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生死輪迴與多重世間 (三)

□楊崑生

  (續前期)

前面談過小世界的結構和小世界裏的眾生。眾生裏除了我們人和我們見到的畜牲外,還有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這五道一般講來是煩惱比較重的。在六道裏最後要談的是天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因為這個道本身的結構,就表現出一種解脫的方向。我們雖然一方面是在看天界的物理結構,另一方面也同時對應到在煩惱的層層解脫上,會經歷怎樣的變化過程與步驟。

天道

六欲天

在我們這個小世界裏牽涉到的天道部份,即所謂的六欲天。六欲天是包含六個層次的天界。以前無論我們信傳統的宗教或其他外來的宗教,認為只要升天就一了百了了,可是從佛學的眼光來看,就還要問一問是升到那一層天了?如果天代表一種解脫,那麼解脫就應該還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不管世界是否果真如此複雜,或者只是印度人的想像力豐富,但這種說法本身,的確有很大的啟發性。這六層天還只是屬於小世界的部份,整個講起來更多,有二十八層天。這六個天與我們下界的五道比較靠近,所以習氣各方面也比較近,在欲望上來說,也是所有天界裏欲望最重的。前面提過一個小世界裡有一個須彌山,天界的位置從須彌山的山腰開始,層層向上。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住的叫四天王天,在山頂上住的叫忉利天,再往上去,即是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還有飲食男女之欲,所以叫作六欲天。因為在老式的地理結構上,認為須彌山還是屬於地,所以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叫做地居,還需要依地而居,再往上的四個天,就不靠地了,所以叫空居。

四天王,就是一般大家去廟裏,常會看到四天王,特別是古廟,一定都會供奉四大天王的像。四天王天跟我們是最靠近的一層天,所以這個天界裏的眾生,跟我們的關係就比較密切。據說他們可以使喚我們這個世界的鬼神,鬼神道比較高級一點的,就可以替四天王天的人當差,所以他們可以統管這些。

「四天王天」的上一層天叫「忉利天」,即一般講的「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個天界是平面的分佈,而非垂直分佈,也就是說這層天有三十三個不同的地區,居於中間的天叫帝釋天,是三十三天的中心,因為這個天的天主叫釋提桓因,也稱作帝釋,所以這個區域的天就叫帝釋天。在佛經裡,常可看到帝釋來給佛護法的故事,所以他也是信佛的。一般我們講的天主,可能是講帝釋天,他的權力比較大一點,像西遊記裏的玉皇大帝,就是帝釋。

再上去一層是 「夜摩天」,或叫「須夜摩天」,意思是善時,據說是時時都能感覺快樂。在談修羅道的時候,曾提過修羅和天人間的戰爭,那是忉利天的天人,夜摩天的天人就沒有這個干擾,所以快樂似乎可以不間斷。自夜摩天以上的天界都是空居,也就是不須要一個很堅固的地性的東西來做基礎。

更上一層叫 「兜率陀天」或簡稱「兜率天」。意義是知足或喜足,也就是對五欲的快樂能樂於知足。五欲的樂境到了這層天大概是相當充分了。另外兜率天裡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叫兜率內院,裡面住的都是些菩薩或有願力的修行人,特別是所謂的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就是即將下生人間來成佛的大菩薩,是後補佛位的,所以叫補處。所以內院好像是他們的一個休息站一樣,在那邊把一切準備妥當了以後,就可以到我們世間化生,來做他度生的事業。過去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以前,也是住在這裡。現在誰在那邊當家呢?就是很有名的彌勒菩薩。大家想到的彌勒菩薩,可能就是藝品店裏面的大肚菩薩,其實彌勒菩薩不一定是大肚子的樣子,這是跟我們中國的一些傳說有關係,就是彌勒菩薩曾經應化成布袋和尚之類的故事,而把它應化的樣子當成塑像來禮拜。彌勒菩薩很有智慧,如果大家聽過,佛學裏有一套比較繁瑣的哲學,叫唯識學,這唯識學就是以彌勒菩薩為宗師。所以換句話說,他不是天天在那裏笑哈哈的,他講起哲學來也是呱呱叫的。彌勒就是接著釋迦牟尼之後,下一個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現成佛的補處菩薩。在唱讚禮佛的時候,說「當來下生彌勒佛」,就是指這位彌勒菩薩。照講他現在還不是佛,他只是一位到了最高果位的菩薩。

