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生死輪迴與多重世間 (三)
□楊崑生
(續前期)
前面談過小世界的結構和小世界裏的眾生。眾生裏除了我們人和我們見到的畜牲外,還有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這五道一般講來是煩惱比較重的。在六道裏最後要談的是天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因為這個道本身的結構,就表現出一種解脫的方向。我們雖然一方面是在看天界的物理結構,另一方面也同時對應到在煩惱的層層解脫上,會經歷怎樣的變化過程與步驟。
天道
六欲天
在我們這個小世界裏牽涉到的天道部份,即所謂的六欲天。六欲天是包含六個層次的天界。以前無論我們信傳統的宗教或其他外來的宗教,認為只要升天就一了百了了,可是從佛學的眼光來看,就還要問一問是升到那一層天了?如果天代表一種解脫,那麼解脫就應該還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不管世界是否果真如此複雜,或者只是印度人的想像力豐富,但這種說法本身,的確有很大的啟發性。這六層天還只是屬於小世界的部份,整個講起來更多,有二十八層天。這六個天與我們下界的五道比較靠近,所以習氣各方面也比較近,在欲望上來說,也是所有天界裏欲望最重的。前面提過一個小世界裡有一個須彌山,天界的位置從須彌山的山腰開始,層層向上。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住的叫四天王天,在山頂上住的叫忉利天,再往上去,即是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還有飲食男女之欲,所以叫作六欲天。因為在老式的地理結構上,認為須彌山還是屬於地,所以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叫做地居,還需要依地而居,再往上的四個天,就不靠地了,所以叫空居。
四天王,就是一般大家去廟裏,常會看到四天王,特別是古廟,一定都會供奉四大天王的像。四天王天跟我們是最靠近的一層天,所以這個天界裏的眾生,跟我們的關係就比較密切。據說他們可以使喚我們這個世界的鬼神,鬼神道比較高級一點的,就可以替四天王天的人當差,所以他們可以統管這些。
「四天王天」的上一層天叫「忉利天」,即一般講的「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個天界是平面的分佈,而非垂直分佈,也就是說這層天有三十三個不同的地區,居於中間的天叫帝釋天,是三十三天的中心,因為這個天的天主叫釋提桓因,也稱作帝釋,所以這個區域的天就叫帝釋天。在佛經裡,常可看到帝釋來給佛護法的故事,所以他也是信佛的。一般我們講的天主,可能是講帝釋天,他的權力比較大一點,像西遊記裏的玉皇大帝,就是帝釋。
再上去一層是 「夜摩天」,或叫「須夜摩天」,意思是善時,據說是時時都能感覺快樂。在談修羅道的時候,曾提過修羅和天人間的戰爭,那是忉利天的天人,夜摩天的天人就沒有這個干擾,所以快樂似乎可以不間斷。自夜摩天以上的天界都是空居,也就是不須要一個很堅固的地性的東西來做基礎。
更上一層叫 「兜率陀天」或簡稱「兜率天」。意義是知足或喜足,也就是對五欲的快樂能樂於知足。五欲的樂境到了這層天大概是相當充分了。另外兜率天裡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叫兜率內院,裡面住的都是些菩薩或有願力的修行人,特別是所謂的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就是即將下生人間來成佛的大菩薩,是後補佛位的,所以叫補處。所以內院好像是他們的一個休息站一樣,在那邊把一切準備妥當了以後,就可以到我們世間化生,來做他度生的事業。過去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以前,也是住在這裡。