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過猶不及

─ 論語的教誨之二

◎尹建維

初讀論語,每感其不如老莊之飄逸絕塵,不如孟子之氣勢恢宏,甚且不及中庸之精微深妙。焉可謂師祖不若子思之弟子乎?後讀陳壽三國志論諸葛亮文:「或怪亮文采不艷,而近於丁寧周王::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至是,我憬然有所悟。就本體而談義理,言易玄妙動人。就義理以應用於日用平常之事,焉得玄妙?事若涉玄妙,則於理未得也。談玄說妙,無過禪宗文字﹝既謂心宗,文字葛藤有何交涉?﹞,然六祖於壇經曾開示:「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神會童子問難六祖:「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僭,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孔子亦然。孔子就日用平常之事指點弟子,語不輕發,所發亦未見玄妙。初讀,以為老生常談,不過爾爾。再讀,若有所悟。三讀,則知不能盡悟。讀之再讀,則不將心求悟,但引以為友,反覆吟誦咀嚼而已。諸子百家,莫不以道教人,夫子以道示人。其間差異,端賴讀者以心神會之!

過猶不及 ─ 子張、子夏

我以為,學問功夫,處世,觀人,貴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亦曾聞諸毓老:「經書正讀,皆教訓,逆讀,則皆智慧。」循論語章句順讀,章章教訓,處處禮法,大有揮洒不開之感。若將其章句,或以某弟子為題,或以某一論點為題,析之,別之,則其人其事,其理其道,不待鑽研而自浮現矣。孔子「一以貫之」之經緯,與其因材施教之高明,則活潑自現,讀之有不可自己之處矣!試以子張,子夏為例。

子游論子張:「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子亦評子張:「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孔子之言子張則曰:「師也辟。」﹝朱注:辟,便辟也。謂習於容止,少誠實也。﹞反之,子游曰:「子夏之門人,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夫子亦曾勉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子張、子夏性向殊為相異,故子貢曾問夫子:「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朱子注曰:「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子張,子夏各執一邊,各有所偏,各有所失。千秋以來,此已為定評。

以人為鑑,可以觀得失。過與不及為二子之短,然孰為其長?於今之計,後學者當何以自處哉?

若讀子夏諸章,其文雖多,多為其語弟子之文。其請問夫子之章僅三見:問孝、問美目巧笑,與其為莒父宰問政章。子夏言不輕發,慎言之狀可以想見。子夏雖慎於言,但敏於行,且敏於微行。其謂「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甚得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之旨。觀子游評其教門人以洒掃應對進退為重,則可知子夏特重微行。錢穆錢老夫子謂孔子之學,因子夏而光大流傳。我以為,中國千古以來,重生活磨練,以細事練心,子夏可謂設教之祖矣!

反觀子張。孔子弟子有心用世者甚多,然直以學干祿為問者,唯子張一人。另一章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子張功名之心頗重。子張請問夫子之處頗多,然如問令尹子文,問善人之道,問明、問政、問「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問行、問與師之道,多為身外之問。若據孟子之「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子張之心過於外放是其失。須知,心若不收、不定,問雖善,亦難得力。如問仁,問知,不可不謂大哉問,然樊遲雖兩問而不達。是知,問不在多,在中。問不在大,在得力。然及今之計,後學者「中」與「得力處」云何?

試觀下章。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是與?非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非「不可者拒之」與?「居是邦也,事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非「可者與之」與?學問貴自知,不可躐等。墨家兼愛天下,非為不是,然五倫尚不可孰睦,言及五倫之外,欺人乎?治國,平天下非不為偉業,然自身不修,一旦當權,只多造孽而已。仁者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人我可同修時則同立同達,當其不可時,先求己立己達,再談其餘,是乃學仁者也。子張之言非不美矣,夫正因自知我非大賢,故乃謹守「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之教。若不能謹守己份,己位,雖歷窮劫而修,難有進益。觀夫闕黨童子將命章。闕黨童子求進聖人之門次,非不欲學者。然其不知於生活中謹守弟子之位,故「其居於位也」,「與先生並行也」,是「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雖侍於聖人之側,亦難得益矣!

