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學會的理念─ 大、方、廣

(取自一九九四年元月八日在學會的演講) ◎ 楊崑生 ◎

佛學精微浩瀚,我們的志業也不小,這需要怎樣的氣度和懷抱才能相應?才能於修學、於事業兩頭不失呢?我們決定以「大方廣」為會名,便是標舉了我們的理念,也是對所有會員的共同期許。

「大方廣」三個字,是根據佛經裡的一部大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又被稱為經王,除了部頭大以外,還因為這部經在佛教裡的特殊地位。根據一般說法,佛在成道後三七日內,所說的就是這部經典。而說此經時,也並非都在人間,還包括天上等不同的地方。「華嚴經」的主要意義是暢說佛的本懷,也就是把佛開悟後的境界宣說出來,所以整部經的義理相當高。

勝義的大方廣

「華嚴經」之所以標名「大方廣」的意思,就佛學上講,是形容佛在自證覺悟後所證到的這個真實世界。那麼,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方便上講,就用「大方廣」三個字加以形容。

「大方廣」的「大」所指的,並非體積或範圍的大,而是描述這麼一個真實的世界,一方面是大而無外,但同時又是小而無內。從時間上說,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卻又包容了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這個實相境界,是一個我們不能用意識裡大小的觀念來涵蓋或詮釋的境界,它超越所有時間與空間的羈絆。無以名之,若用世俗的語言勉強來描述,也只能用這個「大」,但要瞭解,這是個超越的「大」 ─ 覺悟境界的整體,即是這樣的「大」。

「大方廣」的「方」字,在一般的意義為「方正」,也可說是「方法」。因此說,「方」有「正」的意思,也有「法」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佛法的「法」義非常特殊,它有任持、法則、軌則的意思。佛所體認的這個真實世界,除了在「體」上是不可言說的「大」以外,而在其現起的種種「相」上,一一都是如理如實的。也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的偏頗虛偽,而且相應到最正確的智慧。這樣的「正」推到極致來說,會相應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叫「中道第一義諦」。那麼,何謂「中道第一義諦」呢?簡單地說,就是把二諦﹝世俗諦、勝義諦﹞的道理辨證地推展到極限,而達一種最圓融的狀況,即是「中道第一義諦」的境界。

在此第一義諦的觀照下,雖然在佛的境界裡,也能現起各種現象來,可是這一一現象的本身,一方面現出了差別,一方面又就此差別相中,表現出平等的空性。所以,這樣的「差別」,從一個整體的意義而言,就變成「不可差別」。也就是說,它一方面顯出差別,而一方面又透視到,此差別正是從一片「不可差別」中,由主觀角度所凸顯而出的差別。如此的意義,超越了我們的思維,或一般邏輯所能體會的範圍。因此,這樣解釋下的「方」,又是一個超越的「方」, 就如同「大方廣」的「大」 是個超越的「大」一樣。「方」者不偏,而究極的不偏,仍是不可思議的。

「大方廣」的「廣」字,就是指佛在圓成其智慧後,可以在佛的境界裡,順著眾生的意願,現起各種不同的世界,來滿足各種眾生種種不同的願望。這種自由自在、沒有阻礙的現起,就是佛的大「用」之「廣」。然而,這「廣」也是沒有時空的約束,卻可以透入一切的時空,所以又超越了世俗的涵義,而達其不可思議的微妙境界。譬如說,這個「廣」的微妙應用,可從一個極小的東西裡,顯現出極大的東西來,在「華嚴經」裡,到處都有這樣的譬喻。例如,在一個毛端或微塵裡,可現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甚至不止一個,還可以現出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更有甚者,在這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裡,可看到一一的佛在裡面成佛。因此,這「廣」已不再可以用數理上任何有限度的「向度」觀念來體會﹝如所謂四度空間之類﹞。而其顯現成重重無盡的廣度,迥非思議所及。

佛所證悟的境界,其「體相用」於是可以用這樣勝義的「大方廣」來做一完整的詮釋。我們學佛,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證到跟佛一樣的境界,這也是「大方廣學會」之所以取名為「大方廣」的一個原因。當然,用這樣一個大的會名,對自己的期望也是蠻大的。志向可以高,但今天的我們,卻仍是需要修行的凡夫,如此勝義的大方廣可能不怎麼相應。因此,要落實到我們身上來,便不能只採用勝義諦的大方廣來做詮釋,而需退而求其次,再以世俗諦來解釋。

世俗的大方廣

「大方廣」的「大」字,依世俗諦來說,就是「心量大」。「心量」要多大呢?我們可以佛教中,大、小乘的差別為例來作個描述。除開大、小乘的歷史背景不論外,他們最大的差別,就是心量上的差別。首先,小乘覺悟到這世間苦,再經過四念住的反省、分析後,更發覺這個苦不得了,比想像的還苦,所以得趕快解脫這個苦。於是乎,就把苦的解脫當作生活的重心,變成絕對的目標去追求。那麼,大乘呢?就在這裡轉了個彎。他想到除自己以外還有很多人也一樣受苦,甚至還要更苦。如此心境一轉,再根據大乘佛法對空觀的瞭解,進一步體會到自己與眾生,不是那麼截然可劃分的。於是便容易把對自己的憐憫和哀傷,投射到其他眾生身上去。在這樣投射以後,就會感到眾生的苦,比自己還要緊迫。這樣「以眾生之心為心」就出現了大乘精神,也就是我們對「大心量」的一個期望。這種心量,放在具體的行事裡,可以就「對人」、「對法」、「對事」三方面來分別說明。

