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淨土宗簡介

□楊崑生

淨土的意義

講淨土宗之前,需要先講什麼是淨土。淨土就是一塊乾淨的土,一個乾淨的世界。在佛學裏談「淨」,因為大家都有佛學的基礎了,應該知道「淨」指的是什麼意思,而究竟的「淨」,當然也就包含了我們心理的淨。

「理」:心淨則土淨

維摩詰經裏有一句話「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就是說如果你希望有個清淨的世界,那麼你必須先要有個清淨的心;有了清淨的心之後,這個世界才會真正的清淨,這是從「理」上來講,如果把這個理講得深一點的話,甚至於我們可以說,其實你心不清淨的話,這個土還是清淨的。譬如說,就以我們現在的世界來說,這叫作「娑婆世界」,「娑婆」這名字很好聽,像婆娑起舞,但是它是梵文,它的意思是「堪忍」。實際上我們的世界並不好,只是還可以忍耐就是了。所以,這個世界照這個意義來講,並不是一個淨土。但是從深的見地來看的話,其實它不是淨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淨。從我們這個不淨的心去看這個世界,就把它看成不淨。好像我們帶著一個紫色的眼鏡看世界,世界就變成紫色的;帶藍色的眼鏡看世界,世界就變成藍色的。但是世界其實還是那個樣子,並不是我們帶了眼鏡之後,這世界真地就變了。這個意思是說,這個世界、這個土也無非是一種空性的緣起,這種空性的緣起中,一事一物都只有相對的差別而沒有絕對的內涵,所以從世俗人眼光來看淨的東西,也不過是穢或不淨的一種顯現,當然反過來看也一樣,這就成了淨穢平等,或者本無所謂不淨,也就是一種超越的淨。然而眾生因為帶著執著,所以把世界看走了樣,於是就有淨穢的不同,但是我們儘管執著、扭曲,世界並不真地被扭曲,它還是那麼空性的,還是清淨的。所以淨土有這樣不同的意義。你可以用世俗諦上的淨穢觀念去想像一個很清淨的世界,把它叫淨土,這種淨土我們叫「事淨土」;你也可以從深刻的觀念來想,這個世界不管你怎麼看它,其實都是淨土,這是從理上來講的「理淨土」。

「事」:諸佛成就後所自在顯現之淨土

「理淨土」雖然意境比較高、比較究竟,但是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並不具意義。因為你說這個土是淨的,可是我無論怎麼看它,它就是不淨,所以不能理上說它淨,我就可以覺得它淨。談淨土,如果是為了反映對現實裡許多不圓滿的一種悲嘆,那麼當然要談「事淨土」。「事淨土」一般所指的,就是諸佛在他們成就之後,順著一向度生的悲願,由他們的淨心裏邊,影現出來的一個世界,由於心淨,相應的這個世界也是清淨的。這種淨土所呈現的境界,是我們世俗人也能認同的淨土,所以叫做「事淨土」,換句話說,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現實」存在的世界。廣意的淨土法門,也包括了「理淨土」,但主要以「事淨土」為主,因為這才是淨土法門真正的方便所在。

淨土法門

修行的困難

下面我們談「淨土法門」。所謂「淨土法門」就是如何利用佛的淨土功德來幫助我們成就的法門。由於瞭解到我們眾生在這不淨世間裏邊修行非常地困難,菩薩道的道階,經過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還不夠,還有漫長的十地要走。這麼五十個階位一轉,如果照著次第來的話,就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走得完,也就是三個無量劫,每一個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然後再乘三倍。從我們這個有限的人壽來看,一般活個五、六十歲,或六、七十歲,長命的算他百歲好了,那你想,我們在這三大劫裏面,要轉多少輩子才能夠成佛?在這樣一個漫長的生死過程中間,我們還要把持住道心,修行不退,才能成就,所以不必多談就知道是很困難的。這個困難的原因,我們瞭解就是因為環境有時候不好,像很多同學原來也想來上課,但是住的太遠了,或者時間配合不上,或者是生意太忙,或者不會開車,或者家裡有人不同意,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就沒有辦法來,這就是我們的環境不理想。假如說把環境變理想了,那是不是會變得比較容易?中途也不必擔心會退步,於是成功就有了保障?這個觀念就啟發出淨土的法門。就是說是不是有什麼可能,透過一些特殊的方法,像佛力加持啦,或者修習一些特殊的法門,即使我們不能夠證到淨土,因為我們的心還不清淨,但是可以藉著佛的慈悲、佛的功德,在佛的淨土上來實現一個我們可以享受的相似淨土?這相似淨土既然是以佛淨土做基礎,當然要比我們這個世間好很多,縱管它不是究竟的淨土,但是已經具足了很多方便,在那裡我們學起來可能就容易多了。

