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大行若拙 ─ 談「了凡四訓」
◎
尹建維
我因「了凡四訓」之階,而漸窺佛法堂奧。初學佛不久,即以「了凡四訓」為題,與同修們反覆討論多次。我於佛法涉獵雖漸多,但仍以為「了凡四訓」乃不可忽視之自修、利人之典要。多有同修以為「了凡四訓」乃學佛初階,我則以為初學者,循其教以入門;久修者,亦難出其外。「了凡四訓」理固不玄妙,事則匪淺,真修之士尤須著重視之。玆於「了凡四訓」中「立命之學」舉二三事,以証袁了凡先生修心之勤與深,以知是書不可淺眼觀之。
袁了凡先生初識雲谷禪師,服其語而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年止,首尾歷時十一年,三千件善事始完。而觀袁了凡先生行此三千善事之功則為「::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日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然怡然容受。::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細讀此文,可知袁了凡先生,用心之勤。計善必有形,以身為度;計惡則重無形,身、口、意皆納之。是故,身雖行善,心不勇赴,功過相抵;身雖救人,事後自覺救人但心疑,雖記一功,亦記一過;身雖為善,口言人非,亦是以過折功;是故袁了凡先生自謂「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袁了凡先生,以心為度,用功之勤,讓我感佩再三,絕不敢以著相,粗淺視之!
袁了凡先生初許三千善行之願始完,復許三千善行,以為求子之願。自庚辰年許願,至癸末八月,三千之數圓滿,首尾之間,則僅歷時四年,可知袁了凡先生心行漸純,過失之退處日少乃能至此。亦知袁了凡先生斯時漸入孔子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此等功行,孰敢以淺勾當視之?
第二三千善事方完,袁了凡先生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因憂慮善行不多,夜夢神人告以因全縣減糧一節,萬行俱完,袁了凡先生求教幻余禪師,幻余禪師告以「善心真切,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袁了凡先生於是「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我每讀至此,每置卷長歎,歎袁了凡先生用力之勤。齋僧亦屬善行,幻余禪師雖告以萬行俱完,袁了凡先生雖受教而以齋僧萬人以回向,是袁了凡先生仍欲滿萬善之數!可知袁了凡先生行持甚嚴,不予己藉口以放逸。求心嚴,束身亦嚴,猶若宋之延壽禪師,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己之修行,則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修行重心,然不可廢事,此豈非「了凡四訓」之大教歟?
袁了凡先生於「立命之學」末,勉其子「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常人解此章句,皆循字面發揮,故於「近思蓋父母之愆」句,百般輾轉,實不識袁了凡先生真心,愈發揮,則離題愈遠。以兒孫晚輩,父母之恩,思報尚遑不及,焉敢先見父母之愆而欲意蓋之?袁了凡先生於「積善之方」中,訓子「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種種,見善、揚善且行之不及,焉有教子見人之愆,且見長上如父母者之愆?若如是用心,已差之遠矣,即令父母有愆,其子焉有功行而蓋之?實則,此亦袁了凡先生用功之勤,不覺自露其用心。此「了凡四訓」為袁了凡先生訓子之誡,對其子之父母,豈非袁了凡本人?袁了凡先生用功勤,不敢自是,願人人有以教彼,亦欲其子德行更上層樓,若彼有愆,因其子之德而蓋之也!袁了凡先生用功若此,謙虛若此,可不令我等愧煞?
蓮池大師初修行時,曾遍參善知識,尋訪正道。一日與同修數人參謁偏融老人,三步一拜以達寺門。大眾屏息凝神以待開示。老人只閉目默然,良久未發一言。俟大眾數數啟請,老人始緩緩張目,從容道:「諸位不遠千里而至,當係為法而來。可惜我處無甚深微之理,以相告慰。只有一語相誡:道德乃叢林之本,衲子則為法門所繫,汝等切莫貪名圖利,更勿進出權貴要門。專心一意辦道,老來尤當韜光隱晦,堅守戒律。」大眾退後,咸以千里求道於禪門大匠,必將有高妙至理相授,豈知不過爾爾。惟蓮師心有獨契。
余視「了凡四訓」亦然。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