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錫金遊記(一)

●慧靜

由飛機上望下去,濃密的樹林似乎無垠無盡,一條細悠悠的水流迤邐而去,機長說那是恆河。不久即將著陸,穿沙麗的印度空中小姐過來,收走那組應當是白色的泛黃褐塑膠餐具,看看錶,八點十分,還有二十分鐘,就要到達巴格多拉機場。這是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五日的清晨,也是我由新德里出發,不,正確的說,應當是由洛衫磯出發,飛往錫金的「朝聖之旅」的最後一段航程。

錫金古名「哲孟雄」,是喜馬拉雅山麓下的蕞爾小王國,建立於十三世紀,一九七五年併入印度成為一州,地勢雖最高,面積卻最小。首都剛渡,位於海拔五千四百英呎的高地上,離巴格多拉機場只有七十哩,但在蜿蜒的山路上迂迴行駛,卻需四、五小時才能到達。

才步出機艙,遠遠就已看到兩個暗紅色的身影朝這邊交叉揮動雙臂。昨夜在新德里,師父由錫金打電話來,一再叮囑,他會派人來接機,他們約清晨三四點趕下山,如果遲到了,我務必要等。其實除了等,也別無選擇,這是我第一次到印度,一個人飛到這個地圖上找不到,旅行社沒聽過的機場,能何去何從?

及走近了,認出來是師父身邊的侍者天珍多杰面如滿月的笑臉,我快步趨前,我們緊緊握手,他鄉遇故知,也是在這段不可知的旅途中遇到的唯一認識的人,內心喜悅,無以名之。旁邊站著一個大男孩,叫江乘,十九歲,瘦挑的個兒,臉紅撲撲的,笑起來露一排白齒和兩個小酒窩,江乘負責開車。

巴格多拉機場古舊簡陋,勉強比擬,約如南台灣三十年前的鄉下小火車站。由於不是旅遊季節,此地亦非遊樂重鎮,遊客稀少,不到二十分鐘,取了行李,驗過文件 (入錫金特區需特殊許可) ,即可上路。

※ ※ ※

「你很幸運,前幾天都冷得要命,還下冰雹,今天第一次出大太陽。」我們坐在嶄新的日、印技術合作吉普車裏,天珍多杰由前座回過頭來笑著對我說。小江乘也別過頭來眨眨眼,一笑。未來之前,新德里的人一聽我要去錫金,都紛紛警告我,「很冷,很冷」。此刻在白花花的陽光下,著單衣恰好適當,絲毫嗅不出一點寒冬一月的氣息,此地仍屬北印度,到錫金邊界還有一段長路,塵土灰揚中,小車已駛近第一個小鎮。

鎮上只有一條街,街旁參差排列著店面,店面前再排著木架攤位,攤位前再結集著腳踏車、擔子小販。木架攤位上掛的是衣服、旅行袋等日用雜貨,小販則叫賣香蕉、玉米、花生米。剩下不到幾尺寬的道路,無數的腳踏車夾著公共汽車、載貨大卡車,小江乘一路猛按喇叭,蛇形游走,突出重圍。

印度的公共汽車和卡車極為花俏,車頭都繪著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眼睛上方,由車頭垂下來一排彩繪,公車外殼塗著五顏六色的圖案或人形,彩穗大多灰塵破舊,油漆大多剝離。所有的車輛,不論載人或載貨,總是擁擠不堪的超載。店裏住家播放出來音樂,其音響之大,比美台灣喪家擴音器放出的哭調。

鬧區過後,路旁逐漸看到成堆的石塊,有許多男人、女人及小孩,蹲在石堆上,用鐵錘將大石塊敲小,叮叮咚咚的敲石聲,此起彼落,帶著幾分古意的新鮮。也看到不少婦女們,用竹簍子頭頂石塊,或背在身後,慢慢地行走。敲石塊、背送石塊是他們糊口謀生的工作,而遠處、近處田野裏,那一間間敞開竹片搭成的棚子,則是他們的家。

