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貧賤不怨   ─ 論語的教誨之三

◎尹建維

樂以貧 - 子貢問貧而無諂章

【論語‧學而篇】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凡事皆有陰陽。陽者,陰之陽,陰者,亦為陽之陰。若通事物之理,見陽則知陰,用陰以達陽。是故卜易者,錯之,綜之,以見人事之情,以測事物之機。凡夫愚昧,見陽不見陰,則謂知陽不知陰。陰若不知,陽亦非真知矣!

有惡人諂上虐下者,輒曰:「彼既忍於上,乃不能稍柔於下乎?」是乃不知陰陽者也。懼內者,必驕外;獲下者,必爭上;求備於人,必小人。諂上虐下,理之當然,又何怨?子曰:「為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近不遜與遠怨,乃一體兩面,人事之陰陽。見其遜不遜,自知怨不怨矣!是見近則遠亦可知。所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所謂易牙,豎刁,開方愛齊桓公勝於愛己,管仲知其所求亦大於所捨;所謂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皆此之謂也。

有大言不慚者,每自誦:「時不我予,若得其時,苟有用我者,我必鴻圖大展,利益天下!」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雖不知其或將鴻圖之日,然觀其窮之行,已可知其達之貌。觀其不怍,已知其不恆達矣!顏淵雖貧困,孔子已知其可達,故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爾有是夫!」是顏淵,雖窮,已通,已達矣!

貧諂,富驕為一對待,貧樂,富好禮亦為一對待。然此二對待,境界有異。子貢以貧無諂,富無驕為難得,夫子鞭辟更進,以貧而樂,富好禮期子貢更上一層樓,實為難得夫子。貧若無諂,而不及於樂,及其富時,亦只無驕,而難及好禮。富能好禮,不自以為富,若其貧困,亦不自以為貧,乃能「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無怨則樂,貧樂與富無驕,境界本自不同,難易自有高下。


凡夫知進不知退,則欲進反退。故老子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子亦反求諸己,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凡夫欲上不欲下,則能上不能下,得上反傷己、傷人。是故老子以勸下為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子亦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凡夫知強不知弱,則強而傷,強而衰,強而竭。故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暖厭倦,冷精神。凡夫執迷,好逸惡勞,是以用功之士,選其對治之境,雖曰陰陽一如,下功夫之時則去陽而就陰,是前述老子用下、用退、用弱之功夫,亦其所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之心法。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唯逆境乃助己,成己之大善因緣,是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後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能擔任大任與否,不得而知。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是知能事人,乃能事鬼神,事鬼神之道,即事人之道。知生即之知,死之道,即生之道。是知人、鬼、生、死,不在身外,乃在自身之中。修得自身,即得天下與生死。是故夫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是故「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擔大任與否,不得而之,是乃天命。天命,可知,非當所求也。求,則不知命矣!

怨乎 -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章

【論語‧述而】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人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年五十五,周遊列國十四年。出離魯即至衛,時為衛靈公時,居衛曰四年,衛靈公歿後,乃遊宋、陳、蔡諸國。年六十五,返衛,時為出公四年。六十八,離衛歸魯,歸魯之時,出公仍在位。是孔子居衛之時,曰八、九年。論語中不少章句,皆為居衛之事。

衛靈公夫人名南子,美而淫。靈公出立世子蒯聵。蒯聵欲去南子不遂,靈公逐之而奔晉。靈公卒,乃立蒯聵之子輒。蒯聵欲歸以就居位而輒拒之,是為父子爭權。輒終為蒯聵所逐,故號「出公」。本章,有謂為靈公初卒,蒯聵、輒,父子爭權之勢已成,時孔子尚未離衛之事,亦有謂為孔子返衛後之事。

伯夷、叔齊,相傳為孤竹國君之子。伯夷為長,理應嗣立,然君父卒時,遺命立叔齊。叔齊不就,欲讓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違而避之他處,叔齊棄國如敝履,亦隨伯夷遠避。

