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生死輪迴與多重世間 (一)

□楊崑生

多數學佛者,都對六道輪迴,以及死後中陰身現起的狀況有所知悉;但卻無法認知死亡中有、法性中有、與形成中有之形色種種。本文從四大的概念、死亡的過程、以及再生與投胎,來解釋生死與輪迴的狀況與境界,進而引申至器世間之成毀,對「多重世間」之成、住、壞、空,有一清晰的描述。由於稿長,分兩期刊完。 ─  編者

序言

我們剛剛談過生命的緣起與十二因緣的理論,記得上次結束之前,我們也談了一些二諦的道理,這些就「導論」的要求而言,已經把理論推到相當高深的地方。理論推到高處固然有它的必要性,但畢竟我們是活在現象世界之中,或是說在世俗諦的境界中,所以高處的理論還是要拉下來,應用到平常中可感、可覺、可認識的生活層次上。下面我們將對人生和世間繼續地探討,也就是要走到所謂「事」的一面。所謂「理」和「事」,在「理」上可以走入很深,但「事」上就須看廣,如此兩邊才可能慢慢湊到一起。

下面一章,我們要談的是「多重世間」,專門談世間的情況。在「世間」之上加了「多重」,意思是說,我們所經歷的人間,並不是唯一存在的形式,還有各種不同的存在,及不同生命的形式。這些東西,雖然在經驗中覺得不容易思議,但是若有可能是世間真象的話,我們也不能閉著眼,不去理會。因為在求真的立場和態度而言,我們實在是需要所有可能的資訊,我們擔憂的是資訊不足,那還能隨自己的好惡,任意棄捨?這中間,就牽涉了我們所謂的「虛心」的立場。過去也許是教育的原因,將許多奇怪的事情或說法,都列入了不合科學或迷信的範疇,但今天我們學了佛以後,把眼界打開了,知道這不過是一種成見而已。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心夠虛的話,由科學的本質上來反省,了解到科學所能應用的範圍和層次都有它的極限,如此就可以跳出成見而坦然接受,世間除了科學的領域之外,還有太多太多的可能事情。這個門一開,我們就自然會對這些事情發生興趣,因為過去認為這些事情不可能,現在認為是可能的;既然是可能的話,我們就不能放棄任何了解的機會。

其它的學問也談世間,但多半是以「人的世間」為主,可是在這裏,我們要整個一起談;而由於對究竟真理的興趣,使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談得深一點。前面理論上的準備並不多餘;也只有在理論上有較深的體會,所謂「事」的世間,才能看得更清楚。

輪迴的狀況

從輪迴的觀點來談世間,這是先假設了這世間並不只有我們這個人間的形態,而另外一個意義,就是我們也有可能會經歷到其他生命的形態。換句話說,透過了輪迴,那些不同的生命現象,也許是我們過去曾經或未來將要經歷的世界。所以要談世間相,就不能不談這整套的輪迴系統。在進入輪迴的細節之前,有幾個重要的觀念,需要先介紹。我們先談生死過程,然後再談輪迴的境界,因為要談不同的生命境界,這中間牽涉到一個死亡與再生的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對於這些境界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生死的過程

生死過程中,先要介紹的是「四大」的概念。

「四大」的概念

「四大」即是地、水、火、風。這個概念,在希臘的哲學中也有,但希臘的哲學如何談,我不清楚。中國人談「五行」,五行與四大在某種意義上有些類似,但在精神上卻不一樣。下頁列出來的這個表,分「自體」和「業用」兩方面來看,這就是一般對四大的解釋。

基本上什麼叫四大呢?即是說從物質層面上來看,在佛學上所謂的色法,都是從由這四種特性交互作用而現起的。這「四大」在英文中叫做四種
ELEMENTS ,但這不是很好的譯名,因為四大並不是四種元素的意思,像化學裡說的一百多種元素。所謂元素是從原子的觀念,或在佛學中也提到的一種極微的觀念發展出來的,但是在「空性緣起」的四大中,並不認為有這種很固定的元素存在。

四大    自體     業用

地        堅         持

水        濕         攝

火        暖         熟

風        動         長

在一般通俗佛學中講四大,都談得很淺,其實四大的涵義很深,要了解四大還不那麼容易。我們先從淺處來看,所謂的地、水、火、風,並不是指我們具體看得見的土地,或流水,或生起的火,或吹起的風,只是借用了這四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來詮釋四種特性,這所詮釋的四種特性,就是堅、溼、暖、動。

地指一種堅固的性質,水是溼性,火是暖性,風是一種動性。堅、溼、暖、動不難體會,但是為什麼所見的色法,還有聲、香、味、觸,合起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塵,都是四大所合成的東西呢?這還要由另外一個角度,把這四種特性從作用面上來看。堅性的地,有「持」的作用,持也就是一種固定的作用。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如果桌子沒有地性,堅固到某一程度,它就不能「持」住這茶杯。有些東西,例如海棉,也可將東西放上去,但能「持」性就比較差,可能就會不穩。海棉並不是沒有地性,但是地性弱了些。水的濕性由業用上來看,它是一種收攝的作用,可以把很多東西收攝到一起,就像小時候玩泥巴要滲水,揉麵粉要加水。火呢,代表一種熱能,可使許多東西成熟,所以在用上解釋為「熟」。熟通常指一種成長的變化,譬如植物的成熟,動物的成熟,在成熟的過程中都需要熱能來滋養,所以平常生命的存在都是靠太陽的熱能,也就是太陽的火性來滋養的。風的動性,在生命作用中所表現的是種伸「長」的作用。好像植物會慢慢地長高、長大,就必須要有一種動力在裡面,講到細處也可說到細胞的分裂,分裂要靠一種動力來產生。

