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生死輪迴與多重世間 (二)

□楊崑生

  (續前期)

在前期(第三期)中,我們大略地談到,生命在死亡的時候所變化的過程。從所謂「死亡中有」裡邊外在的「四大消融」,談到心裡上內在的一些「概念消融」,以及「根本明光」的現起。這樣一段過去之後,差不多我們內息各方面都完全停止了,所以也就是生命真正地到了盡頭。然後接著再說到「法性中有」,以及法性的法爾顯現的過程。如果在這個「法性中有」中,還是沒能得到一種覺悟或證悟的話,這時候,我們再恢復的意識,就會進入所謂的「形成中有」。

形成中有

這個過程也如同前面所說地,會再經過一個死生的過程 ─
所謂死,就是八象的次第現起,而再生的過程,就是八象逆向而走,於是經過所謂的「黑全成就」,經過紅、白,乃至於其它的四個次第,然後又建立起新的四大來。

在「形成中有」的身體,是屬於一種意生身。這個身體的四大,雖然也是覺得很實在,但是因為這是透過意念裏的四大形成的身體,因此這樣形成的身體畢竟不很牢靠,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就是以風力強為其特性。在「形成中有」的過程裏,書上有所謂的「業風」這個說法,意思是說,你過去所造的一些行為,在這個時候發出了一些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在平常有肉身存在的時候,可能並不那麼明顯地感受到,但是在中有的狀況,因為沒有粗糙的肉身,所以整個身體其實跟意念差不多,於是如果意念一興起,一改變,就會直接推動身體的種種改變,力量就顯得非常強烈如被大風吹颳。上次我們說過中陰身非常地敏感,比一般活著的人,有七倍的敏感度,但事實上,七倍也不知道是不是確定的數字,很可能不止於此。總之,你可以想像得到,這麼一種狀態,就好像平常我們心念一動的時候,你可以想到很遠的地方去,或把你的心情作很大幅度的變化,從高興突然到悲哀。在意生身的情況下,他的身體跟意念幾乎是一樣的,所以被業力帶動的情況就非常嚴重。中有情況最難控制的也就是這個:一方面他不穩定,再方面心理的變化很快地又會顯現出一些境界來。在這個時候,因為他不能分辨,這些現象其實是他心裡上現起的一些東西,所以他會一樣地很恐懼或者很高興。

一般形成中有的過程,通常在剛開始現出中陰身的時候,可能覺得還不錯。因為我們的死亡都不會很愉快,都是帶著痛苦的,可是入到中有以後,因為已經變成了意生身,雖然這個身體跟他前面的身體還非常地相似,可是他不會再有那些病中痛苦,那些肉體的痛苦。甚至假如他原來的手腳是殘缺的話,在意生身的狀態中,他的手腳並不殘缺。這如同以前我們討論過的斷肢的例子,好像你的手雖然是斷的,而且接了義肢,但是你有時會覺得義肢某些地方,一樣會有疼痛的感覺出來,雖然那裏根本沒有神經。這就是說,也許在我們意識當中,我們始終還認為那隻手是存在的,所以到了意生身的時候,雖然前世的手已經斷掉了,可是因為他是「意生」,所以那個手很自然地又出現了,並沒有斷掉,這是一個可能的解釋。總之,在這個時候,你剛從一個苦痛中掙扎過來,而苦痛的消失本身就是一種愉快。而且通常一開始中陰身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歷過一個死亡的過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八象過程乃至法性中陰的過程。

雖然那些過程說來很繁複,可是對多數人來講,都是很快地閃現過去,所以並不會留下太多的記憶。可能覺得只是很快的一段時間,或者只是好像昏過去又醒過來一樣,所以並不清楚知道自己的死亡。但是慢慢地中陰身警覺到他跟別人沒有辦法溝通了,所以有愈來愈多的挫折感,他有很多的話要吐,有很多的事情要報告,可是別人對他不理不睬。他生氣、高興也沒有人管他。上次說過的,他的一些東西被人家任意處置掉了,他覺得很不滿意,所以會產生很多不舒服的情緒。一直到最後,他體會到自己真正地死了,好像踏沙無痕 (在沙上,走過卻沒有腳印) ,或者照鏡無影 (到鏡子邊去照像,卻照不出一個像來)
,這才醒悟到自己大概已是死人了。雖然從另一方面來看,一個人能覺得自己死掉了,表示他其實應該還活著,可是人有時候不見得那麼清明,總還是覺得悲哀。即使他了解自己還是活著,但至少已經跟這個世界隔絕開了,不能再跟他熟悉的人一起生活了。

從這以後,中陰身一般說來每經過七天有一次生死,這個七天之數是不是絕對的,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七」這個數字,好像永遠是個很神秘的數字,在基督教裏,世界也是七天造出來的。中陰身七天一次生死,但這個死亡會重覆他原先死亡的狀況。換句話說,如果原來是好死的話,那麼重覆一次不會太辛苦,如果前面死得非常辛苦,那麼這七天重覆一次的生死,就非常可觀,更何況這時候,他的感覺敏銳度是七倍於前生,所以更為痛苦。同樣地,在這每一個生死的過程裏,一樣會經過剛剛我們講的順生八象和逆生八象,仍然是一個很規規矩矩的死生過程。這樣的七天一生死,一般來說要重覆七次。但各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不需要等到四十九天,或七次的生死,就可能再轉生到別的生命境界,或者叫「投胎」了;有些可能過了四十九天,還在飄飄蕩蕩,所以四十九天也是一個大約的情況。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中陰身漸漸走向入胎的情況。

入胎與再生

我們剛剛講過,中陰身受到業力的影嚮,會現起很多通常是恐怖的景象。由於他本身有一種不安,所以他很容易感受到恐怖。這裏面一個最大的趨動力,是他覺得這個身體不太能自主,會被這個「業風」吹來吹去,飄飄蕩蕩地不穩定。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反過頭來,很希望能夠依附到一種比較有實體的東西上去,或者說希望有個比較穩重的身體,才不致於飄飄蕩蕩地,很不舒服。這應是投胎再生的內在動力。

在「法性中陰」的時候,我們說過,你會看見所謂的五方佛這些形象,以及五方佛本身所顯現出來的那些強光。五方佛所顯現的光色各不一樣,這五種光,我們就不去談,可是需要講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在中陰的境界裏,還會出現另外一些光,這些光與五方佛之光相比,較為暗淡。這些暗淡的光,代表著六個不同的生命境界之光,所謂「六道」的一種顯現。如果你的習性上,或你過去所造的業因上,使得你跟那一種光比較投緣,對那種光產生舒服的感覺或者產生一點執著的話,這時候就很容易相應到那一道,慢慢地你的中陰就趨向那一道去發展了。根據書上說,這六道所相應的光分別如下:相應於地獄道的,是一種煙狀,灰暗的光。黃色的光相應到鬼道,綠色的光相應到畜生道,藍色的光相應到人道,紅色的光相應到修羅道,白色的光相應到天道。這六道的狀況後面會談到。這些光,像黃、綠、藍、紅、乃至於白等顏色,跟五方佛所放的光都是一樣的,都有這些顏色;所不同的是,五方佛放出的光都非常強烈、刺眼,而六道放出之光就比較柔和,如咖啡店裡燈光的味道。所以如果我們平常喜歡這種柔和的光線的話,要注意一下,就不要太執著了。

