懂唯識,則淨土的修行,一定也只是泛泛,不能深入。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在這兒,很簡單地把唯識學中重要的觀念與淨土的修行結合在一起,其中或許有疏漏之處,尚請諸方大德指正。

我現在舉一個佛教界近年來的公案給各位做一個參考,一來可以做為我這次講演的結論,二來可以凸顯淨土修行的兩種不同思想。早年在台灣時,有一位宏揚淨土的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度人無數,尤其是對在大學唸書的初機學佛的知識份子,更是照顧有加,多年來培養了很多學佛子弟,非常值得我們尊敬、仰慕與學習。但是為什麼李炳南老居士這麼一位大德,卻與中國近年來的佛學導師印順老和尚有距離呢?這裏面牽涉了兩種不同的淨土思想,非常有意思。

我在台灣時,除了親近過慈航老法師外,就是跟著印順老法師學佛法。印老講淨土是根據印度的祖師,龍樹、無著、世親等大菩薩的淨土思想,而李炳南老居士講的淨土是根據中國的祖師大德講的淨土。不但李炳南老居士如此,就是近代在台灣,乃至我們過去中國祖師們,有好多人講的淨土與印老講的淨土不同,所以這裏面就有了差距。我們中國人講的淨土論,強調不只人死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後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強調極樂世界的殊勝方便。但是印老講淨土,因為承襲印度的祖師,根據印度經論講道,於是印度的東西就多了一點。這裏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說畜牲往生不可能,因為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要素,第一、你要知道有阿彌陀佛,第二、你要知道有極樂世界,第三、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可以接引我們往生西方。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缺一個,你都沒有了解淨土,你念佛只是唱唱歌而已。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一定有信,不一定有願,你對阿彌陀佛的悲願,更沒有深刻的信心;如果沒有懇切的信願,當然絕對不會相應,更不可能往生。

印度與中國淨土思想的這個差距一直存在著,到了印老講淨土的時候,就引起一群在印老身旁的學生徒弟,對李炳南老居士之說法起了一點爭執;於是印老用一個故事來解釋畜牲死後不得往生西方的道理。他說有一個人家裏信佛,全家大大小小都念阿彌陀佛;家裏養了一隻鵝,當家人念佛時,鵝跟著在後面,也嘎嘎地叫著。後來鵝死了,因為這念佛的人家是吃素的,便把鵝埋了,做了一個墳墓。這「鵝墳」上面後來長了幾支蓮花,這不得了,鄉人都說這隻鵝升了極樂世界,連墳墓都長蓮花了。這就是中國人講的淨土論,強調不只人死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後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印老根據這個故事來問一問這些強調淨土殊勝的人,這隻鵝是否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太可能罷!這鵝知道阿彌陀佛不?這鵝知道極樂世界不?牠也不會念阿彌陀佛,因為牠不懂人的語言,雖然牠可能是有善根的,有模仿性的,也有可能種下了佛種,但往生是不太可能的。

這個故事一講,好了,不得了,台中有一位我們東北的董正之立法委員,還有我們律航老法師,便說印順導師所說的淨土論是「魔說」。他們這一班人之所以這麼說,就是根據中國祖師講的「淨土」,來強調淨土的殊勝方便,但印老這個故事卻是強調「往生淨土三要素」。他主要是說,為什麼鵝不能生淨土?因為牠不了解阿彌陀佛,不了解極樂世界,所以牠不能生淨土。他說我們中國人強調念佛的殊勝是可以的,但這只是方便,不是究竟。這一來,我們過去念佛的那些人,便說印老是「魔說」,是「邪說」,更說「寧可破戒,不能破見」;於是這麼一來,他們就打起官司來了。可是到最後,李炳南老居士還是很崇敬印老,因為他後來有機緣接近了印老,逐漸了解印老淨土的思想。

今天老話重提,把這個公案講出來,因為我很為印老叫屈,很多人說印老不念佛,而且毀謗淨土;都已經這麼多年了,到現在為止,還是有人講。可是我們看印老的「淨土新論」,淨土的「念佛淺說」,他從來都沒有說過淨土是假的,他只說根據龍樹的思想講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以極樂世界是易行道,不是難行道,極樂世界是異方便,特殊的方便,方法容易可以一生成就,他從來沒有說他不相信淨土,不相信阿彌陀佛。我就以這一個故事作個註腳,當作對印老的懷念,同時與大家共勉,希望各位能運用這次演講的唯識觀念,來印證這個公案。我相信有了唯識的基礎後,對淨土的兩種修行思想,當會有更深的瞭解。謝謝各位。


 

(問):請問師父剛剛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心念佛,當一心念佛的時候心念要集中在那裏?還是只是感覺「阿彌陀佛」四個字?

(答):「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根據「大勢至圓通章」裏的四句話。這是說為什麼我們念佛不能得到一心呢?因為不能淨念相繼,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比較無所謂,最主要的是第六識。我們有時候口唸心不念,就不能得一心不亂,這個念佛的關鍵,就是叫你把其他一切放下,而提起一念。這一念怎麼提起呢?就是「阿彌陀佛::」不斷地念,等你念得久了,念得純了,久而久之,心裏就沒有妄想,於是就打成一片了;就是念佛先成片斷,再由片斷打成一片,即為淨念相繼。能夠如此,就得到了一心不亂,意思就是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在一個點上面,或者去念,或者去觀想,久而久之就能夠都攝六根了。

