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
過猶不及
─ 論語的教誨之二
◎尹建維
初讀論語,每感其不如老莊之飄逸絕塵,不如孟子之氣勢恢宏,甚且不及中庸之精微深妙。焉可謂師祖不若子思之弟子乎?後讀陳壽三國志論諸葛亮文:「或怪亮文采不艷,而近於丁寧周王::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至是,我憬然有所悟。就本體而談義理,言易玄妙動人。就義理以應用於日用平常之事,焉得玄妙?事若涉玄妙,則於理未得也。談玄說妙,無過禪宗文字﹝既謂心宗,文字葛藤有何交涉?﹞,然六祖於壇經曾開示:「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神會童子問難六祖:「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僭,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孔子亦然。孔子就日用平常之事指點弟子,語不輕發,所發亦未見玄妙。初讀,以為老生常談,不過爾爾。再讀,若有所悟。三讀,則知不能盡悟。讀之再讀,則不將心求悟,但引以為友,反覆吟誦咀嚼而已。諸子百家,莫不以道教人,夫子以道示人。其間差異,端賴讀者以心神會之!
過猶不及 ─ 子張、子夏
我以為,學問功夫,處世,觀人,貴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亦曾聞諸毓老:「經書正讀,皆教訓,逆讀,則皆智慧。」循論語章句順讀,章章教訓,處處禮法,大有揮洒不開之感。若將其章句,或以某弟子為題,或以某一論點為題,析之,別之,則其人其事,其理其道,不待鑽研而自浮現矣。孔子「一以貫之」之經緯,與其因材施教之高明,則活潑自現,讀之有不可自己之處矣!試以子張,子夏為例。
子游論子張:「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子亦評子張:「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孔子之言子張則曰:「師也辟。」﹝朱注:辟,便辟也。謂習於容止,少誠實也。﹞反之,子游曰:「子夏之門人,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夫子亦曾勉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子張、子夏性向殊為相異,故子貢曾問夫子:「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朱子注曰:「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子張,子夏各執一邊,各有所偏,各有所失。千秋以來,此已為定評。
以人為鑑,可以觀得失。過與不及為二子之短,然孰為其長?於今之計,後學者當何以自處哉?
若讀子夏諸章,其文雖多,多為其語弟子之文。其請問夫子之章僅三見:問孝、問美目巧笑,與其為莒父宰問政章。子夏言不輕發,慎言之狀可以想見。子夏雖慎於言,但敏於行,且敏於微行。其謂「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甚得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之旨。觀子游評其教門人以洒掃應對進退為重,則可知子夏特重微行。錢穆錢老夫子謂孔子之學,因子夏而光大流傳。我以為,中國千古以來,重生活磨練,以細事練心,子夏可謂設教之祖矣!
反觀子張。孔子弟子有心用世者甚多,然直以學干祿為問者,唯子張一人。另一章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子張功名之心頗重。子張請問夫子之處頗多,然如問令尹子文,問善人之道,問明、問政、問「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問行、問與師之道,多為身外之問。若據孟子之「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子張之心過於外放是其失。須知,心若不收、不定,問雖善,亦難得力。如問仁,問知,不可不謂大哉問,然樊遲雖兩問而不達。是知,問不在多,在中。問不在大,在得力。然及今之計,後學者「中」與「得力處」云何?
試觀下章。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是與?非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非「不可者拒之」與?「居是邦也,事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非「可者與之」與?學問貴自知,不可躐等。墨家兼愛天下,非為不是,然五倫尚不可孰睦,言及五倫之外,欺人乎?治國,平天下非不為偉業,然自身不修,一旦當權,只多造孽而已。仁者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人我可同修時則同立同達,當其不可時,先求己立己達,再談其餘,是乃學仁者也。子張之言非不美矣,夫正因自知我非大賢,故乃謹守「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之教。若不能謹守己份,己位,雖歷窮劫而修,難有進益。觀夫闕黨童子將命章。闕黨童子求進聖人之門次,非不欲學者。然其不知於生活中謹守弟子之位,故「其居於位也」,「與先生並行也」,是「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雖侍於聖人之側,亦難得益矣!
我以為,後學者「中」與「得力處」,在時時居學地,守弟子之位,守「謙」之位。更而進者,聖人亦然。「夫子焉不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人生天地,不守弟子之位,不守謙位,則直無藏身之地矣!