相似淨土之實現可能

那麼,這種「淨土法門」究竟有沒有可能呢?成就一尊佛既然如此不易,真會有這麼便宜的方法可以取巧?佛儘管慈悲,然而從因果的法則來看,我們的功德積得不夠,就算佛把淨土送給我們,我們也未必能享用,那憑什麼我們可以先上車後補票呢?這一點必須對我們導論裡所談過的關於輪迴、中陰身的部份有個瞭解,才能把其間的脈絡看清楚。

第一、我們瞭解到,佛學裏談這個世界跟我們主觀的心,或者叫精神,不是兩個世界;外在世界的形成,是根據我們內在的條件來顯現。因此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很絕對、很固定、那麼不可以改變的世間。譬如透過一些修行的方式,我們主觀條件改變了,客觀的條件也會跟著改變,所以這裏面就顯出一種豐富的可能性來。

其次再想,我們怎麼會生到這個世間來?那是因為我們經過一個中陰身轉世的過程。所以過去我們可能是個小狗,小狗看見小狗的天地,經過這麼一個轉世後,這個天地就大換,不是小換,不是某一部份換掉,是整個徹頭徹尾的換了,換了一個人的世間出來了。在這個轉世的過程裏面,當我們瞭解中陰身的特性,就如同我們已經在導論裡面介紹過的,你會發覺,假如你一旦生到一個世間,固然要改變這個世間,是很困難的,不管你怎麼努力,怎麼去觀想,想改變這個物質世間的物理條件或定律極不容易,可是在轉世投胎的中間呢,在中陰身的狀態,有時候心念一轉,整個發展的路線和方向跟著變得很快,外在的境界也變得很快,於是對未來可能投生入胎的父母就有不同的取捨,而這一時的取捨,就可以帶來往後幾十年,乃至幾萬億年,截然不同的世界和歲月。換句話說,這種取捨之間的改變,不是零碎的交易,而是整批交易。譬如說,我在中陰身時,一念不好,可能落到地獄道裏去,一念好,可能升到天道裏去。那麼,在中陰身的一念之間,決定了你將來入天道還是入地獄道,一念之差是很小的,可是天堂與地獄之差就太大了。

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輪迴的本身給我們留出了一個很大的「空隙」,如果在中陰身的兵慌馬亂之中,我們能抓住這個空隙,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攪亂當時業力發展的趨勢,那麼許多在人世間以為辦不到或者不可能的事情,或許就可以實現出來。相似淨土的實現不就像往生地獄或任何一道一樣,而只是彈指間的事情嗎?換句話說,當我們離開了人道,沒有了人道這一套東西的時候,當我們還在選擇另外一套的時候,要是懂得訣竅的話,我們可以有很大的選擇權;等於買一張票一樣容易,你確定買了那張票以後,就決定了你的未來。如果買票買對了,買到一張淨土的票,那麼就可以往生淨土。

佛力的加持

由於我們輪迴乃至中陰身的過程中,仍是受了很多業果的拘束在裏邊,所以講是這樣講,這個票不容易買。不容易買,就需要加價,就要有一些額外的條件,通常就是所謂佛力的加持。佛縱然不能把他的淨土顯給我們看,因為我們看不見,我剛剛講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的淨土,可是我們看不見這個淨土,所以佛只能用善巧的辦法,顯示出一個類似的淨土,讓我們的業力各方面還可以接受。他如果幫我們先設計了這麼一個淨土,那麼就已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否則我們縱然有錢買票,但是也無處可去。然後如果有某種方法我們可以和佛建立起一些有效的管道,那麼在輪迴出現「空隙」的時後,或許佛的一色一音可以重提我們的正念,或許由於佛力和自己念力加持,我們可以在整個中陰中保持著正念不失,那麼就有可能從這個空隙裡透脫出去,藉著佛的慈悲和功德來實現我們對淨土的奢望。