現在誰在那邊當家呢?就是很有名的彌勒菩薩。大家想到的彌勒菩薩,可能就是藝品店裏面的大肚菩薩,其實彌勒菩薩不一定是大肚子的樣子,這是跟我們中國的一些傳說有關係,就是彌勒菩薩曾經應化成布袋和尚之類的故事,而把它應化的樣子當成塑像來禮拜。彌勒菩薩很有智慧,如果大家聽過,佛學裏有一套比較繁瑣的哲學,叫唯識學,這唯識學就是以彌勒菩薩為宗師。所以換句話說,他不是天天在那裏笑哈哈的,他講起哲學來也是呱呱叫的。彌勒就是接著釋迦牟尼之後,下一個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現成佛的補處菩薩。在唱讚禮佛的時候,說「當來下生彌勒佛」,就是指這位彌勒菩薩。照講他現在還不是佛,他只是一位到了最高果位的菩薩。
內院的區域佔了這個天的大部份,剩下的叫外院才是一般天人的居所。內院的菩薩們當然能樂於知足,而外院的天人們或許也因為受到佛法就近的薰染而也都能知足,這是另一種對「喜足」的解釋。
再上一層天界叫 「化樂天」。化樂的意思,就是說可以自己變化出境界譬如園林,來娛樂他自己,他想要什麼東西,就把它變化出來。換句話說,在這個化樂天以下,還不是能夠真正隨心所欲的變化,他們還是要依靠一些果報的境界,譬如要藉如意樹之類的公共設施來化現一些想要的東西。化樂天所以又高級了一點,也就是受到客觀外境的限制更少。這是由於過去生中布施得很清淨,對外境的沾染少,不喜求人,而自己自足,所以就感應到化樂的果報。
再上去就到了六欲天的最上一層,叫 「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人更絕了,他自己連變化的力氣都不用,只要別人化的東西,也就是下界的天人若是變化什麼東西出來,他就可以去享受,他可以隨想隨現,自在地利用別人的這些成果,所以叫他化自在天。這就是說,他們的境界又更細了一眼點,甚至別人化現的東西也可以在他們的六根中顯現出來。
這層天的天人有些典籍上說是天魔,有些說其實魔天是更高一點,或是其中的一部份,但並不等於第六天。我比較傾向後一種看法。魔這個字有時候容易誤解。在佛學裏講魔,不一定是一個面目猙獰的生物,魔可以有很多種,多半時候指的是我們自己內心起來的一些障礙。嚴格的講,魔其實早期的翻譯是「磨」,一般的意思就是說任何對我們修道上,可以產生障礙的東西。當然生物類或有情類中擾人的魔道還是很多,而這類魔中就要數天魔的境界最高了。因為境界高,如果他們心裏邊有了不良的企圖的話,則做壞事的力量也很大。這就是我們看佛成道的故事裏,在菩提樹下,快要成道時,有很多魔來擾亂,這個魔就是天魔。能生到「他化自在」這麼高的天上,在過去世裡積累的善行應該不少,何以會有魔天的出現呢?我想,如果行善時不能化掉我見,又缺少禪定的功夫,等到極度自在時,我見就不自覺地又膨漲了。如果在取他所化這一點上不知節制的話,就入了魔的境界,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心魔。
在享受的境界上,從四天王天以上,都是非常好的。經上有很多形容,的確是很美麗的地方,它除了境界上一切景物的美麗以外,這裡的眾生,不管男的女的都長得很端嚴或者很美麗,除了形象以外,他們自然會有莊飾品,比如頭上的花鬘,各種寶物的瓔珞。身上的天衣是不用剪裁的,因為不用剪裁,所以天衣沒有縫,這就是俗話講的天衣無縫,它是自然化生出來的,所以不會有縫。食物方面大概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各種美味想到就可以得到。這就是說一切的食衣住行各方面,這些基本的生活不但解決了,而且解決得很好,所以他們應該很快樂,而且多出的時間,就可以花在遊樂上面。
天人不但有很多時間享樂,天上的自然界又提供了太多的方便,除了宮殿的莊嚴外,在遊樂上都表現在多種美妙的園林、河流和水池上。它們殊勝的地方在於裡邊的事事物物都似乎善體人意,能自動提供美妙的六塵,花會見人而開,風送香氣,葉奏樂音,河水流出美味的飲食,地是柔軟的,池水更可帶來無盡的舒適。不儘如此,像如意樹之類,還可隨人意化現出想要的東西。不滿足於平面的風景,也可乘風翱翔,在空中遊覽。在這種可愛的環境之中,於是天人主要的工作就是歌舞、遊戲了。而由於這種境界的變化豐富,所以五欲之樂永不會厭倦,只會讓人愈來愈放縱,愈來愈貪著,於是大量消耗了過去累積的福報。不過天界有一個特徵,大家儘管享受,可是彼此並不嫉妒,一種說法是因過去的善業,但我看來也是因為大家所擁有的都已經太多了。