藉用這麼一個觀念,我們先粗看一下世間每一樣東西,一草一木,手邊用具。一般靜態東西來說,地性就比較重些,乾燥的東西,火性重,水性差些,還有些東西則動性明顯,如電流、光等等。這種說法,似乎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還是不容易想到,為什麼這世間是這四種東西合成的?如果仔細注意一下,我們這樣定義的四大,有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這些性質其實都是我們觸覺的一些內容。一個東西很硬,是壓來很硬或捏來很硬;濕的性質可以摸出來,用皮膚來感覺的;風來吹散了頭髮,那種動感還是觸覺中的一個型式。所以在論典中討論四大,就說觸覺中所感覺到的四大叫「真四大」,眼睛看到或其他方式感覺到的叫做「假四大」。例如我們看到一條流水,這是否就是水大呢?不是,這只是眼睛所見的一個色相。應該說,流水本身中就具備了四大,就是說,流水也是四大的一種呈現,只不過其中水大的性質比較明顯些。水也有它的地性在裡面,比如水可以用來切割一些東西,像「滴水穿石」的說法。水看來柔軟,但也有它堅硬的一面,而水的「流」是它的風大,水的溫度高低則表現於火大的多少。

因此這四大,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任何一樣東西,而是從我們觸覺中抽象出來的東西。所以再一次地,我們體會到佛學的手法,它絕對不會把物質或精神的世界,化成一種有實體涵義的世界。用四大的觀念,真有些像我們用五蘊的概念,只不過是以觸覺為主,歸納出四種主要的內容,再以這四種內容來描述所有外境的現象。這裡邊涵蘊的深意是,佛學始終不認為外在的世界與我們精神世界是分開的,一旦用四大來描述一個色法,就會發現這個色法是緊緊地靠著我們的精神主體的,我們沒有辦法離開主觀的精神主體,而來談外在的世界。

接著解釋一下「大」。為什麼這四樣東西稱之為「大」?有時候又叫「四大種」,「種」又是什麼?它的意思是說,由於一切的色法(所有外境),都是由這四種性質所交互和合而形成的,四大因此而「遍」在於一切色法中,所以稱之為「大」;又因為是這些東西形成的一個基礎或根源,所以我們又稱為「種」。「大」是遍在的意思,無所不在,「種」是以此為基礎而現起的世界,好像是所有色法的種子的意思。合起來就叫做「大種」。每一個大種既然只不過是我們認識的一個內涵,這樣就把認識的主體和所認識的外界通過四大給貫穿起來。由此可見,四大的精神並不是像我們用科學的眼光來將物質分解,成為四個客觀元素的意思。

中國人談的五行與四大倒有些類似的地方。我們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不是指任何實存的東西,它也只是代表了五種抽象的性質。所不同的是,它不像地、水、火、風一樣,由觸覺上出發。因為畢竟中國人談五行,是著重在對現象世界的分析和歸納,以找出萬物流行的規律,精神上反而比較接近現代自然科學。只不過是用中國式的思維來作物理分析,因而得到一個五行的架構,再利用五行架構來掌握物理世界的種種變化。由於中國本身哲學一直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當五行哲學發展出來,認為人本身也是一個小宇宙,如果可以用五行來談大宇宙的話,那麼應該也可以用來談小宇宙,所以就用五行來算命了。在佛學裡談地、水、火、風,精神上是不同的,它不是在談一套物理的學問,而是想要將人生生起變滅的困惑,透過這種方式做一個比較適當的剖析。就這個立場而言,我們剛才那樣的解釋,雖然說得比一般深一些,但還是不夠,所以現在我要給四大另外一種看法。

先從「四大」的「風」開始講起。風還是詮釋為一種動的性質。而水的濕性或攝性,可以詮釋成聚合的力量。火性雖然是一種熱能,但我們可以詮釋成揮發或膨脹的力量。地性是堅性,本質上是固定或障礙的力量。這麼一來,這中間形成了兩對,水火一對,風地一對,風是動性,地是不動性,水有一種收攝性,火有一種膨脹性。這樣的解釋可以把地、水、火、風看得更清楚些。

把地、水、火、風看成這樣的兩對,和中國的陰陽學說有相當契合的地方。這其實並不偶然,我們讀了「十二緣起」後,已經可以稍微體會,從這一片無差別的空性中,如何可能幻起一些現象來。這個幻起,我們把它推到終究的境界,於是談到無明和行。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們對無明的理解方式,你會體會到,無明之所以為無明,就是把一個整體不可分的境界,產生了一個分割,產生了一個差別,也就是把一個整體的東西,看成了兩個不同的存在。這就與道家講的陰陽觀點可以契合上去。陰陽是一個二極性,但是這兩極的顯現,在佛學上就是一個無中生有,所以我們叫做無明。於是一切的現象就能幻現起來。這樣看來,四大的基本意義就是說明了一切世界的形成,裡邊就是靠著這種對偶的關係
│動與不動,收攝與膨脹│
將整個形形色色的世界發展出來,這就是我們說的「四大造色」。

另外,這樣的詮釋,還可以從質能的觀點看,與我們現代科學觀念來作一些比配。諸位都了解,科學上談色法的存在,追究到終極就是質和能之間的變化。從前面的觀點來看,地、水、火、風也可以表現出佛學中對質與能變化的一種觀察。像地代表堅硬性,偏向於質方面,像水的收攝性,一方面是能,但收攝到某個程度時,堅固性就出來了,就是地性顯現。火性若一直膨脹發揮到了極處就趨向於風性,所以風地之間就可以看出是由能到質這一個變化的關係。一個物質的東西,從現代科學觀點,可以用質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用能的角度來看,因為這兩個東西本來就是一個東西。在我們的佛學裡,這就化成了地、水、火、風這一套語言。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四大既然造一切色,那麼原子和分子這裡邊的四大是什麼?我們來分解一下,首先看到電子環繞著原子核運動,有一種風大在這裡;其次看原子核本身的凝聚,還有電子也並不亂跑,只在一個範圍中活動,這中間有很多力量的關係,物理上或著叫做強力,或者叫電磁力,或地心引力,這種種的力,其實就是水大的一個內容,靠著這些力,也就是水大作用,於是能把不同的東西凝聚在一起;和水性的收攝保持平衡,必然還要一種膨脹力,如電磁上的互斥力,是火大的內容;原子有這些結構,表現出一種整體的穩定性和堅固性就是地大。所以區區一粒原子上,也看出它的四大,也可以說,就是透過這樣的四大而使它成為色法的一個內容。

