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離苦得樂

●葉曼

諸位「大方廣」同修們,及我曾經見過面的,以及從未見過面的各位朋友,今天承楊老師、楊師母的邀約,到這兒來隨便談幾句話。上一次承蒙楊老師到我們「文賢書院」去講很深的佛理,楊老師曾經提到八苦,那天時間真是來不及,所以沒說,這回楊老師讓我來這兒講,所以我想講一個最普通、最平常的東西─離苦得樂。

我們人活一輩子,為了什麼?目的是什麼?
─
追求快樂,脫離痛苦。我們以為求得大名、求得厚利、求得高權,然後得到情愛,就可以得到快樂。

事實上,這個「名」常常變成韁繩一樣,如馬套上了籠頭一樣。我們拼命打知名度,名越高越好,但是「名」真能讓我們快樂嗎?世間最高的名莫過於得諾貝爾獎,得獎以後真是名利雙收,可是我們想想,兩個文學得獎者,川端康成和海明威,結果都怎麼樣?自殺了!電影明星像林黛、樂蒂,都在最漂亮,在名聲最高的時候,自殺了!所以「名」並不能使我們真正得到快樂,真正離開苦惱。

我們以為得錢、得利,錢賺多了就快樂,所以拼命賺錢。真正的大富翁快樂嗎?假設我是個大富翁在這兒,周圍左右全都得圍上保鏢的,因為怕被綁票。我們可以在大街上逍遙自在的走,可是大富翁不敢,所以真正最有錢的人,是被錢鎖住了,動彈不得。

我們說:沒有關係,只要我權高位重,可以支配天下一切,這時候我最快樂了。「權」這個東西,比「名」、「利」更讓人貪著,結果,我們進了這個「權」,就跟進了監牢一樣。即使我們想下台,假如你沒有毅力的話,旁邊的人也不讓你下來。天下有多少人,上得台來,下不去了,所以「權」和坐牢一樣。

「情」
這個東西,更是迷惑人。多少英雄豪傑可以過名關、利關,權可以不要,但是情這一關卻過不了。我們沒有進關的人,非常羨慕,拼命的往關裡闖,進到關裡,把滋味嚐了以後,卻又拼命地要出關,於是人就在入關、出關中間拼命,出出進進,離了婚又結婚,結了婚又離婚,合了又離,離了又合。

所以我們把名、利、權、情,這四個東西當作我們人生中最可以離苦得樂的東西。但是在名韁、利鎖、權牢、情關之下,我們只有苦,沒有樂,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事實上結果是離樂得苦。

一個又笨又愚蠢的人,他為要有所得,就必須要踏在別人的犧牲上,才可以得樂,事實上,最後是得不到。有些志士仁人,以為我功成名遂就可以得到快樂,但是功成名遂的人,很少知道如何身退。所以老子一直從頭叮嚀到最後,「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是自然的道,但是很少人能夠做到。

愛情這一關,我們剛才說過,許多人過不去。清末或是民初,有一個很有名的人
─馮小曼,這個人在歷史上沒名,是在民間傳說上。她十六、七歲時,被母親賣給別人做姨太太,這個人非常愛她,因為她不但長得美麗,而且能詩善畫。但是做人的側室,婚姻非常不自由,人生非常悲哀。她大概在十七歲時,畫了一幅觀音菩薩的像,菩薩手裡拿著一條楊柳枝,她在畫上,題了一首詩:「稽首觀音大士前,不生西土不昇天」─我在觀音大士前叩頭,我也不要生西方極樂,也不要求昇天;「願得楊枝一滴水」─我只願意得到楊柳枝上一滴水;「化作人間並蒂蓮」─
用這一滴水,在人間化作了我們白頭相守,你恩我愛的並蒂蓮花。她最後自殺了。情這一關硬是過不去。