內院的區域佔了這個天的大部份,剩下的叫外院才是一般天人的居所。內院的菩薩們當然能樂於知足,而外院的天人們或許也因為受到佛法就近的薰染而也都能知足,這是另一種對「喜足」的解釋。

再上一層天界叫 「化樂天」。化樂的意思,就是說可以自己變化出境界譬如園林,來娛樂他自己,他想要什麼東西,就把它變化出來。換句話說,在這個化樂天以下,還不是能夠真正隨心所欲的變化,他們還是要依靠一些果報的境界,譬如要藉如意樹之類的公共設施來化現一些想要的東西。化樂天所以又高級了一點,也就是受到客觀外境的限制更少。這是由於過去生中布施得很清淨,對外境的沾染少,不喜求人,而自己自足,所以就感應到化樂的果報。

再上去就到了六欲天的最上一層,叫 「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人更絕了,他自己連變化的力氣都不用,只要別人化的東西,也就是下界的天人若是變化什麼東西出來,他就可以去享受,他可以隨想隨現,自在地利用別人的這些成果,所以叫他化自在天。這就是說,他們的境界又更細了一眼點,甚至別人化現的東西也可以在他們的六根中顯現出來。

這層天的天人有些典籍上說是天魔,有些說其實魔天是更高一點,或是其中的一部份,但並不等於第六天。我比較傾向後一種看法。魔這個字有時候容易誤解。在佛學裏講魔,不一定是一個面目猙獰的生物,魔可以有很多種,多半時候指的是我們自己內心起來的一些障礙。嚴格的講,魔其實早期的翻譯是「磨」,一般的意思就是說任何對我們修道上,可以產生障礙的東西。當然生物類或有情類中擾人的魔道還是很多,而這類魔中就要數天魔的境界最高了。因為境界高,如果他們心裏邊有了不良的企圖的話,則做壞事的力量也很大。這就是我們看佛成道的故事裏,在菩提樹下,快要成道時,有很多魔來擾亂,這個魔就是天魔。能生到「他化自在」這麼高的天上,在過去世裡積累的善行應該不少,何以會有魔天的出現呢?我想,如果行善時不能化掉我見,又缺少禪定的功夫,等到極度自在時,我見就不自覺地又膨漲了。如果在取他所化這一點上不知節制的話,就入了魔的境界,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心魔。

在享受的境界上,從四天王天以上,都是非常好的。經上有很多形容,的確是很美麗的地方,它除了境界上一切景物的美麗以外,這裡的眾生,不管男的女的都長得很端嚴或者很美麗,除了形象以外,他們自然會有莊飾品,比如頭上的花鬘,各種寶物的瓔珞。身上的天衣是不用剪裁的,因為不用剪裁,所以天衣沒有縫,這就是俗話講的天衣無縫,它是自然化生出來的,所以不會有縫。食物方面大概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各種美味想到就可以得到。這就是說一切的食衣住行各方面,這些基本的生活不但解決了,而且解決得很好,所以他們應該很快樂,而且多出的時間,就可以花在遊樂上面。

天人不但有很多時間享樂,天上的自然界又提供了太多的方便,除了宮殿的莊嚴外,在遊樂上都表現在多種美妙的園林、河流和水池上。它們殊勝的地方在於裡邊的事事物物都似乎善體人意,能自動提供美妙的六塵,花會見人而開,風送香氣,葉奏樂音,河水流出美味的飲食,地是柔軟的,池水更可帶來無盡的舒適。不儘如此,像如意樹之類,還可隨人意化現出想要的東西。不滿足於平面的風景,也可乘風翱翔,在空中遊覽。在這種可愛的環境之中,於是天人主要的工作就是歌舞、遊戲了。而由於這種境界的變化豐富,所以五欲之樂永不會厭倦,只會讓人愈來愈放縱,愈來愈貪著,於是大量消耗了過去累積的福報。不過天界有一個特徵,大家儘管享受,可是彼此並不嫉妒,一種說法是因過去的善業,但我看來也是因為大家所擁有的都已經太多了。

雖然只是這樣簡略的描述,這種世界的美妙和快樂,對我們世人來看已經難以想像,而一層高過一層的天界,他們的享受也是一層高過一層,一層比一層更豐富,更細膩,更多彩多姿,簡直已不是我們用快樂能形容了。難怪很多宗教以天界為歸趣,不看到這些描述還不太以為然,看過之後的確會有醉人的感覺。佛教的天界還特別誘惑,因為它不只提供一個天,而是好幾重。

