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錫金遊記(三)


●慧靜

清晨走過山門時,江乘告訴我, 「這是『噶瑪巴門』」,一進山門,就是「噶瑪巴路」(註一),這都是當初寺廟建好時,錫金國王命名的。

彎曲有致的噶瑪巴路,正是中國字的
「之」字,不多拐一個彎,也不少一撇。「之」字上方那一點,即是隆德寺大殿及四合院僧寮,我的住處在「之」字一橫起筆處,再往前便是無路的山崖;而最後一筆那一捺,遠遠下去的盡處,即是山門。但是這個「之」字不是平面的,而是側面的,每一個拐彎處意味著往下走一層,小路相當陡斜,穿著球鞋可以跳著走。

如果你由山門走上來,倒著
「之」字爬,抬頭一看,石壁上長著是成片不知名的花,這種別處不見的花大概也是錫金特產吧,葉子像剛冒出土的小白菜,花朵像酢醬草,但約四倍大,花莖長,有粉紅,淺紫,淺藍,雪白幾色,花朵伸長著頭在風中搖曳,滿滿一石牆的花浪,讓人的心幾乎都要像隻隻小蝴蝶飛舞起來了。「之」字那一橫下面的土牆,則是遍植金針花,金燦燦,碧油油地映在藍天裏。

午飯過後,離見老師的時間還早,我決定在沒有
「導遊」的狀況下,一個人到處走走,隨意漫步。

走出小樓,走到寺廟前,廟的正對面有一個小小的雜貨店,看進去幽幽暗暗,讓我想起小時候鄉下外婆家街口的小店。跨過門檻踏進去,左右不過十坪大罷,灰塵老舊的玻璃櫃上放著幾個玻璃糖果罐,櫃子內平擺著毛巾、牙膏、生力麵、紙筆等日常用品,靠牆的櫃子裏,則疊放著作袈裟的布料,「哈達」(見下文),圍巾等,這就是隆德寺唯一的「7-11 」。(事實上,往後的日子裏我都叫它「7-11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小店即是隆德寺的「福利社」,屬廟產之一,由兩位出家人看顧著。)

沿著廟前道路往下走,到第二個拐彎處,右邊開始有四五棟房舍,有間陳舊的旅社;再來是崁著「瑪呢轉」的圍牆,牆內是沿著山坡往下蓋的住家。

同樣一段路的左邊,則是斜上去的山坡,房舍參差搭建,間夾一些竹籬小菜圃、花圃,幾隻瘦牛,優哉遊哉地在草叢間漫步。

拐彎處那堆民房裏,除了旅社還夾著一片小小的店面,其實不能稱之為「店」,因為它只開了一個大窗檯,檯上陳列著一排用竹盤子裝的不知是什麼,一位白皮膚大眼睛的藏族姑娘,站在窗口,正在竹盤子裏東抓西抓,忙得很。

也許是午後的陽光讓人無所事事罷,不論僧俗老少男女,大伙全都移到路邊晒太陽,我這個闖入他們世界的「老外」,自然成了他們行注目禮及竊竊私語的對象。他們並不了解,這個「老外」在幾年前,有那麼一度,也曾參與編寫過「藏語九百句」,偶爾捕捉到幾句他們的嘰嘰喳喳,還害得我差一點忍不住笑出來。

可是,那姑娘在作什麼?好奇心驅使我無視他人走向窗檯,沒想到這層偽裝的勇氣竟給我帶來意外的驚喜。女郎所售之物,竟然是那種叫作「瓣」(BUM
)的東西,我認得它,昨天才見過。

在上山路途中某個小鎮,天珍多杰下車買了些橘子,也帶回十來個「瓣」。這種叫作「瓣」的東西,不知是出自藏語或印度語或錫金語,用一片約菩提樹葉大小的葉子(不知其名,只知僅產於喜馬拉耶山麓,顏色也像菩提葉,但確定不是,因為沒有尾巴。),包著丁香等幾種香料,胡桃等幾種核果,外加新鮮薄荷葉,捲成大姆指大小,嚼在口裏,脆脆的清涼,有如嚼口香糖,嚼碎了就吞下肚。

