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錫金遊記(二)

●慧靜

   「....有七條河流向於此處,前有七座山,背有一座屏山,

皓白的雪嶺在前,一條小河如法螺般蜿蜒而下。.....」

天依舊藍澄澄地,氣溫大約攝氏五度,空氣清凜中帶著些許樹葉香,鳥聲處處,夾著遠方不時傳來的叮叮咚咚敲石聲,如此一個清淨和平的早晨,我和江乘,約好要去古廟,江乘在前面蹦蹦跳跳,左手一邊轉動著嵌在牆上的整排「瑪呢轉」 (註一) ,口唸六字大明,一路一直轉下去。

步出山門,走完一小段柏油路後,便是泥土路。泥土路上早已積了一層薄薄的,寬約七、八尺的淺水窪,這是山頂積雪融化流下的雪水,清澈見底,汩汩不斷地往山谷下方流去,水冰澈透骨,我挑了幾塊白石,作為對此地「水土」的紀念。

江乘是個小悶葫蘆,英文懂的不多,剛好我也懶得開口,藏語能力有限,於是在這靜寂寂的山谷小路上,只聽見風吹著松葉,竹葉沙沙聲。突然一陣大風吹過,風砂中一粒佛手瓜由上方山坡上,不偏不倚剛好掉落在我們面前,是一粒老得發刺的野生佛手瓜,上方山坡樹上,還掛著幾莖老藤和殘瓜。江乘說,人不吃這個,餵牛的。講到牛,突然他的精神全來了,眼睛閃著光,說:「等一下你會見到我們的大牛,叫『滿願牛』。當大寶法王來錫金時,不丹國王送來的,最早是兩頭,一公一母,後來有牛兒子,牛孫子,現在有好多好多,大寶法王和仁波切們才有奶茶喝。」我拿著佛手瓜,一心一意要去巴結那兩隻「滿願牛」。

「重要古蹟,嚴禁在此喝酒,打架滋事。 ││ 錫金政府啟」古廟入口處,錫金政府豎立了一個小木牌。一根巨木橫擋在入口處,算是門。江乘將之輕提起一端,我們走過,再輕輕放回,已然進入古廟的庭園。

小徑的兩旁為整整齊齊青翠的草地,草地盡處則是高聳入天的老松。錫金的草地類似一般所謂的韓國草坪,柔細且翠綠。草地上懶洋洋的躺著幾頭牛在晒太陽,江乘對我搖頭,顯然這些都不是故事中的主角,原來這一系列的牛氏家族全在古廟附近的山坡樹林裏活動。

這座由第九世大寶法王所建造的古廟,在十年前間瞻仰過相片後,一直是我心所嚮往的聖地,我的有限知識無法告訴我它的確切建造年代,只能從九世法王的傳記裏,約略地推測,法王生於西元一五五五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 ,一六○三年 (明萬曆三十一年) 圓寂,如此,此座古廟約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我站在這座畫棟雕樑的古廟前,無法想像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道路險惡,空氣稀薄,人馬有登者,數步一休。」 (註二) 他是如何地翻過世界第二高峰雪山,由西藏長途跋涉至此,又是如何將這些建材由平地搬運上來 (當時仍沒有道路,登山小路是一九六二年後才陸續建起的) ,成就了這座建築?又是出於何種靈感或願力,使他決定要在此建廟?只知道在一九五八年,當第十六世法王及僧侶為逃避赤禍,由西藏到達此地時,是先以古廟為棲身處,再逐漸將現有新廟建造起來。

微風徐來,吹動著立在草地的竹竿上五顏六色的祈禱旗(註三),我不禁思索起歷代法王,以及那份屢屢乘願再來的菩薩行徑,也了解到生死自在的這層度眾方便,四百年前蓋了廟,四百年後,歷經七次轉世,再來駐錫, 對凡夫如我者,今生不知來生處,渾渾噩噩,無明流轉,如是的境界,是多麼地無法思議。