從這開始,我們就跟六道發生一些關係了,愈往下走,就和將要投生的那一道的緣份愈來愈多,同時身體上的變化,在每一次死生之後,也就慢慢地愈來愈近於那一道去了。在我看到的資料裏,對怎麼樣進入某一道的方式,說法都有一些不同。一般來講,像入到下三界(鬼、畜生、地獄)的道裏去,很可能都是看到驚險的情景,譬如看到一個懸崖,被人家推下去;或者是外面風暴很緊,很冷,被逼到一個小山洞裏,或一個屋子裏面去,這些就都入到不好的道裡面去了。假如是入到天道或人道時,好像會看到宮殿,或是比較好的房子。

一般的說法,是就人這一道來說,在愈來愈靠近入胎的時候,就會看到有緣的父母,看到他們在行房,因為我們過去的習氣,就會產生貪著,會受到他們的吸引,當然主要還是我們跟這父母有緣。兩者之中,如果對父親比較貪愛,則將來會成為女生,如果對母親貪愛多就成男生。甚至在入胎後的位置也有差異,男的貼於母體右側,而面向母親之背,女的則反之。但是否一定會有這個過程呢?畢竟這個世界太複雜了,傳說之間,也難免有失真的地方。所以這些說法,都只能做個參考。

譬如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據說是很實在的,也許在座也有人聽過。以前台灣有位老法師叫作南亭法師,他人已經過去了。他有一個在家弟子,是男的、沒有結婚。他常常來參加法會,可是總是把左手用紗布包起來,沒有人知道為甚麼。一個人日子過得很辛苦,因為一隻手不方便,家裏總是亂七八糟的。後來他終於把他的祕密,告訴了南亭法師。在這居士過世以後,南亭法師就把這個故事講了出來。

原來這個人竟記得他前生的事情。他的狀況是這樣,他前生是一個老學究,可能學問不怎麼通達,死了以後,他覺得他的境界就是這樣,飄飄蕩蕩地,很冷很冷,因為冷,就想找個地方去避風擋寒。結果他終於看到一個茅草房子,就趕快鑽了進去,一鑽進去,沒看見人倒看見牆壁上掛了一件毛大衣。他一看到大衣,太好了,當然不作第二想,反正也沒有人在,就趕快披到身上,再往牆腳一蹲一縮,十分舒服。這一舒服,人大概就睡著了,或者是沒有意識了。等醒來之後,不得了,他竟然和一胎小豬混在一起,旁邊都是小豬,自己也成了條小豬。很特殊的是,他的意識竟然還維持了過去的清醒,所以馬上覺得不對。或許由於過去唸的一些書,聽過一些輪迴的故事,或許也積了一些善根,他就很有毅力,對自己說,這不行,不能作豬,將來免不了一刀,與其長大再挨一刀,不如現在自己了斷。

他於是就撐著不吃東西,不吃東西後,就活活把自己這隻小豬給餓死了。餓死掉後,他又恍恍惚惚進入到中陰狀態,又開始飄飄蕩蕩,結果前面的故事又幾乎重演。他也是一樣進到一個房子裏去避寒,然後又是看到一件毛大衣,而且還是有同樣的衝動,要去拿那件大衣。正在這時候忽然警覺,不對,上次的經驗突然想起來了,這個大衣不能穿!可是太遲了,手已抓到大衣了,就這麼一抓,他又昏過去了。等他再醒來時候,倒是沒有變成小豬,可是抓衣服的那隻手卻長成了豬蹄,所以他的那隻手一輩子都只好用紗布包起來。

由於這個因緣,他這一生就相信佛,然而生活卻只能過得很邋遢,換句話說,他逃掉了豬這一劫,可是作人作得很悲慘。不過算起來是合算的,只是一念的清醒,畢竟保住了寶貴的人身,這一點的偏差,對往後多生的境遇帶來的影響,實在難以數計。何況他這輩子,皈依了,學佛了,下輩子會更好,決不會再落到豬道裏去。

這故事,不只是南亭法師講,我還從不同的消息來源上,看到同一則故事,是這位居士的一個同修所記述的,所以真實性相當高。

類似這些例子,讓我們了解,並不是在投生之前,都會看到有緣的父母,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情況。不論入胎的過程如何曲折,入胎以後,貪著的收獲就是重新把握了一些物質的生命,也就是由父系的精子和母系的卵子所構成的受精卵了。

總之入胎就是一個新的肉體生命的形成,而形成的過程也大致上是依著死亡分解的過程逆向而行。死亡是順著地水火風的次第來解散,所以肉體生命的形成,也是藉風力為始而開展的。當中陰身的心識,靠上了所謂的受精卵,中陰身就步入了死亡,白顯、紅增乃至黑全成就、根本明光一一現起。明光現起時,心識(最細心和氣)也就結合了新的肉體,接著逆行的黑全成就出現時,也就是新生命的肇始了。心識所進入的地方,日後即成為心輪的所在。這裡有四種成份,除了最細風、最細心外;就是精子和卵子的精華了。從這樣的描述裡,我們很容易推想到,這個位置或著就是受精卵的細胞核。當心識進一步變化,紅空增上,白空顯象依次現起的時候,也就是微細的分別識又恢復了活動。在生理上說,就是中脈和左右脈的形成。因為一個分別識能起作用,或說顯現,必須要有一個心裡的空間和它相應才有可能,而這個空間就是要靠內在的風力(心裡的四大)作用才能開張出來,這個基本的空間,在我看來即是這中左右的三脈。所以隨著入胎而即刻形成這三脈作為生命的開張,是有所必然的。初始的三脈只是環繞著心識,隨著風力的增盛,進而把中脈向上、下兩邊伸張,而於是把此時的肉體就拉成了一個小魚形。前面所說的精子和卵子的精華,也叫做白明點和紅明點。隨
著中脈的伸張,一部份白明點上昇到頭部,而一部份紅明點下降到下部,以後成為臍輪的地方。這樣的分列可以看成一邊是智性或說理性的揮發,一邊則是感性的固著。三脈之外也更分出許多支脈,而內在四大氣的鼓動,就透過這些支脈形成粗的四大氣,再進一步就發育了色法的四大。這些發育的過程在佛經中也有相當多的描述,大致和我們今人的了解差不多。

中陰救度

這樣瞭解的死亡過程有幾個特殊點。第一、在這個過程裏,經過「根本明光」或「法性中有」,也就是會經過一個所有的概念都消散了的狀況,而這個狀況,根據我們空性的哲學來看,也是最接近實相的一個狀況。換句話說,在死亡的過程中,我們都觸及實相,雖然那是一個很短的剎那。我們能不能把握住這很短的時間,藉這個機會得到覺悟呢?換句話說,死亡不但不是終結,反而帶來極大的希望。第二、因為中陰是一種意生身,他的一切感覺,各方面思維都非常敏銳。我們想要思維一個東西,剛剛說過要動心力,心力要靠我們身上的氣來運載,假如生理狀況不好,氣動得不順暢,思考上就不會順暢。所以,一個人健不健康,跟他的學問各方面做得好不好都有絕對的關係。那麼在意生身的狀況呢,因為他沒有一個物質身體的限制,所以心念要動的話,他不需要經過物質的媒介,所以可以轉動得非常快。如果用中陰身來學習一些道理的話,那麼會學得比生前還要快。因為死亡有這兩個特徵,在藏傳佛教的系統裏,就形成了一種特殊法門,也就是我上次介紹的「中陰身得聞救度密法」或者叫「中陰救度密法」。