政治家都非常有抱負,他認為自己能夠把一個國家治得好,使老百姓都很幸福,這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我們從歷史上來看,管仲相齊國,使齊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個,他的治國之道,「倉廩食,而後知禮義」
─你必須使倉庫裡穀子、米都滿滿的,這個國家才知道什麼叫禮、什麼叫義;「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等到老百姓穿衣、吃飯都夠了,於是才知道什麼是光榮的、什麼是羞辱的事情,所以人就知恥了。

我們再看墨子。墨子「摩頂放踵」,在各國跑,提倡「兼愛」、「非攻」,非常反對戰爭,他的腳都磨了很多繭,到處遊說,勸人不要打仗。可是和他同個時候的楊朱說:「我跟他不一樣,他要兼善天下,我呢?只是獨利自身」。所以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拔一根毛,對天下有利,他都不幹。

和他們同時的孟子,對他們兩位罵得很慘,說是「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誰都愛,你就沒有爸爸了;「楊子為我,是無君也」─你只為自己,不為旁人著想,這是無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沒有父親,沒有君主,你和禽獸差不多;換句話說,你不是人。所以孟子一輩子都在排斥墨子、楊子,他們是他一生最大的兩個敵人。這些人無論是為自己,無論是兼愛,或者像孟子提倡仁義也好,他們都以為我們這麼做,才是真正可以離苦、可以得樂。

我們更進一步談到孔子,他一輩子,提倡仁、提倡忠恕之道,他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把心放在中間,就是「忠」,把別人的心看如自己的心一樣,就是「恕」。做人處事,沒有旁的,孔子提倡的這個道,就如此「一以貫之」,這一貫的是什麼?就是「忠」和「恕」。忠是對事,恕是對人,能夠這樣,孔子所要求的也不過就是如此。

我們說到耶穌,當他十二歲登台講法,把當時那些大老都給駁倒,然後中間十八年不知他去向,等到他三十歲回到耶路撒冷,第二年就被釘上十字架,於是宗教界認為他是揹了眾人的罪惡,為眾人贖罪而來。這一些人,捨掉自己的身,成就他們的志向,他們自己以為,已經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佛教的教主,他放棄了我們所追求的名、利、權、情。在他「春秋鼎盛」的時候,年紀最好的時候,以他的一表人才、他的學問、他的武功,再加上他以太子之位,擁有三位太太、三座宮室,這些東西都是世人夢寐以求的,他全部放棄了,為了什麼?因為他知道人生太苦了。人生之所以苦,就是因為生和死的緣故。所以他說:「我不了生脫死,絕不再回來」,他求的什麼?求的是「離苦得樂」。

我們看這些大聖賢,他們把人世間認為最美好的東西放棄,因為知道這些是苦的根源,然後忍受我們認為最痛苦的東西。像釋迦牟尼,經歷六年的苦修,他所放棄的,和他所忍受的,不是我們常人所能做得到的。「佛」,我們不敢比,我們就想想,像宋朝的范仲淹。這個人文章是不必說了,了不起的好,武功也非常好,當他和匈奴打仗的時候,人家一說:「范大老子來了」,大家就望風而逃。但是他怎麼樣?他的志願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憂,我先憂;天下樂,我後樂。他真做到了。當他做官的時候,俸祿很高,因為從前很窮,所以他把這些俸祿寄回蘇州,買「義田」。這個田屬於城裡頭所有的人,凡是窮苦人家孩子,唸不起書的,就拿這個田的收入,來養這些孩子們。所以你們假使回蘇州,會看到范仲淹的紀念館。當他辭官回故里時,當地人民實在感念他,於是夾道歡迎。其中有一個會看風水的人,就去看他,偷偷跟他說:「我看中了一塊地,我們蘇州從來沒有出過狀元,這塊地將來一定可以出狀元,出很多的進士。所以我這塊地,沒有告訴別人,一直保留在那兒,你趕緊去,用這塊地蓋房子,於是你家裡頭就不得了,代代都會出進士,可以出狀元」。范仲淹說:「真有這麼好的地?」他說:「真有」。范仲淹看了說:「好!我來蓋個學堂」。他沒在上面蓋一座自己的住家,而是蓋了學堂。這個學堂果然出了很多的進士,蘇州從此也有了狀元。這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快樂不快樂?他很快樂!所以他放棄的是別人要把持住的:我要使我的家,我的後代更好,我的錢愈多愈好,名聲愈高愈好,我的權威愈重愈好,我不但為我自己這一輩子,而且要為我的後代子孫。他沒有這樣。這些人忍受了我們認為苦的事情,他們不以為苦,他們反而認為,這才真是得到最高的快樂。