因子夏之不及,後學者,學之為「不敢過」。因子張之過,前文似繹之為不可學。非也,非也。學問有身行,有心行。身行不可不細,然居心不可不大。「舜何人也?于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求乎上,所得乎中,所求乎中,所得乎下。」子張之言自不錯。我今拒人,亦有人拒我。我今拒人乃先求自立,是乃自救。未能容眾,未能立人,達人,乃我之失,乃不得已之策。焉敢自是復自矜?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立人,達人是乃我之大心大願。不有子張之心量,子夏之謹守自知,何來「謙虛」?何成「弟子之位」?不有大心大願,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乃成空論!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子張、子夏雖兩失,實為兩得。陽明先生傳習錄有問:子夏門人問交章。先生曰:「子夏是言小人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誠然,我非成德之人,能善用之亦俱是!
是故惡夫佞者 ─ 談至聖先師
雍也。子華使齊章。孔子既命冉有與之釜,與之庾,冉有則違師命而與之粟五秉。冉有之違逆,弄權明矣!夫子聞之,不見其怒,不見其痛責冉有。夫子仍不慍不躁,諄諄教導君子周急不濟富之理。
先進。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
夫子之歎二三子者,非其不奉師訓,乃歎二三子之陷顏淵於不義。(於此亦可窺見孔子生死一如之教。)此章可重視者亦在夫子既曰不可,門人焉可,焉敢違其訓而行?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此理易知難行,尤難於教。過與不及,皆非當。必過正乃能矯枉。入中道者原自過與不及。唯其人師者能容枉,容偏,容過,容不及。唯大聖能以己身為弟子磨煉石。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章。子路之不馴不敬於其「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中表露無遺。夫子之呵訓子路僅止於:「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發揮者,仍為子路之問:「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細品夫子之答,似有急切,恨不能一氣宣洩者。夫子苦口婆心,不憚其煩,難減其情者,唯世道人心,己身榮辱,尊寵,於夫子之答末,似已忘之矣!
孔子至聖,人見其睿智,見其弟子至誠稱讚之處。熟讀論語,我見孔子至聖則在其不居師位,在其無我,在其教不厭,誨不倦。夫子至聖,於弟子違逆之處,烘托尤為明顯。孔子弟子中,子路僅小孔子七歲,個性最直,亳無城府,論語中子路失進退之章句甚多。由夫子之氣惱與回答,可見夫子之待弟子如友,毫無涯岸之平等、自在。
通篇論語,記「子路不說」者,凡二見。一見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二見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論語乃孔子弟子所記,子路之不悅,必明且顯焉,致記載者亳無疑惑,亳無保留而直記:「子路不說」。聖人之門,焉有為人弟子者,干犯師父行動之理,實則唯有聖人之門,乃能教育不掩其真,唯有聖人之門,乃能師父、弟子一同學習,互相規勸。成就子路者,固孔子。成就夫子大聖者,亦子路之屬。是故夫子歎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聖人之門,誰最善學?誰最好學?夫子也!
於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章,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可正見孔子與弟子怡融之狀。我卻喜另一章,反見孔子與弟子平日生活間之自然、乳融!
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時子路己致仕季氏而為家臣。論語中,不少章句為弟子致仕,仍回老師之處,討論受教者,本章為一例。本章子路之抗辯。正為夫子平日所教,學習乃在生活中,民人中,社稷中。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夫子情急無詞,恨恨以「是故惡夫佞者」為答。子路雖年長,卻天真,質樸如赤子,於子路問君子章,子路數逼夫子:「如斯而已乎?」子路之天真、頑皮之情,呼之欲出。想見子路之頑皮,想見夫子之情急無詞,「是故惡夫佞者」正反見孔氏之門,平等、自然、自在、怡樂之溫馨!
毓老曾教,過僅及己者,謂之小過,過而傷及人者,謂之大過。孔子雖不以我為念,人之犯我似渾然不覺。然夫子時時以天下為念,苟不利人民,夫子無不直截,嚴厲、而震怒者。如季氏旅於泰山章,季氏富於周公章,與季氏將伐顓臾章。夫子婉斥冉有:「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夫子斷然斥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鳴鼓攻之可也。」夫子再直斥冉有,子路:「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自夫子之毫無涯岸,與夫子之嚴峻不假辭色,乃稍可窺見聖人胸中丘壑!