六欲天都還是有男女之欲的,只不過行為的方式愈往上愈輕描淡寫了。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還有交合,夜摩天只是擁抱一下,到了兜率天是牽牽手就可以了,到了化樂天是以笑為之,在他化自在天則是相視即可,連笑都不必。這表示愈往上的天人,身體構造愈細愈清,所以相應行欲的方式也就愈清雅,但欲望的滿足還是一樣的。

天人的出生,一律是化生的,天人的壽命當然也長。在四天王天的算法,他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平均壽命五百歲,算一算等於我們人間的九百萬年。然後往上一路加上去,每高一層天升一級,每升一級不是加幾歲而是成倍的加上去,所以你這樣算下去,到了他化自在天的時候,壽命是相當於人間的二億八千八百萬年。這對我們這些年未及五十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的人來說,幾乎就要是永恆了。所以又快樂,又永恆,那不正是絕大多數宗教所想望的歸宿嗎?當然我們不敢說別的宗教講的天,就是我們講的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體系,但就佛學本身來說,如果佛教不夠理性的話,也是可以到此為止,把六欲天當作一個宗教的理想,把它當成一個解脫的境界,也是可以順理成章的。

但是佛學用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看,「永恆」是否代表某種解脫還是很大的問題,何況天界的美滿畢竟還是有限的,層層天的等級也表示那些快樂也都未臻圓滿。而不管壽命多長,死亡總是要來到,就是說這一切善業果報的力量開始減弱,他所享受的這些好的東西就開始要變壞,這相當於人世間的老病,人世間的老病還可以拖一拖,可以帶病延年,而天人的老病就是即將死亡的前奏。佛學裡對這方面的描述叫「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

一般講這個五衰,有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大略講一下,很有趣味性的。就是說身上戴的首飾環珮發出的聲音本來是很微妙的,可是那聲音現在不喜歡聽了,開始發生厭倦;身上本來有一些光明的,天人自然都帶一些光明,這光明開始變得暗淡了;沐浴本來是很爽快的,現在水滴沾著在身上竟然不下去,這很煩惱;心情開始不那麼活潑,開始有一點呆滯;眼神也慢慢的失掉光彩而眼睛老是跳動。這些就是小五衰,就好像我們人間到了老化的地步,就知道命快要終了了。據說在這時候如果有殊勝的因緣,讓他們修一些個法門或再做一些什麼樣的善事,或許還可以挽回「天命」,但是到了大五衰現起的時候,就不可能挽回了。

大五衰現起是什麼樣的情況呢?第一,身上天衣染上塵埃,他那天衣既然不用製作的,所以染上塵埃,洗也洗不掉,所以髒就是髒,沒有辨法去掉這些塵埃。第二,頭上戴的花鬘,開始枯萎,不新鮮了。第三,這腋下或身體出現流汗,流汗就不清爽,不乾淨。其次,他身上原有的香氣慢慢失掉了,開始散出臭氣來。第五是對他一向坐來舒適的寶座,他也厭煩,就是坐不住了。這樣子就是大五衰。大五衰也不一定說全部都要具足,只要有一兩個現起的時候,他就可能會死亡。

這樣一路講來,不管是小五衰或大五衰,看在我們眼裡,這樣的痛苦算什麼呢?可是你要想像一下,對這麼快樂的天人來講,對他們化生而成那麼細緻的色身來看,相對的講,這苦就非常的重。聽說他們在死的時候,對這些苦的感受,相對於他們活著時候的快樂,比我們對死的苦,就感覺得還要痛苦。不但身受其苦,還因為身相變醜陋了而恥於見到其他的天朋天友,本來相好的伴侶,竟也無情地棄他而去,從來沒有的嫉妒、愛別離苦都集上心來,聽說這種煎熬更甚於猛火。

所以天人到了福報享盡命終之後,還是一樣要回到我們前面談過的中有階段,再隨著業力導引,走向任何其他的道裏。通常從天界報盡,他往生下道的機會非常多,重生天道的機會小,這原因在那裏呢?原因就是說,因為他在天道上面,太多享樂,把已有的福報揮霍得差不多了,於是除非在天道生涯中又累積了許多新的善行,或許就有再生天界的本錢,但是天道人人都過得那麼舒服,所以在天道裏,又做不了什麼利他的善事,就像有些人要刻意做些大善事的時候就要跑到非洲,跑到那些戰火的地方去,跑到泰北去,這樣你才有機會發發善行出來。所以天道裏,積善的機會不多,因此能再往生天道的可能性很低。不能回到天道去,那麼當然就等於要往下道跑,於是對於天道的人來講,這更是一個宿命的不幸。