在座的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字
─
黃念祖,黃先生。我每回回北京都要拜訪他,請教長談。他是禪、淨、密三大宗都透徹的。家裡供的像、密宗的像,非常多,他說:「退還的還不到我原有的十分之一,其他都被沒收了」。我說:「你下放過嗎?」他說:「我住牛棚住了幾十年」。我說:「好苦啊!」他說:「才不苦呢!平常要見我的人太多,我的俗事太多;住牛棚沒人理我,我正好修行」。我聽了好佩服。所以,這一些人,對我們世俗的苦,他們不在乎,而把他們的志願,他們所希望別人能夠得到的,他們先做到。他們不但給別人解除痛苦,也從解除別人的痛苦之下,自己得到真樂。

苦有多少?有「身苦」,就是生、老、病、死之苦。生之苦,在座做過媽媽的都知道,世間再沒比生孩子更苦的事情了,所以生過孩子的母親,對於小小的生理上的痛苦,從來不叫喊的,為什麼?因為她受過最大的痛苦,真是「人生人,嚇死人」。我自己經過生孩子的痛苦,我也看過別人生孩子過,那時候,正是日本人剛剛丟一顆炸彈在附近,那真是:生和死只隔了一張紙。所以我們實在應該報母恩。

不只是母親生孩子痛苦,孩子自己被生也是很痛苦。我們糊里糊塗入了胎,在娘胎裡頭,在羊水中間,假設這母親發脾氣,我們在胎裡頭也受罪;假設母親有吸毒的,甚至抽煙、喝酒,胎兒都受影響。所以母親的心理、生理,都影響胎兒的苦。周文王的母親,周武王的母親,這兩位母親,都講究胎教,使孩子在胎裡就受得很好的教育。

然後,住胎已經很苦了,出胎更苦,孩子從那麼窄的產門擠出來。本來在羊水裡昏天黑地的,羊水很溫暖,一出來,這麼大的光亮,這麼冷的空氣,所以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哭:苦阿!所以我們就是修行到「入胎不迷,住胎不迷」,也很少能夠做到「出胎不迷」,因為夾在產門中間,把一切聰明、才智、神通都夾跑了。

所以生之苦是我們沒法想到的,然後跟著就是「老之苦」。年輕人從來想不到老有多苦,都以為離老還早著呢!老是別人的。我曾經在很年輕的時候,很狂肆的說:「我一到四十就自殺」,太老了,活不下去了。我現在八十都過了,我還活得很有勁,雖然活得很有勁,但是非常沒有力。年輕時,想吃,沒有錢,吃不起;想玩,沒有時間、沒有錢,玩不起。等到你老了,時間也多了,錢也有了,你卻吃不下,玩不了。周身沒一個關節不疼,五臟六腑沒有一個臟腑沒有病,這時候,「視茫茫,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都來了。到這時候,誰要說:「我不怕老」,這人在說瞎話。所以我在台北講過一個題目「年輕真好」。所以在座的年輕朋友,不要讓你們的青春留白,但是,不是「只要我喜歡,為什麼不可以?」不是這麼不留白,而是把你們最好的精力、最好的身體、最好的歲月,用在最好的事上,這才真是青春不留白。不要等到老到這樣,再想做什麼,真是前途有限,後患無窮,你還不知道明天會得什麼病,一切都不知道,所以這是老苦。