四大的一個應用,就是把也屬於色法的我們這個肉身,來做個分解,看看裡邊有何種四大,再從這樣的分解中,體會到肉身的無我性。從人體上來看四大,一般採取的是比較粗的方式,只是從相對比較的角度來看,那些部位所含某一大種比較重的,就把他列入那一大。例如身上的骨肉,是比較有硬度的東西,因而歸到地大方面去了,身上的血液,還有其他種種液體就歸為水大,身上不斷散發的熱能,就是火大,身上表現的顏色,也歸為火大,呼吸自然就屬風大了。這都是就比重而言,其實一一骨、肉、血液中都有四大。

在四大之外,有時還另外加上兩大,一個是空,一個是識,成了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就是說,在談一個色法的存在時,除了前述的四大外,還需要一個更基礎的空間,當然也就包括了時間,讓四大在裡邊發揮,這叫空大。這一切東西都離不開我們認識的內涵,所以更進一步的基礎還要歸到「識」這個層面,也就是所謂的識大。在藏傳密教,它們的緣起說就是談的六大緣起。空大如果就身體來說,指身體上的許多空隙,當然不止於此,空大原是任何存在的一個基石,只不過空隙對空大而言,有特別彰顯的效用而已。雖然一般人說四大造色,其實呢,如果要說生命的緣起,心理的作用一樣可以分四大,畢竟物質與心理,原是互相關聯、互相帶動、互相顯現的。對四大有了這樣的瞭解以後,我們就可接著講死亡的過程。

死亡的過程

有一本書叫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是一位美國人從藏文的典籍中翻譯出來的。這本書,早年在大陸有人譯成中文,但是是用四字一句的文體,比較文言,書名叫做「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近年有一位徐進夫先生,再用白話文翻譯了一次,書名譯成「西藏度亡經」,比較接近英文的譯名。根據書本的內容,主要是用一種講話、開導的方式,來幫助中陰狀態的死者,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狀況,消除他們的迷惘,從此或許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解脫,所以用「聞教得度」的書名,或者更切合原文。我沒有讀過英文原本,但是根據讀過的人告訴我,這本白話譯本和原文有很多出入,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所以如果能夠讀英文的話,還是看原文版比較好。我當初看這本中文譯本的時候,也覺得許多地方沒有講清楚。這些在西藏密教的傳承裡,是屬於寧瑪派的傳承。另外,我手邊有一本書,叫做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這本書是一九九二年才出版的,是一位西藏的仁波切直接用英文寫的,大概還沒有中文版。這本書沒有經過翻譯,看起來比較清楚,並且採取的資料比較廣,所以內容比較完整、豐富。另外我還參考了其他密教的有關著作,以及幾位著名仁波切在不同場合的講稿。我這裡要介紹的,就是把這些書整理、匯通了之後的一個比較合理的看法。

我們以前學佛,因為資料不足,一直都有個問題存在,就是我們同意也相信有這個輪迴,但是對這中間一段最神秘的部份│究竟人如何去死掉,又怎麼去投生│始終是很困惑。在中原佛教的典籍中找不到很具體的資料,很多說法都很簡略,而且還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回到小乘佛教,像「俱舍論」中談到很多,但都不能很系統地把這件事講清楚。現在總算有了比較有系統的資料,雖然對這裡邊所談到的情況,以我個人的能耐也沒辦法給它做個證明,但是多少在理路上已經摸出一些頭緒。我們現在就依這個觀點,來看看由死亡到再生是如何發展的。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是教我們要把這個人生好好地過,比去了解天地鬼神之事重要一點,這是站在比較實用、比較「人間」的觀點。但是學佛的心態,是要找出一個究竟的實相來,要把宇宙裡所有的困惑拿來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觀念變成「未知死,焉知生」。因為不真正了解死亡的話,對生的了解就很有限。

死亡的過程大略來說,就是整個生命現象
│也叫做五蘊│
的一種消散過程。我們曾談過,生命的相續或生命的現起,並不是有一種本質的存在,這個存在是一個緣起如幻的存在,而這種「如幻」所以能表現得這麼真實又如此相續,使我們會誤以為有一種實質在裡邊,這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很強的執著力量,把一些幻象把持住,讓它相似地現起,於是造成一種實體的幻覺,而為「自我」帶來一種虛幻的滿足。所以一個生命的現起,裡面結構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執著力量,而生命的消散,也就是這個執著力開始鬆動的時候。

當執著力量鬆動、變弱,也就是說那個依所執而幻起的自我虛像要開始崩解,或者幻起的規律性不再能維持,就變得混亂以至解散。好像一棟看來堅固獨立的房子,在多年風吹雨打後,原來集聚的力量變弱了,於是破落而最後敗壞,然而並不是真有一個房子「死」了,只是積聚的消散。所以看五蘊之我的死亡,也就像看一個房子的衰敗一樣。

這個過程的狀態,我們在佛學中一律叫做「中陰」,這個陰就是指的五陰。「中陰」就是說在兩個生命的現起中間這一段存在的狀況,又叫「中有」,「有」本來就是存在的意思。中陰狀態可以分成「死亡中有」、「法性中有」與「形成中有」等三個階段。

死亡中有

第一個階段叫死亡中有,就是由五蘊的消散開始步向死亡的過程。這中間會有八象現起
。也就是說,我們會經歷八個不同的境界。這八個境界會依著次第一一地現起,其實就是隨著地、水、火、風次第地解散而來的。

