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千手觀音紐涅淨修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整修工程募款計畫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清末儒將之感懷 (一)

◎尹建維

  曾國藩、胡林翼與左宗棠為清末三大儒將,其個性互不相同,能力各有千秋,常為國事 兵略爭論,偶或言辭尖銳,但彼此之間的友誼卻非同一般。讀本文,可從作者的感懷中,窺見其三人情誼之契然,與對中國儒學之深厚基礎。全篇古典雅致,觀察入微,可讀性甚高。 ─ 編者

兩年前,初讀李少陵先生於四十年前編著之
「曾、左、胡」一書,甚為感動。曾複印此書數份,轉贈親朋好友。日前重讀此書,感動如昔,屢屢不禁淚流,較之二年前,淚水似更滂渤。我想,既皆是含情之屬,誰無淚水?只為不深刻,不真誠,真心未啟,非是無心;真情未發,非是無情。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清末三大中興名臣。孤臣孽子,憂國憂民,其忍辱負重,其胸襟、氣魄,其才華、器識,在在令我等欽佩感戴。我等生而有幸,未經歷彼者內憂外患,顛沛流離之苦。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下青、中年人如我者,亦少彼者之精神、力量、胸襟與氣魄!

一般論曾、左、胡者,皆以曾為首。兩年前初讀,我亦循眾議。今再讀,感受迥異。三者,我最佩服者胡林翼,最心儀者左宗棠,最惋惜者則為曾國藩。

作繭自縛的曾國藩

曾國藩向以知人、識人、用人為長。以一書生,初無帶兵作戰經驗,既而雖帶兵卻不善戰,而卒能平大亂,確乎曾氏用己之智少,而用人之長多。清末用事者,泰半出自曾氏之門,若不能識人、用人,曷能至此?

雖然,我甚惑於曾國藩之用李鴻章。曾國藩初用李鴻章於其幕府,繼則奏保其襄贊軍務,不旋踵又奏保李為江蘇巡撫。其升官之快與左宗棠相若,然其戰功、事功,我以為李去左遠矣!南京攻克前,曾即畀李以大任,全力助其成立淮軍。南京既克,曾氏速裁湘軍,以淮軍自代。自此後,曾退居幕後,而李則青雲直上,直至人臣極品。是可謂李鴻章之竄升,曾國藩一力成就之也!

清末,朝廷闇弱,慈禧弄權,國勢日隳。李鴻章竄升,國勢每況愈下,謂是氣數,然位宰輔者,既任其位,可身外之乎?李氏內不能協濟廷爭,外不能抵禦外侮,自掌重權,未見建樹。甲午戰敗,割地賠款。中法之戰,勝亦割地賠款。「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人怨李,我獨歎曾。

識人不易。李鴻章不有才,焉可得曾國藩重用如斯?梁啟超言:「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評。雖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當外交之衝,其術智機警,或視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而李則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一身當之,未嘗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然用人不唯重才,尤須重德,此曾國藩、胡林翼皆知之甚稔。曾氏論人才嘗言:「才與德不能偏重。:::德而無才以輔之,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以立之,則近於小人。二者既不可兼,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自修之方,觀人之術,皆以此為衡,可矣!」曾氏亦嘗言:「李鴻章拼命作官,俞蔭甫拼命著書,吾均不為也。」此「拼命作官」確為李氏終身定評。此「拼命作官」非小人而何?既知如此,焉可畀以重任?尢為薦以自代,不覆可制之重任?曾氏固嘗於其幕府予李以磨練之功,曾氏焉有不知大本不固,磨練正成其陰鷙之理?梁啟超謂李接人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弄之。而李於曾在之日,事之如嚴父,執禮甚恭。相傳曾氏死後,李鴻章甚少平眼視人。若謂曾氏可見其眼前,不見眼後;可見其生前,不見身後,可謂知人、識人乎?

諸葛亮明知馬謖
「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然一時或無人可使,非付馬謖以街亭重任不可。其敗或是天意。曾國藩於金陵將破之際,或見湘軍頹暮,須另樹新枝,一時無人,不得不用李鴻章者。或曾氏懼南京破後,功高震主,尋人自代,以為金蟬脫殼。用李,原或未期其旋乾轉坤之意,唯李稍可週旋宮廷內外之間,亦未可知。

我欲信為前因,然每不得不思
「金蟬脫殼」是其真因。讀曾氏日記,及其明抑曾國荃之行,讀史者論曾氏「憂讒畏譏」,幾成定論。有以其善處嫌疑間,卒保令名為睿知而讚之者;亦有以民族主義,人民意識而毀之者。我甚為曾惜。相傳金陵攻克之後,彭玉麟函國藩:「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國藩竟將原函嚼碎吞入腹中,並未作覆。唐末,藩鎮之亂,設或趙匡胤辭黃袍加身,天下亂局必當延之更久。唐之亡者,必也。亂愈久,所苦者,百姓也。知止知足以自修持,不待月圓,急流勇退固智者之行,然事有大小、輕重,有不可退者。國藩以知人、識人名聞天下,門生故吏亦遍天下,及終以一「拼命作官」之李鴻章自代。辱國喪權自玆不斷,生民塗炭更延二世。所託非人,猶己造罪。曾氏九泉而有知,寧可瞑目安心乎?既急流勇退,以李自代,何仍居官職,終死任所?進不勇進,退不全退,不進不退,進不深退不遠,可謂智者乎?