出公輒為子,得位於祖命;叔齊為弟,亦得位於父命。蒯聵為父,違父命與子爭權;叔齊為弟,亦違父命與兄爭讓。同是「爭」,同是「違」,其問差異,毫釐千里,無須贅言。

子貢「怨乎?」之問,實為大哉問。禮教之下,多偽君子;無禮之世,多真小人。以個人根性而言,偽不如真,以社會而言,君子雖偽,不失成君子之機;小人雖真,難去其小人之宥,難上達與光明。遺產為包袱否,端視子孫之善用與否。無禮之世,故有其可歌頌之生命力,其敝亂與失節,則非易與之事。自子貢眼中,不知伯夷、叔齊之真偽,自孔子眼中,無事不真,無偽不去,若怨則不為矣!其「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今史料不足,難斷伯夷、叔齊真否如此,但孔子安仁之心,全盤托出。孔子既許讓,則不助爭,明矣。故子貢曰:「夫子不為也!」

子貢不愧言語科高足,問題含蓄而契事。若以我問夫子,必魯莽而害事:「夫子為衛君乎?抑為蒯聵乎?」夫子若不答,猶為上者,若夫子喝我、斥我、訓我、教我,我必猶不知夫子為衛君否。嫌疑之事,夫妻猶不言,況弟子乎?子貢之入問,高明不在其知夫子不為,在其發問之契事與契機。

嘗聞人言:「我未嘗言及某事,彼必不知。」是乃自專,自愚者也。俗語:「抬頭三尺有神靈。」觀此章,則知我之肺腑,早在高明人洞燭之下,揭然,昭然,不待神明。明袁了凡先生戒子四訓中,談改過須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看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聖人之心難知,聖人之意,則弟子亦得測知,人生天地,敢不真實?敢不誠懇?

易、坤卦,曰:「履霜堅冰至。」見微知著,見近知遠。情固見於辭之發,亦見於氣之出。揚眉瞬目,無不是言語,何待辭句?知其行,則知其意,何待問?子貢,冉有隨侍夫子數年,雖列言語,政事之賢者,必問夫子而後
知其不為衛君,辱夫子甚矣!無怪乎夫子只許不違如愚之顏淵一人而已。夫子雖大聖,教人,化人在己,得英才與否,則在天命,不可強以致之!

聞斯行諸 ─ 子路問聞斯行諸章

【論語、先進】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本章,後人引之甚多,以為夫子因材施教之証。細闡本章,有數重點,可資深思。

因材施教,則同問不同答。若以今日科學,知識教育視之,則甚不可取。人文與科學,經驗與知識,心與物,並行而不相悖,相輔而相成,若趨一端,唯心或唯物,「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本章因材施教,亦點出通篇論語之精神,乃至儒家全體之真精神。教者何?學者何?進德修業是也。同問不同答,可知進德修業無有定法可循,要之,對症下藥而已。症何在?病何在?私心、執著、習氣是也。通篇論語,夫子時時處處誡弟子反求諸己,去私、去我、去固陋。大學之道,在明德、親民、止至善。所謂誠、正、修、齊、治、平。中庸率性修道,所謂誠明,明誠。夫子一代時教,捨藥而已。

因材施教,擴而充之,則所謂通權達變,行權方便。權者,權變,變者,反於經。春秋繁露曰:「權者,反於經而有善者也。」譬若用藥,以毒療病,是反於經者也。病若不治,回生乏術矣!反於經而不善,害莫大焉!是權不可輕用明矣!輕用權,以權為常,經非常,經不為經,權亦不謂權矣!更有甚者,反於經,必知經以反之,若不知經,何反之有?醫理不甚明,不知藥用,何來用毒?自謂行權,實則行私而已!

知此行權之不易,則知能權、善權之士難得。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能權巧之士,當親近學習,不以其巧,因其知本也。

善醫者,望、問、聞、切,曲盡其心,然後用藥。望者何?問者何?聞者何?切者何?病者也。有庸醫,未待病者完述其病狀,藥方已成。是庸醫,不知病,只知藥而已。病既不知,何由知藥?其實藥亦不知,充其量,強記醫譜而已。「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是夫子之望問聞切也。空空如也,無我,無私,乃能救人、助人。望病者,問病者,聞病者,切病者,不以私意揣測,無我、無私,乃能療人。能權之士,當親近學習,不以其權,因其空空如也,為人曲盡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