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轉 化 (一)
◎夏瑪巴仁波切講述‧林淑貞譯◎
機緣非常殊勝,為配合 「大方廣學會」靜坐共修班的進度與講解,指導老師林淑貞居士所引用的
夏瑪巴仁波切多年修行經驗的講義,數量累積頗為可觀。本學刊慮及眾多學子,無暇親蒙教益,
特請林居士將其講義加以整理,同時將原文有關實修的部份譯出,逐期刊登,希望對讀者於修行
時能有所助益。
─
編者
本文摘譯自夏瑪巴仁波切 ( Shamarpa Rinpoche )所著「表情之改變」 (A Change of Expression) 一書之第二部份,有關實修的講解。本書第一部份為哲理之講解,詮釋一般人的認識作用 ─ 「識」,與本然的認知作用 ─ 「智」,以及如何由識改變成智。夏瑪巴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導師,曾多次至台灣、香港及其它歐、亞、美、加各地弘法,全世界各地有上萬弟子,也是譯者的老師。本書此部份,為仁波切於一九九○年四月及一九九一年七月,於法國噶舉派中心「達波噶舉林」之公開演講。共計五章,將分三次刊完。
『:: 「認識作用」有兩種不同的方式,正如一張臉具有兩種不同的表情一般:
「識」有如憂愁滿佈的面孔,而
「智」則是平和微笑的面孔。
需要改變的並非面孔的本身,而是它的表情,
當迷惑陰霾被清除時,則了無困惑的笑容自然會展現。::』
第一章 簡介
::當心清淨時,它的「幻象」也清淨,足以讓它的本然自性溶入::
第二章 內心的止靜
::心應當是溫和地、放鬆地、進入它自性的空性裏::
現在我們以實際的觀點來探討,如何體證到本書第一部份所描述的「本然的認知」(智)(
註一
)。要達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靜坐(meditate )(
註二
),用什麼來靜坐呢?
─
我們的心。
佛性不曾瞬間離開過我們的心,但是由於內心的散亂,我們處於無法察覺到它的狀況下,並且假設佛性距離我們很遙遠,如是犯下我們多生以來最大的錯誤。「心」忽略它自己,將它自己製造成一個「不是它自己」的東西,變成那些向外攀緣所得來的各種形相。這種攀緣作用有如一場夢,你可以在你睡眠的小房間裏,夢見那麼許多人及許多不同的地方,只要夢境繼續延長,你都會陷在夢境的幻覺裏。我們所經歷的生死輪轉也是一樣的作用,只是後者時間持續較長而已。
死亡之刻來臨時,到底真正發生什麼事?
─
死亡只不過是「幻覺」的改變而已。目前我們生而為人,具有人類共有的「幻覺」,因此我們可以和那些與我們共享「幻覺」的同類溝通。有一天,當促動這一切行為的力量耗盡時,幻化出眼前一切的「幻覺」不見了,這就算是你死了。當某個人的「幻覺」慢慢地消失時,對他周遭的那些人而言,他已死亡,因為他的「幻覺」比其他人的「幻覺」早一步先消失;但事實上他並沒有死去,他僅僅是改變到另一種「和以前不同」的「幻覺」裏而已,這對於那些「還停留在他剛離開的幻覺裏」的人,他已無法再與他們溝通。
外在的現實世界,除了我們的心之外旁無他物。像水和冰,當寒冷時,水結凍成堅硬的冰塊,當暖和時,它又化成水。處於幻象中的心也是如此,它所顯現的僅是它自己而已,絲毫也不堅固,但因為被幻象所迷惑,它所表現出來的既堅固且真實,由一場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模一樣的狀況。
當心清淨時,它的「幻象」也清淨,足以讓它的本然自性溶入。當這種過程圓滿完成時,我們稱之為「佛果」;當這種過程只完成一半時,就相當於我們所謂的「五道」(
註三
),「菩薩十地」(
註四
)。要導致這種過程完滿,可有兩種修行方法:禪坐,以及「積聚
│
淨化」(
註五
),它們與兩種不同的狀態相應:禪坐在靜止中修,而「積聚
─
淨化」則在正規禪坐時段外較易實行。
「此刻的心」
目前我們的心有一種深根蒂固地、趨於散亂的傾向,將它自己到處攀緣。事實上,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關心那些由外在世界所收集來的感官性資料,將它們組織起來,並且加以評估,這是心最慣常做的事。我們必須學習使心能獨立於這些資料之外。也就是讓心停留在它的自性裏,體會到當「心」沒有和任何事物相關時,到底是什麼狀況。這是最佳馴心之法,讓它停留在那裏,我們必須養成這種習慣。
沒有外界,孤立的心是什麼樣子?本質上,它究竟無物:它沒有形狀,表相或顏色等,是我們所稱的「空」,但它和「空白」還有一段距離,它也有知覺作用
─
一種佛教傳統術語稱為「明」(
註六
)的特性。當我們在靜坐中真正地經驗到「明」時,我們會發現心之深廣無法言喻;在無盡的深處裏,「心」所顯現的一切,可以說超越任何言語所能描述。
當我們試著要「心」立刻與外界事物隔絕時,我們根本無法體會到任何的「明」,這也是因為往昔所積累的習氣力量使然,但是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的心,使它免於受到任何干擾,假如我們能夠察覺到心已然受到干擾,則應小心謹慎地將它再帶回到「不受干擾」的狀況。
一旦這種方法趨於熟練時,「心」會在靜坐中愈來愈清明,這種「明」會使「心」自己「安止」下來,然後,再進一步地,是我們的工作去使得這層「安止」的技巧趨於完善。這個過程的不同次第,界定「修行道」(