面對我的入口欣然接受,天珍多杰深深看我一眼,「去年我也買給幾個洛杉磯來的人吃,沒人喜歡,真奇怪你會喜歡。」是奇怪,也許是過去曾涉獵過「香料學」的經驗使然吧。

我問女郎,多少錢,她伸出一個手指頭,表示一個「盧比」(註二
)我伸出十個手指,她用一張大蓮蕉葉包好交給我,我這就開始邊走邊吃,像小時候捧著一小紙袋水煮帶殼花生般的心滿意足。

快走到山門口,我注意到
「瑪呢牆」盡處有一間擺滿法器,佛像的店面,推門進去,店面大約也只有十坪大,上上下下堆滿著各種新舊佛像、法器、唸珠,有銀製、銅製、木製的。隨著門上掛著的鈴鐺響,一位老婦人由內室探出頭來,立刻頭一縮又不見影,過半晌,走出一位老先生,老太太也跟出來,兩位的年齡約在六十、七十之間,藏人,先生會講十句不到的英語。我想,完了,又要比手劃腳了,等會若看上某物,也不必問是什麼,或做什麼用的,什麼材質,看來連詢價都有問題。老先生出乎意料地拿出紙筆及一個掌上輕計算機,當我指向某物時,他很快的寫出阿拉伯數字,並且打出對換美金為多少;老太太則權充模特兒,當我看到一串銀製鑲松耳石的帶子時,她往頭上一比,我即明白是髮飾;腰帶則腰上掛,香袋用背的,裝香;其他拜拜用的則合十。我們這幕啞劇在半小時後居然有所突破。不記得是在什麼狀況下,似乎是我問他們從西藏什麼地方來的,得到「四川」的回答,那麼,「講不講四川話?」「少少講,少少聽。」我開始改成漢話和他們交談,他們則回答我以四川話。

再下去的一個小時裏我已被他們請到裏面的客廳,我們坐在「榻」上,邊喝奶茶,嚼著我帶來的「瓣」,天南地北的閒扯。

他們的家,和我後來在錫金去過的藏人家一樣,除了一小間廚房,總共只有一間,既是客廳也是餐廳也是臥室。(有些人家連大灶也在同一間內。)

「榻」,有如一張帶著下面兩個抽屜的單人床,但是沒有抽屜,也沒有床頭床尾板,只有一個平木板面,上鋪羊毛地毯,垂直或平行擺兩張,前面放著高腳几,既可吃飯又可讀書,「榻」中間隔放個小長矮几,主客即可分坐,中間置茶水,點心;晚上撤去,鋪上臥具即是眠床;加個墊子,即可打坐。我的寮房裏,自然也擺設著此物。(又,「榻」是我胡亂稱呼的,因不知藏人如何稱呼著這種多用途床椅。)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暫時間內,開心地溶成一片,這份因緣有點巧合。上錫金之前,還在新德里時,倆位老人家的兒子,泊桑,曾經奉我另一位師父之命,照顧了我三天。泊桑和新婚妻子,都在新德里的「噶瑪巴國際佛教學院」(註三
)工作,我的師父是住持。他曾開車去機場接我,替我到「錫金之家」辦理入錫金簽證,每天接送我由旅館到學院,最後還大清早送我到機場搭機上錫金,幾天相處,我與他們夫妻已成好友。這個謎底是在老太太給我看相片時,被我認出來的。於是,泊桑的爹,娘,開心了,藏曆新年也快到了(今年和舊曆年剛好同日),泊桑和太太都會回來過年,到時我還會見到他們。「到那個時候,請你一定要來吃頓便飯。」「一定,一定。」