組成他們家的竹片,剛才在街上,也曾看到腳踏車載著,這種竹片,大小比一張榻榻米略大,細竹片交叉細密編織而成,四周框以細竹竿,三片地上一圍,再加蓋一片為頂,幾塊石頭地上圍個灶,如是成就了一個遮風避雨、填充肚皮,叫作「家」的地方。

離開小鎮後,經過幾條沉著大水牛,點綴著鷺鷥的小河,逐漸地,車駛進原始森林保護區。「怕不怕?有老虎哦!嘿,嘿,嘿。」他們指著路邊畫著大老虎的招牌,帶幾分得意的恐嚇我。「怕死了,怎麼辦?」我也裝出一付膽小如鼠的樣子。可惜原始林開了近兩小時,也沒有見到老虎的影子。樹林盡處,即是上山小路的開始。

上山的道路是比羊腸稍寬一點的泥石路,多處僅可容一車身,因而經常出現在斷壁懸崖上倒車、讓車的驚險鏡頭,遇到拐彎處,江乘總要先猛按幾聲喇叭。後來我發現,在這深山裏,喇叭聲代表所有的言語,像拐彎處「我來了」,感謝讓道的「謝謝」,以及雙方黑羊、白羊對峙不下時惡狠狠的叫罵。

山路上小猴子極多,樹上、路邊,隨意睡覺、嘻耍,吃喝拉撒,不拘小節,偶爾也會跳上車頭,跟你玩個躲貓貓。平地小村莊,見的是高大的鳳凰木,垂鬚老榕,竹叢,以及紅、白、橙、紫各色九重葛。由半山腰往下看,是一條靜幽幽的河谷,頗似新店翡翠谷。路經一段古舊的水泥橋,是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建於十八世紀的遺跡,也有廢棄的小鐵道,也是英國人的手筆。

佛教是錫金的國教,因此所有路標兩頭都畫著「卍」字,好像某個大寺廟的指標,山壁上偶爾會出現一些警示減速句子,諸如,「在這個世界上遲到,強過在另一個世界提早報到。」

路程中偶爾經過幾處小村落市集,大都只有一段凹凸不平的小石頭街,幾排簡陋的土塊房屋。山路上經常看到背著竹簍的行人,他們的背法很奇特,竹簍繫著寬布帶,布帶繞在頭頂上,用頭頂著。山裏的人,大都皮膚白晰,大眼睛,外貌、衣著和平地所見的印度人截然不同。錫金的人種,原先只有八世紀左右由西藏移民而來的「雷恰族」,十八世紀後尼泊爾人開始陸續移民進來,現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不知這些人是「雷恰族」,還是尼泊爾人。

錫金的邊陲,三面和西藏相鄰,因而像「金馬」一樣,屬於「戰略特區」,進入錫金的訪客,北邊、東邊都限定只能到達某些定點。訪客拿到印度政府簽發的許可後,除了在機場檢驗一次,南邊、北邊各過一個關卡,最後再到錫金會館登記。

黃昏時,我們到達錫金會館。此處極為清幽乾淨,圍牆內有一個大花圃,一棟水泥平房內設辦公室,旅遊中心及餐廳。登記完畢,我們站在餐廳外的陽台上喝汽水,吃炒飯,腳下是一條小溪淙淙流過,對面岩壁上青苔佈滿,長著各種青蕨,清風徐來,一時之間,竟有點恍惚,不知身在烏來,還是錫金。

臨出會館,幾輛軍用大篷卡車,密密麻麻載滿著綠色戎裝的阿兵哥,正好開進來。剛才上山時,也曾在幾處河谷看到軍隊在紮營,並不以為意,但是眼前這些車上,全都理直氣壯的架著機關槍,要打仗了嗎?

十幾天前,離開台北時,朋友拉著我的手,依依地說,「不要去了啦,要打仗了呢。」台北的收音機,更是一付唯恐天下不亂的風聲鶴唳,天天播報著戰爭近了的消息,市民們更是準備著大小容器,去加油站排隊。但願這場對伊拉克的戰爭能化為子虛烏有,否則無法想像有多少無辜的生靈要塗炭,遍野裏又要憑添多少哀鴻?