假如我們在活的一生中,沒有能夠達到開悟的要求,那麼是不是能利用中陰的階段來完成我們的遺志?這一套方法就是根據這個理念組織、整理而成。這個救度法門,分成好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希望你在「根本明光」現起時就能夠開悟,這時候不行,至少希望你在「法性中陰」的時候開悟,如果這兩個階段都過去了,開悟的機會就不大了,因為你已經恢復了我們平常所有的這些貪、嗔、癡的念頭。如果不幸你錯過了前面兩個階段,而不能開悟,那麼到第三階段,形成中陰的時候,還是要設計一些方法來幫助你。怎麼樣幫助呢,就是給你一些導引,讓你在中陰的幻境裏面不要產生恐懼,不要害怕,甚至還能提起過去學佛的一些正念、佛理,想起學過的咒語、唸過的佛號。如果你修過淨土法門,在這時候能持佛號,縱然不能開悟,卻還有往生的可能。我們還沒有談過淨土法門,以後會再解釋。總之在這時候,還是可以利用中陰身的敏銳感,教會你很多東西。假如在這個過程裡仍然沒有幫上忙,那麼就漸漸步向了入胎的過程。於是只好再退一步,希望再告訴你,怎麼能夠盡量不要入胎,因為一入胎後,不管是入到好胎或不好的胎,要重新作人都很辛苦,所以能夠不入最好。假如這時候你腦筋已經清楚了,仍可延長中陰有利的狀態,把握住它,在這時候努力學,還是有希望成就。如果仍舊把握不住,非入胎不可了,那麼還有最後一招,教你怎麼選擇胎門,不好的地方不要去,這樣至少你會投一個好一點的胎。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仁至義盡,如果都不成功,也只有放棄了。這套法門,在我們中原傳的佛教裏沒有,因為我們中原佛教裏面,對死亡過程,並沒有這樣一個詳細的解說。

關於保持中陰狀態而不入胎,我有一個故事可以告訴大家。有一本可能諸位現在看不到的老本子,叫「宗門講錄」,是一位民國三、四十年代的禪師所著,名字叫做惠光禪師。書上講了一個故事,當時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那時候對中陰身還了解不多。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天禪師在打坐的時候,忽然間一陣風,從窗戶進來一個僧人,向他頂禮。禪師問他的名字,說叫「明松」。禪師和他對答了幾句話後就問他,「你為什麼從窗戶進來?為什麼不從牆壁進來?」,他說「好,」就出去,再進來。禪師藉著他再出再進的動作乘機給了他一些指點。這位禪師呢,我想一定有某種程度的開悟,在他的導引下,結果這個僧人好像有所領悟,也許是開悟吧,我們不能推斷,至少他覺得有很大的啟發,所以他就再度向禪師頂禮,謝謝禪師給他的教導,並且把他的故事告訴禪師。他說,「我是明朝的一個和尚,一直依附著一棵松樹到現在,過去修行的也還不錯」。明朝到民國,這中間已經過三、四百年,想來是因為他有修行,所以能把握住自己的中陰狀態,而可以不去入胎,就這麼靠著一棵松樹,混過了兩、三百年。他為什麼需要依附一棵松樹呢?道理就是,他保留了這個中陰的狀態,但還是一個意生身,所以他要依靠一個東西,才能夠比較穩定一點,不會被風颳來颳去。他自己取名「明松」,表明他是明朝的僧人,又依靠著一棵松樹。想不到三百年後,碰見老禪師而開悟了。這位禪師也是有道的和尚,不會輕易編造故事。後來我讀到密宗的救度法時,就把這個故事連想起來,表示說,是有可能維持中陰階段到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這樣下去,的確也有可能因為獲得其它的機緣而開悟。假如那個明僧去投胎的話,三百年他又轉了好幾世,非轉得頭昏腦脹不可。轉多了總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在裡面。

投生的情況不止是胎生一種,依佛學說可以有四種,叫「胎、卵、濕、化」,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胎生我們都了解,在母體裡成胎以後再出來。卵生是沒有在母體中成胎,以一個卵的形狀離開母體後再孵化出來。「濕生」和「化生」對我們來講,比較陌生一點。「化生」就是說完全沒有「入胎、出胎」這麼一個過程,它是用變化的方式現起。一般來講,入到地獄道或天道,一律是用化生方式,中間不經父母的過程,等於一個變化就顯現出來。這個理解起來似乎比較困難,好像變魔術一樣,可是如果你同意中陰身也是這樣一種化現而起的意生身,就不難想像這種變化也不是那麼不可能。「濕生」呢,傳統的解釋是:你看下雨下完了後地下留了一灘水,不久裏面就有好多小蟲子生出來,我們就說小蟲是濕氣化出來的。這種講法,在我們現代人聽起來,覺得好像有點不太對勁,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小蟲子也不是無中生有,他也是老蟲子生了蛋以後,藉著這個濕氣慢慢孕育出來的。後來看了印順法師的書,覺得他對「濕生」的解釋很有創見。他說「濕生」和「卵生」其實都是一種卵生,都需要有某種像卵一樣的東西生出來,然後再孵化、孕育。可是「濕生」和「卵生」不同的地方在於,「卵生」一定要有母體去把它孵化,譬如有某種溫度讓這個蛋孵化出來,可是「濕生」是媽媽丟了以後就不負責任了,生了一大堆好像跟他沒關係,而這些蛋也都不需要孵,憑著一些自然界的條件就可以孕育出來。這樣解釋「濕生」似乎比較合理,我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以畜生道為例,我們可以看見胎生、卵生、濕生,事實上還有一些也有化生,不過那些化生的畜生道,往往不是我們看得見的,這留到下面談六道時再去談。

到此,我們已經把從死到生這一段盡量作了一番了解。下面要談的是,假如再生以後,一但不再做人,還會有那些可能的境界。

輪迴的境界

生命的境界除了有情自身以外,一定有相應的外在世界。而從佛學來看,這兩個世界也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不把「有情世間」和這個「物質物理」的世間,或佛學中所說的「器世間」分開來談,而把它們合在一起談;也就是說,我們一面談生存的環境,一面看這裏面居住的這些「有情」。生存的環境按照地理來分,可以劃成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我們一步一步來看。先看小世界,這是我們人,乃至於其它五道眾生,所居住的地方。

小世界 ─ 閻浮提

小世界的眾生種類最豐富,而且它直接跟我們人相關,所以我們先來看佛學中對這個小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描述。

地理 ─ 生存的環境

大體上來說,每一個小世界裏,都有一個主要的標誌,叫做「須彌山」。「須彌」的意義是「妙高」,就是說這個山非常地高。須彌山旁邊,圍著一重海,一重海外又圍著一重山,山外又圍一重海,這樣子共有七重山、七重海。既然山海這樣相間,這樣除了中央須彌山外,其他的山只能想成是環形的山了,但是典籍上也沒有說的很清楚。總之,它就是說,這樣山海相間,從須彌山開始,有七重山、七重海。這個海水是非常好、健康的水,叫做「香水海」,水都有香味的。第七重山外還有最外的一重山,叫做鐵圍山。而第七重山和鐵圍山中間的那重海卻是「鹹水海」,鹹水海當然沒有香水海那麼好,但是倒比較像我們地球上的海洋。在鐵圍山裏的鹹水海中有四個大洲,每一個洲的形狀不一樣,有的圓,有的方,有的像梯形的。它有四個大洲分列在須彌山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上。四大洲外各圍繞著兩個中洲,另外散佈著幾百個小洲。而鐵圍山就是世界的邊界了。