古廟建在山邊平崖上,草地前方盡處是一沿石牆,牆外即是三邊向下坡地,倚在石牆邊,山谷的景色一覽無遺,近處參差的樹林,遠方層層的梯田,流水小溪,梯田間穿插的人家五角木樓,樓旁伴著香蕉樹,陣陣炊煙從人家的煙囪嬝嬝上升,好一幅太平山村景象。

面對這一份寧靜,我的腦子卻無法不去思索一百多年前,這裏所曾經發生的故事,那幾場激烈而殘酷的戰爭。

※ ※ ※

熟讀中國歷史的人,一定對清末列強鯨吞蠶食我國領土的故事留著印象,「隆德」這個地名,在清史及幾條不平等條約中,還曾經上榜過幾次。

遠在天邊的隆德山,一直到清光緒年間都還屬於中國西藏的版圖內,而非「錫金」之國土。英國人對西藏這塊土地,早在十七世紀就已表示強烈的興趣。乾隆年間,東印度公司不斷派人到西藏,但都未能到達拉薩,見到達賴喇嘛或執政內閣;嘉慶年間,再派使者入藏,也是無功而返。光緒二年,英國藉口雲南騰越人殺死英國翻譯事件,強迫清廷與之簽定「煙台條約」,順便加上一條,允許英國人可以至西藏遊歷。光緒五年,英國根據此一條約,欲派員入藏,遭到上至達賴班禪,下至藏人僧俗一致強烈反對,光緒六年,英國準備強行入藏,行至西康巴塘,遭藏人聚兵阻擋,只好改道由雲南轉回印度。

英國幾次派人入藏被阻後,即積極籌劃以錫金作為其入侵西藏的前哨陣地,除了將修建中的鐵路延長,經過大吉嶺 (當時大吉嶺屬錫金) 外,大吉嶺一帶,一時之間突然增加了大量英軍。

光緒十二年 (一八八六年) ,藏人為了預防英軍的侵略,在隆德山上建立卡房駐軍。英國人見此,立刻向清廷提出抗議,兩次派公使向清廷施加壓力,大意為「我們只是要通商,藏番不應在國外築炮台::。」此時的清朝已被「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得喘不過氣,搞不清楚 (也不想搞清楚) 到底「隆德」是不是「國內」或「國外」,立刻下令駐藏大臣要藏人撤回駐軍,中央的意思大約是,「英國人要去藏地遊玩及和藏人作生意想得已久,我們嘴唇說焦掉了,舌頭說破了,才使他們停止入藏。現在藏番在西藏邊界外設砲台,則使他們有藉口:::增加朝廷西邊之憂:::。」但是藏人保衛領土的決心卻非常堅定,並不願撤兵。光緒十三年,西藏三大寺以及全體官員向駐藏大臣給公稟,申述他們的理由:「英國人已佔領哲孟雄及不丹」「隆德為藏治門戶,我守我境,自保疆土,英吉利不應非分干預:::」「隆德山為藏中門戶,倘一退讓,勢若開門揖盜,:::」。

光緒十四年,英國開始派兵攻打隆德山,英軍所用的武器是長槍、大砲,而藏人的武器則是火弓、火繩、銃、投石等,在該年三月,六月及十月,一共三次,每一次藏人均慘敗,山坡上到處死屍遍地,血流成川,積骨成山。這三場戰爭的結果,導致清廷與英國簽訂「英藏條約」,從此將錫金劃歸英國,並允許英國人可以自由出入西藏。(註四)

一百多年後,站在清風山谷裏,再來回首這些淒厲的前塵往事,畢竟一切灰飛煙滅,夫復何言。清帝安在?大不列顛日不落國何在?誰又能作不朽的勝者?對藏人而言,誰又會想到拼死保衛的領土,後代子孫卻逃之猶恐不及?