冬天山裏黑夜來得早,天色漸漸轉暗,直到全黑。山中沒有路燈,也看不見人間的萬家燈火。只有遠處近處,幾許渺茫而昏黑的人家小燈,也就在這種前不見車,後不見路的情況下,吉普車顛顛跛跛的開進了山門,也就是我的終點站。

※ ※ ※

隆德寺,也稱為「法輪中心」,位於錫金首都剛渡的對山山腰上,地勢比剛渡高,由寺廟看下去,可以清楚的看見剛渡城。一九五八年,十六世大寶法王由西藏逃避赤禍至此,一塊錫金王室恭敬供養的土地。原先法王逃出來時,不丹、印度及尼泊爾政府都曾表示願意供養土地,歡迎法王駐錫,但法王選擇此地,據說原因之一是此地還遺留著明朝時第八世大寶法王所建立的古廟。於是當初一行人以此古廟為落腳處,逐漸將新廟蓋成。建立於六十年代的「新廟」,其實也已歷經三十多年的滄桑歲月,幾次地震及風暴,僧寮早已破舊不堪。寺廟下方住的是當初追隨法王逃難而來的在家人,或織手工地毯,或打造銀器,或販賣雜貨禮品,幾十戶人家也組成了一個小小社區,在這裏養兒育女,生老病死。

吉普車沿著山坡上行,轉個彎,停在廟口,漆黑中,有幾個人帶著手電筒迎上前來幫忙提行李,我尾隨人後,穿過一處正在建築中的木架下,進入一棟房子,長廊盡處轉上樓,再盡處,是我的房間。這是廟外的客房,聽說昨天才趕工完成,因此磨石地上的灰泥都還來不及洗掉。後來我才知道,這棟兩層的客房,在當時、當地算是最考究的建築,擁有整個社區最現代化的浴室及廁所。丟下行李,和天珍多杰約好半小時後帶我去謁見師父,走進浴室,我也打算將今日從早晨四點到現在的風塵泥砂洗盡。

浴室四壁鋪著雪白的磁磚,一個久違的抽水馬桶,牆上掛著電熱器,是熱水的來源,在以後的日子裏,經常要和這桶小東西搏鬥,因為此地的電壓水壓均不夠,停電或停水是慣事,熱水何時出來,完全看運氣。

隆德寺大殿為一棟三層建築,大殿前為鋪石版的廣場,廣場四週圍繞的是平頂一層僧寮,前排僧寮正中間,是寺廟入口,有兩扇廟門,其上設一小閣樓,裏面擺置著一杯杯信眾供燃的酥油燈;無數的小火光,在暗夜裏搖曳著光亮,好像代表無數的希望與敬意。

天珍多杰拿著手電筒,帶著我進入廟門,穿過石版地,由大殿右側的門,即可上樓見老師。我們才剛走進門,一眼看見斜上去的樓梯上,每一階梯上都站著幾個小小的喇嘛,等我門一走近,嘻地一聲轉身全溜得無影蹤,等上了二樓,看到他們全聚在遠處的走廊底,全不作聲,睜著眼睛望這裏。

我向我的老師恭敬地奉上三頂禮,感謝他為我所細心安排的一切。這許多年來,他不但在佛法上應機教誨,善巧訓誡,在世間法上,他也經常關懷眷顧,照料無微。師父看起來精神極好,座上另有幾位遠客,道聲晚安我輕身退出。

※ ※ ※

清晨三點半,天色尚全黑,就已被屋外的人聲、腳步聲,以及廟裏的鼓聲、「甲鈴號」 (藏地寺廟裏專用之長號,約三、四尺長) 聲叫醒。其實夜裏我早已數度醒來,這棟房子迎風建在山腰上,夜裏山風冷颯,幾番將窗戶吹開,身上蓋的不知幾斤重的單人厚棉被,又常常整塊滑溜到地上;冷風中,我的睡意全無,快速套上球鞋、運動裝,梳洗完畢,我也走出門,漆黑的天空,月亮還明朗朗地掛在正中央呢。