這些山,根據經上寫的,都排列得很有規矩,都很整齊地一層比一層低下來,海的深度也一樣,是一層層的淺下來,好像山有多高,它入海就多深,就是說它旁邊的海有多深,上下兩邊是對稱的。所以愈向外圍則山愈低,而海愈淺,大家是否能想像這麼一個圖像出來?除了須彌山之外,每個小世界還有一個太陽,這太陽是在須彌山的山腰位置。

當初我們學佛,學到這裏,就思考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跟我們所瞭解的世界又是怎麼來對應?因為不管就地球而言或整個天體而言,都不容易看出要怎麼解釋這個古老的圖象,才能和現代的學說相吻合。須彌山是什麼?這個洲是什麼洲?這些重海重山,到底在什麼地方?一般常見的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印度剛好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邊,而須彌山與梵文的喜馬拉雅山同音,所以印順法師根據此點,說印度人只是把喜馬拉雅山這麼一個附近的狀況,描述成一個小世界,而我們所居住的就是南洲。他舉出很多例子,如北洲代表什麼,西洲代表什麼,東洲是什麼意思等等。這四個洲,大家可以查一下個別的名字。有一個洲,應該很多人聽過的,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的「東勝神洲」,這個一定要記得,因為最有名的孫悟空的家鄉就是「東勝神洲」。東勝神洲有個花果山,記得吧?花果山有一個石頭,他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天生石猴。這樣的小世界就是相當平面而靜態的,所以太陽只好如同許多古人的想法一樣是繞著我們轉,但是日落日出怎麼理解呢?剛好有了須彌山,於是只有說太陽和月亮其實是繞著須彌山的山腰轉。這樣設計很巧妙,就是如果太陽繞到須彌山背後的時候,那這邊就變成晚上了,而北洲就是白天,等到它從須彌山背後繞出來的時候,那太陽又起山了。把須彌山解釋成喜馬拉雅山,當然以高度來講,它是可以當之無愧,可是整個的結構如果比配起來,那麼「香水海」又是什麼東西?當然,你可以說「鹹水海」就是印度半島的外圍,當然是大海了,印度洋當然是鹹水海。可是七重山七重海還是沒有著落。

另外一種說法,希望把這小世界與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太陽系來配合,於是就把這些個洲解釋成星球。這麼一來,這四大洲可能就是金、木、水、火、土地球等等中的某四個星球了,這些中洲、小洲,也就看你怎麼去安置他,像衛星就可算是一種中洲,地球旁邊只繞了一個,有些星球不只一個衛星。這樣解釋,把這世界比照一個太陽系,也有它理論的基礎。因為根據描述,一個小世界就有一個太陽,也只有一個太陽,所以從這個觀念出發,再配合佛學裡原有的立體觀念,很自然地會想到,或許當初說的小世界,可能就是現在的太陽系。當然這裏面還有很多困難。如果這是一個太陽系的話,海還比較好解釋,因為這一片茫茫的太空,它很像大海,以我們現在對太空物理的瞭解,這些茫茫的太空中並不是空空的,它裏面也有東西,不是我們看得見的,就是近代物理上所說的
Black Material
(黑物質)。這些東西我們並沒有看到,但從計算上面發現,應有這種東西存在。這個茫茫虛空中間的黑物質,無邊無際,不正像黑暗深沉的大海一樣嗎?太空大海裡的洲,就化成了星球。到這裡為止都還通順,但是山跑到那裡去了?我們怎麼從這樣一個系統裏面,去找出「山」來?

佛當初把宇宙這麼介紹,他是借用了當時印度對宇宙已有的一些說法。然而因為佛的角色是一位教導「覺悟學」的老師,他不是科學或物理學教授,所以在他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教導時間裡,當然主要教的是怎麼讓一個人開悟,譬如教授我們空觀的哲學,般若的智慧,這些與開悟有直接關係的。至於真正的物理現象,或這個幻覺世間是怎麼樣的一個幻覺世間,雖然也是可以探討的題目,不過不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他也可能採取一種簡略方式,就是說這種問題不是一個中心的問題,所以不必太刻意的去談這些知識上的細節。

這個態度並不是我們的一種猜測,在佛經裏,特別是在小乘經典裏,佛常碰到很多問題,他是不回答的,他還用很多例子來說明他這種態度。譬如說,有一個人被箭射到了,當務之急是怎麼樣把箭拔出來,救他的命,如果這時候,我們去研究那隻箭怎麼造的,什麼材料,是用什麼角度射進去的,研究完了,人也死掉了。所以有些問題他不回答,因為不是當務之急,不要去繞這個圈子。另外一個更實際的狀況是,在那個時候,即使以佛的智慧,確實知道我們這個幻覺世界是怎麼一個結構,怎麼一個來龍去脈,他就算想講出來,第一可能沒有適當的辭彙,第二可能講出來人家也聽不懂。是不是講了也是白講?不如就當時已有的說法,稍加取捨,也避免了無謂的諍論。就如同我們這個時代,就算有一個人很發心,把近代物理的一些結果,都來給我們講一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完全聽得懂?這還是已經建立的知識呢,可見得的確有很多實際的困難。當然不管那一種立場,我們總不願意說是因為佛沒有看到,所以隨便說說,我們總是認為,佛既然已經得到「一切種智」,就不只是泛泛的普通智慧,那麼在「一切種智」的前提之下,佛是應該如實地知道所有的這些現象才對。

因為有這二個不同方向的考慮,使得我們後人在看經書的時候,心裡上就有一種掙扎。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希望佛講的話,都能跟現代科學知識做某種程度的印證,這樣我們心裡比較舒服,覺得學佛大概沒有學錯。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了解,根據剛剛解釋的兩個立場,這個要求也可能過份,因為佛所講的,若只是順應當時普通的說法,並沒有刻意地要把真實的狀況完全表達出來,那麼從這樣態度所傳說下來的圖案裏,勉勉強強想要去跟現代科學知識印證的話,可能徒勞無功。然而又由於不敢確定,當初佛說的這一番話,是否真的只是一種權宜的方便,我們還是只好盡其在我,看看怎麼樣解說,才能夠跟我們現代知識有最大的吻合。但是,話說回來,若從一個更廣的角度看來,即便能把它說得跟現代的知識一模一樣,是否我們就一定能心安呢?是否就表示佛講得很好?仍然不是,因為現代的知識可能還會再變。再者也許佛講的是我們現代知識還沒有發展到的地方,那又怎能希望跟現代的知識吻合呢?這更是不能強求的了。有這許多考慮,我所作的工作就是儘量地求其吻合,但實在吻合不了的,也決不勉強。