※ ※ ※

靠近石牆處有一根特別巨大的祈禱旗竿,竿上掛的經文顏色還相當鮮明,江乘指著它告訴我,這是他為已亡故的母親設立的。

昨天上山時,我們曾繞道到已圓寂的卡盧仁波切近大吉嶺的孫拿大道場。天珍多杰要辦一些事,我也藉此機會,向卡盧仁波切的「庫東」 (註五) 行禮,禮畢,我和江乘都走回大殿廣場前的吉普車旁,等待天珍多杰。

大殿兩側的寮房正在改建,因此上上下下全是作工的小沙彌,有的挑石塊,有的擔水,有的和水泥,忙碌中卻井然有序,頗似二十多年前電影「失去的地平線」中幾幕場景。看到這四五十位大大小小的出家人,我不禁思索起他們為何要出家,由他們又想到身旁的江乘,這個大小孩,比我的小孩還小半歲,如果在「凡間」,應當也上大學一年級了罷,是何因緣?江乘一聽我的問題,眼眶紅了,陸陸續續說出他的故事。

江乘是不丹人,父親早年翻過雪山到西藏,跟隨大寶法王修行,西藏淪陷後,隨著法王逃出西藏回到不丹,與小他十九歲的女孩成親,育下一女二男,江乘是老么,在六歲時,父親病故,半年前,母親也走了。「我花了三千盧比,將媽媽的屍體由不丹運到隆德,在後山的火葬台火化。」「我從小在隆德寺長大,母親過世後,覺得這輪迴的世間實在毫無樂趣,和哥哥就一起出了家。」

「祈禱旗愈大,功德愈大。」江乘解釋給我聽。邊說邊走,我們已踏過古廟的門檻,進入大殿。看守寺廟的小沙彌將地板擦得光可鑑人,從斑駁褪色的牆上,廊柱上,依稀可以想像捕捉當年的莊嚴華麗。在佛前行了禮,上了香,點油燈,繞佛三匝,懷著無盡的古意,我們走出大殿,心中突然憶起虛雲老和尚那兩段自輓詩: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魔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就在快要走出古廟庭園的小道上,我見識到了「滿願牛」。牠,黑色的,約為一般牛隻的兩倍高,兩倍長,是個龐然大物,牠以黑漆漆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我,再從我的手掌裏,默默地銜去佛手瓜,呱喳呱喳旁若無人地咀嚼起來。

走出古廟庭園,沿著來時山路往下走,由另一條叉路小徑,我們走到隱藏在林木裏的古尼庵。它和古廟同時建起,為女眾道場。尼庵進門處有個一人半高巨形「瑪呢轉」,下面撐著木架,以便推動瑪呢轉,江乘推著木架,口中喃喃唸起六字大明。尼庵規模小很多,推開依呀的木門,內有一間較小的佛殿,雖然牆上柱上彩漆剝落,但也維持得相當整潔。

※ ※ ※

才踏進客居小樓,一陣陣廚房特有的香味夾著奶茶的濃郁酥油味,暖洋洋的充滿著小樓。是中餐時分,江乘回他自己廟裏的寮房,我也上樓回我的「寮房」,由窗口不經意地向外看,不遠處古廟和庭園盡在眼前,和十年前所見相片上的景象角度一模一樣,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中飯吃「饃饃」,即水餃。藏人將鍋貼,水餃,包子全稱為「饃饃」。藏語中和食品有關的詞彙,大量吸收了漢話外來語,如白菜、醬油、醋、茶、清茶,發音都還保留著漢音,只是平仄抑揚不同而已。因此我走進廚房,和正在準備中餐的老阿尼談東扯西毫無困難,逗得滿臉皺紋的老阿尼哈哈大笑。

老阿尼,其實是喇嘛貢噶的母親,而喇嘛貢噶,又是師父身邊得力的左右手,和天珍多杰一樣重要,現在師父派他到噶侖堡附近的拉瓦閉關中心負責。他曾於一九八八年和師父一起到美國弘法,那一次我也跟隨了師父近三個月,在紐約屋士達,夏威夷三島,我們幾乎天天見面,朝夕相處,此刻和他的母親見面,彼此都覺得很親切。