天下本無繭,曾國藩自吐絲,自作繭,事有可為不為,事有當為不為,寧不令人三歎!

有才、愛才、培才之胡林翼

人皆有才,難有長才。有長才而不自以為是,不炫於人,則甚難得;自有才而能用人才,尤難得;能用人才,薦人才與己平,甚且出乎己之上,則非難得二字可了得。中國上下數千年,不過鮑叔牙,百里奚等數人而已。胡林翼有霸才兼有聖心,可謂難得又難得。讀胡林翼事蹟而不動容者,予必謂其無才、無識,無情、無義之人也!

胡林翼於貴州任知府七年有餘,平盜匪、苗匪,政聲遠播,致咸豐帝傳旨召見此邊地之小知府,已可知其才。於胡之奏摺中,稱左宗棠之才「楚南第一」。此語若除胡本身外,可謂屬實。胡年譜:「道光十三年,公二十二歲。湘陰左文襄宗棠,以會試至京。公一見訂交,相得甚歡,每風雨連床,徹夜談古今大政,論列得失,原始要終,若預知海內將亂者,輒相與唏噓太息,引為深憂,見者咸怪詫不已。」左自比諸葛孔明,其自視甚高,人皆知之矣。能得左之心者,其才必不在左之下可知。曾國藩謂「潤公聰明,本可迻入霸術一路::。」胡之英幹、權巧、果決可想見。咸豐八年,胡母喪,林翼居家守禮,曾國藩去信左宗棠曰:「潤公到家否?渠再造江漢糜爛之區,變為富強,意量之遠,魄力之大,中樞似尚知之未盡::。自潤公去位,全局皆呆,恆自哂也。」讀此湘軍大帥之文,可感非唯中樞未全知胡「意量之遠」、「魄力之大」,即曾本人,亦因胡去位方深體之,細體曾之「恆自哂也」,可得其心意。胡林翼減漕之舉,得咸豐帝硃批獎諭,謂「胡林翼不顧情面,袪百年之積弊,甚屬可嘉。」積習難改,積弊難除,積弊至百年,皇帝猶且束手,胡林翼經濟,制度之才可想知。軍事、政治、經濟、吏治,人得一長,已足稱述,胡林翼則兼而有之,可不令人欣羨三歎?

胡林翼死,左宗棠祭之以詩:
「::道咸之交,盜起倉皇,紅巾白挺,踰嶺下湘。我治軍書,入居湘幕,公帥湘人,建牙於鄂。五七年間,鄂固湘完,我司其隱,公任其艱。曾侯觥觥,當世所宗,公與上下,如龍如雲。」讀此文,想見胡林翼有難先之,有功後之之泱泱大度,非有聖人之心,曷能至此?再細體此文,可知左之意下,曾帥雖當世所宗,胡則若雲隨龍,與之上下,其功不在曾之下!左宗棠於定西北之後,立不世之功勳,曾國藩評左宗棠:「西陲之地,天下第一,橫覽七十二州,更無材出其右者,即令起胡林翼于九泉,亦無此成就也。」以曾國藩之意,胡林翼之才,原居天下第一,自左宗棠因定西陲之大任,大顯其才,即令胡林翼復生,亦恐難及左宗棠之才。左、胡之才,本在伯仲間,原不必細分高下。而可耐人尋味者,為胡氏過世數年,棺蓋論定,於曾滌帥心中,林翼恆為天下第一人才,故其極讚左氏,僅胡林翼可擬之。曾國藩嘗語人曰:「胡宮保憂國之誠,進德之猛,好賢之篤,馭將之厚,察吏之嚴,理財之精,何美不備,何日不新,天下寧復有斯人哉?」讚人於生前,不知其真;讚人於奏摺,難保不雜;得左氏、曾氏,讚胡於生後,讚胡於心中,胡氏其才、其功、其德,可謂純美矣!