常談的幾種淨土

淨土法門有幾種呢?淨土有很多,因為每一尊佛其實都有他的淨土,但不是每一尊佛都提供了一個淨土法門。從佛教歷史上來看,有幾個被大家所熟悉,而且實踐的淨土法門,一般講的,我可以舉出三個例子或者可以說四個。

一個是東方的阿閃俾佛,即是梵文
Aksobhya 「不動」的意思,東方不動佛的淨土叫作「妙喜淨土」。你如果滿足了某些條件,符合他的要求,在你這一生結束之後,透過輪迴的空隙,你就可以往生到那個淨土去。有一本經叫「阿閃俾佛國經」就是描述這個淨土的風土人情。「不動」是智慧的一種表徵,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很重般若的學習。前面提過的維摩詰經裡的維摩詰居士,據說就是來自這個淨土的。

另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淨土,就是彌勒菩薩的淨土。彌勒還沒有成佛,他還是菩薩,但是彌勒是「當來佛」,是候選的佛,也就是下一任要出來表演作佛的人。彌勒的名字是Meitreya 「慈氏」,慈悲的意思。彌勒菩薩在佛涅槃之前就到了兜率天。大家知道兜率天是六欲天裏的第四天,他在兜率天那邊講法,而他所居留講法的那個地方,並不同於一般天人的環境,也是一個很清淨的地方,是一個相似的淨土。所以如果你照著「彌勒上生經」這裏面所教你的辦法去修學的話,你就有希望在臨終之後往生到「兜率天淨土」。由於這個淨土和天界相鄰,所以在往生條件上也注重五戒十善的修習。但這是一個暫時性的淨土,到這個淨土來的人,以後也都將追隨彌勒,來到彌勒成佛時所出現的淨土,這就是下一個要談的淨土。

彌勒菩薩在六十四億年(或六十四萬億年)之後,就要再下生到我們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一樣地表演一趟成佛的過程,正式地成佛了。所以當他再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世界跟我們現在的世界不一樣,一切都很美滿,人壽八萬歲,一活就可以活個八萬歲。長壽對學佛很重要,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怕人家嫌我們老不死,活得愈長愈好,因為我們要爭取的就是時間。除了壽長健康,自然的條件也好,彼此也能和諧,更有象徵聖王的轉輪王來管理政治。這些可以看「彌勒下生經」。假如你已經跟著彌勒菩薩到了兜率天,將來你就隨著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所以呢,你就一路都是淨土,上升到兜率天,是兜率淨土,將來隨著彌勒菩薩再到人世間,那時候這個人世間已經又是一個人間淨土,好得不得了,都不必想要去登天了,人間就是淨土,這個是彌勒菩薩的未來式的人間淨土。當然你也可以發願說,好!沒關係,在彌勒下生之前,我發菩薩的悲願,我不要上升兜率天去享福,我希望在世間繼續行菩薩道,一直等到六十四億年後,因為我跟彌勒菩薩結了緣嘛,所以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我一定會生在這個世間,那時候,我又入了彌勒菩薩的淨土。這是往生未來彌勒淨土的另一種法門。

最後一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阿彌陀佛淨土。阿彌陀佛,他叫做
Amitabha ,意思是「無量光」,雖然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但這不是兩件事情,因為光和壽,所謂時間和空間,原本是一樣的事情,當你有無量光的時候,它必然就有無量壽。他所成就的叫做「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我們最流行的,就是這個阿彌陀佛淨土。

修行三要

不管是那一種淨土,修行的法門雖然各有不同,要求的條件也不同,可是基本上有三個精神,必定是貫徹這個法門的。這叫做「信、願、行」,也就是淨土法門的三要。

記得我們一開始談佛學裏「信」的問題,我們講一般學佛不要求絕對的信,只要求一個作為動機的信,你覺得佛學值得學,這個信心就夠了,至於佛學是不是究竟的真理,無關緊要。可是淨土法門不一樣,因為這個法門要把我們做一個很不合情理的提昇。我們原來只是人間的一個凡夫俗子,而今一下子要把我們拉拔到相似的淨土裏邊去,人間、天上這個距離是很大的。平常我們要想升天也不是容易,更不要說從人間到淨土,這麼大的距離,單靠我們自己一點力量不夠的,所以必須要借助佛的力量。