有了這樣的心裡準備,我們再回到前面所提太陽系裡山在那裡的問題。我從一些物理學的觀點去聯想,也許這個山,可以抽象一點來看。山在四大裏,是屬於一種地性比較強的東西,代表一種穩定性、一種固定性。在這個太陽系裏,太陽所處的位置,是不是像一個定點一樣?因為那是一個引力的中心,所有星球都圍著轉。所以這樣講的話,在我們這個系統裏,太陽可以說是最穩定的地方。那麼,是不是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東西,解釋成一個山?從太陽的中心向四周展開,隨著距離的增加,相對的向心力也逐漸的降低。如果向心力代表在這個系統裡的穩定性,那麼一重一重的山是否可代表引力上面的一些不同層次?,所以山愈來愈低,表示引力的層次愈來愈低,而太陽的固定性最高,那個中心位置就成了妙高山。最外圍的鐵圍山就象徵引力的邊緣,也就是太陽系的邊緣。

這樣解釋只是一個嘗試,也還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對這個小世界,我個人的傾向還是覺得應該把它解釋成星球和太陽系,一方面是跟現代的看法比較吻合,再方面也有其它佛學理論上的必要性。譬如在佛學裏談到方向的時候很特殊,總是談十方,不是八方或者四方。我們中國人頂多說到八方,像「八方風雨會中州」,像「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因為八方已經很夠了,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全部都罩進去了。可是佛學裏,動不動就講十方,所以有些寺廟叫作「十方叢林」,「十方」就是再加進去上、下兩方。加了上、下兩方就是強調一個立體的結構。雖然若把小世界看成一個平面的世界,也是有上下兩方可言,但是奇妙的是,許多佛經裡談起世界和眾生的時候,往往提到,除了八方都有眾生和世界之外,上方還有世界,下方也有世界。就小世界而言,我們這個小世界之外,十方都也有許多其他小世界。下方在平面的世界觀來看就是大地了,如果下方還有世界和眾生,你就不能不同意這種世界觀非是立體的不可。這樣的小世界縱然不是太陽系,至少也得像個星球之類的東西,絕不會像古典的觀念,以為蒼天像一個碗一樣地蓋著平平的大地。古老的佛學裡竟有這樣不古老的東西。立體宇宙觀對今人固然不足為奇,但對大多數古人畢竟是不可思議的,這就難怪在許多古人的注解裡會有許多牽強的說法。而經典上對世界的種種描述中,由於古人的傳抄,也未嚐不會混入這些附會的觀念;因而對我們這些後代作詮釋的人,增加了很多困難。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經上有句話,好像是楞嚴經裏的,「吾觀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是產在印度的一種特殊果子,常常在佛經中拿來做譬喻。他說,「我看這個世界好像我掌中的一個小果子一樣。」注意,果子是圓形的,不是方的,也不是扁的。他沒有用一張紙來譬喻,他用一個果子來譬喻,而且這種譬喻,據我的記憶,可能還不只出現在一個地方。這樣圓形的世界十方都是,無量無數,如此構成的圖象不正像極了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宇宙?這許多跡象顯示,不管經典上對這個小世界的描述如何,佛所見到或證到的這個宇宙,的確是相當「現代的」。這樣思考過來,我想把這個小世界解釋成太陽系統,反而更為貼切而且自然。

有情 ─ 眾生種類

在進入更廣闊的世界之前,我們停下來看看這個小世界的民情風俗,這在佛學裡叫「有情世間」,也就是要談六道問題。

人道

人道是我們人世間這一道,就我們這個小世界而言,據說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東、西、北方的大洲上,也有不同種的人類,身形有很高大的,壽命也有長到千歲的,可能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外星人」吧。即使就地球而言,雖然我們身處其中,似乎很熟悉,但也蠻複雜的,有黑人、黃人、紅人、白人,風土人情各不相同。然而研究人道的學問太多了,我們在此不必多談,比較需要的反而是看看人以外還有那些有情。

畜生道

最接近我們人世間,最容易理解的,是畜生道。畜生的範圍很廣,所有我們看到的動物,飛禽走獸,乃至於小小的昆蟲,都算是畜生道。這一道,比我們人間情況還要複雜,人道的形體畢竟大同小異,但畜生道且不說每一種形體有多
少品種,單形體方面就千差萬別。可是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跟人道比起來,它的智慧比較低一點,所以當偶而有一兩隻狗很聰明的時候,做主人的就覺得很驕傲,但是聰明的動物畢竟比例也不高。入於畜生道的因緣,原來主要是「癡」性重,所以懶惰的人,愛好思想簡單的生活,就容易落到畜生道去。

有關畜生的種種生活狀況、壽命、享受、待遇等等,都比較容易體會。畜生道的壽命各有不同,長壽的像烏龜,短壽的也有朝生暮死的。在享受方面,不但隨類不同,而且除了人類畜養的動物外,多半也不穩定。因為他們沒有農耕的智慧,除了猿猴猩猩之類外也缺少一對靈活的雙手,所以絕大多數動物的生活要養賴自然的恩賜,就不可能穩定。不過動物世界殘殺起來是很現實的。除了動物之間的殘殺,我們人類殺起動物來也是毫不留情。殺生在其他的價值體系裏,可能不是一個問題,可是從我們佛教的輪迴觀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等一下我們還會再回頭談到。不但如此,動物還被我們人類當工具,像牛馬這些動物被我們用來服勞役,所得到的報酬又不成比例。這是一般畜生道的情況,還有一些畜生,不是我們能看得到的,譬如我們講的龍,在佛教的分類裏也是畜生道。龍雖然是在畜生道裏,可是它的享受很好,是高級畜生。可是龍的享受雖然好,龍的天生敵人卻很厲害,大家有沒有聽過「大鵬金翅鳥」?這個鳥很厲害,它專門吃龍,龍看到它就怕,所以一物剋一物,要不然這個龍在動物世界,應該是動物界之王,它比鯨魚、大象都威風多了。

鬼道

其次一個跟我們比較接近的生命境界是鬼道。鬼是我們又怕又喜歡談,又最容易誤解的一道。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習慣把看不見、奇怪的東西都叫做鬼,所以這一來,鬼就到處都是。一般把這種鬼現象都叫「超自然」,因為我們感覺不到,或怪異到我們的知識無法理解。然而從佛學裡才了解到,其實這些鬼,如果存在的話,也都是蠻自然的。佛學裡的鬼有特定的範圍,所以並不是所有怪異的現象都可以讓鬼來負責。最普遍的誤解是以為人死後就叫做鬼。我們剛剛學過中有,知道人死後是一種叫「中有」的狀態而已,並不叫作鬼。鬼也是一個蠻實在的生命,也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投胎或化生的過程,才能進入到這一道裏去。

我們先看一看鬼道的壽命。佛學了解時間是非常相對的一個概念,這個倒跟我們近代物理學,可以說不需要勉強,就可以合起來。不同的生命境界裡,時間的觀念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鬼道,據說他的一天時間,相當於我們人間的一個月。我們有時覺得親人已經死去十年了,你想想十年不過是一百二十個月,所以對鬼道來講,它只不過是一百二十天的光景。如果親人落入鬼道,他對我們的思念可能就甚於我們對他的思念。以這樣的時間來講,一個鬼道的生命,平均是五百歲吧,所以可見做鬼以後,壽命倒是蠻長的。不過這種長壽,大概不是我們希望的,就好像秦始皇希望長壽,是希望永遠作皇帝,如果叫他改做老百姓,他就不會那麼努力。到鬼道去,長壽反而是痛苦,因為鬼道的享受,講起來很差。