雖然只是這樣簡略的描述,這種世界的美妙和快樂,對我們世人來看已經難以想像,而一層高過一層的天界,他們的享受也是一層高過一層,一層比一層更豐富,更細膩,更多彩多姿,簡直已不是我們用快樂能形容了。難怪很多宗教以天界為歸趣,不看到這些描述還不太以為然,看過之後的確會有醉人的感覺。佛教的天界還特別誘惑,因為它不只提供一個天,而是好幾重。
六欲天都還是有男女之欲的,只不過行為的方式愈往上愈輕描淡寫了。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還有交合,夜摩天只是擁抱一下,到了兜率天是牽牽手就可以了,到了化樂天是以笑為之,在他化自在天則是相視即可,連笑都不必。這表示愈往上的天人,身體構造愈細愈清,所以相應行欲的方式也就愈清雅,但欲望的滿足還是一樣的。
天人的出生,一律是化生的,天人的壽命當然也長。在四天王天的算法,他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平均壽命五百歲,算一算等於我們人間的九百萬年。然後往上一路加上去,每高一層天升一級,每升一級不是加幾歲而是成倍的加上去,所以你這樣算下去,到了他化自在天的時候,壽命是相當於人間的二億八千八百萬年。這對我們這些年未及五十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的人來說,幾乎就要是永恆了。所以又快樂,又永恆,那不正是絕大多數宗教所想望的歸宿嗎?當然我們不敢說別的宗教講的天,就是我們講的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體系,但就佛學本身來說,如果佛教不夠理性的話,也是可以到此為止,把六欲天當作一個宗教的理想,把它當成一個解脫的境界,也是可以順理成章的。
但是佛學用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看,「永恆」是否代表某種解脫還是很大的問題,何況天界的美滿畢竟還是有限的,層層天的等級也表示那些快樂也都未臻圓滿。而不管壽命多長,死亡總是要來到,就是說這一切善業果報的力量開始減弱,他所享受的這些好的東西就開始要變壞,這相當於人世間的老病,人世間的老病還可以拖一拖,可以帶病延年,而天人的老病就是即將死亡的前奏。佛學裡對這方面的描述叫「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
一般講這個五衰,有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大略講一下,很有趣味性的。就是說身上戴的首飾環珮發出的聲音本來是很微妙的,可是那聲音現在不喜歡聽了,開始發生厭倦;身上本來有一些光明的,天人自然都帶一些光明,這光明開始變得暗淡了;沐浴本來是很爽快的,現在水滴沾著在身上竟然不下去,這很煩惱;心情開始不那麼活潑,開始有一點呆滯;眼神也慢慢的失掉光彩而眼睛老是跳動。這些就是小五衰,就好像我們人間到了老化的地步,就知道命快要終了了。據說在這時候如果有殊勝的因緣,讓他們修一些個法門或再做一些什麼樣的善事,或許還可以挽回「天命」,但是到了大五衰現起的時候,就不可能挽回了。
大五衰現起是什麼樣的情況呢?第一,身上天衣染上塵埃,他那天衣既然不用製作的,所以染上塵埃,洗也洗不掉,所以髒就是髒,沒有辨法去掉這些塵埃。第二,頭上戴的花鬘,開始枯萎,不新鮮了。第三,這腋下或身體出現流汗,流汗就不清爽,不乾淨。其次,他身上原有的香氣慢慢失掉了,開始散出臭氣來。第五是對他一向坐來舒適的寶座,他也厭煩,就是坐不住了。這樣子就是大五衰。大五衰也不一定說全部都要具足,只要有一兩個現起的時候,他就可能會死亡。