太史公曰:「詩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
我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低迴吟誦,不能自己。雖不能至,然心實嚮往之!
使乎使乎─ 遽伯玉使人於孔子章
孔子大聖,言不輕發。於弟子則諄諄善誘,雖諄諄而不隱,必直言其私。於時人則婉轉,雖婉轉亦不隱,必有所指。夫子不輕言人失,亦不輕許人。夫子讚古聖先賢,如泰伯、伯夷、叔齊、管仲者有之。讚時人公卿,如史魚、遽伯玉、晏嬰、公叔文子者有之。許弟子,如顏淵、閔子騫、子路者有之。許下人者,唯一見:
【憲問篇】遽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由「『使人』於孔子」及「孔子『與之坐』」之遣詞,文氣讀之,可知遽伯玉之使,乃府中下人,名姓且無,非所謂「要人」可知。然孔子歎之再歎「使乎!使乎!」似若有不盡之情。細尋之,可知聖人胸中取捨!
自俗眼觀之,使者當盛讚其主之功德成就,乃謂不辱其使。而遽伯玉之使言其「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似一暴其主之多過,再暴其主未能寡其過之無能。暴其主之失若此,焉得孔子大聖之深讚?
聚財者,唯財之不足為慮,視聽言動,無非是財。好樂者,唯絲竹之不盡聲為念,憶聽言動,無非是樂。好財者,不言絲竹;好樂者,亦不以貨殖為是。觀人言動,知人心向矣!使者不言其他,直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為答,一言固顯遽伯玉用心之要,用力之勤,亦直道盡使者之志。此向道之宏願,夫子焉得不再歎?
凡夫見收穫,羨成就,自果而求。聖賢只見耕耘,重用功,自因而行。小讚讚果,大讚讚因。使者言其主之功行,言其主修身之用力,乃讚之大者,深者。不是此中人,難言此中事。不是高明人,難見高明處。人所不知之使者,語若平常,實不平常。此大奇特,夫子焉能不再歎?
驕人者,以己之多形人;敬人者,以己之寡下人。淺者直欲以深示人,而自暴其淺。深者不自以為深,時時就教於人,故能成其深。聖人當前,乃就教之良機。使者直述其主之不足,以就教於大聖,此非遽伯玉功行深厚,不足以致此,若非使者高明,亦不足以言此。平凡中拈出一句,夫子焉得不歎此大奇特?
改過與積善,其為進德修業則同,其著力處則不同。改過者,止非,其用力為收,其相隱,似心行多於行行。積善者,累德,其用力為放,其相顯,似行行多於心行。遽伯玉欲寡過,則其功夫隱而難知,欲寡過而未能,則見其心行之深處,此非淺識凡夫可知。一使者,而道出修道人心行深處,此使者之高明難量。使者之高明,非遽伯玉不能使其人,非孔子不能知其人。「使乎!使乎!」焉得而不再歎!
大奇特每在最平凡之中。於平凡中見得不平凡,便知用功處,只在平凡。使乎!使乎!使乎!使乎!
首頁
最新消息
大乘起信論講解
精美經典結緣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周六共修
月共修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佛法教學
佛學課程
>
地藏經講解
>
地藏經講解 P2
地藏經講解 P3
地藏經講解 P4
地藏經講解 P5
地藏經講解 P6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六祖壇經研討
專題演講
共修課程
佛法討論區
佛法人間
方廣言
法語天地
健康園地
紅塵自在
>
自在需要智慧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佛教的宗教特質
「信佛教」重在理信
智慧的修學(一)
智慧的修學(二)
智慧的修學(三)
智慧的修學(四)
甚麼是「佛」
什麼是菩薩?
介紹觀音菩薩
介紹地藏菩薩(一)
介紹地藏菩薩(二)
介紹地藏菩薩(三)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會友專區
出版
書籍
大方廣學刊
教學光碟
修行光碟
訂購辦法
文物結緣
經典、書籍
圖像、書法
學刊
索取辦法
連絡本會
本會地址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我要贊助大方廣
關於本會
學會理念
何為大方廣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