佛學的說法分類成多財鬼、少財鬼、跟無財鬼。這個多財、少財與無財,並不是講他的儲蓄,只是形容享受程度的不同。鬼道由於業報的關係,生而為鬼,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叫作餓鬼,就是鬼道很難吃得飽或很擔心饑餓。為什麼這樣子呢?入於鬼道的一個因緣,分析起來就是「貪」,如果心太貪的話,比較容易落到鬼道裏面。因為貪的緣故,所以他在這個人世界裏面,就常常有缺乏的感覺,缺乏的恐懼升到極致,就是衣食的不足,特別是食物。

所謂的「無財鬼」,就是幾乎吃不到東西,書上說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叫「外障」 (外邊的障礙) ,他看見有東西想去吃,總是被有勢力的人,如強盜、土匪把他檔住,使他沒有辦法接近;或者呢,這些東西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又變掉了,譬如它想喝水,等拿到水的時候,水變成了血,他又不能喝了。第二種叫「內障」 (自身本身內在的障礙)
,那是生理上的障礙。像喉嚨太細,或者是喉頭腫一個大包起來,所以吞食很困難,即使拿到東西,也吞不下去,或吞得很痛苦。第三種叫「自障」,這個更嚴重了,就是說他的業報現出來的,東西一吃進去以後,它可能就變成為火燄,所以他也沒辦法吞下去,或者呢,他必須只能吃我們覺得很髒、很臭的東西。所以平常大小便排泄的時後,站在佛學的慈悲心上面,我們還可以佈施給這一類的餓鬼。

「多財鬼」裡邊,享受最好的叫「勢力鬼」。譬如各地供奉的城隍、土地,可以得到祭祀的食物。又譬如台灣的商家,到了初二或十六時都在門口擺個香案,拜的大魚大肉和供品給「好兄弟」,因為商人嘛,要和氣生財,所以人間的關係要拉,鬼道那邊也要常常打個招呼,所以這時候,力量、本領比較大的鬼就可以吃到祭祀的東西。鬼裏面比較兇猛的,像我們講的夜叉,又叫作「急行鬼」,就是跑得非常快的,還有羅剎,這些都是鬼道裏面比較兇的,兇就能把別人的東西搶過來,所以就變成多財鬼。勢力不夠的,如果沒有前面那些障礙,也還可以撿剩的吃,或撿人家丟掉的吃,這些就算「少財鬼」了。

鬼道由於天生身體的結構,形成某種神通力量。這種神通不是靠修行得來的,只是他這樣的身體,在這樣的世間,一種自然的狀態。譬如在我們認為一些會構成障礙的東西,像牆壁,對於鬼道眾生來講卻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並不存在他們的世界裏,所以我們以為鬼可以穿牆,不是,鬼只是走過而已,他不需要穿牆,他根本沒有牆可以穿。我想這是鬼最叫人害怕的一點,因為想躲都躲不掉,躲到屋子裏也沒用,把被子蒙頭蓋起來,更是沒用。

前面提過,鬼道的世界和我們很接近,接近的意思就是和我們的世界有相當的重疊,以牆壁的例子來說,我們牆壁所在的位置,在鬼道的感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對它們毫無障礙性。像書上提到,我們的流水,在鬼道看來是血,當然鬼道的血是什麼樣子,我們也不知道。更有趣的問題是,倒底我們人在鬼眼看來又是什麼樣子?所以接近並不表示我們看到相同的世界,就像畜生道和我們更靠近,但畜生眼裡的世界,也未必就和我們的一樣。不同的是,有一點不公平的地方,就是鬼可以看到我們的存在(不管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卻收不到直接有關鬼的資訊,所以講起鬼道都半信半疑,雖然怕還是照樣會怕。鬼可以看到許多我們看不到的,在我們叫作神通,但是就鬼本身而言,只是一種天賦的自然而已。就像我們人對大部份畜生道而言,可能也是神通廣大。

但是,鬼道並不因為有這種「神通」而就比人道高級,但是由於兩者之間不對等的溝通關係,以致我們對鬼道太過無知,於是鬼道的這種神通一旦被一些媒介,一般叫「靈媒」的引介到人世界的時候,就把鬼的地位相對地抬高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扭曲。

在台灣,你看很多廟裡拜的不是佛,是某位王爺、太子,或某位歷史人物;一般就叫做神,這些神或有少數是天人,但大多數其實就是鬼道裡比較有勢力,比較聰明,或用人類的語氣講,比較有辦法的一類。這些鬼多半能力比較強,或者神通比較大,福報比較大,當然這些都屬於「多財鬼」。這些比較高級的鬼,在佛學裏把它叫做神,所以在佛學裏,所謂的神沒有很高尚的意義,跟其它宗教講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神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並不比佛的地位低,所謂「神明」,並且向他們禮拜,但沒想到他們的煩惱可能比我們還多,道德也未必比我們高尚。

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我們都看不見鬼,一方面在生活上又十分依賴他們,關係密切。在我們中國的社會裏,跟鬼不打交道的機會很少。你看很多鄉下人也不一定學佛,他們到廟裏去拜拜,有事去問神,去擲杯,甚至去求乩童、去扶乩,希望得到一些答案,如果有了結果,他又去回拜,去還願,所以有些人,很多時間是跟鬼在一起共渡的。

因為這樣,也因為我們普遍地誤解了鬼道,包括許多學佛的人也弄不清楚,所以有必要對這人鬼之間的問題,多花點時間來談一下。這裡要提出兩個重點,是大家處裡人鬼關係時的安全須知。首先,一般來講,鬼道身體的能量比較低一點,就是俗話所謂陰氣比較重一點。所以和神鬼道太靠近的結果,心裡要有個準備,我們的身體先天上總是要吃虧的。因為能量的一個自然原理,會從高能位流到低能位去,這個用俗話來講,就是說你的氣被吸了。特別是當我們懷著一種虔敬之心,頂禮膜拜的時候,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設防的開放狀態,那麼這種吸氣作用可能發揮得更有效。有些聰明人見廟就拜,以為廣結善緣總是有利無害的,如果了解前面的道理,或許應該說是未蒙其利之前已經先受其害了。只是這種害處,對大數人來講,都感覺不到,所以也就普遍地被忽略了。有時候身體不正常的累,但沒有人會以為是拜拜的原因。

其次,和鬼神打交道的動機,我看多半是有所求。自己有了疑難或者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像幾年前瘋狂的問「明牌」,甚至饑不擇食,連孤魂野鬼也去求。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了,神鬼道是以貪心重才形成的一道,他可能比我們還貪,那麼你想他會毫無所求地來幫助我們嗎?當他發現了,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天賦「出口」到人間來獲取高利,他會呆到不求酬報嗎?有些人,特別是讀書人,看到別人用生意上互利的觀點來祈求神明,會覺得簡直是褻瀆神明,甚至是公然賄賂行為,但是從佛學的眼光來看,又覺得這些生意人其實真是明智。神鬼的貪嗔癡,絕對不比我們人的貪嗔癡來得少,因此第二個重點是,他如果對你提供了一些好處,通常都會要求回報的,如果不回報他還要生氣。換句話說,太多人不了解,以為廟裏都是佛,都是菩薩,反正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今天我去求了他,我給他回報,這是我的一番心意,我不回報,他也一定不會怪我。對佛菩薩而言,這個道理通,但是對很多的廟,這個道理不通,因為他是要求回報的。如果你回報得不好或不夠,他會生氣,生氣的結果,你可能會遭受一些傷害。拿人間的事來比喻,就像我們人間有黑道,黑道有大哥,你說跟大哥交往好不好,很好啊,有時候你有些困難,跟大哥打個電話,他就幫你解決了,可能是走正常法律途徑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哥一個交待就解決了。這很爽快,當然你也必須對大哥有一點貢獻。可是這種交情往往不穩定,有一天大哥要你做一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那麼你作不作?你不作,大哥會生氣,生氣的下場我們在香港的電影裡都看到了。所以換句話說,交結了這些黑道,有時候有好處,但是久而久之,總是壞處來得多一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這個交道是盡可能地不要打,盡可能地少打。另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因為打交道像交朋友一樣,交久了總是會受朋友的影響,如果和鬼交道打久了,鬼的氣氛也薰染的多,將來或許投生鬼道的因緣就比較強,而餓鬼道畢竟不是個居住的好地方。