人說老年人對過去事的記憶是驚人的。泊桑的爹,巨細無遺地告訴我,當年如何由族普寺,隨著大寶法王逃到這裏的艱辛過程。他原是四川藏族,但一直都在拉薩西北的族普寺追隨著法王。「等一下。」他起身到牆邊,從上鎖的櫃子裏翻出一頁泛黃的紙,是一份錫金國王頒的褒揚狀,大意是,「茲褒揚某某,為噶瑪巴侍衛長,克盡職守,英勇敢當::」,我對他不禁肅然起敬,「一直做到這條腿壞了才退休。」辭句間不勝悵惘。我看著他們佈滿皺紋的臉,終於瞭解為何此地的藏人看來要比實際年齡衰老許多。

「有沒有再回去族普寺?」我問。

「去年回去了,全沒有了。」

我告訴他們來此之前,剛剛替族普寺基金會將一卷族普寺錄影帶翻成中文,在台灣發行。

「知不知道那尊噶瑪拔希(註四
)造的大佛?」他問我。「知道啊,不全都被紅衛兵炸爛了嗎?」這尊大佛,我曾聽師父談起過,是用七種貴重金屬鑄成的,當完工時,因為模子過於龐大,無法用人力將之豎立起來,噶瑪拔希於是躺下來,進入甚深三昧,當他坐起來時,佛像也跟著立起來。

佛像內裝有各種舍利,佛陀的,歷代祖師的,以及各種珍寶,當紅衛兵炸毀佛像時,舍利子全部沉埋到土中,一直到重建族普寺,舍利子又自動浮出地面。紅衛兵當時費了許多炸藥,一直無法將這尊佛炸開,最後將廟裏所有銅鑄佛像全搬來當砲彈殼,塞滿炸藥,分幾次將大佛炸爛。據說,當時爆炸聲之大,連幾里外的村莊都可聽見。我們說到這裏,泊桑的爹又去開鎖,拿了一塊約指甲大小,半寸厚,烏漆漆的東西放在我手上,「給你,你一塊,我一塊,大佛像的碎塊,我從族普撿回來的。」我端視著手心中這一粒碎塊,不知說什麼,已經漲得滿滿的內心止不住的翻騰,淚水已湧出。碎塊啊碎塊,一塊元朝時的碎塊,噶瑪巴親手鑄造的佛像,由西藏翻涉山水到了這裏,我又何德何能足以擁有你?

想起見師父的時刻近了,我告別二老,慢慢沿著路,往大殿回走,一路上,腦子裏轉的全是揮不去的族普大佛故事。

※ ※ ※

還沒有走到廟口,已看到江乘氣急敗壞奔過來, 「仁波切(註五
)找你,我們大家到處找,找了好久,都看不到,急死人了。」原來師父臨時有事找我,派江乘去叫,江乘帶了五六個小沙彌,都已找到古廟去了,那裏知道我在泊桑家溫馨的客廳裏,喝茶聊天呢。

我跟著江乘,三步作兩步,快速慢跑過四合僧寮石板廣場,奔上二樓。

師父端正地盤坐在他的座位上,靜幽幽的有如一尊佛像在祂的殿裏。

不知是因緣還是業力,我總覺得能夠親自見到師父,畢恭畢敬的奉上三頂禮是宿生修來的福氣。在我頂禮的同時,房裏原有兩隻博美狗,其中一隻,竟然也拉長了身體,匍匐在地對我大禮拜。(這兩隻小狗,是有一年師父到加拿大弘法,當地弟子送給他的,他飼養著,準備將來獻給十七世的大寶法王。)

師父笑了,說:
「我看你才在這裏半天就很有名了,連小狗都那麼喜歡你。」我笑著回答,走在路上,大家都看。

「你知道最佳停止他們看你的方法嗎?就是看回去。我們剛來時,走在街上大家也是看著我們,等我們瞪著眼睛看回去時,他們都將頭轉開。」

我滿心歡喜報告師父,我找到可以用漢話溝通的人了,並捧出佛像碎塊給他看,師父一臉黯然。

「好好保存,常帶身邊,它具有極大加持力。」「咦,你聽得懂四川話?那好,這裏還有人會說四川話和雲南話。」原來從明朝以來,噶舉派傳到四川、雲南,弟子無數,有清一代,因為雲南大理沐土司拜法王為根本上師,那一帶的人全信奉噶舉派,雲南麗江山上,至今還存留著一座第十世法王建的寺廟。(註六)