這樣一路講來,不管是小五衰或大五衰,看在我們眼裡,這樣的痛苦算什麼呢?可是你要想像一下,對這麼快樂的天人來講,對他們化生而成那麼細緻的色身來看,相對的講,這苦就非常的重。聽說他們在死的時候,對這些苦的感受,相對於他們活著時候的快樂,比我們對死的苦,就感覺得還要痛苦。不但身受其苦,還因為身相變醜陋了而恥於見到其他的天朋天友,本來相好的伴侶,竟也無情地棄他而去,從來沒有的嫉妒、愛別離苦都集上心來,聽說這種煎熬更甚於猛火。
所以天人到了福報享盡命終之後,還是一樣要回到我們前面談過的中有階段,再隨著業力導引,走向任何其他的道裏。通常從天界報盡,他往生下道的機會非常多,重生天道的機會小,這原因在那裏呢?原因就是說,因為他在天道上面,太多享樂,把已有的福報揮霍得差不多了,於是除非在天道生涯中又累積了許多新的善行,或許就有再生天界的本錢,但是天道人人都過得那麼舒服,所以在天道裏,又做不了什麼利他的善事,就像有些人要刻意做些大善事的時候就要跑到非洲,跑到那些戰火的地方去,跑到泰北去,這樣你才有機會發發善行出來。所以天道裏,積善的機會不多,因此能再往生天道的可能性很低。不能回到天道去,那麼當然就等於要往下道跑,於是對於天道的人來講,這更是一個宿命的不幸。
四禪天
六欲天往上叫做「初禪天」,到了初禪天,就把這個小世界的範圍括盡了,從立體的世界觀來看,就是小世界的外圍,最外圍居住的,就是初禪天的天人。什麼叫做禪天呢?禪天又分成四重,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禪天的禪字,跟我們平常講禪定的禪是有關係的。「禪」字有很多種解釋,普通就叫做「靜慮」。第一個透過靜,靜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的紛亂化掉,變成能夠專一平靜,不管專一在什麼上面,這樣子就形成一種靜,而在靜的時候,才能夠做比較好的思慮,靜上起慮,就是靜慮,它一方面有定的層次,一方面在慮,而清晰的思惟即是智慧,所以它也有慧的層次在裏邊。所以講禪,它本身就具有定慧兩重意義在裏面。
欲界六天以下加上其他五道,裡邊的眾生都在欲望中打滾,合起來叫做「欲界」。如果不能捨棄欲望,那麼由粗重欲望所累積的身體,最多升到他化自在天就是極限了。禪天既然還在欲天之上,基本上就一定要放下這些欲望。換句話說在禪天裏,沒有這些飲食男女之慾。怎麼樣才可能沒有飲食男女之慾?他一定要相應到某種禪境上面去,就是說必須要相應到某種定境上去,才能夠真正的把飲食男女之慾放下。初禪,就是第一步。就六欲天而言,你只要過去生積的善行很多,做人做得不錯,都有機會生到某一個六欲天裏去。可是要想生到禪天呢,泛泛的做些好事就沒有希望了,你必須得在過去生裏修過某種禪定。假如禪定的境界相應於初禪,那麼臨終之後,如果能夠保持著這種境界的話,你就有機緣可以往生到初禪天去。如果你的定境已經到了二禪,你就有希望到二禪天去,乃至於到了四禪,你可以直接相應到四禪天去。所以四個禪天,代表了四種不同程度的禪境,一個比一個深。
初禪 ─ 離生喜樂
初禪天的境界如何呢?他們常常感受到喜樂,這種喜樂,術語上叫作「離生喜樂」。離什麼東西呢?就是離開了欲界這些飲食男女的欲樂。本來我們在欲界的眾生,覺得欲樂是好的,正是我們要追求的,但是從禪定的角度來說,稍有禪修經驗的人,會自然的感覺到這些欲樂很粗糙,覺得它並不舒服,並不那麼好,所以心境開始轉變,再加上一些戒律上修持的力量,漸漸對欲界所貪求的這些欲樂,深深的覺得煩厭,而想離開它,不要它。基本上這是一個粗細的轉變過程,如果心很粗的時候,會覺得欲望之樂很好,剛好適合你的心境,可是當你的心變細了之後,就會覺得那粗的東西很煩。就好像我們有時候覺得小孩子很吵,可是小孩子自己不覺得吵,他在那邊又蹦又叫正是他最高興的時候。所以當禪修把我們的心調柔了,變細了,世間的欲望自然不能再來擾亂,不被攪擾的身心面對昏亂的欲境,顯現出另外一種輕安的喜樂,這種輕安的喜樂,比世間的欲樂好得太多了。初禪的天人離掉欲界這些粗的欲望,得到一種清淨的喜樂,所以叫離生喜樂。