「病苦」更不用說了,我們一生病,尤其是得了不治之症,等於宣判你死刑。人那有不生病的?就說牙痛這種小病,我們說牙痛不算病,可是疼起來要人命,所以連這麼小小的痛苦,我們都避免不了,死的時候更苦。死時「四大」分離,首先「地大」分離,活脫脫的像什麼呢?像生龜脫殼。活著的烏龜,你把它的殼剝下來,這是地大分離時候的痛苦。其次
「水大」分離,那時候你控制不住自己,嘴裡流黃水,眼睛流淚水─
許多人以為這個臨死的人捨不得,所以在那裡哭,不是,他控制不了自己,同時大小便失禁,那就是水大分離。最後「風大」分離,我們閉閉氣看看,一個氣不來,就完了。我們一口氣沒有的話,真是憋死人,所以人的生命有多長,在一呼一吸之間耳!所以說一口氣不來,什麼都完了。最後「火大」分離,四肢冰冷,完了!以後怎麼樣?我們完全被業力牽著走。但是呢?人生無論多麼不平等,即使有美有醜、富和貧、貴和賤、智和愚的分別,而且有時候分別很大,但是在死亡的面前,人人平等,只是有活得少幾年的,有活得長一些的。彭祖號稱活了八百歲,活了八百歲也得死啊!所以死亡之前永遠平等。

生、老、病、死,就和我們所見的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都離不開成、住、壞、空。有所「成」,也許在眼前停留一下,這是「住」,但是它慢慢的壞了,最後消滅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沒有永恆的聚會,這是無常之苦。這個四苦是自然的,我們拼命的要把這四苦擺脫。事實上,誰也擺脫不了,但至少我們知道,死亡這件東西,早晚會碰到。我們即使不能夠像一些學佛的大德們,把個死字掛在眼前,寫在牆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至少不必在它來臨之前,整天擔心死亡,可是,我們時時刻刻應該準備死亡。自己要抱定主意,千萬不要以為我這個人,社會上離不開我,世界上離不開我,家裡離不開我。沒有的事,這是英文說的,所謂No one is indispensable.,就是世界的領袖死了,天下也不會大亂,祇是略好略壞而已。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自己死亡看得那麼認真,你愈怕死,死得愈痛苦,我們愈敢面對它,於是你就愈得自由、自在。所以,我天天準備死,但是我一步一步在活著。

生、老、病、死,我們躲不掉,這是身的苦。還有心的苦,我們心的苦,就是「貪」、「瞋」、「癡」。我們時時刻刻在貪,貪名、貪利、貪權、貪情,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沒得到的時候,我們希望得到它,得到它以後,希望得到更多;喪失了以後,我們又在煩惱,永遠在患得患失中間,找是非,尋煩惱。在這中間,這一個「貪」,利令智昏,「嗔」會讓我們氣糊塗了;在憂患中間,在一得一失之間,會使我們愈來愈笨,「愚癡」就跟著來了。所以,這三大毒的頭一個毒,就是「貪」,這一個貪,使我們永遠永遠覺得我們得不到。我們現在學了佛以來,更糟糕了,因為還有身後苦,我們知道還有地獄、惡鬼、畜生。所以現在還沒有死呢,我們已經怕死了,而且還擔心死了以後,會不會墮下三道,於是又多了身後苦,比不信輪迴的,我們反而又多了一層苦。釋迦牟尼佛把這三種苦歸納成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種苦。