根據佛學的道理,佛跟我們本來也不是兩件事,所以怎麼樣子能把這本來相通的人佛關係利用一下,於是我們可以藉著佛的大智慧,庶幾乎才能把自己破格提昇。好像我們到有錢人家去做傭人,吃的喝的都會不錯,比到沒錢人家去好很多。這意思是一樣的,如果能跟在佛的旁邊,雖然我們自己條件不好,但是沾染了佛的氣氛就不一樣。可是化身的釋迦牟尼佛已不在世,其它的佛我們也看不到,要怎樣才能親近佛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信」,透過信心能建立起一個整體而且良好的溝通管道,信的力量足了,我們的心就可以和佛心聯成一氣,才能沾染到佛氣,所以在淨土法門裏邊一定都強調信。另外你必須要相信佛,他有這個願力,他也有這個能力,你還要相信他有這麼一個淨土能夠讓你去往生。這些事情不確信的話,那後面往生的希望就要打折扣,因為你如果連這個都不信的話,你想想看,往生的動機是不是有問題?你天天在那裏想要去,又想是不是真地有這個地方,三心兩意地,當然很難去。所以信是第一個條件,這個信是絕對的信,和我們講學佛的「信、解、行、證」的信不同。

可是這個「信」不容易做到,特別是能欣賞佛學理論的人,深知佛學的體系精嚴博大,仰之彌高,反而會對這種方便的淨土法門起懷疑。真有這樣便宜、取巧的事嗎?「阿彌陀經」裡所描述的淨土是不是俗氣了一點?釋迦牟尼佛也早猜到了我們的心態,所以語重心長地在經裡留下這麼一句「此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更說他自己勉為其難地介紹了這個法門「是為甚難」。在其它宗教裡要求「信」是那麼天經地義,在佛教裡要信,反而這麼艱難。所以如果能夠對「信」的本身做一點理論的探討,會有所幫助。

有「信」之後,第二個要「願」。一般學佛都要發願,這個往生更要發願。因為你要做一件事情,不立志,不會成功的,那麼對這麼難的事情,你還不把志氣立得堅定一點,希望就更渺小,所以這個願力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你要發很堅強的願,那就是我一定要去,要往生,在這個世間沒有第二句話了,天打雷霹,我都要去,要發這麼大的狠心。但只是要往生還不夠,你還得響應佛菩薩的悲願。因為佛是由慈悲和空性裏面建立起來的,我們既不能夠證到空性、慈悲,那麼一定要在願力上把它建立起來。換句話說,這叫做發菩提心。菩提心一方面是慈悲,一方面是空性。畢竟佛為眾生建立淨土的目的,是要把眾生度成佛,不是給大家去享樂的,沒有菩提願,當然就不太符合錄取的資格。也就是說,透過我們對菩提心發的願,才可以更深度地感應到佛。所以願有兩個:一個是要發菩提願,一個是要發往生願。

第三個就是「行」。儘管淨土的追求並不等於究竟的覺悟,但總是個人境界的一大提昇,信願之外,一定還要相當的努力,積聚足夠的資糧,才能有效地接受到佛力的加持。就像我們到一位大師級人物的門下去做學生,要是自己沒有相當的學力,對大師教授的東西就不能吸收、不能欣賞,於是徒然浪費了大師的才華,而到頭來不能成就的時候,說不定還要責備大師的教學不力或者浪得虛名。所以淨土法門的修行固然以「信、願」為其特色,但基本學佛的「行」仍是一貫重要的。其實,也必須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信願才有具體的根據,才能堅固,才能深入和落實。不同的淨土,根據它們不同的因緣和特性,修行上就有不同的要求,這就是那個淨土的特殊修行法門。除了特殊法門外,還有一般的修行。一般的行,離不開佛教裏面基本上的菩薩道的六度,或三十七道品,五戒十善等等。

淨土宗

「淨土宗」和「淨土法門」、「淨土」並不是同一件事

情。淨土宗是指在中國歷史上,從東晉慧遠大師以來,歷經幾代大師的宣揚,流傳到現在的一個專修阿彌陀佛淨土的宗派。我們這個世界似乎對彌陀淨土特別有緣,所以幾個淨土裏邊,以阿彌陀佛淨土一派的修行人占了最多數。所以淨土宗,是特指修學阿彌陀佛淨土的這一個宗派,這是在中國發展出來的大乘佛法八宗裏的一宗。其他的淨土,特別是彌勒的兜率天淨土,歷代均有人修行,譬如唐朝頂頂大名的玄奘法師,而近代自太虛大師以來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則更有重視彌勒未來淨土的趨勢。