四禪天

六欲天往上叫做「初禪天」,到了初禪天,就把這個小世界的範圍括盡了,從立體的世界觀來看,就是小世界的外圍,最外圍居住的,就是初禪天的天人。什麼叫做禪天呢?禪天又分成四重,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禪天的禪字,跟我們平常講禪定的禪是有關係的。「禪」字有很多種解釋,普通就叫做「靜慮」。第一個透過靜,靜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的紛亂化掉,變成能夠專一平靜,不管專一在什麼上面,這樣子就形成一種靜,而在靜的時候,才能夠做比較好的思慮,靜上起慮,就是靜慮,它一方面有定的層次,一方面在慮,而清晰的思惟即是智慧,所以它也有慧的層次在裏邊。所以講禪,它本身就具有定慧兩重意義在裏面。

欲界六天以下加上其他五道,裡邊的眾生都在欲望中打滾,合起來叫做「欲界」。如果不能捨棄欲望,那麼由粗重欲望所累積的身體,最多升到他化自在天就是極限了。禪天既然還在欲天之上,基本上就一定要放下這些欲望。換句話說在禪天裏,沒有這些飲食男女之慾。怎麼樣才可能沒有飲食男女之慾?他一定要相應到某種禪境上面去,就是說必須要相應到某種定境上去,才能夠真正的把飲食男女之慾放下。初禪,就是第一步。就六欲天而言,你只要過去生積的善行很多,做人做得不錯,都有機會生到某一個六欲天裏去。可是要想生到禪天呢,泛泛的做些好事就沒有希望了,你必須得在過去生裏修過某種禪定。假如禪定的境界相應於初禪,那麼臨終之後,如果能夠保持著這種境界的話,你就有機緣可以往生到初禪天去。如果你的定境已經到了二禪,你就有希望到二禪天去,乃至於到了四禪,你可以直接相應到四禪天去。所以四個禪天,代表了四種不同程度的禪境,一個比一個深。
初禪 ─ 離生喜樂

初禪天的境界如何呢?他們常常感受到喜樂,這種喜樂,術語上叫作「離生喜樂」。離什麼東西呢?就是離開了欲界這些飲食男女的欲樂。本來我們在欲界的眾生,覺得欲樂是好的,正是我們要追求的,但是從禪定的角度來說,稍有禪修經驗的人,會自然的感覺到這些欲樂很粗糙,覺得它並不舒服,並不那麼好,所以心境開始轉變,再加上一些戒律上修持的力量,漸漸對欲界所貪求的這些欲樂,深深的覺得煩厭,而想離開它,不要它。基本上這是一個粗細的轉變過程,如果心很粗的時候,會覺得欲望之樂很好,剛好適合你的心境,可是當你的心變細了之後,就會覺得那粗的東西很煩。就好像我們有時候覺得小孩子很吵,可是小孩子自己不覺得吵,他在那邊又蹦又叫正是他最高興的時候。所以當禪修把我們的心調柔了,變細了,世間的欲望自然不能再來擾亂,不被攪擾的身心面對昏亂的欲境,顯現出另外一種輕安的喜樂,這種輕安的喜樂,比世間的欲樂好得太多了。初禪的天人離掉欲界這些粗的欲望,得到一種清淨的喜樂,所以叫離生喜樂。

初禪天人初離欲境,在定的方面尚未深入,所以心念上還是可以起複雜的思惟作用,在術語上叫「有尋有伺」。尋和伺的差別,是我們在思維的時候,粗的思維叫尋,細的叫伺。初禪天人在生理上,還是像我們人一樣具備了眼耳鼻舌身,雖然具備了這五根,但對於初禪的天人來講,他用不到鼻和舌頭,因為他們不吃東西的,如果饑餓或疲倦了,只要入於定中,就恢復過來了,這叫做「禪悅為食」,所以他不需要我們世間消化飲食這一套作業來維持生命,所以對他來講,鼻跟舌的分別力,也就是所謂鼻識和舌識,因為沒有用的原因,就不需要了。