「明天我要去印度,約三四天才會回來。有一位印度人捐了一塊土地指定要建關房,我必須去看看。」

「可是,我才到啊。」我的內心湧起無法強壓下的失望,但沒有說出口。師父的時間,在什麼時候做那件事最利益有情,他自然有所安排,這層道理我深深明白。

「這幾天你將我交給你的那份「因明學」(註七)先整理好。「遙喚上師在遠方」(註八
)這份法本可以開始讀了,我一回來要講解給幾個中國人聽,我要你替我翻譯。」

「還有,中文譯本要趕出來,六月份我會在香港中心講解這個,到時中文本一定要譯好。」其實我早已將英文熟讀完畢,就是有好多問題需要請教師父。

「你在隆德寺的第一天過得如何?有沒有到處走走?」

我回答去了古廟,古尼庵。

「哦,你去了那裏了。你知道我們剛到錫金時,還沒有現在這個新廟,我們都住在一進門你看到的那棟牛棚上,下面住牛。」實在是太委屈了,我心裏想。師父問我可缺什麼,我回答任何一張可以寫字的桌子會很方便。「明天一大清早,三四點我就下山了,你將你的問題整理一下,吃過晚飯再來見我。」門外已經有許多人排隊要見師父,我退身而出,滿懷欣喜走回自己的寮房。

※ ※ ※

在我整理問題的時候,桌子已送來,還附著一條潔白的「哈達」,說是仁波切送來的。「哈達」是一條絲織白長絹,有點像長圍巾,是藏人禮俗上不可或缺之物,如送別,歡迎,相見,表達敬意,他們都贈或獻對方以「哈達」,據說典故來自中國古禮,「君子相見,絲帛相贈。」

我收到的這一條,織著八吉祥圖(註九
),是錫金特產,代表師父的「歡迎」之意。

我將桌子擦抹乾淨,鋪上布,再將隨身的 「旅行佛像」(註十)及祖師像自行囊中請出,鋪上「哈達」;沒有香爐,找個橘子,點上剛自「7-11
」買來的藏香,屋外找幾朵野花,小小佛龕如是成就。

也許是一份執著吧,不論走到世界那裏,我習慣性總要在房間桌上設起小佛龕,正如商人不離計算機,學生不忘書本,美人不忘脂粉,我的皮包裏,永遠也背著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算是一種加持,多重提醒。這尊裝過臟的小小佛像,只有兩吋高,銀鑄的,是年前師父贈與的,帶有師父無盡的加持力及期許。

註釋:

註一:噶瑪巴,KAMARPA,意「戴著黑帽的人」,即指大寶法王。

註二:盧比,印度的錢幣單位,一九九一年,一元美金等於十八個盧比。

註三:噶瑪巴國際佛學院:KAMARPA INTERNATIONAL BUDDHIST INSTITUTE, 位於新德里,設有各類佛學課程供全世界弟子入學研究。

註四:噶瑪拔希:第二世大寶法王,元朝蒙哥汗之上師。

註五:仁波切:藏語「寶」之意,為對有成就的上師的尊稱,此處指的是我的師父,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註六:參閱李霖燦著,「玉龍大雪山」,聯經出版社。

註七:「因明學」:五明之一。此處指的是第一世蔣貢康楚的著作。

註八:「遙喚上師在遠方」:CALLING THE GURU FROM AFAR,第一世蔣貢康楚所作的「上師相應法」法本。

註九:八吉祥:蓮花,寶幢,如意結,雙魚,法螺,寶瓶,法輪,寶傘。

註十:旅行佛像:藏人習慣隨身攜帶的小佛像。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