第一我們講「外在的消融」。英文的
dissolve 有消散或者溶解的意思。我用「消融」兩個字有個意思,就是說生命本是一個幻起的東西,五蘊的消散只是幻象的轉化,並不是有什麼實質的東西在解散,所以「消融」比較能傳達這個味道。「外在的消融」指的是由地大的衰退開始,一直到外呼吸完全停止,這一段的過程。為什麼由地大的衰退開始呢?因為地大是透過水大凝聚後,所形成的固定性。今天我們的生命所以能表現得好像有個我存在,就是因為這裡面有某種固定性,所以地大的充實是最後成就的目標,因此消解的時候也就由地大逆向而行。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最堅固的東西,也是第一個要開始變得不堅固了。

通常地大開始解散時,我們身體的感覺是沒有力量;身體之所以能撐得住,是因為許多部位,像骨頭、肌肉,都有地大在裡面,所以才能撐起一個架子來,使內臟不受壓迫。一旦架子鬆了,是不是裡邊軟的東西就會受到擠壓?所以地大開始消散時,就會覺得好像有什麼重的東西在壓你,會有下沉的感覺,而無論擺什麼姿勢都不舒服。同時臉上的容顏開始失去光澤,兩腮開始往裡邊縮陷。當地大愈來愈弱,堅固的趨向於柔軟,濕性的水大增加了;水大變得特別明顯,這時候整個世界好像有些浮動,於是會有一些幻象現起,像平常所謂的海市蜃樓,但是閃爍不定。這叫作地大融於水大,其顯現的特殊徵象即為
幻象閃爍
。

第二個「外在的消融」階段,水大開始消融了。在這個階段裡,我們身體內的液體慢慢失掉控制;眼睛開始流出眼淚,鼻子流鼻涕,小便會失禁,舌頭不能動,嘴唇乾,失掉血色,喉嚨發黏,而覺得哽塞,鼻孔縮入,覺得口渴。死亡的氣息很濃了,心理上可能會很沮喪,易怒。這就是水大開始漸漸要融於火大。所謂水大融於火大是什麼意思呢?水大變弱了,就是攝聚力量愈少,顯現成鬆散分解,而這樣的過程不就是一種膨脹或揮發的表現?所以水性的消融,就是火性的增加或明顯。從這裡,諸位可以體會到,四大如果不講清楚,這些地方就很難理解。水融於火時的特殊徵象,可能是一種發散的關係吧,於是看到
朦朧繚繞的輕煙
。

第三個「外在的消融」階段,即火大開始消退時,體溫開始散,從手腳開始冷起,頂輪上的梵穴有時候會有熱氣蒸發出來,呼吸變得冰涼,不能再消化食物,心理上已不太能記憶和思考。有一種說法,是說會感覺到好像被熊熊的火燄吞噬了,火大就要漸漸融於風大。火大微弱後,外在生命現象裡就只剩下風息的運轉,身體仍有反射的動作。這時候的特殊徵象,是看到好像
螢光一樣跳躍的火星
。

第四個「外在的消融」階段是,最後風大也要開始消散了。風大消融時會發生喘氣,入息短,而且費力,出息很長,好像氣要慢慢洩掉了。眼珠會上翻,身體完全不能動彈,和外界也不再相關了。這時候心也開始迷亂、模糊,而產生了幻覺。假如過去惡業造得多的人,過去生命裡的一些恐怖現象會再現起;假如是善業多的人,這時也許會看到天堂的景象,或佛菩薩,或其他宗教裡的聖者,或好朋友,總之是比較平和的。當火大融於風大時,風的力量很強,所以也會有好像要被大風吹走,或是陷入到一個大風暴裏面的感覺出現。而風大開始慢慢消融時,特殊的徵象是見到
紅色的燈焰
。接著呼吸就停止了,除了心口上可能還有餘溫之外,所有物質的生命現象都消失,也就是整個的外呼吸到此為止。這全部的過程叫做「外在的消融」。

這樣描述的四大消解過程,並不只是一個肉體或色境的消解而已。前面討論四大時我們也提到,四大是在一種身心合一的前題下開展出來的。這種身心合一的生命現象,佛學裡用了五蘊來統攝。從五蘊的系統裡,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看出,這個有機的整體生命,依舊是在四大﹝或加入識大為五大﹞的結構上開展的,這個四大更是造色四大的基礎。從我們談過的四大涵義裡,不難看出五蘊在四大裡的偏重
│
色偏地大,受偏水大,想偏火大,行偏風大。所以隨著四大消融的,乃是整個生命的解體,而五蘊自然也就跟著四大消融的次第,而一一失掉其「集聚」的作用。風大的消融,也是行蘊的解體,因此生命現象裡就只剩下識蘊,所以在外呼吸停止後,就叫做風大融於識大。這個時候已完全沒有所謂「外界」的感覺,以下的變化,都是識內部的過程。這過程一直到內息停止,都叫做「內在消融」。

所謂「外息」和「內息」是什麼東西呢?上回我們講十二緣起時,提過一些脈與氣的道理。剛才我們說四大一個個消融,從氣的觀點來看,即是對應著地、水、火、風的這些氣,經過全身各支脈,往中脈消融進去,而一旦消融到中脈裡頭,就失掉它一一的特性。換句話說,這一切的氣,如果從中脈分散出來,它就顯出相對的對偶性。這怎麼說呢?所謂中脈的「中」本身的含義是一種消除兩極和二元化的意思,所以我們叫作「中」。這個「中」與中道第一義諦的「中」是同義的,不過它是用一種比較接近物理的方式來表現。平常我們說中脈旁邊有左右兩脈。中脈一分而有左右兩脈,這與我們說的陰陽觀念,或對偶觀念都有關係。現在氣由兩脈回收到中脈去,對應於地、水、火、風的特性當然都不再顯現了。全身的支脈、細脈裡都不再有氣的活動,外息停止,也就不再有呼吸,可是中脈的一口氣還在,所以這一口氣還未解決之前,就是「內息」還在活動。諸位也許聽過有人功夫很好,一打坐之後,可以不呼吸。他的不呼吸,是指外息停掉,而他的生命之可以延續,就是靠內息了。因為氣和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完全沒有氣時,那不可能有生命的現象存在。所以表面上呼吸停止,一般的判斷是這個人已經死亡了,可是從學佛的觀點來看,這個人還沒有死乾淨。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在傳統中原佛教裏都有這種說法,就是人不能因為四肢涼了,不呼吸了,就表示完全死亡,他還暫留在那兒,不能去驚動他或碰他。但是我們沒有把其中道理、細節,仔細地說清楚,雖然大原則是有的。所以由外息的停止到內息的完全停止,中間還有一段時間,我們不能確定人在這段時間能呆多久。有些人長,有些人短,快的也許一彈指間就過去了,有些人是吃一頓飯的時間,還有些修行人可能可以好幾天,特別是在藏傳系統裡,如果修為夠,能在此時把握得住而入於一種禪定境界,可能會保留一段很長的時間。