現在我們就大略地談一下阿彌陀佛淨土的修法。雖然一般說有四種方法,其實,實際上常用的只有兩種,一種叫做「觀想修」,一種叫做「持名修」。淨土宗以五本經為主要的根據,其中主要的三部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謂「觀想修」就是根據「觀無量壽經」來的,它裏面是運用我們
imagination 的辦法,透過一種次第,慢慢地把這個淨土或者叫做極樂世界,在我們的想像裏先穩定地現起一個圖像,乃至進一步變成「真實」的對境;也就是把這個極樂世界,透過觀想的作用,直接現起。當然你會說這怎麼可能呢?理論上要解釋起來很複雜,因為勢必要談到唯識學,總之這是可能的。 (編者按:有關唯識的理論,請參考印海法師的「唯識與淨土」)
但是要成就這種觀想並不容易,因為要能做到這個地步,在修學過程中間,禪定功夫要相當地深,否則這個圖像先就觀不出來。你想,你要把一個世界觀出來,多麼複雜;這裡幾棵樹,那裡幾條路,那個樓房,樓房上的宮殿,宮殿中的佛,佛身上的相好光明,一樣一樣的細節都要把它觀出來。所以雖然有觀想這個法門,但是實修的人不是很多,唐代善導大師曾經對這個法門有所發揚。

彌陀淨土法門裏,比較普遍、被修行人所強調的,就是持名修,主要是根據阿彌陀經。雖然在其他淨土法門裏面,也有持名這種修行法,但是沒有像在彌陀淨土裏面這麼強調,這麼突出。所謂「持名」,就是專心持頌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就對了。因為修持名的人很多,所以搞得電視劇裏面,只要和尚一出來,一定是一句阿彌陀佛,聽起來莫明其妙,但是不懂佛學的編劇,總以為這是佛門常規,觀眾似乎也頗能接受,佛教徒甚至用這一句佛號,取代見面時的問候,分手時的再見,電話裡的哈囉,道歉、謙讓都用得上,可見淨土宗的影響力多麼大,所以持名就成了淨土宗的特色。可是事情有這麼便宜嗎?持名這麼簡單,我們剛剛講的那麼困難的條件,就能夠滿足嗎?能把我們從凡夫俗子的立場,一下子拉拔到一個相似淨土的境界裏去?

我們來談一下它的理論基礎。第一、所謂持名修是要專心持名,而且持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像大家打坐時數息,從一、二、三、四、五,到十都不亂,不會數丟掉了,但是持名的不亂,要求得還深一點,就是只有一個佛號,再沒有其它的雜念進來打岔。照以前談過的「止觀」修行法門而言,其實唸佛就是一個修止的法門。就修「止」而言,你不一定要唸佛,唸汽水、蛋糕也可以的,只要你唸到一心不亂,它也可以止,也得禪定,甚至於發神通都可能的。重要的是你要有決心、有毅力,把蛋糕從頭唸到尾,就會成就。如果專心唸蛋糕也可以成就,持佛號當然更可以成就,所以持名本身,在修行方法上講,就是規規矩矩的一個修止法門。

但是唸蛋糕能不能夠往生淨土呢?我們暫且不要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大家都有一個名字,不管這個名字從那裡來的,可是用了這麼久以後,說它不是你,又跟你很有關係;說它是你,可是它又只是一個符號。雖然是一個符號,要是我把名字一叫,曾秀戡!你看他心理就嚇一跳,對不對,曾秀戡不過是一個名字,一個聲音。但是這個聲音一發出來,別人不怎麼樣,他的心就一跳。所以這意思是說,一但用名字代表了某一個人,而別人和自己都接受了這個名字,也習慣了這個名字,它真地好像就跟某人聯成一體了。大家不要忘記,這個世間是個緣起的世間,如果覺得名字很虛幻,其實人也很虛幻,大家都很虛幻,虛幻的東西跟虛幻的東西要聯結在一起,並不困難,所以一個名字的聲音和所謂的一個「真人」連在一起,是可以設想的。這樣成立的名字就有一種力量,在佛學裏可以說就是一種「Dharani 」
│
「陀羅尼」,或叫「總持」。換句話說,一個名字就總持你這個人,我一叫名字,你所有的細胞、整個人就提起來了,叫你從這邊去那邊,你整個人就運動過去了,是不是?你看名字是不是把這個人給繫住了?名字總持一個人,所以阿彌陀佛之名當然就總持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既然是成就的一尊佛,他當然有佛的的智慧、神通、功德,而總持阿彌陀佛,當然就總持了阿彌陀佛所有的智慧和功德。然後我們天天這樣唸這個名號,唸久了以後,這個名字跟我們也要發生關係,對不對?就像自己的名字和自己聯成一個密切的組合一樣,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也會因為我們這樣的關心和掛念,而漸漸變成「我」的一部份了。於是那位阿彌陀佛就不只是阿彌陀佛,他已經成了「我的」阿彌陀佛。所以,我跟阿彌陀佛靠這個名字就拉上了一個很好的關係。拉久了以後,到底我是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是我,會有些分不清楚了。這很好,這一混沌之下,阿彌陀佛的錢,就變成我的錢了。所以在世間法上,如果常常持誦一個大富翁的名字,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這是第二點,名字有總持力。

