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學會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

靜坐應有的認識

(取自第一期大方廣靜坐入門班的講解)

◎林淑貞

靜坐就是一般所說的「打坐」,打坐或靜坐,並不等於參禪,打坐者不一定懂禪,禪行者也不一定非打坐不可,這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這一點我們先要弄清楚。還有許多外教,如:道教、天主教等,以及其它提倡養生人士,也將打坐列為一個有效的修行方法,所以打坐並不是佛教的專利。

打坐是長期的訓練,不能急躁,我們所安排的課程只有三個星期六而已,剩下的水磨功夫,要靠各位在家不間斷、長期的訓練,庶幾乎可以有所成。在還沒有進入靜坐的課程與練習之前,要先「明志」,問自己為什麼要學打坐,然後瞭解修習止觀的十個次第。

明志

做任何事,我們都有一個目的。打坐也是一樣,應有一個目標。所以要學打坐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是想求神通?還是想求聰明?或是想求超勝於人,與人一爭長短?或是為了求身體健康?若是這樣發心學打坐的話,你或許會修得神通,或修得比別人強,或會慢慢健康起來,但這些結果在學佛道上還不算究竟,也不是我們要鼓勵的。

打坐與學佛的目的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求得最究竟的解脫。在打坐進步的過程中,身體會較調適,智慧會增長,這都是必然的現象,但卻不可過於執著於境界,而忘了初學打坐「究竟解脫」的明志。這是第一個要跟各位說清楚的,我們在此,希望諸位藉由打坐的訓練,往求得最究竟的解脫之路邁進,而不是在這兒,幫助各位成就其他的目的。

初心行人先明十次第

明確地瞭解自己學打坐的志向後,根據天台智者大師所著的「童蒙止觀」,尚有十個次第需要明瞭,我們選擇其中適用於「在家人」的部份,解釋如下:

一、具緣五

學打坐要先具備五種因緣,將自己作一番心理清掃調適的工作,否則不容易有成就。

持戒清淨:學打坐,至少要持五戒,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與戒酒」。「殺、盜、妄、酒」等四者,就在家居士而言,毫無疑問地,不管打不打坐,都應該戒除。但是戒除淫念淫事,對在家居士而言,比較困難。平常之時,非夫妻間之邪淫,是絕對要戒除的,在打坐修行的階段中,連夫妻之間的正淫,都應該避免,或最起碼地,要儘量減少次數,打坐才比較容易有收穫。

衣食具足:學打坐,若衣食不具足較為辛苦。這點對在美國的各位而言,不應構成任何的阻礙,但在別的地方,可能不容易滿足。

閑居靜處:學打坐,需要一個清靜的環境,這點在美國洛杉磯,居家環境清幽,庭園寬廣,人口較不密集,是一個絕大的優點。在其它的大都會中,如台北、紐約等,一大清早就嘈雜動盪,救護車、消防車、警車,常常呼嘯而過,加上小販叫賣聲、小孩追逐吵鬧聲等,都易令心神受干擾,均不適宜初學者練習打坐。若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則最好選擇清晨,在其它的人仍然酣睡未起時進行,打坐才能不受干擾。

息諸緣務:學打坐,不必要的串門子、打電話閒聊等,能避免,要儘量避免。如此一來,你的身口意才不會太過忙亂,才有可能幫助你專注。

近善知識:學打坐,要多接近善知識。除了自己孜孜不倦地練習以外,善知識若在旁,可起提攜之作用。善知識可分三種:第一種是外護善知識,他可以幫助你息除外緣,並護持你專心學佛;第二種是同行善知識,譬如說同班同學或知心好友等,可以互相學習、砥礪、研討與督促;第三種是教授善知識,他以善巧方便,傳授佛法或其它禪定的法門,來激勵、提升或幫助自己。有這樣的善知識,要多多地親近。

二、訶欲五

拒斥五欲的作用,即在使外塵不入。五欲 (色、聲、香、味、觸) 會令你受到干擾,不自覺地,心理起了染著與依戀,譬如說,美女的誘惑、糜爛的聲音、不純的香味、刺激的飲食、與煖滑的身觸等等,若不加以防避與拒斥,則對打坐會形成一種障礙。