二禪 ─ 定生喜樂

二禪天的覺受也有喜樂,但這種喜樂和初禪不同。初禪的離生喜樂主要還是相對於欲樂的煩惱上來顯現,這些煩惱是已經不能擾亂他們,但也還沒有完全的忘懷,所以這種樂還有一些掛礙。二禪的境界裡,定境轉深,智慧的光明明顯地煥發出來,種種思惟也澄靜下去,煩惱已完全被定所掩蓋,這時的喜樂,完全是對定境光明的一種覺受,在術語上叫做「定生喜樂」,當然比初禪的離生喜樂要深細了一層,意識的活動上已沒有了尋伺。

二禪天人的生理上,也仍然有色身,但在五根所相應的分別力(識)上,比初禪更進一步,連眼、耳、身三種識別力也都退化了,所以可以說對外境沒有什麼知覺,再加上意識的思惟作用停止,所以照說應當是沒有語言的。但是有些經上仍說可有語言,而表達的方式是以光的形式,但不管表達的方式如何,總要有表達的內涵。二禪天人要表達什麼呢?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喜樂,那麼發出的光如果代表某種訊息,是否即是這種喜樂的一種直接描述呢?若是這樣了解,那麼就有點像我們一般所謂的肢體語言了。另外有一種「借識」的說法,就是說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借下界初禪的識來作識別,可是初禪的識往何處借呢?我想,這種說法或許只是說明,二禪天人是可以稍微離開定境而再興起某些識別作用的意思。

這也牽涉到所謂喜樂的問題。一般講喜樂的分別是心悅為喜,身悅為樂。在這裏相傳的說法就有不同。一種說法就是,這種喜樂到了二禪以上,實際上都是心裏發出來的一種喜樂,因為到了二禪以上,一個人五識都不運作了,沒有身識如何去感覺快樂?但是另一種說法,還是強調喜是心喜,樂是屬於身樂,也就是說,認為定中可以保留身識。如果調和這兩種看法,或許可以這麼說,就是對身識有無的問題作一些調整。所謂沒有身識,只是沒有了細節的觸感,但對整個身體的存在還是有一個整體的覺知,或者至少是在意識裡,還是覺得他有一個身體,所以他還是可以在心裡上感覺他的身體在受樂。我們就先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喜樂的問題。

三禪 ─ 離喜妙樂

三禪天的覺受叫「離喜妙樂」。三禪的定境又細了一層。意識的活動在二禪就已經很單純,但心中仍有喜感,這種喜感原是來自定心的平靜,但喜的本身,就更細的觀點而言,又變成是一種騷動。所以深入了三禪的定境,就連一點喜動也放下了,放下了這幾微的騷動,於是相應的樂感就更高了。換句話說,樂感其實是相應一種自在,在不被攪動的平靜下充分體現了這種自在,而成一種渾融之樂。所以三禪之樂就被描述成世間樂感的極致。這時候意識的活動裡純一樂受,不但周遍全身,還會隨著身覺的慢慢消失覺得擴充出去。

四禪 ─ 捨念清淨

我們許多人修禪定或想生天,主要的動機無非是尋找快樂,現在歷經了六欲天的快樂,提昇到禪天的快樂,禪天上了三禪,終於把這個樂提昇到了極處,然而這個樂畢竟還是空性無常的一個法,當求到的時候,又好像不能長遠地把握。第四禪的境界就說明了這個事實。如果樂是從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上凸顯出來的,那麼當禪境更細的時候,就覺得維持這樣一個差別還是粗糙了一點,所以就進入所謂「捨念清淨」的境界。捨念就是終於放下苦樂的一念,或放下了對樂境的執著。在這麼高的境界上放下了這麼重要根本的一念,似乎再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激動的事情了,也就是入於所謂「清淨」的境界,這樣的「淨」當然比起三禪的「樂」來要更能持久。而長久地綿綿於這樣的滿足之境,豈不也就是世間最大的福氣?