那麼內息的停止過程是怎樣的呢?我現在要先講兩個名詞,但暫時不去解釋它們的意義。我們曾經介紹過,中脈上有許多脈結,從脈結上散出許多支脈,像輪子的輻,所以又叫脈輪。主要的脈輪有四個,就是頂輪、喉輪、心輪和臍輪。在我們的頂輪上,有一個生命的精華部份,術語是「明點」;這整個一套學問叫「氣、脈、明點」,明點就是一種精華。在我們頂輪上有一個明點,在初入胎時,與父系方面有關係,叫「白明點」,另外有一個在「臍輪」上的,與母系有關,叫「紅明點」。這兩樣東西一上一下,是靠著風力給他撐住的,現在內息的風力開始消散,撐持的力量不夠,紅白明點慢慢往「心輪」收縮。先是白明點下降,出現的現象叫「
白空顯象」,這時出現的情況是一片白色,有點像晴空月白,而在這一片白中,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些東西。然後當「紅明點」上升時,又好像太陽當空,顯出一片紅光來,所以它叫「紅空增上
」。「白明點」下降時顯現「明」,「紅明點」上升時顯現「樂感」,這兩樣最後相合在心輪。在心輪中間是所謂的細心,就是心識中微細部份。心和氣是離不開的,細心所乘之氣叫做「持命氣」。我們沒有花時間去談氣,如果真要談氣的話就要談五種氣,即是讓整個身體運持的五種氣,而此「持命氣」又是最根本的一口氣,是直接關係到生命的存亡。

當紅白明點從上下兩邊來,在心輪相會的時候,把這細心合住了,就出現了第三情況,叫做「
黑全成就
」,這時候有如天地交合,感到的是一片黑暗,好像一片漆黑的夜空。這幾個過程,實際上是怎樣的一個消解的過程呢?它不只是我們剛剛講的生理現象的次第,從氣融入中脈,然後白明點和紅明點隨著風力的消散而降下來,這一一也照應到心識中的微細變化。

行蘊消散後,心已不做任何思考。在這深潛的主觀心識裡還保留的,就是與所謂根本煩惱
─貪、嗔、痴─
相應的一些微細概念型了。貪嗔痴各各包含了許多概念型。當白明點下降時,通常的說法就是與「嗔」相應的概念型都消散了;「紅空增上」時屬於「貪」的所有微細概念型都消散了;到了一片漆黑的時候,所有「痴」相應的概念型也無力地消散了。原來死亡是可以死得這麼乾淨,原來在我們意識中這一個時候,這個階段上,貪、嗔、痴全部都可以消掉。這道理怎麼解釋呢?當我們談到「內息」,要了解這完全是相應到我們內在心識上的狀態。首先要體會到,要把一個概念差別建立起來是需要力氣的,所以我們的識,能夠維持這些差別概念,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我們內息的動能消減到更進一步的程度,連這個能量都不能提供的話,這些概念就再也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當內息也消散時,貪、嗔、痴的概念,不管多細微,也都被迫消融了,也就是在「
黑全成就」的狀態,顯現出一片完全無意識的狀態。這無意識的狀態,表現成全部的黑暗,但是在黑暗過後,當似有心識起現的時候,突然又現出一種光明來,有如無雲的晴空。為何會出現這種光明呢?這是當貪、嗔、痴化解到極處之後,這本來的實相,或法性,因為我們沒有去誤解它,造作它,而自動顯現出來。英文叫作CLARITY 或GROUND LUMINOSITY ,翻譯為「淨光」或「根本明光」。另外從修行的觀點又叫「母光明」。講到「母光明」,那麼一定有「子光明」,那是說假如我們平常修行而證得的一些類似覺受即是「子光明」。到死亡時,根據平常修得的「子光明」,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認證這「母光明」,這時子母一會,就像禪宗所說的開悟或見道一樣,一下子就契入了法性。書上說我們不要把根本的「明光」去想像成一種光亮,這是很難去比喻的,雖然描述成「黎明無暇」之天空,黎明的天空不是很
BRIGHT 的,說暗不暗,說亮也不是那麼光亮,而用曙光也只是勉強的比喻。

在進入「黑全成就」的無意識狀態,也就是所有的內息都停止了;就死亡的角度來看,可以說維繫這一期生命的動力,已完全耗盡,支撐這一期生命現象的內在心識架構也完全崩解,緊接而來的「根本明光」現起,就是生命的句點,這以後再開展出來的意識,就是另一個世間了。

在中陰救度的教法裏指出,當「根本明光」現起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跳出輪迴流轉的一個絕好機會,但是如果活著的時候,沒有很好的禪修訓練,此時是很難把握住這個機會的。當「最細心識」伴隨著「根本明光」現起,立刻又受到過去習氣的影響,把明光當成了對境,執著又起,於是又再度陷入黑暗無意識的狀態中。接下來又順著和內在消融相反的歷程,又恢復了意識和伴隨意識活動的命氣。由於心輪脈結的完全打開,這個意識和氣就可以沿著某些脈絡,從身體的一些開口,主要是穴道,而離開身體。