生、老、病、死剛才已經說了,沒有人逃得掉。「愛別離」,我們不用說旁的,恩愛夫妻不到頭,有時候打打罵罵、吵吵鬧鬧,倒是白頭偕老。「怨憎會」,不是怨家不聚頭。你怕見這個人,尤其是你的債主子,可是你回頭轉腦就碰見他了。你愈討厭的人,他就愈接近你,你愈怕見的人,你愈常常碰見他。「求不得」,我們永遠求,為什麼我們永遠求?因為我們對我們現有的從來不滿意,求、求、求,得到的不在乎,失掉的才真在意。別人有而我們沒有的,我們總想要超越別人,要穿名牌、坐名車、住大房子,一切一切都是要求我們所沒有的,所以說「有求皆苦」啊!「無欲則剛」,有所求都是苦的,當你沒有欲望,你這個人自然就剛強起來了,不會再求人,這樣的話,你才真正是強者。然後再談「五陰熾盛」。這五陰之身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的,其它的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的,生理絕對影響心理,心理也絕對影響生理。因為身心一元,所以我們了解,多少病是病由心生,心由業起,我們的煩惱是非,多半是自己找來的。

八苦之中,前四種是天然的,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四種是人為的,是我們自找的。自找來的痛苦,別人勸都沒法勸,祇有你自己要想得開,但是,我們常常自己說:看得開,但是做不來。我們也會說:喔!我都想透了。你是想透了,但是,你做得不夠,所以在這中間我們是非、煩惱、痛苦就由此產生。自然的苦,既然它是必須要有,我們儘量的,尤其是年輕人,千萬要好好保重身體,不要糟蹋它,否則當你年老的時候,是要用本息一起償還的,而且這個利息是複利,和閻王利是一樣的。所以要好好的保護你們的身體,保護你們的心情,不要到老的時候,這個債永遠還不完。

這八苦我們既然知道了,前四苦是天然的,沒法躲避,後四苦是人為的,是自己招來的。天然的沒辦法控制,但是我們可以讓它減輕一點,人為的完全看我們自己怎麼解決了。這個八苦怎麼躲它呢?我們怎樣可以離苦得樂?其實樂就在我們眼前,時時刻刻都是樂。譬如說,我們生病了,頭痛腦熱,當任何一點小病來的時候,我們會想,我要是不生病的話那會多快樂呀!請問:我們是生病的時候多?還是不生病的時候多?不生病的時候我們真快樂嗎?我們有時候還要無病呻吟一番,不但不自以為快樂,還要裝病,還要自以為有很多病,自尋煩惱。

所以我們要知道平平安安就是福。我們新買一輛車,新車被人刮一下,我們好心疼阿!假如這輛車不被刮一下,這車多完美!這還是小事情,假如是大事情,出了車禍或者是惹了什麼大禍,災難降身了,於是我們會這麼想,假如沒有這個災難,我會多快活!是我們有災難的時候多?不幸的時候多?還是沒事的時候多?但是大家不知道,最普通的一句話,平安即是福啊!我們天天平安在過,只有在我們不平安的時候,我們才發現痛苦,我們才要求平安,事實上,我們天天都在平安,但是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是快樂的事?反而,我們覺得日子過得太平淡無味了,於是尋找刺激,刺激什麼東西?就是六根的快樂
─
眼、耳、鼻、舌、身、意的快樂。我們拼命的找,所謂耳目之欲、聲色犬馬之樂,以為得到這個就是大快樂。

但是老子曾經有幾句話,他說:「五色令人目盲」,紅、黃、藍、白、黑,這五色會讓你眼睛瞎了。為什麼?我們都知道,我們往往到一個地方,那裡花樣很多,格調很多,我們看花了眼了,那實際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熱門音樂,而且在家聽不夠,還要掛在耳朵上,走到那聽到那,結果呢?本來耳鳴、重聽是老人家的專利,現在很多人很年輕就耳鳴,所以說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我們天天吃大菜,天天吃濃的味道,有時候吃酒席,這酒席上到一半,我們已經沒味口了。所謂滿漢全席,三十六道大餐,吃不上十道菜,大家已經沒有味覺了,這個舌頭上味覺沒有了,所以說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吃太多了,我們希望吃點青菜淡粥。「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我開著快車,只要沒有時速限制,在好的馬路上橫衝直撞,好快樂,好爽啊!古人是馳騁、騎馬,今人是開快車。古時候為什麼馳騁?不是打獵,就是打仗,所以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都要一些奇怪的、好的東西,好的東西得來了,把好的東西保險,保險還不夠,又怕賊闖進來,我們擱在保險箱裡,然後我們戴假首飾,真首飾都藏起來,所以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行為都有妨害。