一、對人:我們在這個佛學會學佛,目標要放在以大乘的胸懷來普度眾生。既以眾生之心為心,不論哪一類的眾生,都應平等地對待。不論種族、國籍、宗教、貧富、美醜、智愚、尊卑,都要在「大心量」中化成一味。更進一步,不但不分人的種類,甚至一切有情都不加分別 ─ 有益人類的也好,有害人類的也好 ─ 都應擴大心量平等對待。

二、對法:佛學裡有很多宗派,其之所以形成,也是不同的眾生心,對法不同的詮釋。用「大心量」來學法,一定不能以宗派自限。這個學會,因此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派,也不排斥任何一個宗派。我們只問什麼是「好」的佛學,什麼是「正法」,而不區分派別。當然,這是就理而言,個人修行上是應該選擇一個宗派,不能門門皆修,但在學法的心量上,一定要有廣大的接受與包容性。

三、對事:倘若我們走小乘的路,退隱山林,或找個清靜的寺廟,修自己的行,對「事」而言,問題都不會太大。但是,一旦出來做佛教的事業,不論是慈善事業、寺院道場,或是像我們這個佛學會,只要是走入了人間世,一切人的是是非非,也不可避免地緊接而來。那麼,在這個佛學會從事種種佛事,我們的心量要大到如何,來容納人間的是非呢?有兩句話可以拿來玩味:

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好比太陽一般,大公無私,孕育了萬物,卻不沾沾自喜、不居功,不取德、也不視為己有。以這種心態來處理佛事,心量就大起來了。不論做成了什麼事,都不過是緣起海中的一個微波,幻起幻滅,那緣起的「自我」亦無處著落。不生、不為,自然就能不有、不恃。

乙、「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說一件好事,不一定非要由自己來成就。發心做佛事,如果別人也能做,或者做得更好,不妨讓別人做,自己站在協助的立場,來樂觀其成。遠程的事業,只要真實地能利益眾生,不要因為不能及身見功而不做,要有替後人舖路的精神,決不能為求急功而破壞佛法的原則。

這兩種觀念,一偏事後,一偏事前,合起來便可化掉「自我心」,而入於「眾生心」。

「大方廣」的「方」字,所要求的是「立身行事之方」,也就是要把握住作人要「方正」、作事重「方法」的原則。「方正」和「方法」涵攝的意義極廣,但立足的心要,可以兩個字來總持,一個是「誠」一個是「虛」。

一、「誠」:一方面是不自欺,一方面是不欺人。換言之,所言、所行、所思務必要求「如其分」。「如」字不容易把握!必須培養不斷反省的習慣,對自我無情地檢核,不要牽就、造作、或掩飾自己。更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智慧和坦然,才能進一步免於自欺與欺人。

二、「虛」:指虛其本位,或如古人說的「空其心」。就是在面對一個狀況,或探討一個道理的時候,要能澄心反觀,把胸中已有的成見,暫時放下,然後全心去體會這個狀況或道理。這樣才能對此情此理有最正確和完整的了解,而能達到所謂「如其情,如其理」的清明境界。

在為人的「方正」上,當然以「誠」為主,但「誠」只是一種意願,還需要「虛」的修養來輔助,才能作適當的反省。做事要重方法,重原則,所謂「守經行權」。「行權」是學習善巧方便,學佛之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原是要有通天入地的本領,因此一定要「虛」心,學習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容於人,才能得道多助。但善巧方便不可背離正道,所以要「守經」,而「守經」則仍然要以「誠」為輔。

大方廣的「廣」是方便隨緣廣,可以有三種意義:

一、修學廣:學佛是個長遠的行程,須窮其一生,甚至生生世世,才能成就。因此態度上要精進,卻不能急燥,心要平,氣要沉,對於各種佛教法門,都願修學,都願研究,都願發揚。這種「廣修學」,對一世的人生雖然很難圓滿,但只要每個人有這種願力在,那麼透過這「學會」生命的綿延,則可以用「集體」來成就。

二、事業廣:只要能利益眾生,而又隨順佛教的事業,或者能作接引方便的事業,力之所及,都願從事,都願贊助。

三、隨喜廣:隨喜一切正法的活動,言論和思想。不論教內教外,只要於眾生有益的,一律隨喜。有些活動,即使不甚圓滿,但只要對某些人產生了正面的作用,對那些正面的作用,我們仍然隨喜。

從這樣「世俗」的大方廣理念出發來實踐,終究會相應到勝義的大方廣境界,而這是我們對「大方廣學會」至誠的期待。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