屋外的小道,是繞到廟後山的路,男女老少,藏人魚貫的持著「轉經輪」、唸珠,口裏持咒,或唸佛,走過小徑,往後山去,我也開始我的早課,夾在他們中間。山路極陡,腳力差一點的,可能無法走上去,再加上高山空氣稀薄,呼吸還有點學問。後山其實不大,佛號約一千一百遍,就已繞畢,五點左右,又回到「家」。

昨夜師父告訴我,將這裏當作自己的「家」,隨意可到處遊走,小江乘將是我的司機兼導遊,需要什麼,吩附他即可;客房樓下今天可將廚房設好,負責我的三餐;日課宜在大寶法王舍利塔前作,因具無比加持力。於是取了經筴,走向舍利殿。

十六世大寶法王「荼毘」 (出家人圓寂後的火葬儀式) 後,除了心臟完整不壞跳出荼毘塔外,全身上下更結成一棵舍利樹,舍利子不計其數。其後,弟子們將心臟另外裝於一個高約兩呎的舍利塔內,其餘舍利,除分送到全世界弟子、法輪中心外,全裝在此處的舍利塔內。舍利塔約兩人高,貼著金箔及各類寶石嚴飾,設在舍利殿裏,旁邊為歷代傳承祖師之塑像。前面供桌供著大小無數酥油燈,及香、花等八供。

由舍利塔上方中央垂下來一條線,據師父們說,握住這條線,許個願,將會滿願。不過根據我的了解,這些願大都是相應到佛法修行上的,並不適用於人間的妻財子祿。默默地,我也許了願。

由舍利殿窗口望下去,可看到整個廣場及社區。微曦中,廣場裏零散地坐著幾排僧侶,大聲唱誦著早課,隨著唱誦,他們還左右地搖動,極為可愛;再下去是社區人家,幾處炊煙嬝嬝而升,山徑上還有些轉經輪的人零零落落。

遠的盡處望過去,即是皚皚的雪山,那座世界第二高峰;錫金人、印度人及藏人稱它為「甘千炯嶱」,此座山高海拔二萬八千呎,就像許多神秘不可測的地區帶著許多傳說,當地的人也賦以它一些神話。據說這座山的山神,也叫「甘千炯嶱」,人們描述他有一張赤紅的臉孔,頭頂五顆骷髏頭的頭冠,坐騎雪山獅子,傳說中,這位山神曾在山頂上埋下「五種寶藏」 ─ 鹽、寶石、經典、藥材、以及一套堅不可摧的盔甲。翻過雪山那面即是西藏,實在奇妙,飛繞了大半地球,轉了多少彎,最後又回到我們所熟悉的土地的邊緣。

※ ※ ※

「蘇蕊? (誰啊?) 」小江乘領著我,在山徑上行走,往古廟去,路上每遇到一個人,問的都是同樣的話,大人小孩全都站在門口瞧著我們,偶爾背後還會跟一些小孩。天空藍澄澄的,只飄著幾絲白雲,又是一個晴朗的好天。幾個婦人,就著山壁流下來的泉水,濯洗她們一頭長髮,幾處山壁還殘掛著細冰條,這些泉水,不知有多冷。路邊幫浦前也集聚著一些婦人在洗衣服。這裏的狗不知為何那麼多,或路上躺著,或跟著人走,或成群結隊,漫無目的地走。

半路上遇見一位老尼師,江乘不知和她說了什麼,在我用藏語和她道好後,她拉著我的手,緊緊握住,又說了一堆話,後來江乘翻譯給我聽,原來她以為我是藏人,從小被美國人收養,現在回來歸宗認祖,難怪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愛憐與惋惜。江乘告訴我,老「阿尼拉」 (藏語中的尼師) 住在不遠處的「阿尼宮巴」 (尼庵) ,明日帶我去。    (下期待續)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第 1至第10講
    • 紅塵自在 第11至第20講
    • 紅塵自在 第21至第30講
    • 紅塵自在 第31至第40講
    • 紅塵自在 第41至第50講
    • 紅塵自在 第51至第53講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