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大方廣學會之緣起與成立宗旨

◎ 楊崑生 ◎

緣起

近年來學佛風氣盛行,佛經、佛書、佛像、佛畫、佛語、佛教法器、與佛學文章、錄影帶、錄音帶等,隨處可見。各種佛教道場紛紛應運而興,南傳、北傳,顯教、密教,一時併榮。 沉鬱多年的佛教界,一下子恢復了年輕和精神,對「五四」運動以來所瀰漫的洋化思想,似乎不需再抗拒,也不用再辯白。

當然,錯綜於這個現象之中的,是近年來政治、經濟、教育、社會,乃至時局上的種種巨大變化。大家終於在步履蹣跚之際又想起了佛教,鼓起了熱潮,也昇起了自信。一時之間,似乎佛法中興在望,將繼盛唐之後,秉曠古未有之富庶,再現異彩。這誠然是每一個懇切佛教徒的期望,我們寧願佛的末法之說傳言有誤,而肯定人定勝天。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必須更戒慎警懼,不只盼望,還要有人在實務上客觀地透視現況,並研究、策劃其發展的方向,使精力和資源能有效地發揮,使再興的佛教確確實實能上契佛理而下契眾生。

現在的佛教面貌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現在人的需求又何在?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觀察:

一、 教育的不足

首先感到,在這一片繁榮裡,質的昇進,似乎未能趕上外觀的華美。佛法教育由於長期受到政府當局刻意的忽視,再加上人才的缺乏而一直未上正軌。偏偏佛教又不同於一般的宗教,乃是以解行為骨幹。特別這個「解」,乃立足於一個立體的超越架構上,要不斷地轉換其邏輯平面,才能免於失誤;因此,若不能精確地掌握這種特殊的推理方式,要想不誤解佛學是十分困難的。這樣深奧的佛學,再加上浩瀚的典籍,若無適當導引,一步步學習,自基礎紮根,即使廣讀經論,也難免茫然。可怕的是,往往以非為是,自認通達,因而誤己誤人的例子,屢見不鮮。

而今法會、講演不斷,但系統而又深入淺出的課程並不普遍。如何取材、組織與講授來適應現代不同程度的學子,才能方便而不失正義?又如何在行門上加以搭配?這些問題正是復興佛教的第一道關卡。這麼一個吃力繁重但又很不討好的工作,更需要很多人同心協力來做。

二、 外道的混亂與氾濫

隨著佛教的興起,種種附佛外道也如野草孳生,藉近世資訊利器,迎合工商社會的急功近利,紛紛以敢說為贏。語則神通感應, 修則獨門秘法, 而於學教學解,則或者從略,或者貶抑。這種現象,並不意外,所有外道,都善巧地把握了人性的弱點,和普遍地對佛學與神秘現象的蒼白無知,進而予取予求。我們雖心懷悲愍,但也難以著力。深思唯一正本清源之道,只有加深佛學的宣揚,不能只是浮表的解說, 必須深入辟裏, 才能給學者建立堅固的正見,才有「不惑」的把握。因為無論如何,「顯正」才是究竟的破邪。

三、 佛教生活化的要求

「生活化」是佛教界早已流行的話題,許多佛教團體也透過不同的理念,在實踐這個題目。但是「生活化」的意義應如何詮釋?主觀上 (以內在的一面說) ,是一個學佛者,如何將他所把握的佛學,善巧地運用到日常生活,而佛化了他的生活;客觀上 (以外在的一面說) ,是如何設計安排一種生活的方式,方便於個人的學佛或弘法。

現代工商社會步調緊迫,嚴格來說,以上兩方面都不易成就,特別是對在家學佛的居士而言。前者要求要有深入的學行才能佛化他的生活,然而學行卻又需要時間和師資來養成;後者要求經濟的條件與人事的和諧,然而眼見大多數人,無不為現實生活,陷入重重梏網之中,掙扎不得,身不由主,遑論安排。即便能擠出一點空隙來學佛或弘法,但個人力量又何其有限?過去「叢林」的設計,是為了當時的出家僧侶,其目地也是要解決同樣的問題,也就是用團體的力量來解決個人的困難。那麼在今日的社會裏,是否也可以設想乃至塑造一個現代的「叢林」,為所有學佛的人安其身立其命?