四禪十八天

在生理上四禪天人還是有色身的,只是在這種清淨中,出入息或叫呼吸也都停止下來了。四個禪天都有色身的存在,但並無男女的區別。在初禪還有社會的生活,有政治的組織,二禪以上就各自為政了。每個禪天還可以再分出三個天,這三個天還是在同一個區域裡邊,只是在禪境的深淺上有所不同。

初禪的特徵是 「離欲清淨」,所以三個天的名稱分別叫做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三個天都用了一個「梵」字,梵指的是梵行,也就是離欲的意思。三種境界的高下也就自然形成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梵眾是老百姓,梵輔是公務員,大梵就是國王了。二禪是以定慧的光明勝於初禪,所以三個天就叫少光天、無量光天和極光天,極光天也有叫做光音天,有以光為音聲的意思。三禪的「離喜妙樂」是以樂的微妙純淨勝過前面兩禪,所以其中三天的名稱就叫做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遍淨天也有叫極淨天。四禪的「捨念清淨」一方面因離了苦樂的執著而顯現清明,一方面也形成了最深的福報,所以三個天的名稱就叫做無雲天、福生天和廣果天,也有說成福生天、福愛天和廣果天,則完全是扣在福報的意義上了。廣果天的區域裡有一個境界相當的天叫做無想天,這是相應到無想定的天界。所謂無想定,是有一些非佛教徒(我們叫外道)所修的定。他們以為只要能讓念頭不起,就是解脫,所以修持上就用捨念的方法,制服所有的想念而得定。無想天的天人,不但也一樣捨了苦樂之念,更進一步要壓住所有念頭,而入於意識完全不動的境界,這樣一定也可以定住五百大劫。「劫」是時間的單位,一個大劫相當十四億年,下面會再談到。但畢竟只是壓住心念,而不是經過智慧的覺悟,證到心念的空性,所以五百劫後定力消散又回到有想的世界。

四禪天上除了由果報所現起的這四個天外,還有五個淨居天,這裡是一些修行的聖者所住的地方,所以叫「淨居」。這些聖者是已經有所證悟但還沒有圓滿的修行人,他們雖然沒有把輪迴生死的無明完全勘破,但是已有相當的自主性,可以不必再到欲界裡去投生了。他們的境界和四禪天比較相應,所以就寄居在這裡,只要在這裡加功進修一下就可以成就。所以這五個天也叫做五不還天,它們個別的名稱就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而在境界上也是一個高過一個。

這樣算來,果報的四個禪天,可以分成十三個天,再加上四禪裡的五不還天,總共就有十八個天。這十八個天都在欲界之上,都是離欲的,雖然有些識不運作,但都還有色身的現起,這些色法是一層一層的隨著境界提昇而越來越微細。但即使是初禪,比起欲界以下的色法,都要殊勝多了,所以統稱為「色界」。這個名詞要是給沒學過佛學的人聽到,或許還有許多非非之想呢?

色界眾生的壽命更長了。前面談到欲界天的壽命已經有永恆的感覺,讓人羨慕,但是和色界天人的壽命一比,又何止是小巫大巫之別。他們的壽命不適合用年來計算了,要用劫來算。初禪梵眾天人的壽命是二十小劫,一個大劫是八十個小劫,以後每高一個層次就多一倍,這樣算下去到了廣果天人就是五百大劫。然而還不是最長的,四禪天上面還有四空天。在談四空天以前,我們要回頭來看一下四禪天在器世間裡的地理位置。我們前面講過天有二十八重,現在欲界六天加上色界的十八天就己經二十四重了。他們的分佈是怎樣呢?前面講過。如果把一個須彌山系叫做一個小世界,那麼初禪就是在小世界的外圍。如果把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合起來,這個大範圍叫做一個小千世界。這樣一個小千世界,如果我們還是把它想像成很多星球的集合的話,那麼它就涵蓋一個很巨大的空間,這大空間的外圍,就是二禪天的位置。再把一千個這樣的小千世界合起來,這個範圍叫作中千世界。這中千世界的外圍,就是到三禪天的位置,然後繼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的外圍,就是四禪天的區域。所以大千世界原來是這麼大一個範圍,有時候我們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說,這個大千世界,是經過三個「千」的層次組合起來的,把一千自乘了三次,所以叫「三千」,並不是說三千個大千世界。四禪天已經到了大千世界的邊緣,但還不是最外圍,再外面就是我們接著要講的四空天。