我以為,後學者「中」與「得力處」,在時時居學地,守弟子之位,守「謙」之位。更而進者,聖人亦然。「夫子焉不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人生天地,不守弟子之位,不守謙位,則直無藏身之地矣!

因子夏之不及,後學者,學之為「不敢過」。因子張之過,前文似繹之為不可學。非也,非也。學問有身行,有心行。身行不可不細,然居心不可不大。「舜何人也?于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求乎上,所得乎中,所求乎中,所得乎下。」子張之言自不錯。我今拒人,亦有人拒我。我今拒人乃先求自立,是乃自救。未能容眾,未能立人,達人,乃我之失,乃不得已之策。焉敢自是復自矜?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立人,達人是乃我之大心大願。不有子張之心量,子夏之謹守自知,何來「謙虛」?何成「弟子之位」?不有大心大願,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乃成空論!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子張、子夏雖兩失,實為兩得。陽明先生傳習錄有問:子夏門人問交章。先生曰:「子夏是言小人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誠然,我非成德之人,能善用之亦俱是!

是故惡夫佞者 ─ 談至聖先師

雍也。子華使齊章。孔子既命冉有與之釜,與之庾,冉有則違師命而與之粟五秉。冉有之違逆,弄權明矣!夫子聞之,不見其怒,不見其痛責冉有。夫子仍不慍不躁,諄諄教導君子周急不濟富之理。

先進。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

夫子之歎二三子者,非其不奉師訓,乃歎二三子之陷顏淵於不義。(於此亦可窺見孔子生死一如之教。)此章可重視者亦在夫子既曰不可,門人焉可,焉敢違其訓而行?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此理易知難行,尤難於教。過與不及,皆非當。必過正乃能矯枉。入中道者原自過與不及。唯其人師者能容枉,容偏,容過,容不及。唯大聖能以己身為弟子磨煉石。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章。子路之不馴不敬於其「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中表露無遺。夫子之呵訓子路僅止於:「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發揮者,仍為子路之問:「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細品夫子之答,似有急切,恨不能一氣宣洩者。夫子苦口婆心,不憚其煩,難減其情者,唯世道人心,己身榮辱,尊寵,於夫子之答末,似已忘之矣!

孔子至聖,人見其睿智,見其弟子至誠稱讚之處。熟讀論語,我見孔子至聖則在其不居師位,在其無我,在其教不厭,誨不倦。夫子至聖,於弟子違逆之處,烘托尤為明顯。孔子弟子中,子路僅小孔子七歲,個性最直,亳無城府,論語中子路失進退之章句甚多。由夫子之氣惱與回答,可見夫子之待弟子如友,毫無涯岸之平等、自在。

通篇論語,記「子路不說」者,凡二見。一見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二見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論語乃孔子弟子所記,子路之不悅,必明且顯焉,致記載者亳無疑惑,亳無保留而直記:「子路不說」。聖人之門,焉有為人弟子者,干犯師父行動之理,實則唯有聖人之門,乃能教育不掩其真,唯有聖人之門,乃能師父、弟子一同學習,互相規勸。成就子路者,固孔子。成就夫子大聖者,亦子路之屬。是故夫子歎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聖人之門,誰最善學?誰最好學?夫子也!

於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章,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可正見孔子與弟子怡融之狀。我卻喜另一章,反見孔子與弟子平日生活間之自然、乳融!

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時子路己致仕季氏而為家臣。論語中,不少章句為弟子致仕,仍回老師之處,討論受教者,本章為一例。本章子路之抗辯。正為夫子平日所教,學習乃在生活中,民人中,社稷中。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夫子情急無詞,恨恨以「是故惡夫佞者」為答。子路雖年長,卻天真,質樸如赤子,於子路問君子章,子路數逼夫子:「如斯而已乎?」子路之天真、頑皮之情,呼之欲出。想見子路之頑皮,想見夫子之情急無詞,「是故惡夫佞者」正反見孔氏之門,平等、自然、自在、怡樂之溫馨!