初禪天人初離欲境,在定的方面尚未深入,所以心念上還是可以起複雜的思惟作用,在術語上叫「有尋有伺」。尋和伺的差別,是我們在思維的時候,粗的思維叫尋,細的叫伺。初禪天人在生理上,還是像我們人一樣具備了眼耳鼻舌身,雖然具備了這五根,但對於初禪的天人來講,他用不到鼻和舌頭,因為他們不吃東西的,如果饑餓或疲倦了,只要入於定中,就恢復過來了,這叫做「禪悅為食」,所以他不需要我們世間消化飲食這一套作業來維持生命,所以對他來講,鼻跟舌的分別力,也就是所謂鼻識和舌識,因為沒有用的原因,就不需要了。
二禪 ─ 定生喜樂
二禪天的覺受也有喜樂,但這種喜樂和初禪不同。初禪的離生喜樂主要還是相對於欲樂的煩惱上來顯現,這些煩惱是已經不能擾亂他們,但也還沒有完全的忘懷,所以這種樂還有一些掛礙。二禪的境界裡,定境轉深,智慧的光明明顯地煥發出來,種種思惟也澄靜下去,煩惱已完全被定所掩蓋,這時的喜樂,完全是對定境光明的一種覺受,在術語上叫做「定生喜樂」,當然比初禪的離生喜樂要深細了一層,意識的活動上已沒有了尋伺。
二禪天人的生理上,也仍然有色身,但在五根所相應的分別力(識)上,比初禪更進一步,連眼、耳、身三種識別力也都退化了,所以可以說對外境沒有什麼知覺,再加上意識的思惟作用停止,所以照說應當是沒有語言的。但是有些經上仍說可有語言,而表達的方式是以光的形式,但不管表達的方式如何,總要有表達的內涵。二禪天人要表達什麼呢?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喜樂,那麼發出的光如果代表某種訊息,是否即是這種喜樂的一種直接描述呢?若是這樣了解,那麼就有點像我們一般所謂的肢體語言了。另外有一種「借識」的說法,就是說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借下界初禪的識來作識別,可是初禪的識往何處借呢?我想,這種說法或許只是說明,二禪天人是可以稍微離開定境而再興起某些識別作用的意思。
這也牽涉到所謂喜樂的問題。一般講喜樂的分別是心悅為喜,身悅為樂。在這裏相傳的說法就有不同。一種說法就是,這種喜樂到了二禪以上,實際上都是心裏發出來的一種喜樂,因為到了二禪以上,一個人五識都不運作了,沒有身識如何去感覺快樂?但是另一種說法,還是強調喜是心喜,樂是屬於身樂,也就是說,認為定中可以保留身識。如果調和這兩種看法,或許可以這麼說,就是對身識有無的問題作一些調整。所謂沒有身識,只是沒有了細節的觸感,但對整個身體的存在還是有一個整體的覺知,或者至少是在意識裡,還是覺得他有一個身體,所以他還是可以在心裡上感覺他的身體在受樂。我們就先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喜樂的問題。
三禪 ─ 離喜妙樂
三禪天的覺受叫「離喜妙樂」。三禪的定境又細了一層。意識的活動在二禪就已經很單純,但心中仍有喜感,這種喜感原是來自定心的平靜,但喜的本身,就更細的觀點而言,又變成是一種騷動。所以深入了三禪的定境,就連一點喜動也放下了,放下了這幾微的騷動,於是相應的樂感就更高了。換句話說,樂感其實是相應一種自在,在不被攪動的平靜下充分體現了這種自在,而成一種渾融之樂。所以三禪之樂就被描述成世間樂感的極致。這時候意識的活動裡純一樂受,不但周遍全身,還會隨著身覺的慢慢消失覺得擴充出去。
四禪 ─ 捨念清淨
我們許多人修禪定或想生天,主要的動機無非是尋找快樂,現在歷經了六欲天的快樂,提昇到禪天的快樂,禪天上了三禪,終於把這個樂提昇到了極處,然而這個樂畢竟還是空性無常的一個法,當求到的時候,又好像不能長遠地把握。第四禪的境界就說明了這個事實。如果樂是從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上凸顯出來的,那麼當禪境更細的時候,就覺得維持這樣一個差別還是粗糙了一點,所以就進入所謂「捨念清淨」的境界。捨念就是終於放下苦樂的一念,或放下了對樂境的執著。在這麼高的境界上放下了這麼重要根本的一念,似乎再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激動的事情了,也就是入於所謂「清淨」的境界,這樣的「淨」當然比起三禪的「樂」來要更能持久。而長久地綿綿於這樣的滿足之境,豈不也就是世間最大的福氣?