有才難,愛才、用才尤難。於胡林翼書簡、奏摺、文字、行事,處處可見其以人才為念。胡嘗言:「地方事,以十萬兵而不足者,以一二良吏為之而有餘。」「設五百人之營,而無一二謀明之士、英達之人,必不成軍。千人之營,無六七謀明英達之士,亦不成軍。」「營官不得人,一營皆成廢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廢物;什長不得人,十人皆成廢物。濫取充數,有兵如無兵也。」而用人之道,古今哲言甚多,然語多晦澀,言才言德,才德輕重權衡,每成理論,難得實用。唯胡林翼用人之標準,簡明扼要,甚為實用:「人到靠得住,便可用,無才亦可用;人到靠不住,便不可用,有才尤不可用。」

曾國藩知人、識人,或在胡林翼之上;然胡之愛才、惜才,予以為曾所不及。胡識之人,稍有可用,即豔稱而薦拔之;即令訪聞知之,未謀面之人才,亦無不予以保舉。其保舉沈葆楨之奏:「識略冠時,才堪濟變,其在廣信府時::。臣與沈葆楨未曾識面,官聲所播,知為奇才。」非以天下為己任者,曷能至此?左宗棠曾因樊燮案為官文所參,即將論罪。胡林翼致函官文,初則謂左性剛,有所不是;次則讚官文大度,能包能容;繼則求以私情:「(左生)其近年脾氣不好,林翼無如之何,此案有牽連左生之處,敬求中堂老兄,格外垂念,免提左生之名,此係林翼一人之私情,並無道理可說,惟有燒香拜佛,一意誠求,必望老兄俯允而已。」左意高氣傲,樹敵甚多。胡林翼則一面安撫眾人,一面馳書慰問左氏,以免灰心:「丈善謀湘事,勿以謳氣而自損。天下任事之人,未有不遭奇謗,不受橫逆者也。」觀胡保舉左宗棠,維護左宗棠,鼓勵左宗棠之苦心、耐性,予深以為左不世之功,胡氏成之者也。其餘胡林翼保舉李元度、劉蓉、彭玉麟、林續賓兄弟::等等,無不曲盡其力,然猶自責自勵曰:「器局之小,鑒才之疏,不足盡天下之才。」彼而自謂器局小,我等豈有地自容乎?我等有我不見人故器局小;聖賢若胡林翼者,置己身於天下,眼觀天下,心念天下,故器局大。

曾侯觥觥,時任天下之重,幕府人才輩出。然才高者,氣多傲,與人難免齟齬。胡林翼於幕後曲盡其心,使彼者同心共濟,共體時艱。無胡林翼,曾國藩人才雖眾,亦難繫之也。左宗棠亦持此見,故謂「公與上下,如龍如雲。」人才難得,才「氣」雖得自天生,然才「幹」之用仍需後天栽培。前者見胡林翼於左宗棠曲心鼓勵,化解他怨種種,已見其培才之功夫。當時水師二大將彭玉麟、楊載福不和,胡知之,置酒勸和,二人未為所動,胡則跪而請曰:「天下糜爛至此,實賴公等協力支撐,公等今自生隙,又何能佐治中興之業耶!」因泣下沾襟。於是彭楊二人,皆相乎曰:「吾輩負宮保矣!如再有參差,上無以對皇上,下無以對宮保。」遂和好如初。鮑超,湘軍猛將,原目不識丁,流落湖南,行同乞丐。鮑入湘軍,初隸胡林翼部,胡以其猛而多能,常待以殊禮,提之挈之,不遺餘力,後結為兄弟,如同家人。多隆阿與鮑超二將,皆以勇敢善戰名,因互不相下,漸至失和。胡亦如調處彭楊之法,宴請二人,多鮑亦相抱大哭,終歸於和。鮑超於曾國藩亦曾有微言,胡勸之曰:「弟於世事太愚,當一心敬事滌帥,毋許稍有怠玩。自來義士忠臣,于曾經受恩之人,便終身奉事惟謹。韓信為王,不忘漂母一飯之恩;張倉作相,而退朝即事奉王陵及王陵之妻如父母,終身不改,此其存心正大仁厚,可師可法。弟以一協標兵,受滌帥知遇,一年拔至守備,加都司,此次以舊卒歸舊部,豈忍萌妄念哉!」有師友如胡林翼者,實為天邀之幸,以才遇才,於事無濟,唯以誠遇才,乃能動天下。曾、左、彭、楊、多、鮑等等,皆一時之上才,彼等或因多才而有不協,唯有胡之至誠,乃能協衷濟之也!

胡林翼嘗言:
「天下事,患不思耳,何患不可為;天下才,患不求耳,何患世無人。」知此理者或不少,然身體力行,行此理、驗此理者,中國上下數千年,予以為胡林翼第一。胡林翼死,曾國藩輓之曰:「逋寇在吳中,是先帝與藎臣臨終遺憾;薦賢滿天下,願後人補我公未盡勛名。」謂曾國藩知人,其言不誣。

清廷有幸,得胡林翼;又何其不幸,至其五十而卒。我等不幸,未能親炙先賢之側;又何其有幸,得其典型在冊籍。胡林翼之才,可羨不可致;其愛才、培才,與推誠之心,則可敬亦當學。林翼、林翼,願汝在天之靈,能羽翼天下後進!


(未完待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千手觀音紐涅淨修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整修工程募款計畫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