前面提到所謂的靈媒,這又是一個被大家普遍誤解的現象。靈媒就是能和其他世間有某種溝通能力的人。靈媒種類很多,有些我們一見就知道,但有些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對靈媒多一點了解,有助於分辨那些場合是有鬼道眾生介入其間而知所警惕。很多人都喜歡算命,你或許聽過有人向你推薦,說某個算命的很靈也很神,八字不用排,他就知道你過去跟未來,而且講得很準,甚至還說出一些外人不可能知道的事。像這一類的地方,據我所了解,百分之九十是跟鬼道打交道,就是說他本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不是靠他自己的修行,也不是靠他對算命學問的深入,他只是一個靈媒而已,你如果去算這種命的話,跟據我過去的經驗,他們用小鬼算命的,都是過去的事比較準,未來的常常不準,因為和這位小鬼的聰明才智有關係,他如果聰明不夠,命當然算不好,看也看不準;而碰到未來的事情,被迫不能不講時,他也只有亂講。可是對聽眾來講,因為未來的事,不能去檢驗,而過去的事往往很準,所以你會死心踏地認定未來的預測也一定會準。根據我的經驗,碰到這一類算命的,聽聽可以,不要太相信,未來的事經常不準。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去預測太多。

另一種比較明顯為人所知的就是我們講的扶乩。例如在台灣,很多地方掛著牌子上面寫「某某壇」,往往在小巷子裏轉轉,就看得到。它不必蓋得像廟,通常就是一個普通的住家,裏面供奉著一些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這種壇都是乩童所在的地方,通常都是給人家進去問事或收驚之類,

「牽亡」也是一種。表面上「牽亡」是把死去的人找出來,以附身的方式講話,但就我所觀察的一些例子看來,這和乩童是同一流的。牽亡的人還是要依賴某一特定的鬼來合作,而到時是真的牽來了亡人或只是這位鬼神的唱作卻很難分辨。平常玩的碟仙,似乎只是個餘興遊戲,但究其根本,所謂的仙多半仍是鬼道的眾生,美國人也有類似的東西,只不過他們用的字盤簡單些,只要一些
A、B、C 等字母就可以了。而在這個遊戲裡,玩的人自己就是靈媒。

再談一種很重要也容易忽視的靈媒。台灣自從政治解嚴之後,怪力亂神也開放了,所以常常聽到這裡那裡出現了異人,有神通,能知道過去未來,有特異功能。從佛學的觀點而言,因修行而有神通並非不可能,但據我們的觀察,很多這類人並無修德,動機也不純正;大多數其實仍是依賴第三者,這第三者仍以鬼神道居多;也有依賴俗稱「精怪」類的或「仙」類,這些先不去管它。總之,如果我們忽然有奇遇,見到一位靈異的大師,且不要太過興奮,一頭拜倒,還是要觀其言行,察其所安,不要被自己的貪念所蒙敝了。

說了許多,對於沒有學佛的人來講,簡直就是神得不得了,今天我們學了佛,把六道講出來以後,就會有一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我們對這些神奇有了一套解釋的理論,有一點辨別的能力,另外一方面發現,原來平常看到這些所謂神奇的事情,不過是冰山的一個小角而已,世間還有多重,神奇多得是。這麼瞭解的好處在那裏呢?這個好處就是處變不驚,看見一個神奇的事情,不會一下子被它吸引起來,非常地興奮,乃至莽撞地投入。很多宗教就利用這些東西,來作為吸引入教的一個方式。很多人因為受了「泛科學主義」的薰染,有個錯誤的思想,認為這些神奇是不可能的,那麼要是有一天偶然給他看到一件難以辨駁的神奇事件,只要稍微一點點的神奇,對他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震驚。所以這個時候,比起一個學佛的人,他的心理上崩潰的速度大多了,乃至一轉而成極端的迷信,這都是常常見到的故事。

在進入下一道之前,我想藉這個機會,來談一下偏見帶給人的影響有多大。我們談了這麼多的「鬼事」,好像鬼的存在理所當然,其實我們早年談佛學的時候,還是不願作百分之百的肯定。然而由於鬼道與我們的接近,只要留意,只要有心,要找到機會驗證鬼道的存在並不困難,譬如我們剛提到那些形形色色的靈媒,在台灣,在美國都不難找到。所以現在我雖然不能確定鬼道的生活狀況是否如書上所描述,但鬼道的存在則可以肯定。相對的,仍有太多人也理直氣壯地斷言,這些都是鬼話,鬼只是人的想像而已,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沒有經驗過的原因只是他拒絕去經驗,只是一個成見梗在中間,所以這麼一個豐富的世界就對他完全關閉了起來,可以終其一生而不知。這是多大的差別,偏見使人盲目的力量由此可見,這也同時警惕我們在佛學上也要慎防偏見。

修羅道

下面一道叫做「修羅道」,全名叫做「阿修羅」。阿修羅的意義,說法也有不同。一種說法叫做「非天」,就是說他們在果報的享受上,幾乎跟天道差不多,可是還是稍差一點不及於「天」,道德也不如,所以叫做「非天」。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一道裏面沒有酒,叫做「無酒」,但是他們卻很喜歡喝酒,可是很糟糕,他們的水怎麼釀都釀不成酒,所以很生氣。一般說這一道眾生,假如以比較靠近天道的修羅來講,他們的享受都蠻好的。

他們成為修羅道的因緣是什麼呢?是嫉妒心太重。在我們人裏面,若是嫉妒心重,卻也做了不少善事,佈施很多,但因為帶著嫉妒心行善,他有可能就轉到修羅道去。因為行善的緣故,他的果報而來的享受是很好的,可是因為嫉妒心的關係,使得他常常心不平。聽說是這樣講的,因為他們修羅的國土長出一棵「滿願」樹,但是長得很高,所以它的花果都開在天上,樹是長在修羅道的國土裏邊,花果結在天上,好處都被天人拿去了,所以修羅道很不高興,常常找天人吵架、打架。他的力量又不夠,老是被天人打敗。所以常有這種修羅跟天打仗的故事。嫉妒使人深怕別人比我們好,而滿願樹是否就是這種恐懼心裡所凝結而成的幻境呢?