四空天

我們下面來講四空天。四空天是那四個天呢?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空無邊處天

四個禪天除了無想天外,基本上他們的境界都維持了定慧均等。如果修四禪定,在第四禪的時候,倘若在捨念清淨中發出深智慧,而當下斷了我見煩惱,雖然還不到成佛的地步,但也是進入相當解脫的境界。然而如果往定的一方面深入,會覺得色身儘管已經微細殊勝,但是相對於心的觀照清明,又還是粗了一點,仍然顯得累贅,希望再細一點就只有把色身最好拋棄掉或者空掉。當色身空掉,當然對境也不存在了,所以出現空無邊處的境界,意識到的只是一片空蕩,這叫空無邊處定,修這種定的人就可能會生作空無邊處的天人。修這種定也可以用修「遍處觀」的方法,如地遍處、水遍處,也就是用漸進的方法,把地或水觀想到到處都是。那麼修空遍處就可以入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的天人當然不再有色身,而他們的存在就是在這樣一種定境中。他們所意識到的空,並不是我們講「空觀」的空,它是屬於「空間」的空,意識就這樣定著在這麼一個空的對境上。生於此界的天人壽命更長,有兩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

再回到空定上來看,所謂證入空定,就是從一個很紛亂的世間,忽然進到一個空境裏,然而你認識這是一個空,那是因為從過去的差別相或不空,才對照出這個空,如果我們識別的內容就只有這麼一個空,識別久了,失去差別相的對照,這空的相也就不能堅持,也就是不能再凸顯為一種對境。而無邊的空境原本相應無邊的識心,空境既然銷溶,而由於我執的深刻力量,這時候雖然已經沒有外境可以把捉,但至少仍然要堅持住能見、能知的識心,所以無邊的空境就轉成無邊的識心,這就是識無邊處的境界。

無所有處天

識無邊處,似乎是一片能覺的識心,像是一種主觀獨存的境界,但是細一點觀察,沒有對境的識心,這種識心又有什麼內容?這樣的識心又如何被把握呢?如果這樣的識心仍然可以某種形式被把握住,那麼它本身是不是又成了另一個識心的對境?這樣一個角色不明,若心、若境的「對境」當然是很虛幻的。如果進一步連這個無邊的識心也落空了,可是不要忘了,無明的我執還是堅持著,只是這個我所能知覺的,到目前只剩下一種空無,這個空無是連空也沒有的無,這就是無所有處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到了這個地步應該差不多到底了吧。可是這個「無所有」如果能夠被把持住,能夠被無所有處的天人定著下來,那麼必然仍是某種識心的對境,或者從我執的見地來說,是某個「微細我」的微細對境。這個「無」的對境仍然是從前面「無邊識心」的銷溶上顯現出來的,所以更進一步當這個「無」也不能建立的時候,我們的心識才被逼到極處,或是說那個「無明的幻我」被逼到極處 ─
一方面仍然放不下這個我,一方面又沒有任何對境來顯映這個我。落在這樣的境界,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所謂非想,因為沒有可想的對境。可是主觀自我的意識仍然潛藏,自我存續的執著仍然存在,既然有主觀的存在,所以又是非非想。

定在這個境界上,那虛幻的我已經被逼到一個深深的角落,粗的和細的識別作用都不能生起,所以能干擾定境的因緣幾乎沒有,所以可以想見,這個境界的壽命之長,也就是定境之長,也到了極頂,照書上說是八萬大劫。前面提過,一個大劫的長度是1.4個BILLION
年,十四億年是一個大劫,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十四億年的八萬倍。我們前面剛剛羨慕過四禪天人的長壽,可是現在和這個八萬大劫一比,馬上就顯得很寒酸了。儘管長壽,仍然不是永生,壽盡還是要死亡。

無常

他們的死亡是什麼現象呢?不是天人五衰,因為他們連色身都沒有。四空天上的死亡就是他們的定境不能再持續下去了,也就是當初努力修定而來的定力,已然耗盡。從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一路上來就是把識心的分別作用,在不同等級的定力下一一破解掉,但這種破解還都只是在枝葉上下功夫,十二緣起裡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段深層的功用,依然故我,就好像斬草沒有除根,春風吹又生。這種看來恆常的定境,其實還是「行、識」的一種現起,在行識的無常上,依舊是不停地變化著,那麼當變化到某種臨界點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定力耗盡的時候,也就是天人死亡的候。就好像我們同學打坐,開始十分鐘、十五分鐘還蠻好的,蠻得意的,三十分鐘以後就定不住了,腳麻腿酸都出來了,很不舒服,很懊惱。在四空天人定要壞的時候,不是腿麻,是要起雜念,而對他們已經經歷了這麼深的定的人,這一動就不只是懊惱,而是很大的苦惱。另外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到了有情世間的頂尖,再隨業轉生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再高昇,只有重入下流,他們在死亡前有時會見到將要投生的下界狀況,正是從前恐懼的地方,當初千方百計修煉逃了出來,又要再回頭,這種苦更是難以消受。