四、 佛教現代化的要求

現代化的涵義其實是在探討 ─   在「現代」的環境裏,佛學應該如何宣揚和實踐。如果佛是圓滿覺悟的佛,那麼所覺悟的實相原無古今,所謂「現代化」的問題,便只是如何在現代社會裏,展現佛學的「現代」面貌,以方便學人的問題。

佛教現代化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教理」,一個是「教化」。「教理」方面,不論是「行門」或「解門」,都必須要有某種客觀與嚴謹的學術體系或組織,以現代的知識和標準,來簡別邪正或顯揚高明。「教化」方面,除了要用各種現代語言來詮釋佛法以外,更要研究,如何把握現代的特殊資源,來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社會」來成就學者,也方便弘傳。我們已看到錄音帶與錄影帶的廣泛運用,交通工具的縮短時空,精美書籍與雜誌的大量出版,各種媒體的運用,乃至藏經的輸入電腦,都是現代資源的發揮。但教理為教化之本,這些「教化」的成就,若沒有「教理」的現代化為前題,都不能保証佛教的健康成長。不幸,教理的現代化也正是目前最欠缺的一環。

透視了以上四種現況,歸結重心,還是以教育和現代化的問題為最重要。有了現代化的教育,才可能安排生活,辨清方向,乃至鑑別善知識。不僅如此,由於身居外國,自有對移民的一份關懷,更有責任把佛教推廣並深植於美國的社會。「大方廣學會」便是在這種認知和理想下形成。這樣的期待,若不只是一句口號,其使命的艱鉅可想而知,必須集眾人之力或可為功,而集眾人之力,則唯「誠」之一字。「大方廣學會」願為橋樑,來促成之。

學會宗旨

根據以上的觀察,我們於是將學會的宗旨,從下列五個方向來定位。

一、 探討佛教的現代意義 ─ 以現代語言,透過嚴謹思考,重新詮釋佛教。

二、 廓清純正佛教思想 ─ 提供辨析的理論與法則,以及評判的標準。

三、 落實佛教於現代生活 ─ 探索現代「叢林」,為佛化生活提供樣本。

四、 深植佛教於西方世界 ─ 使佛教融入西方文化成為主流之一。

五、 開創大方廣的佛教社會 ─ 以佛教精神和理想重建社會的價值與倫理。

這裡邊的每一項都是一個大題目,都需要不斷地努力來探索,來實驗,來校正,乃至於更上層樓。然而我們認為,若認真地以薪傳大乘佛學來自責,這些選擇又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有一方面以戒慎、惶恐之心,照顧腳下,但求步步落實,不急速效;時時以「誠」自反,撿點私心,使一切行止,務求如理、如法、如情,而得其中。等淳厚的基礎建立了,再思進取,才可能成就這些遠大的目標。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團體,加入這個行列,見和同解,互相期勉,使這些宗旨早日實現。

所以,我們當前的工作,便設定在基礎教育的紮根。想學佛而「失學」的人太多了,已學佛而安錯心、用錯心的亦復不少。這對以「聞、思、修」為門,以智慧為本質的佛教,無寧是極大的缺憾和悲哀。為了適應現代生活的緊湊步調,也為了使所學的有效而且有用,我們的方針便著重於啟發和思考,希望養成思辨嚴謹的能力,和對術語的深度了解,務求學者先能精確地使用佛教語言來看經、來說話、並導引修行;進一步才能適當地以通俗語言,來展佈佛法;也才能更進一步,在佛學大海中自在遨遊,而融佛法於生活中。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