還有一種說法,不只是靠近天道才有修羅道,靠近其他的道,也都有修羅,每一道的修羅,就和那一道的眾生的壽命、享受蠻類似的。

地獄道

其次要談的就是「地獄道」。「地獄」的說法,當然不只佛家有,很多宗教都有地獄的說法。一般人因此認為宗教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行善,放個地獄在那邊,就是嚇你一嚇,如果不行善的話,死後就要到地獄去受苦。每一個宗教也都把這個地獄描述得非常恐怖。佛學裏的地獄,以享受來講,痛苦的程度也是極為可觀,但有一個特色,就是一旦不幸陷身地獄,並不是永世不得超生,地獄的壽命雖長,但畢竟是有期徒刑,只要熬過去了,一切果報受盡,以後還是會離開再轉其他的道去。所以佛學總是給人希望,最絕望的時候,都還有個希望。地獄一道,或許因為有很大的警世作用,在佛學裡也有比較細節的描述。根據俱舍論的分法,地獄可分三大類,所謂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根本地獄是主要的大地獄,這裡邊又可因為受苦的特色不同分成八寒和八熱共十六個地獄。

八個熱地獄是什麼情況呢?第一個叫作「等活地獄」,就是說把身體放在熱鐵上一燒燒死了,冷風一吹,他又活了,和前面活過的狀況一樣再活一次,所以叫「等活地獄」。第二地獄叫「黑繩地獄」,是說這個地獄裏邊,也有獄卒,行刑時就把犯人用墨繩彈了很多條線,弄個圖案出來,再照著線條給他鋸開,就像木匠作木工一樣。動刑殺人竟還這麼講究美感,這麼細緻,我看是所有地獄裡最有藝術氣氛的一個了,當然對受刑的人而言是無法欣賞這種幽默了。第三叫「眾合地獄」,是說身體被兩個山,或者是兩個大鐵塊一夾,或者是一個大山從上面壓下來,總之不是擠扁就是壓扁了,這叫做「眾合」。第四個「極熱地獄」,這個地獄裡溫度極高,到處都有火,自己身上別人身上也都會出火,這還不算,還有獄卒把人用鐵箔紙包好,放到沸騰的灰水裏去煮。下面一個叫做「烤熱地獄」,這個地獄會把人用叉子叉起來燒烤,好像我們平常 B、B、Q
的烤魚烤肉。其次兩個地獄,分別叫「大叫地獄」與「號叫地獄」,「大叫」比「號叫」叫得更為淒厲。兩個地方的情況有些類似,都是被火熱所逼,想找個室內來躲避,然而跑進房子之後,想不到這個房間就是一個陷阱,旁邊都是銅牆鐵壁,在牆壁裏面又起火,把人悶在裏面燒,更沒有地方可逃,因此極端痛苦得號叫而大叫。據說,大叫地獄的鐵屋牆壁要更厚些。最可怕的是第八個,叫「無間地獄」。

關於「無間地獄」大家可以去參考「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典對「無間地獄」的描述很詳細。「無間」通常說有五種意義,所謂「時無間」、「命無間」、「形無間」、「受無間」和「趣果無間」。所謂「趣果無間」,就是它從這邊死,生到地獄裏邊去,中間幾乎沒有「形成中有」的階段,一下子就過去了,「趣」向到地獄的果報,時間上沒有間斷。因為地獄基本上都是化生,所以沒有什麼入胎、出胎這些煩雜的入境手續,這邊死,那邊生,而新的世界就立刻展開了。「受無間」是受苦沒有間斷,不但沒有樂,連休息一下的機會也沒有。這樣不停地受苦叫「時無間」。就算苦死了,又會像等活地獄一樣,業風一吹,一個新的生命又化生出來,重覆著受無間,時無間,這叫「命無間」。而最不堪消受的是「形無間」,在前面談的七個地獄裡,是各受各的刑罰,在這個「無間地獄」裏,由於身形無間,也就是身形遍在整個獄中,所以感受上是所有的刑罰都一起在受。這多可怕,地藏經所講那些種種不同的刑罰,每一個都極盡苦楚,現在更合起來一同承受,再加上一個「時無間」,那真是不曉得如何形容。受苦到了這種「無間」的境界,已是苦的極致,恐怕不能再苦了,樂極容易生悲,但是苦到極處或許會有些麻木,但終究還是苦的。

八個地獄的門外,據說各有四個地獄叫做「遊增地獄」,就是八個地獄的苦受完了,還沒有結束,出門以後,還有幾個收費站。舊苦好不容易才停下來,又添新苦,刑罰花樣也翻新,所以叫做「增」。一個大地獄有四個門,所以就有十六個遊增地獄。所增加的新苦是什麼呢?它有四種。一種是火灰,灰很燙,好像我們有時候用火灰來烤蕃薯,現在要踏過那些火灰,灰深又沒膝。第二種就是屍糞。照說,這個屍糞縱然污穢,但是比起前面那些慘絕人寰的悲劇,想來總是輕鬆多了,甚至相對地來說還可以算是一種樂趣才對。不然,這屍糞堆裏面有很多毒蟲,一掉到裏面就被咬,毒蟲更可以鑽入皮膚吸血,於是全身像被蜜蜂的針螯一樣的苦。第三個是鋒刃。就是說看來好好的一個平坦大道,踏上去就變成刀鋒的路面,所以就好像在走刀鋒一樣而筋斷肉裂。還有一種叫做「無極河」,河裏面都是滾燙的灰水,剛受完鋒刃之苦,皮破血流之餘又要涉過這樣的河水。想像到這樣層層無盡的折磨,看來我們人間常常哀嘆苦命歹命的人,實在還是很幸福的了。

根本地獄裡還有「八寒地獄」,我就不再細講了。「八寒地獄」據說是在鐵圍山之外,距離太陽太遠,所以冰風刺骨。那裡的眾生都凍得起凍瘡,而八個地獄就是根據凍瘡的嚴重程度和不同的呼號慘叫聲來分類的。除了根本地獄和遊增地獄這些大都會之外,還有些孤獨,零散的地獄,我們就不談了。

這樣描述的地獄,簡直就是苦痛的大總匯,幾乎把人類能設想到的苦都搜羅進去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把每一種苦都看成一種懲罰,那麼就懲罰者的立場而言,也可以說道盡了人性的殘忍面。我們不妨設想一種等待復仇的心境,如果仇恨愈深,你想我們會期待給仇人一種什麼樣的報復?是不是就是地獄道裡的某一種懲罰?你看,有時候儘管我們復仇的對象可能只是一些螞蟻、蚊子,可是除了殺光之外還會很在意我們凌虐的手法,和因此而來的快感。所以轉生地獄道的原因,歸究到三毒裡的瞋性是很有道理的。瞋性本來就是火性的,容易感應到火,因為瞋念起而設想了種種狠毒的方法來傷害眾生,地獄的形象不是已經一一現起了嗎?這樣想來,地獄道的存在恐怕就不只是勸人為善的一套說詞了。佛門地獄雖然是有期限的,但不幸這個期限還是很長。據書上說,最短的壽命也要活一萬歲,可是因為時間比例跟我們不同,他們的一天就相當於我們三千七百年,所以以人的眼光來看,也幾乎是永恒了。

剩下要談的一道是天道,在進入天道之前,有必要再回到器世間來看看小世界以外的天地,佛學裡叫做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我們就留到後面去講。六道中最苦的是地獄道,最好的就是天道,從「小世界」以後,小千,中千,大千,這些世界,它裏邊的眾生都是屬於天道的眾生,所以我們把他們併在一起講。下次談大千世界的時候,我們也會把它跟我們現代的近代物理學知識作一比配,看看佛所看到的大千世界,跟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有怎樣的共同性在裏面。
●

(未完待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