第三,不但如此,這位阿彌陀佛很特殊,在他修菩薩道的時候,他為了度眾生,發了很多悲願,在「無量壽經」中列出了四十八條大願。主要是他看到眾生在世間修行很苦,於是發願在他成佛以後,要成就一個很善巧的淨土,一方面儘可能地以自己的功德來裝嚴,增加這個淨土的有利條件,讓所有來生的眾生,不但沒有物質和環境的憂慮,更可在修行上,自然地提昇到相當穩固的境界,另一方面則大開方便門,儘量讓有心的眾生,用最低的條件就可以往生。他成佛之後,就真地、如願地建立起這麼一個淨土來。根據他的願文,只要聞名,也就是聽到他的名字,就會得到很多、很大的好處,如果再常常繫念他,並且至心地把自己修持的功德,都迴向到往生的方向去,不但一定可以往生,他還甚至來迎接我們去。這一來,透過他這個願力,這個名號不只總持阿彌陀佛,也同時更特殊地總持了他所建造的這一塊淨土。所以一把佛號唸起,同時就感應到他所發願而造的淨土上去了。相續的持名,就是繫念,就是殊勝的迴向。這就是為什麼持名,可以變成一個橋樑,把我們度到彌陀淨土去。

就持名修而言,持名是修彌陀淨土法門的正行。正行之外仍要有很多輔助的修行。前面在「信、願、行」三要裏,已經談到一些。就淨土宗而言,為了使正行容易成功,除了發菩提心以外,還要強調修六度。在「觀無量壽經」裡提到修三淨業,像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修十善、受戒、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在阿彌陀經裡,更明白地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阿彌陀佛縱然已經把往生條件訂得很低,但是基本的佛學修養還是不能輕忽,畢竟開悟還是要我們自己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持名修看似容易,但信心的建立不容易,對法門正確的了解和把握不容易,創造修持的有利環境也不容易;而持名持得好,真要持到一心不亂不容易,堅持不退也不容易。種種的不容易,可見持名在方法上是簡單,但若輔助的條件不足,則又很難成功,所以歷來修淨土的人多得不得了,但真正成功往生的人,仍然是很小的一個比例。譬如說唸佛要求「老實」,但真正把握得住老實的人就不多。聽到有人說禪宗好,唯心淨土比較高明,心裡就有點動搖,持名就持得不切了。或者在持名中見到一些境界,就開始想東想西,「我見」突然大了起來,就忘了持名了。所以有志修淨土的人,千萬不要被持名表面的簡易所誤導。

雖然這麼說,對一個信心足的人,淨土宗還是一個最容易下手的法門,也是個相當便宜,而且相對說起來比較安全的法門。對有些同修,我們覺得,很可以慎重考慮一下選修這個法門。譬如有些人對這個世界有點煩了,有這種心裡的人很適合修淨土,因為修淨土要發願,發願的動機在普通人,常是來自一種「欣厭」,你為什麼希望去那邊呢?一定覺得這個世界不夠好,假如你覺得這個世界蠻好的,還要留念一下,可能往生的願力就不夠強了。再就是生活太忙,時間不夠的人,那麼利用零散時間修唸佛比較容易做到。年紀大的人,或老年人,才開始學佛的人,精氣神不足了,聞思的功夫不容易做好,倒是人生的歷練充足,對世間已不存奢想,反而能在信心和老實上把握得住,也適合修這個法門。唸佛法門雖然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懂得修法和要點,至少比我們在這世間轉三大阿僧祇劫,總是便宜很多。以後有機會,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把這個修習的法門,仔細再談一談。