四禪十八天
在生理上四禪天人還是有色身的,只是在這種清淨中,出入息或叫呼吸也都停止下來了。四個禪天都有色身的存在,但並無男女的區別。在初禪還有社會的生活,有政治的組織,二禪以上就各自為政了。每個禪天還可以再分出三個天,這三個天還是在同一個區域裡邊,只是在禪境的深淺上有所不同。
初禪的特徵是 「離欲清淨」,所以三個天的名稱分別叫做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三個天都用了一個「梵」字,梵指的是梵行,也就是離欲的意思。三種境界的高下也就自然形成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梵眾是老百姓,梵輔是公務員,大梵就是國王了。二禪是以定慧的光明勝於初禪,所以三個天就叫少光天、無量光天和極光天,極光天也有叫做光音天,有以光為音聲的意思。三禪的「離喜妙樂」是以樂的微妙純淨勝過前面兩禪,所以其中三天的名稱就叫做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遍淨天也有叫極淨天。四禪的「捨念清淨」一方面因離了苦樂的執著而顯現清明,一方面也形成了最深的福報,所以三個天的名稱就叫做無雲天、福生天和廣果天,也有說成福生天、福愛天和廣果天,則完全是扣在福報的意義上了。廣果天的區域裡有一個境界相當的天叫做無想天,這是相應到無想定的天界。所謂無想定,是有一些非佛教徒(我們叫外道)所修的定。他們以為只要能讓念頭不起,就是解脫,所以修持上就用捨念的方法,制服所有的想念而得定。無想天的天人,不但也一樣捨了苦樂之念,更進一步要壓住所有念頭,而入於意識完全不動的境界,這樣一定也可以定住五百大劫。「劫」是時間的單位,一個大劫相當十四億年,下面會再談到。但畢竟只是壓住心念,而不是經過智慧的覺悟,證到心念的空性,所以五百劫後定力消散又回到有想的世界。
四禪天上除了由果報所現起的這四個天外,還有五個淨居天,這裡是一些修行的聖者所住的地方,所以叫「淨居」。這些聖者是已經有所證悟但還沒有圓滿的修行人,他們雖然沒有把輪迴生死的無明完全勘破,但是已有相當的自主性,可以不必再到欲界裡去投生了。他們的境界和四禪天比較相應,所以就寄居在這裡,只要在這裡加功進修一下就可以成就。所以這五個天也叫做五不還天,它們個別的名稱就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而在境界上也是一個高過一個。
這樣算來,果報的四個禪天,可以分成十三個天,再加上四禪裡的五不還天,總共就有十八個天。這十八個天都在欲界之上,都是離欲的,雖然有些識不運作,但都還有色身的現起,這些色法是一層一層的隨著境界提昇而越來越微細。但即使是初禪,比起欲界以下的色法,都要殊勝多了,所以統稱為「色界」。這個名詞要是給沒學過佛學的人聽到,或許還有許多非非之想呢?
色界眾生的壽命更長了。前面談到欲界天的壽命已經有永恆的感覺,讓人羨慕,但是和色界天人的壽命一比,又何止是小巫大巫之別。他們的壽命不適合用年來計算了,要用劫來算。初禪梵眾天人的壽命是二十小劫,一個大劫是八十個小劫,以後每高一個層次就多一倍,這樣算下去到了廣果天人就是五百大劫。然而還不是最長的,四禪天上面還有四空天。在談四空天以前,我們要回頭來看一下四禪天在器世間裡的地理位置。我們前面講過天有二十八重,現在欲界六天加上色界的十八天就己經二十四重了。他們的分佈是怎樣呢?前面講過。如果把一個須彌山系叫做一個小世界,那麼初禪就是在小世界的外圍。如果把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合起來,這個大範圍叫做一個小千世界。這樣一個小千世界,如果我們還是把它想像成很多星球的集合的話,那麼它就涵蓋一個很巨大的空間,這大空間的外圍,就是二禪天的位置。再把一千個這樣的小千世界合起來,這個範圍叫作中千世界。這中千世界的外圍,就是到三禪天的位置,然後繼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的外圍,就是四禪天的區域。所以大千世界原來是這麼大一個範圍,有時候我們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說,這個大千世界,是經過三個「千」的層次組合起來的,把一千自乘了三次,所以叫「三千」,並不是說三千個大千世界。四禪天已經到了大千世界的邊緣,但還不是最外圍,再外面就是我們接著要講的四空天。
四空天
我們下面來講四空天。四空天是那四個天呢?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空無邊處天