在中原佛教中,這方面談得也不少,好像說最後一口氣從那裏走,就象徵著你將來投生到那一道去,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講法,所以是不是那麼確定,並不知道。至少就「中陰救度法」裡所談的,決定未來去投到那一道的過程要複雜多了。我們早年學佛的時後,雖然覺得生死之間應該不那麼單純,但是苦於找不到資料,現在資料豐富了,在美國也有許多報導及書,敘述有關所謂
LIFE AFTER DEATH 的故事。最近又看到一本書叫「前世今生」,書中雖然提供了很多旁証,但是講得很膚淺,沒有什麼理論基礎。照說,佛學傳了幾千年,總該有一個過來人,可以出來把話講清楚些吧?可是過去在中原所傳的教法裏,的確沒有很好的參考資料。藏傳的這個教法,給出了這麼一套系統,講了一番道理出來,在沒有看到更好的說法之前,這是很好的參考。至於說死亡之路是否一定這麼走,就還需要經過實驗去證明了。在藏密裡有一套修法叫做「那諾六法」。那諾巴是藏密四派之一白教的祖師,他傳下有六種修法,其中除了「中陰成就瑜珈」之外,還有一種也是作為前行的,叫「夢觀瑜珈」,即是說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訓練我們自己在入夢或出夢時,把這些過程以及整個作夢的過程清楚地觀到,因為我們入夢、出夢的過程與死亡的過程大體上是一致的。夢裡的狀態叫做「夢裡中陰」,也是另一種中陰。所以入夢與出夢就相當於我們又死又活一次,只不過,過程上可能時間更短或者更不明顯。

法性中有

下面一個階段叫「法性中有」。從死亡中有過度到法性中有的過程,在我所參考的各種資料中,不但說法不一,而且都有一點含混、不清爽的地方。我個人綜合這些資料而認為比較合理的過程是,細心識在離開身體的時候,會再度經過類似內在消融的過程,度過「黑全成就」,而重新體驗到「根本明光」。書上說,這好像把皮球拍到地上,第一次彈起最高,以後愈來愈低,所以明光現起的情況也愈弱。如果失掉了第一次機會,這時還有可能證入明光,只是機會更加渺茫。緊接而來的便是法性中有的現起。

在「根本明光」的時候,我們說那是法性之光,不帶造作,如如的境界,所以它相應於一種空的境界。但我們知道,實相的境界並不一定是空、無相的境界,它可以有空的相,也可以有一切歷歷的萬相,這些在空和緣起的統一之下,一點都不矛盾,也不奇怪。所以下面這個「法性中有」,其實還是一種法性的顯現,但是這時它顯露出它的另外一面,顯現了它緣起萬有的這一面。

「法性中有」又可以分成四個階段。我在譯名上斟酌了一下,決定叫做「
光耀」、「結象」、「顯智」和「全顯」。一開始的「根本明光」是黎明的晴空,忽然間感覺到一片聲、光、色的震動、閃耀,非常富麗堂皇。各種的光、各種的色、各種的聲音,全部都顯現出來了。光一道一道地次第放射出來,所以這階段叫「光耀」,英文叫
THE LANDSCAPE OF LIGHT。整片的光,從不同的角度,從任何方向,遍空而起。而且這片光,是一大片整片的光,不是一點點的光,而是強烈的、清晰的、燦爛的、透明的、非常多顏色的光,不停地閃爍晃耀。這個境界的確壯闊,不過以現代的科技,我想要模擬一下這種幻景,或許還不難。所以這是第一步,法性顯現出它最素樸的姿態和色彩。

第二個階段英文叫做
UNION ,我翻譯成「結象」。就是這些光,在某些地方,它開始結成一些光點或光球,有各種不同的大小,然後就在這些光點和光球裡顯出一些象來。這時顯現出來什麼東西呢?結的是什麼象呢?講起來很複雜。它現出五方佛的相出來,大家也許還沒有聽過什麼五方佛,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央,各是什麼佛?我們先不去理會這些佛的名字,主要的是,這五方佛也同時表徵了現象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結構。譬如五方佛相應五種智慧,五智我們還沒介紹過,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與法界體性智;而五方佛也相應到我們的五蘊與五大
(四大的地、水、火、風,再加一個空大) 。

每一尊佛的現起,同時還伴隨著這一尊佛的眷屬,幾位男女菩薩等。諸佛在以慈悲的面目依次顯示後,又會再以忿怒的面目顯現一次。這只是表示了現象必有的陰面與陽面。這些在西藏度亡經中有詳細的描述。每個現起,並不是一個平靜的光影,而是轟轟烈烈地帶著震耳雷聲和刺目的強光。光的顏色,隨著各方所相應的五大,而現出那一個「大種」的顏色,如果亡者不明瞭怎麼一回事,一定會產生極大恐懼,甚至於昏倒。

第三個階段叫
顯智(WISDOM )。這意思是說光耀在透過結象
之後,化現成五方佛,而五方佛涵蘊著五智和五大,這五大和五智的相互作用,更進一步,就表現成主觀的智與客觀的對境,而這個階段便是智慧的突顯和呈現。這些智慧如何呈現呢?每一種智慧,順著法界體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的次序,以一道道光芒的迸射來顯現。因為每一智慧相應不同的顏色,有的是藍光,有的是紅光,有的是黃光,有的是白光,這些光的射出,如同片片光毯的舒張,上面綴著耀眼的光球,由心理鋪陳開來。

到最後一個階段,叫作
全顯,英文中叫(SPONTANEOUS PRESENCE ),自然的顯現,用佛家話來說,可以叫做法爾的顯現。這是接著在智慧定位之後,所進一步顯出這些智的大用,也就是能夠無邊無盡地顯現。在這階段中,所有前面現起過的,所有的現象,所有能想到的東西,佛也好,凡夫也好,過去的生命也好,淨的、或染的、能顯現的,全部表現出來。我們實在無法思議,這是怎樣的一個顯現,我只能用全顯
來勉強稱呼,是一種法爾的全顯。