持名唸佛,著重名號聲音,可是常看經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經典上常看到的是「念佛」,沒有「口」字的念。這個「念佛」法門和「唸佛」是否一樣呢?嚴格地講,沒有口字邊的念是心念,是我們「五根、五力」裏,「信、進、念、定、慧」的念,是「七菩提分」裏面的念,是「八正道」裏正念的念,意思是不斷地去想,常常地憶念;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心裏要常常去想這個佛和那些佛理。加了「口」字邊的唸,跟這個法門不是完全一樣,但是可以這樣講,就是持名的唸佛,實際上把「念佛」更加強,就是說我不只心裏面在念,我甚至用嘴去唸,把「身、口、意」都用到了。單單心裏面念,身體跟嘴巴可能還不知道在幹什麼,現在我們利用身體的力量,嘴的力量,把這個念力給它加強,而一唸之下,「身、口、意」三業都成了淨業。另外由於名號的單純,更能集中念力,還可以把聲音再聽回心中,發揮了總持的效果。這就是「持名唸佛」的主要精神。

易行道與難行道

一般對淨土宗,把它在修行的法門裏判作「易行道」,其實「易行」是相對於我們剛剛講的正規修法的「難行」而言。「易行」所指的有二點,第一個當然就修法的簡單而言,而我們方才已講過,修法的簡易並不表示就容易修成功。第二個是由於「淨土法門」做了一個移花接木的工作。本來學佛的原理是要把我們的煩惱或者說無明斷掉,一分一分地斷了以後,才能成就一尊佛。但是這個煩惱很難斷,就像我們最近談了很多「空」,但是空了半天還是空不掉。現在我們用一個偷天換日的法子,既然「斷」太難,就不要正面攻堅,姑且移位一下好了,把自己先移到淨土裡去,到了那邊再去斷。到了淨土以後,我們胳膊長粗了,還有很多高手撐腰,主客易勢,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其他的修法都是規規矩矩地,要依著我們現有的條件一分一分地進步,一分一分地斷惑,而現在我們藉著佛的一點力量之後,搖身一變,變成有錢人了,那時候可以大把花錢,修行起來就方便多了。所以淨土法們,表面上是繞道,實際上是一個捷徑。我們要跑到十萬億佛土外的淨土裏去留學,不是繞了一個很大圈子嗎?可是學佛、成佛馬上變得很有把握了,不是又很快捷嗎?這是易行道的另一個涵義。怎麼說有把握呢?去了以後你並沒有開悟啊?你也未必有智慧啊?只不過那個環境修起來容易,而幾乎沒有退步的可能性,它不給你退步的機會。主要原因,就是一旦你感到淨土的果報,現起了淨土的生命以後,沾了無量壽佛的光,都是無量壽,壽命無量。所謂無量不要想做是永恆,無量只是在印度人算術裏面,所說很大很大的一個數字,講不清楚多大的一個數字。所以換句話說,命是很長很長的,長到你不知道該怎麼講的長,長到足夠讓你慢慢地學成佛。另一個原因就是,淨土的環境,不論人和事,都是增上學佛的順緣,鳥語花香、風吹草動,都會激起學佛的心念,八功德水更可以調理身心,維護我們的健康,衣食的無缺,不須營求爭奪,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逆緣。所以一旦往生淨土之後,不但不會退步,而且是上了保證班,不到成佛也不放你走啦,這就是淨土宗的易行道。
問:淨土法門是誰創的?釋迦牟尼或是慧遠大師創的呢?

答:淨土法門不是誰創的,譬如就阿彌陀佛的淨土來講,當然是阿彌陀佛創的,只不過釋迦牟尼是他的介紹人。釋迦牟尼到我們的世界來,介紹說那邊有一個淨土,他如果不介紹,我們就不知道。慧遠大師,歷史上我們中國的慧遠大師,只不過把這個法門從經典裏面給它脫胎出來,變成一個實修的方便體系,而推廣出來。

問:那在南傳佛教裏沒有這種淨土法門?

答:南傳我想可能沒有,在藏密裏面,在西藏佛學裏有,但是我想南傳沒有,因為南傳對很多大乘經典不接受。

問:往生淨土是在十法界裏算那一個法界裏面?

答:如果你是凡夫,你還是在凡夫法界裏邊。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