四個禪天除了無想天外,基本上他們的境界都維持了定慧均等。如果修四禪定,在第四禪的時候,倘若在捨念清淨中發出深智慧,而當下斷了我見煩惱,雖然還不到成佛的地步,但也是進入相當解脫的境界。然而如果往定的一方面深入,會覺得色身儘管已經微細殊勝,但是相對於心的觀照清明,又還是粗了一點,仍然顯得累贅,希望再細一點就只有把色身最好拋棄掉或者空掉。當色身空掉,當然對境也不存在了,所以出現空無邊處的境界,意識到的只是一片空蕩,這叫空無邊處定,修這種定的人就可能會生作空無邊處的天人。修這種定也可以用修「遍處觀」的方法,如地遍處、水遍處,也就是用漸進的方法,把地或水觀想到到處都是。那麼修空遍處就可以入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的天人當然不再有色身,而他們的存在就是在這樣一種定境中。他們所意識到的空,並不是我們講「空觀」的空,它是屬於「空間」的空,意識就這樣定著在這麼一個空的對境上。生於此界的天人壽命更長,有兩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
再回到空定上來看,所謂證入空定,就是從一個很紛亂的世間,忽然進到一個空境裏,然而你認識這是一個空,那是因為從過去的差別相或不空,才對照出這個空,如果我們識別的內容就只有這麼一個空,識別久了,失去差別相的對照,這空的相也就不能堅持,也就是不能再凸顯為一種對境。而無邊的空境原本相應無邊的識心,空境既然銷溶,而由於我執的深刻力量,這時候雖然已經沒有外境可以把捉,但至少仍然要堅持住能見、能知的識心,所以無邊的空境就轉成無邊的識心,這就是識無邊處的境界。
無所有處天
識無邊處,似乎是一片能覺的識心,像是一種主觀獨存的境界,但是細一點觀察,沒有對境的識心,這種識心又有什麼內容?這樣的識心又如何被把握呢?如果這樣的識心仍然可以某種形式被把握住,那麼它本身是不是又成了另一個識心的對境?這樣一個角色不明,若心、若境的「對境」當然是很虛幻的。如果進一步連這個無邊的識心也落空了,可是不要忘了,無明的我執還是堅持著,只是這個我所能知覺的,到目前只剩下一種空無,這個空無是連空也沒有的無,這就是無所有處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到了這個地步應該差不多到底了吧。可是這個「無所有」如果能夠被把持住,能夠被無所有處的天人定著下來,那麼必然仍是某種識心的對境,或者從我執的見地來說,是某個「微細我」的微細對境。這個「無」的對境仍然是從前面「無邊識心」的銷溶上顯現出來的,所以更進一步當這個「無」也不能建立的時候,我們的心識才被逼到極處,或是說那個「無明的幻我」被逼到極處
─
一方面仍然放不下這個我,一方面又沒有任何對境來顯映這個我。落在這樣的境界,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所謂非想,因為沒有可想的對境。可是主觀自我的意識仍然潛藏,自我存續的執著仍然存在,既然有主觀的存在,所以又是非非想。
定在這個境界上,那虛幻的我已經被逼到一個深深的角落,粗的和細的識別作用都不能生起,所以能干擾定境的因緣幾乎沒有,所以可以想見,這個境界的壽命之長,也就是定境之長,也到了極頂,照書上說是八萬大劫。前面提過,一個大劫的長度是
1.4
個
BILLION
年,十四億年是一個大劫,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十四億年的八萬倍。我們前面剛剛羨慕過四禪天人的長壽,可是現在和這個八萬大劫一比,馬上就顯得很寒酸了。儘管長壽,仍然不是永生,壽盡還是要死亡。
無常
他們的死亡是什麼現象呢?不是天人五衰,因為他們連色身都沒有。四空天上的死亡就是他們的定境不能再持續下去了,也就是當初努力修定而來的定力,已然耗盡。從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一路上來就是把識心的分別作用,在不同等級的定力下一一破解掉,但這種破解還都只是在枝葉上下功夫,十二緣起裡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段深層的功用,依然故我,就好像斬草沒有除根,春風吹又生。這種看來恆常的定境,其實還是「行、識」的一種現起,在行識的無常上,依舊是不停地變化著,那麼當變化到某種臨界點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定力耗盡的時候,也就是天人死亡的候。就好像我們同學打坐,開始十分鐘、十五分鐘還蠻好的,蠻得意的,三十分鐘以後就定不住了,腳麻腿酸都出來了,很不舒服,很懊惱。在四空天人定要壞的時候,不是腿麻,是要起雜念,而對他們已經經歷了這麼深的定的人,這一動就不只是懊惱,而是很大的苦惱。另外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到了有情世間的頂尖,再隨業轉生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再高昇,只有重入下流,他們在死亡前有時會見到將要投生的下界狀況,正是從前恐懼的地方,當初千方百計修煉逃了出來,又要再回頭,這種苦更是難以消受。