註七
)的品位,再來是菩薩地階,最後是佛果。「修行道」之前二道還在輪迴之中,但已經處於極高的層次;當這種技巧高度精鍊時,我們到達菩薩地階,共有十個次第;當這一切完滿圓熟,無法再作任何進一步的改善時,我們稱之為「佛」。
「五道」以及「十地」,是覺悟的辨別標準,它們被詳細描述地有如一般世俗的話題,但是談到真正的體證,它們卻是無法思議的。佛教徒們說,「真心是不可思議的」,但這句話只有在我們不靜坐時才正確,藉由靜坐,我們能夠和我們的真心相遇。
為了要達成此點,我們必須採取一個有次第的方法,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完滿圓熟我們的靜坐。時下之人有極大的野心但卻缺乏耐性,再加上非常不容易滿足,所以他們在尋找一條解決他們「不滿足感」的方法時,常常要找一個「必須是簡易」的方法,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嘗試任何一種需要他們自己長久努力的方法。
幾年前,隆德寺的執行秘書收到當地西藏居民對一位新來醫生的抱怨,當這些抱怨次數來得太頻繁使人無法忽視時,他問那些居民,到底這醫生什麼地方做錯了,「他老是告訴我們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做這些事,不要做那些事,我們都不喜歡他的話。」那些抱怨的人,結果至今還病著。
許多著手修行那些有名氣的法門的人,都是想得到快速的成果,甚至「當下覺悟」,也許這是一種有勇氣的作法,也許只是出於驕傲,抑或他們有個先定的假設:假使他們可以告訴別人,他們在修行一種高深的法門,則會使他們成為一個「人上之人」。
不久以前,在尼泊爾曾有一段漫長的課程,教導「大手印」(
註八
)修行次第,參加上課學生當中,有一個年輕的美國人,他全神貫注地上課,並且修行地相當好,一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一種叫「摩訶阿底」(
註九
)的方法,此法因為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成就佛果」而聞名。(這種傳承的法本說,「今晨禪修「摩訶阿底」,至今夜你已成佛;或今晚如此禪修,明晨你已成佛。」)他判斷「大手印」過於制度化,於是放棄「大手印」而去追隨比較有效率的「摩訶阿底」教法,反對所有的正規禪坐,他開始整天騎摩托車在加德滿都城遊蕩,自信自己如是已在修「摩訶阿底」禪修,而且修得相當深入。
告訴你自己,「我已經解脫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儘管這只是你自心虛構出來的,一般人還可以深信不疑,這種疑惑很難被動搖;你知道你自己沒有覺悟,但是你仍然堅信這種荒謬的觀念,如是則比一般的「我執」更為嚴重,這種想法簡直像著了魔一般。
「大手印」和「摩訶阿底」兩種法門事實上都足以使你立即開悟,但是一切決定於「你自己」和你修行的背景。密勒日巴(
註十
)花了十二年,岡波巴(
註十一
)十八天,藏巴嘉惹(
註十二
)三天。你不需憂慮所修行的法門有無足夠的能力使你開悟,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行,開悟是自然而然的事,需要多少時日則是決定於「你」需要多少時間。是的,你應該去修行高深的法門,但是想要如理如法地修,你將需要能量及勇氣,但不需驕傲。誰知道呢?你可能不需要三天就開悟了。
那個美國人依然騎著摩托車,在加德滿都城裏閒逛。光是口頭上說自己「已解脫了」並不會使這件事成為事實,除了我們自己所說的話之外,並無任何一事曾經改變,如此做是天真且不成熟的,我們尋求的是真實不虛的事。
譯註:
一、智:指的是本書第一部份所談的「本然的認知作用」,亦即是唯識學中 「轉識成智」之「智」。
二、靜坐:Meditate 一字亦有冥思、沉思之意;一般或譯為禪修,本文一律譯為 「靜坐」。
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詳見岡波巴大師全集,張澄基譯,法爾出版社。﹞
四、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詳見岡波巴大師全集)。
五、積聚 │ 淨化:積聚資糧,淨化業障。
六、「明」: Clarity ,有些書譯為「光明」,但「明」比較貼切。 「明」與「樂」,「空」等均是一種心的覺受,本書第四章將會詳細討論。
七、修行道:指「五道」詳見註三。
八、大手印:噶舉派修行法 (請參閱「大手印」,堪布卡特仁波切演講集)。
九、摩訶阿底: Maha-ati,大圓滿,寧瑪派之最高修行法。
十、密勒日巴:噶舉傳承祖師,詳見「密勒日巴全集」,張澄基譯,慧炬出版社。
十一、岡波巴:噶舉派傳承祖師,詳見「岡波巴大師全集」,張澄基譯,法爾出版社。
十二、藏巴嘉惹: Tsangpa Gyare ,為噶舉派之大成者。有關他的生平,至今尚無英譯或中譯資料。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P1
紅塵自在 P2
紅塵自在 P3
紅塵自在 P4
紅塵自在 P5
紅塵自在 P6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