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淺談學佛與「論語」
◎ 尹建維 ◎
由於通訊發達,科技進步,加以諸大德全力弘揚,佛法今日似日漸普及,而廣為人所接受。然觀諸今日佛法弘揚,廣則廣矣,博亦博矣,深刻則似嫌不足。以攝受初機言之,本難求深刻於初學。然「質」之精神與概念,不可稍存鬆懈。只重接引,不重深力修持;引人入門,不請人入室,則「量變」必引發「質變」。此中深意,難以為辯,端賴有心人參運考與深思,亦願有心人參與盡力焉! 弘揚佛法, 不在擔心與限制普及之「速」與「量」,而在我等戮力共植其基於深厚與紮實。
言之似易,難於雖有心助人學佛以入精深,自無功行,何以助人?自不知水性,何以拯人於溺?己未立,無以立人?己未達,焉能達人?思及此,我等可不努力,可不加倍努力乎?佛法云,眾生乃菩薩之根;若無眾生之根,則無佛菩薩之枝葉花果;又云,佛即眾生,眾生即佛,於此可稍窺其一端倪。
更深而言之,接引初機似易,然接引初學者,尤須於佛法,有深厚之根基與修持,方不導人入岔路。故富樓那尊者為新學比丘說法,維摩居士呵責曰,「不觀人根,不應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彼自無瘡,勿傷之也」。初發心大士,雖急欲接引初機,而自修入深,自知水性,先識路頭,仍為首要功課。彼初學者,純潔若玉,焉忍以己穢見,污彼清瑩哉?
然而佛法修學,不有明師,難於成就。明師難值難遇,亦須先求諸自心,方可言其他。未遇大善知識之前,仍有甚多準備功夫,先須自修,再求善緣。
以佛法修學而言,若無小乘基礎,大乘佛法絕難深入;若無顯教基礎, 密教修持亦甚難有成就。 所謂學不躐等,循序漸進,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
佛法入中國,因有儒家教化之深厚基礎,大乘佛法迅即為中國人所接受,開花結果,大放異彩。是乃儒家之教化,可通小大,故小乘佛法之根基,中國人本已初具。今日中國人學佛,仍承歷史遺緒,以大乘為主,小乘佛法教學仍付之闕如。然今日儒家教育之於中國,亦成專業,故今日中國人學佛多成理論追尋,心性研討,法會形式,而少實修、實証,此為佛法之衰相。以修習佛法而言,不必有儒家教化,然必須有人、天乘教育基礎,以中國人而言,能以儒家入手,乃大方便法門也。
中國思想 ─ 包括儒家 ─ 以先秦為盛、為勝。而孔子思想又以「論語」為最直截、最親切、最醇厚。「論語」乃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孔子與弟子、時人之言行。因出自生活所記,故語多平實、簡易、親切,尤其實用。中國自古教學,初識字,即教以「論語」,非無故也。
中國歷代注「論語」者多矣。其中朱熹之集注,自宋以降,幾成標準。朱熹一生用力於四書集注,可謂功夫深厚。然以儒注儒,朱不及孔,其注自難盡孔子深蘊。以佛法見之,則其脈絡立見。 茲隨錄二章, 供讀者玩味焉。
【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朱注:「馬氏曰:文王既歿,故孔子自謂後死者。言天若欲喪此文,則必不使我得與於此文;我今既得與於此文,則是天未欲喪此文也。天既未欲喪此文,則匡人其奈我何?言必不使能違天害己也。」
朱注解此章不差。然諸儒,朱熹亦在其中,不多談「天意」,其主意固不差,欲及宇宙人生與聖人胸中深蘊,則嫌桎梏。諸儒見天意為消極,夫子此章,天意無限積極。以佛法因緣果報觀世事、觀此章,雖易理會,聖人受如不受, 安素當道之無限積極, 正是義理之下所當學、當行者。
【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朱注:「庶,近也。言近道也。屢空,數至空匱也。不以貧窶動心而求富,故屢至於空匱也,言其近道,又能安貧也。::命,謂天命。::億,意度也。言子貢不如顏子之安貧樂道, 然其才識之明, 亦能料事而多中也。」其後,朱子數引程子、范氏之言,而深論子貢之失。
實則,此章深邃不在貧富,在隨緣。儒者皆以入世、積極自許,孰知聖人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為心中無上讚歎。以一般儒者釋此章,不免鯁滯難消,以佛法視此章,則活潑生動,讀者其細體之!
予於十數年前,就學四書於「天德黌舍」毓老師處。雖學,僅知文字,義理或得其麟爪。學佛後,某日於學佛社書庫腳落,拾得「四書蕅益解」。歸而讀之,初喜,因見有深意; 繼不解,因蕅益大師注 「論語」若有禪機,頗有難參之處;多讀數遍,乃大喜,自覺「論語」精神,首尾乃能貫通矣!三年前於台北書肆,見錢穆老夫子之 「論語新解」。 購歸試讀,甚喜,乃細讀一二過。 「論語新解」之編裁、發揮, 予以為乃當今「論語」 最善讀本。 錢老夫子於生前,人謂國寶,實非虛語。其功夫深厚處,予以為朱熹不及。前人栽種,後人接力,後後勝於前前,本所當然。錢老夫子功夫深,用力勤,其注 「論語」亦多自下功夫處著眼, 故特別得力、受用。其於孔子為學之功夫,筆墨尤深,尤為鼓勵後進。錢老夫子融會各家之言,每有發人深省之言。茲舉一例供讀者玩味:
【公冶長篇】末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錢老夫子按:本篇【公冶長篇】歷論古今人物。孔子聖人,人倫之至,而自謂所異於人者惟在學。編者取本章為本篇之殿,其意深長矣。學者其細闡之。又按:後之學孔子者,有孟軻、 荀卿,最為大儒顯學。 孟子道性善,似偏重於發揮本章上一語;荀子勸學,似偏重於發揮本章下一語。各有偏,斯不免於各有失。本章渾括,乃益見其閎深。
雖曰以佛法觀「論語」,理無二致,脈絡分明。然不可據以分別孔子與佛陀高下。實則,孔子大聖,其教化得力處不在「上達」之理,乃在「下學」之行。其維繫中華數千年文化,雖有其深理,實得力於其力行之教。佛法言三世,孔子不言過、未,只重當世。故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當下不是,焉有三世?又佛法言六道,孔子只重人道。 故子路問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家父母不得安養,家庭不得安寧,而曰度天下眾生,其誰欺?欺天乎?毓老師嘗言,儒學、儒教未有基礎,無資格學佛。語雖極端,發人深省。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不言性與天道,不言鬼神,不言生死,非不知,亦非不信。細讀「論語」諸章,當可窺見夫子深意。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豈非今日學佛者入手處?「未知生,焉知死」,豈非今日學佛者用心處?學佛者,原非必讀「四書」、「論語」,然讀「四書」、「論語」者,其「顏子四勿」之著力點,與「暮春浴沂」之樂,也原非人能盡享!願與有緣者共之!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