這四個空天,由於已經沒有任何色法,不只沒有外境,連身體也沒有,所以統稱為「無色界」。
「三界」皆苦
對天界的解脫說到這裡可以告一段落,從欲天到禪天,禪天到空天,這麼一個有次序的分列,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正是充分地刻劃出人類在理性的自我提昇上,所從事的各種努力和可能成就。但是這一切高低的境界,都仍然只是無常世間的一個部份,都有退步的必然性,所以這一切提昇,雖然可以造成某種成就,在究境的立場而言,也只是苦海中徒然的掙扎而已。
欲界天加上下面的五道,合在一起叫做
「欲界」,因為這些眾生都沒有離開飲食男女之欲。欲界加上天界裡的色界和無色界,就是佛學裡所說的「三界」。所以三界也就概括了一個大千世界。
在我們以前談苦的時候,只談人間的苦。我們談到了三苦,所謂苦苦、壞苦和行苦。當時我們只就人間來談,現在知道了三界,可以進一步比較一下三界裡三苦的情況。在欲界來講,是苦苦比較明顯。苦苦是你心身確實感受到苦味的一種苦,你會真的感覺到不舒服或者痛苦,這種苦在欲界當然非常明顯,所以我們人、畜牲等等都有苦苦。欲界天人苦苦雖然很少,而五衰現起的時候還是十分刻骨銘心。在色界裏,眾生浸潤在喜樂中,或像四禪的清淨怡然,他們的苦苦已經幾乎沒有,如果還要嘆苦的話,就要談「壞苦」。也就是說,雖然有一個愉快的身心,可是這身心本身隱示著無常性,喜樂仍然是會壞滅的。到了無色界己經放下喜樂,所以沒有喜樂可壞,這時候相應的苦,就是緊貼著無常核心的「行苦」,再深的定力也不能留住任何一個剎那,對無常的反抗,一開始就注定失敗了,這是徹底的無奈之苦。
大千世界和星雲
這樣我們大致介紹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裏面的組織和它裏面的有情眾生。這個大千世界有多大呢?大家想,一千個小世界就是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就是中千世界,再乘一千就是大千世界,那麼一個大千世界是多少個小世界呢?一千的三次方,也就是一個
Billion
,即一個大千世界含有十億個小世界在裏邊。一個小世界裡邊有四個大洲,八個中洲,數百小洲,如此我們再把小世界的總數乘上洲的數目話,差不多是幾百個
Billion
的洲。而根據我們的詮釋,一個洲就是一個星球,那麼就是幾百個
Billion
的星球。很巧的是,現代對一個星雲裡星球數目的估計也是幾百個
Billion
,位數一樣。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還是讓我們很興奮。當我們把一個洲看成一個星球,把一個小世界看成一個太陽系的話,這樣來講,一個大千世界剛好就是一個星雲。從現代物理上,我們知道星雲等於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結構,虛空有很多很多的星雲,而佛家也這樣講,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星雲大不大呢?我們地球所屬的星雲,直徑是十萬光年,大家知道光速一秒鐘可以繞地球七周半,所以光走一年,我己經不知道這距離的數字是多少了,而這星雲的直徑是十萬光年,所以大得不得了,不能夠思議。而無量的大千世界更不可思議。
三界順著小世界,小千、中千、大千這樣一層層向外展佈,這個結構也有它的物理意義。三界是從情欲昇華到知性,而情愈重的人,心也是重的,心理上的重,在物理上就表現出身體的粗重,情執愈輕的,感應的身體也愈細愈輕,到了空天,甚至沒有形質。而物理上愈輕的東西也就是受到星球的萬有引力最小,所以也愈往外圍跑,三界這樣展佈很符合物理的原則。不僅如此,當我們把一個星雲看成一個大千世界,而由於星雲與星雲之間的距離更大,所以在星雲的外圍,相對的來講,可以說是引力最小的區域,所以也必須把第四禪天和四空天安置在這裡,這樣子佛學裡對三界的定位才能吻合物理上的定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旁證,我們一開始時對佛學裡「世界」的看法或許是比較正確的。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