淨念相繼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們的念多半是凡夫的念,妄想很多。但是不要怕,有人一打坐就有妄念,不打坐沒有妄念,其實打坐才知道自己進步了,平常不知道在妄想。念佛也是一樣,念佛才知道有妄想,於是能夠趕快拉回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它,拉回來以後,再擺到一個境界上面,久而久之就能由片段打成一片。首先也許先是五分鐘沒有妄想,然後十分鐘沒有妄想,最後半個小時沒有妄想,你的心就慢慢容易得定了。由定發慧,也就是念、念、念,久而久就生定了,由定而發慧,那個智慧就不是普通的散亂心了。在佛法裏不但念佛法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是這樣的。譬如持咒,持大悲咒也好,什麼咒也好,久而久之修持就有力量了,因為心裏沒有妄想,沒有妄想表示沒有雜亂;沒有雜亂,你的智慧就會現起。好比剛才做的比方,一池水裏有泥沙,若不要動,水一清就看到下面了;也就是說,心淨就沒有紛擾了,念佛也是這樣的。所以古代大德,不但口唸而且還觀想,現在末法時代持名唸佛很多,不起觀想,只是口唸,但心也要能念,口唸,耳聽,在這上面不離開,久而久之就定了,這才是淨念相繼的真正意義。

(問):剛剛法師提到的印順老和尚與李炳南居士之間的公案很有意思。據我了解,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裏面多少偏重難行道,這是因為他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所以他比較注重難行道,是不是這個樣子?

(答):的確是這樣的。龍樹菩薩有句話,淨土思想是為了怯弱的眾生而發展出來的,因為眾生害怕不能了生死,因此阿彌陀佛為怯弱的眾生,就說了這個易行道。當然這個比方是說念佛法門確實是很容易,很方便,但是我們不要以為去了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了,沒有這麼簡單,去了以後不過只是不會退轉而已。因為你有了好的環境,好的老師在一起,彼此增上,就不會退轉;但是絕不可以說,在娑婆世界什麼也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會有更好的環境去享受,用這種心情就不能到極樂世界去。龍樹菩薩是勸你說,你要發願,發菩提心,菩提心裏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自渡,還要渡人,以這個為方便,作為一個橋樑,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再親近無量諸佛,而種善根資糧而成佛。這是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容易去,去了以後還是要修行的,修了以後,到十方世界去渡眾生,去見佛聞法,到最後你才能成佛。

你剛講的很對,印老的淨土思想是比較偏重於難行道,但是我們中國人學佛法,總是希望愈簡單愈好,複雜與麻煩的都不喜歡;念一句佛多簡單,念一句佛就能去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八萬四千法門,多方便。但是要知道,完全強調這易行道的話,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也是有相當的危險,因為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好了,佛法講的什麼都沒有了。他是怕這個。末法時代再過一萬年,什麼大乘經典都沒有了,只有一部阿彌陀經;再過一段時間,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很多人不去研究其他的佛法了。譬如禪宗在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裏,為什麼和淨土老鬧彆扭呢?又為什麼禪宗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呢?就是因為淨土太強調易行道,其他什麼都不要了,因此沒有人講佛法,也沒有人要學,好了,大乘經典當然就沒有了。雖然某一個時代裏,就有某一個時代的佛法的流行,絕對也都能包容,但不要說我這個是對的,其他的都不要了。中國的淨土強調易行道,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禪宗也是一樣,所以後來的演變裏,禪宗裏面說,唸一句佛號要漱口三天,這就是禪宗對淨土的反抗;當然禪宗講「提話頭」以建立疑情,與淨土的「信願行」背道而馳,雖然這有它的道理存在,但這中間的佛法理論太深了,真正懂的人並不多。

以前很多人講唯識,現在學都沒有人學,就是因為太強調淨土,只有淨土好,其他都不要了。印老的意思是說,一個在家居士學佛法,為了工作、家庭、事業,沒有時間好好學佛,只好一句阿彌陀佛到底,希望能一生成就,這也無可奈何。但是出家人或負有宏揚佛法責任的居士大德,必須對整個佛法有所了解,了解以後,在解門可以多方面,而行門則保持一個。為什麼講唯識與淨土呢?因為唯識與淨土並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以後,對你修淨土的信心更能加強,不要說淨土最好,其他的都不要了;如這樣的話,就是偏到一方面去了。學佛法當然是要對佛法有整個的了解,再選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有信心的、有興趣的一門去深入,但是解方面呢?種種法門,種種言教,都是幫助你去加強一門深入的信心。

印老有一句話,他是根據般若經的話,「此是學時,非是證時」,我們正在學菩薩道的時候,不是證悟的時候,你到極樂世界還是要學的,既然要到極樂世界去學,為什麼現在不好好學一點,到極樂世界更容易一點?印老是強調這個意思。他的觀念就如你所講,是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認為行菩薩道的人,生生世世不願去極樂世界,願在娑婆世界普渡眾生,就如同很多禪宗祖師說他們願意到彌勒內院去,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並不是說因為極樂世界太遠,脫離我們這個欲界了,而是希望將來彌勒當來下生,能夠龍華三會。這對中國的易行道淨土而言,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觀點。

(問):請問法師,淨土宗說「萬修萬人去」是不是言過其實?

(答):「萬修萬人去」是永明禪師講的。這句話是一種方便,他是鼓勵我們,如果你能修的話,雖然去不成阿彌陀佛淨土,但卻因此少造很多惡業;更何況去不成,並不是說你不能去,而是說你的功夫下得不夠,只要你願意修的話,你就可以去。「信、願、行」三者,首先要有信心,也就是說你修這個法門一定先要有信心。有了信心,然後還要發願;因為雖然有信心,相信這個道理,可是如果不想去,還是去不了,當然不想去,自然也就更不肯修行了。這是因為淨土與其他法門不同,你只要相信這個法門,而發了願去修,即使不能上品上生,至少也可在邊地疑城,下品下生。去了以後,那裏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好得多,成佛的機會就大多了。他是鼓勵我們不要灰心,不要退轉;當然,他是出家一代祖師,不會騙我們的。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