這個小廚房裏用的是現代化的瓦斯爐 (山上其他人家及廟裏燒的還是大灶) ,和這小樓裏一切的設備,全都是天珍多杰這幾天到首都剛渡採購來的。天珍多杰是個非常細心,設想週到的人,連餐巾紙他都為我選擇了白底深藍圖案 (這是我最偏愛的兩色) 。此時,爐台上的一大鍋奶茶正冒著熱騰騰的白氣泡,另一鍋裏饃饃在上下起浮,阿尼還在捍麵皮,包饃饃,圍裙上,頭髮,臉上

,白撲撲的沾著麵粉,我執意要加入這場玩麵粉的遊戲,阿尼則堅持推我出廚房,以後每天到做飯時,我倆都要重覆演這齣戲,我所學的佛法裏,沒有出家人作飯給我吃這道理,但是我被趕出廚房了 (和未來的許多天一樣) ,奉命端著一杯奶茶,到餐廳去涼快。熱呼呼香噴噴的奶茶,對有些漢人卻難以下嚥 (經常在一些書上看到如是的描述) ,而我,一天十來杯亳無問題。雖然他們也為我準備了綠茶 (怕我不習慣奶茶) ,但我卻甘之若飴。奶茶是藏人最重要的飲料,藏人婦女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起灶熬奶茶,將鮮奶倒進大鍋裏用小火熬開,再撇散茶餅丟進奶裏一起熬,最後才將茶葉濾出,他們所用的茶餅,有點類似普洱茶餅。遊方的僧侶,身上必定帶有一只木碗及一袋糌粑,到任何地方,只要討到一碗奶茶,和著「糌粑」,就可以「糊」過一餐。「糌粑」,其實就是台語的「麵茶」,「麵茶」以麵粉炒熟,「糌粑」的材料為青稞,青稞其實和小麥非常近似,只不過是青稞先炒過才磨成粉,和麵茶之製作過程有所不同。藏人家裏,廟裏,也都儲有成桶的「糌粑」,可當早餐或中餐,甜鹹隨意,極為方便;再者,糌粑加少許水或奶茶,又可以捏成「食子」 (或稱作「酥油花」) (註六),在大小法會上供奉。

餐廳外有個陽台,站在陽台上,遠處山巒,近處平谷,包括古廟,盡在眼前,和剛才在古廟所見的景色一致,但是右下角多了古廟。後來,這裏也成了我飯前發呆的好去處。

天珍多杰來了,告訴我下午三點師父召見,並問我有沒有需要什麼東西,下午他要去剛渡。可以替我帶回來,我交給他兩卷底片,再回到陽台上,繼續發呆。

這是我到錫金的第二天,好一個沒有電話不用煮飯的日子。整個隆德,只有兩具電話,一在廟裏的辦公室,一在師父的房裏,郵差送信只到山下,牆上也沒有人掛月曆,唯一帶在皮包裏可以提醒時間的手錶,也因幾處時差更換,早就不知指的是什麼地方的時間,也沒多大用了。以後每天山裏的日子,都是如此悠悠哉哉地過著,日出知道白天,日落知道黑夜,如此而已。

註一:瑪呢轉 --- 金屬鑄成之圓筒,上刻六字大明,中有軸,可以轉動,大小不一,小者可持於手上,中者嵌於牆上,約兩尺長,大者可數人高。

註二:見「西藏通覽」 (日) 黑澤主一郎著。

註三:祈禱旗 --- 消災祈福用。有兩種,其一是用繩子貫穿,像萬國旗,掛於兩根竹竿或樹幹之間;另一種則綁在一根竹竿上。旗面為布製,上印各種顏色及不同之經文。藏人相信,隨著微風吹動,經文可傳佈於天地之間,讓經過的人、非人等,均能得到利益。

註四:「達賴喇嘛傳」,牙含章著。

註五:「庫東」 --- 仁波切的遺體,通常放置於木製的「曼達拉」 (壇城) 中。

註六:食子 --- 藏語「托瑪」,或稱「酥油花」,是一種由麵粉加酥油與染料捏成的小型供品,各個不同的儀軌有其特定的食子。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