假如處在法性中陰狀態的人,能夠在任何一個階段、時刻,對當時的景況產生一種體認,體認到這些所感的相與你的心,其實是一樣的東西,並不是相在你的心之外,或者認出了這些光和形象都不過是所謂自性的一種自然的顯現,就可以和這些光、象融成一體,而可以馬上證到很高的境界。如果在法性中陰時,可以證到相當於報身佛的境界,一旦在某一階段裡,產生這種認證,那麼下面的過程就不會再現起了,也就是得到解脫。

從以上兩個中有的過程裡,已經可以體會到,瞭解死亡對我們而言,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在我們不知之前,當然對死亡會恐懼,所以只能祈求來世,轉到比較好的生命裏再作人,或因緣更好一點可以再學佛。可是當我們瞭解死亡是這麼一個過程後,這中間就有一個極大的機會,可以取巧。平常講修行時,我們說要斷貪、嗔、癡,但是貪、嗔、癡是多麼難斷,因為當你決心要斷它的時候,你其實已認定了這貪、嗔、癡的實在性,這一認定,就把它們化成了客觀的對境,這當然是一種無奈的錯誤,所以從這錯誤的基礎上起修,貪、嗔、癡的難斷是可以預期的了。因此比較高級的修法是以「不斷為斷」,但這時候,你又要有相當高的理論修養,才能真正去實修。普通人學佛,總是以斷為斷,所以就難斷,照佛學裡一般的說法,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的時間。但是在這個中陰階段,一切是個化解的過程;力量消散,使得你沒有力氣去貪、嗔、癡。如果此時能念頭一轉,又假如你受過足夠的訓練,能夠利用這個空隙,或者有明眼人在旁給你叮嚀指點,那麼只要一念之轉,並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就可以翻過身去,當下了悟,而省掉了生生世世,斷貪、嗔、癡的辛苦,這就叫中陰成就。

中陰成就法門是藏傳佛教裡的一個重要的修持法。我們還沒有機會談到各個宗派,一般所謂的密宗,指的是藏傳佛教裡的密續傳承。由於歷史、地理、政治、語言等因素造成的隔閡,長久以來,漢地的學佛者對這個傳承非常生疏,因此造成很多誤解,甚至詆毀。近十年來情況好多了,但是畢竟由於傳播的時間還短,所以要說把握住密宗的精神,對一般人還不是很容易,以後我們談到密宗的時候,會再介紹。密宗裡有一個主要精神,就是所謂「即身成就」,也就是這一輩子就要成就。「中陰救度法」對密宗來講這麼重要,就是萬一我這一生活著的時候還不能成就的話,最後一個機會,就是在中陰階段裏成就。

關於五方佛的顯現,我也曾經問過一位仁波切,在這個中有階段,難道不論信佛與否,都會現出五方佛相來嗎?他說是的。我現在看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這個五方佛與信仰無關,這五方佛在本質上是與我們的結構
─五蘊、五智、五大─相應,就如同我們所說的地、水、火、風一般,又是一個符號;而佛也不是神,本來只是覺悟或真理的象徵,所以每一個有五蘊結構的人,應該都會經過同樣的歷程,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全顯
的階段,因為它是什麼都現起,所以這時候如果現出一些基督的像,或其它神像,也都是可能的。

另外,在死亡的現象裏,有些說法是人會在某個階段,
REVIEW 他過去的一生,有些書上叫作業鏡。其實,就在「法性中有」的這個全顯
的階段裡,書上說,你好像突然有了千里眼或天眼的能力,對你這一生,甚至你前生的一些事情,你怎麼看,它就怎麼現出來,可以看穿別人的心念,甚至所有六道的狀況。

法性中有的四個階段,是處於一期業力的消盡之後
─ 包括物質形體的完全消散─
本然的「心」所呈現的自在無礙被覺照到了,或者說浮現了,緣起和性空渾然一體天成。四個階段,在清淨的意義而言,是「智」的表達過程,但是如果由於過去習氣留下的影響力,在這千變萬化的過程中,又幻起主客的錯覺,這也就變成了染污識再起的根據,而一旦如此,無礙的智用就凝結成識的內容,本然的「心」就又淹沒了,再起的心識,又順著舊習氣的規範,重入輪迴。所以,如果歷經了法性中有的四個過程,而未能「認證」,染污的心識又隨著起來,通常會對這些景象產生恐懼和震憾,於是景象消失,又歸入無明的黑暗,接著就進入下一期的中有,叫做「形成中有」。

 

形成中有

在這個階段裡,藉著無明的力量,過去生的業習種子,又開始蘇醒活動,對一個新的世間,新的身體的欲求,也漸漸明顯。正如同四大身心的消解要歷經前面談過的八象過程,所以再生便是四大的重新塑造,一個逆行八象的過程就會現起。

一般來說,在法性中有的時期,亡者是一種光的存在,並無形體,到了形成中有的階段,由於心力的作用仍然強盛,所以再現的身體,只是一種直接的心象
─心所成象。所以它成就一個身體,和我們人不一樣,人要經過投胎,要九、十個月,才孕育出一個完整的身體,但對中陰身來說,它速度很快,因為完全是用意念在處理。換句話說,它這個八象現起裡面所牽涉到的地、水、火、風,並非是我們這樣實體的地、水、火、風,而正是我先前提過的內心的地、水、火、風。所以可以由心識裏,一樣透過內心的地、水、火、風,建立起一個意念的身體,英文中稱(
MENTAL BODY ),我們叫「意生身」。這樣逆生八象產生的身體,不是普通說的色法身體,是一個由概念中形成的身體。如何由概念生起身體呢?其實它形成的還是概念,所以它是透過我們概念裏的地、水、火、風,一樣可以如同我們創造這個有質有形的身體,也創造出一個它看來滿意的身體來。所以對於中陰身本身而言,它並不覺得自己落空,還是覺得很實在的,因為它是有個身體的形相,也有它身體的機能。在小乘的論典「俱舍論」中,對中陰身也談得很多,甚至於說中陰身也可以分男女的。