這四個空天,由於已經沒有任何色法,不只沒有外境,連身體也沒有,所以統稱為「無色界」。

「三界」皆苦

對天界的解脫說到這裡可以告一段落,從欲天到禪天,禪天到空天,這麼一個有次序的分列,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正是充分地刻劃出人類在理性的自我提昇上,所從事的各種努力和可能成就。但是這一切高低的境界,都仍然只是無常世間的一個部份,都有退步的必然性,所以這一切提昇,雖然可以造成某種成就,在究境的立場而言,也只是苦海中徒然的掙扎而已。

欲界天加上下面的五道,合在一起叫做
「欲界」,因為這些眾生都沒有離開飲食男女之欲。欲界加上天界裡的色界和無色界,就是佛學裡所說的「三界」。所以三界也就概括了一個大千世界。

在我們以前談苦的時候,只談人間的苦。我們談到了三苦,所謂苦苦、壞苦和行苦。當時我們只就人間來談,現在知道了三界,可以進一步比較一下三界裡三苦的情況。在欲界來講,是苦苦比較明顯。苦苦是你心身確實感受到苦味的一種苦,你會真的感覺到不舒服或者痛苦,這種苦在欲界當然非常明顯,所以我們人、畜牲等等都有苦苦。欲界天人苦苦雖然很少,而五衰現起的時候還是十分刻骨銘心。在色界裏,眾生浸潤在喜樂中,或像四禪的清淨怡然,他們的苦苦已經幾乎沒有,如果還要嘆苦的話,就要談「壞苦」。也就是說,雖然有一個愉快的身心,可是這身心本身隱示著無常性,喜樂仍然是會壞滅的。到了無色界己經放下喜樂,所以沒有喜樂可壞,這時候相應的苦,就是緊貼著無常核心的「行苦」,再深的定力也不能留住任何一個剎那,對無常的反抗,一開始就注定失敗了,這是徹底的無奈之苦。

大千世界和星雲

這樣我們大致介紹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裏面的組織和它裏面的有情眾生。這個大千世界有多大呢?大家想,一千個小世界就是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就是中千世界,再乘一千就是大千世界,那麼一個大千世界是多少個小世界呢?一千的三次方,也就是一個 Billion,即一個大千世界含有十億個小世界在裏邊。一個小世界裡邊有四個大洲,八個中洲,數百小洲,如此我們再把小世界的總數乘上洲的數目話,差不多是幾百個 Billion 的洲。而根據我們的詮釋,一個洲就是一個星球,那麼就是幾百個 Billion 的星球。很巧的是,現代對一個星雲裡星球數目的估計也是幾百個Billion
,位數一樣。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還是讓我們很興奮。當我們把一個洲看成一個星球,把一個小世界看成一個太陽系的話,這樣來講,一個大千世界剛好就是一個星雲。從現代物理上,我們知道星雲等於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結構,虛空有很多很多的星雲,而佛家也這樣講,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星雲大不大呢?我們地球所屬的星雲,直徑是十萬光年,大家知道光速一秒鐘可以繞地球七周半,所以光走一年,我己經不知道這距離的數字是多少了,而這星雲的直徑是十萬光年,所以大得不得了,不能夠思議。而無量的大千世界更不可思議。

三界順著小世界,小千、中千、大千這樣一層層向外展佈,這個結構也有它的物理意義。三界是從情欲昇華到知性,而情愈重的人,心也是重的,心理上的重,在物理上就表現出身體的粗重,情執愈輕的,感應的身體也愈細愈輕,到了空天,甚至沒有形質。而物理上愈輕的東西也就是受到星球的萬有引力最小,所以也愈往外圍跑,三界這樣展佈很符合物理的原則。不僅如此,當我們把一個星雲看成一個大千世界,而由於星雲與星雲之間的距離更大,所以在星雲的外圍,相對的來講,可以說是引力最小的區域,所以也必須把第四禪天和四空天安置在這裡,這樣子佛學裡對三界的定位才能吻合物理上的定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旁證,我們一開始時對佛學裡「世界」的看法或許是比較正確的。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