毓老曾教,過僅及己者,謂之小過,過而傷及人者,謂之大過。孔子雖不以我為念,人之犯我似渾然不覺。然夫子時時以天下為念,苟不利人民,夫子無不直截,嚴厲、而震怒者。如季氏旅於泰山章,季氏富於周公章,與季氏將伐顓臾章。夫子婉斥冉有:「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夫子斷然斥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鳴鼓攻之可也。」夫子再直斥冉有,子路:「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自夫子之毫無涯岸,與夫子之嚴峻不假辭色,乃稍可窺見聖人胸中丘壑!

太史公曰:「詩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

我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低迴吟誦,不能自己。雖不能至,然心實嚮往之!

使乎使乎─ 遽伯玉使人於孔子章

孔子大聖,言不輕發。於弟子則諄諄善誘,雖諄諄而不隱,必直言其私。於時人則婉轉,雖婉轉亦不隱,必有所指。夫子不輕言人失,亦不輕許人。夫子讚古聖先賢,如泰伯、伯夷、叔齊、管仲者有之。讚時人公卿,如史魚、遽伯玉、晏嬰、公叔文子者有之。許弟子,如顏淵、閔子騫、子路者有之。許下人者,唯一見:

【憲問篇】遽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由「『使人』於孔子」及「孔子『與之坐』」之遣詞,文氣讀之,可知遽伯玉之使,乃府中下人,名姓且無,非所謂「要人」可知。然孔子歎之再歎「使乎!使乎!」似若有不盡之情。細尋之,可知聖人胸中取捨!

自俗眼觀之,使者當盛讚其主之功德成就,乃謂不辱其使。而遽伯玉之使言其「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似一暴其主之多過,再暴其主未能寡其過之無能。暴其主之失若此,焉得孔子大聖之深讚?

聚財者,唯財之不足為慮,視聽言動,無非是財。好樂者,唯絲竹之不盡聲為念,憶聽言動,無非是樂。好財者,不言絲竹;好樂者,亦不以貨殖為是。觀人言動,知人心向矣!使者不言其他,直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為答,一言固顯遽伯玉用心之要,用力之勤,亦直道盡使者之志。此向道之宏願,夫子焉得不再歎?

凡夫見收穫,羨成就,自果而求。聖賢只見耕耘,重用功,自因而行。小讚讚果,大讚讚因。使者言其主之功行,言其主修身之用力,乃讚之大者,深者。不是此中人,難言此中事。不是高明人,難見高明處。人所不知之使者,語若平常,實不平常。此大奇特,夫子焉能不再歎?

驕人者,以己之多形人;敬人者,以己之寡下人。淺者直欲以深示人,而自暴其淺。深者不自以為深,時時就教於人,故能成其深。聖人當前,乃就教之良機。使者直述其主之不足,以就教於大聖,此非遽伯玉功行深厚,不足以致此,若非使者高明,亦不足以言此。平凡中拈出一句,夫子焉得不歎此大奇特?

改過與積善,其為進德修業則同,其著力處則不同。改過者,止非,其用力為收,其相隱,似心行多於行行。積善者,累德,其用力為放,其相顯,似行行多於心行。遽伯玉欲寡過,則其功夫隱而難知,欲寡過而未能,則見其心行之深處,此非淺識凡夫可知。一使者,而道出修道人心行深處,此使者之高明難量。使者之高明,非遽伯玉不能使其人,非孔子不能知其人。「使乎!使乎!」焉得而不再歎!

大奇特每在最平凡之中。於平凡中見得不平凡,便知用功處,只在平凡。使乎!使乎!使乎!使乎!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