在描述這個中陰身的時候,要先提一個重點。因為這個身體是透過我們意念的地、水、火、風現起,而意念的地、水、火、風畢竟還是意念,但是就整個意念而言,相對來說動性很大,不是很穩定的,所以中陰身的特徵,因為它是如此的一個意生身,以四大的觀念而言,就是「風性特強」。所謂風性特強,即指不穩定。只要意念隨便一動,它整個身體就不知跑到那裡去了!動得很厲害,動得也很快。以前看過許多報導,有關心靈感應的故事,譬如有人打仗死了,遠處的父母會有種感應,或看到他顯象出來,都不能解釋為什麼。那我們從佛學的中陰身的觀點來說,可以這樣解釋,其實呢,它已經經過了前面的「死亡中有」與「法性中有」兩個中陰階段,而進入了第三階段「形成中有」,就是實際有身體出來。這個身體的風性強,跑得快,所以能立刻回到他的父母身邊,而帶來感應。

回到「形成中有」這個名稱,這是指由法性中有之後,一直到它投胎受身之前的一段過程。英文是
BARDO OF BECOMING 。
BECOMING 是指漸漸形成的意思,形成來世的過程。「形成中有」的過程第一是現起中陰身,由初現中陰身,開始恢復人性,一切貪、嗔、癡都恢復了,一切眼、耳、鼻、舌、身都具足了,好像又活過來,一個完整的生命又現起。對它而言,這時與過去還有很深的連繫在裡面,所現起之身體與它前世死亡的時候非常像,亡者幾乎不知道自己已經經歷死亡。但是生前的殘缺,生前的病痛,在這意生身上卻都不存在了。這個身體當然很輕,它們彼此可以看到,但是我們活著的人,除非有神通力,否則就看不到它們。由於風性強,所以它的存在、移動和念頭轉動一樣,速度快到如念之所至,就到了那裡。這就解釋了剛才舉的例子,可能剛在越南戰死,剎那之間他已回到美國,看他的親人了。通常亡者在死亡之後,經過了一段痛苦,當身體似乎恢復,意識和記憶又蘇醒後,他第一個念頭就是要看他的親人,這非常自然的,所以回他的老家,看他的親人。

有關中陰身的描述,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看「俱舍論」。比如說中陰身吃什麼呢?他以香嗅為主,所以人死了,供飯菜要供熱的,熱的東西味道可以蒸發出來。還有因為它本身是意生身,所以不但是速度快,它也表現出好像有神通的力量,譬如眼通,以及某種神境通,就是牆壁、高山都可以穿過。它的理解力非常強,由於中陰身沒有肉體的障礙,完全在意念的世界進行,所以它思考的速度,可能比最快的電腦還要快,要學什麼或聽什麼東西,它的接受性非常有效。這就是為什麼人死了以後,要給他唸經。你想他這一輩子如果沒唸過經,他會懂嗎?常常是不懂的,不過此時稍微給他講解一下,可能比生前瞭解得快些。我曾經思考過,我們如果要給先人唸經,光唸不夠,可能還要講點道理,給他上課,上課的效果可能比唸經還好,特別是對過去沒有學佛因緣的人。

一般來說,形成中有的階段平均要維持四十九天,但每個人情況不同,會有長有短。所以二十一天之前算做前期,二十一天之後算後期。這也是大略地分,意思是說靠前期時,他和前一生的連繫比較強。所以他會想去見見親人,和親人說話,親人不能理會,他會很不高興,直到有一天,在鏡子裡看不到自己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已經去逝了,那麼他會很悲哀。如果親人在他背後說壞話,他會很生氣,或者親人移動了他的東西,他會不高興,例如他的房間讓給妹妹去住了。像這類的事情,是會造成中陰身很多的不安,這是他前期的過程。

往後期去,慢慢開始要與他將要投生的過程有密切的關係。中陰身雖然說會持續四十九天左右,其實即使在四十九天之內,差不多是七天又要經歷一次生死,所以一般「作七」的習俗就是這麼來的。七天一生死,是怎麼一個狀況呢?就是說意生身的壽命只有七天,七天後死去,會又再生起一個新的意生身來。每生死一次,就和過去生命的連繫愈少,和可能投生的生命境況愈接近,而生死的過程,一樣是遵照著所謂順逆八象的起滅來進行。聽說此時的生死會把原來死亡的經歷再重覆一遍。由於風性強的緣故,中陰身的感受力聽說是一般活人的七倍,所以如果他原來死得很苦,再死一次又要承受七倍之苦,如是再死七次。所以不管人生再怎麼苦,千萬要求個好死,千萬不要自殺,一次的死苦,已經讓我們緊張一輩子了,何況連著七次。

在後期的經歷方面,描述也很多。譬如說有人看到被閻羅王審判,或是見到自己被獄卒烤打,或是被鬼怪、猛獸追逐,或聽到四大震出的巨響,或受寒冰侵襲等種種恐怖的境界。照一般的說法,認為即使有閻羅王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心所幻現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等於是我們自己審判自己。如果過去善業造得多,也會現起一些快樂的景象,譬如看到你的好朋友、失落的親人等等。好壞的感觸對中有的意生身來說都特別深,因為意念的輕微轉動,就會相應到外境極大的變化。所以在「中陰聞教得度」的立場看,就希望有人能在他旁邊提醒他、告訴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理起的幻相,你的身體也只是心念而起的東西,不實在的,那個現起的對象也是虛妄的。一個虛妄的東西,去打一個虛妄的東西,是不會真正被打死的。就像作惡夢一樣,在夢中怕死了,但有沒有人真在夢裡死去呢?但是如果正當此時,有人提醒了你,也可以像突然夢醒一樣,那些境界也一下子煙消雲散。


(未完待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