所以我們求耳目之欲、求感官的刺激,最後我們得的是什麼?常常是災禍。不知道平淡可以免災禍,我們講究美食,大魚大肉,吃厚味,結果血管裡面油太多了。十大死亡前五、六名,都是吃出來的毛病,所以我們說病從口入,吃出很多毛病。但是大家不知道,平淡可以使我們免掉災禍。

我們總覺得平常日子沒什麼奇怪,這太平常了,這日子過得好平常,大家不知道,平常就是真樂。我們都知道李斯,他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貴為宰相,但是一步走錯,跟著趙高,順著趙高的意思把扶蘇、蒙恬殺了,立了這最笨的二世胡亥登位,最後他被趙高跟二世給殺了。從前犯罪不是一個人死,是滅九族。所以當他臨刑前,跟他兒子一起在刑場上說:「想起來,當我們父子牽著一隻狗,架著一個鷹,出東門去打獵,那時候我們父子多快樂啊!現在就求再來這麼一次都不可能了」。當他滅六國,秦始皇即位,那時候的李斯真是意氣風發,權傾天下,多不平常!但是,到他臨死時,他認為最快樂的事情是平常,平常才是真樂啊!

我們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常在「平安」中,我們過的日子,生活非常的「平淡」,我們一切的生活都非常的「平常」,這一個平安、平淡、平常就是真樂。可是,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把它當做快樂。假如我們能把這一些東西當做快樂的話,我們將永遠在快樂中。即使我們遇見了災難,遇見了不幸,我們正好能學黃念祖那樣
─
正好修行。同時,有時候順緣反而不好,逆緣反而更有幫助。為什麼在佛法裡,釋迦牟尼要在這個世上來出世?因為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天上的人假設想要成道,都要降到人間來,因為這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個不完美的世界,像我們說的,真是「十有九違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因為它不完美,所以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我們必須要忍耐,在我們忍無可忍的時候,於是我們求解救之道,於是我們開始學一學、問一問,生為什麼那麼苦?死為什麼那麼可怕?就在這中間我們求解脫。

事實上,除了平安、平淡、平常以外,還有一個使我們得快樂得的最多的,就是同喜布施。布施最重要的有三種
─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假如我們沒有錢可以布施,沒有法可以弘揚,沒有力量、沒有氣派,可以使大家無畏,但是有一樣既不費力、又不費錢、也不費精神的布施─
同喜佈施。別人一件喜事、好事、快樂的事,我們不但不嫉妒,而且和他同喜。有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們不要吝惜誇他,要真心真意的誇他,你高興他更高興。別人有了一件喜事,就和我們自己得到一樣,好高興好高興,這也是同喜布施。別人做了任何值得高興、值得慶賀,他喜歡的事情,我們都同樣的喜歡,你不是把天下的喜歡的、快樂的事情都變成自己的嗎?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多好!這個樂,得來全不費功夫,也不必花一文錢,於是大家都快樂,我們也快樂,所以這是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

我們應該非常慶幸,慶幸我們天天、時時、刻刻,過得是平安、平常、平淡的生活,即使我們生了小病,得了痛苦,好!我這時候正好修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都要受到琢磨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器皿。人生也是如此,不經過娑婆世界的苦,你得不到樂,只有大聖賢、大智慧的人,才知道怎麼樣離苦得樂。惟有知道平安就是福、平淡免災禍、平常就是真樂,能夠這樣這才能真正離苦得樂。謝謝諸位。

  • 首頁
  • 最新消息
    • 盂蘭盆地藏法會通知
    • 六祖壇經研討班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