三、棄蓋五

排棄五蓋 (貪、瞋、眠、掉悔、疑) 的作用,是使內意平息不起。「貪欲」不止的話,會產生種種煩惱擾亂,遠離清淨菩提道。「瞋念」就是惱怒,那些曾經激怒過自己的人,或激怒過自己親人的人,或讚嘆自己所討厭人物的人,平常早已忘記了,在打坐時卻會常常現起,盤繞不散。然後,不自覺地,又將多年前的惱怒,延伸至現在與將來,搞出九類之多。越搞越惱怒,結果本要求打坐要靜心,反而越來越背道而馳了。睡眠比較容易瞭解,只要夠了就好,不要太多,過多的睡眠,只是空過光陰而已。「掉悔」就是「掉舉」與「悔恨」。「掉舉」就是紛亂,坐立不安,心口不能專一,六根無法收構一處,可分為身、口、意三種。「身掉舉」就是身體在不知不覺的下意識中,會反射性地不斷重複某一動作。「口掉舉」指的是,有自言自語的習慣或喜歡搶白,嚴重一點的,或言語雜亂不斷,無法停止。「意掉舉」就是念頭不止,隨情放逸,一波接一波。「悔恨」就是後悔過去的行為,而活在過去的陰影或哀傷裡,無法自拔。

「疑」就是懷疑,有三種。如:懷疑自己,想自己非大根器之人,有太多的劣根性,打坐學佛也許不太適合自己。如此妄自菲薄,於事無益。其實每個人的宿緣未知,不必如此懷疑自己。第二個就是懷疑別人,在這裡,特別指的是懷疑老師,以外觀或衣著去評斷老師,而產生不信任的感覺,這樣是無法從老師身上學得任何好處的。第三個是懷疑佛法,信心不夠,總懷疑這樣修下去,到底在幹什麼,是否真能開悟,或生淨土。這三種懷疑,對打坐是絕對的障礙。

四、調和五

調適自己的身心以便利打坐,就如彈琴前先調弦,拉坏前先和土,或做麵包前先和麵粉一樣。食則不饑不飽:吃東西一定要注意調和,過饑則慌,過飽則昏,都要避免。不乾淨的食物,就算是再滋補或美味,也要避免。

睡眠不節不恣:睡眠要適中調和,過多,則心思昏暗,過少,則身體虧損,精神不繼。對一般人而言,都是睡得太多,於打坐來說,無所助益。

調身不寬不急:身體與行動要調和,宜不急不緩,不疾不徐,慢慢地,有調不紊,切忌冒冒失失,氣急敗壞。

調息不澀不滑:氣息要能調和至不澀、不滑、綿綿密密。息有數種,第一為風息,即氣息呼響渾濁;第二為喘息,即氣息滯怠不通;第三為粗息,即氣息粗重。

調心不沉不浮:心念要能調和至平和適中,心若沉,則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此時應將念頭繫於鼻端;心浮,則身體浮動,心念漂蕩,此時宜將念頭繫於臍下。

以上四個次第屬於準備的層面,有清除作用,以下的兩個次第就進入比較積極,有催促、勉勵、策動自己的意味。

五、方便行五

打坐時,可依賴五種方便行 (欲、進、念、慧、一心),來達到打坐入定的目地。「欲」者,就是自願、自樂,有強烈的欲望,想將它做好。「進」者,也就是精進,夙夜匪懈,繼續不斷地,一有空,想到就做。「念」者,念茲在茲,要有一種念頭,認知禪定的可貴,是啟發我們智慧的道路,同時要灌輸自己,自利或利他,是絕對少不了這一種習定的力量,就這樣一刻都不放鬆地,催眠似地給自己建立這個念頭。「慧」者,巧慧也,當我們在生活上遇有逆緣時,要曉得用智慧去分析與消轉。逆緣若能消轉,則變為逆增上緣,才不至於障礙我們的定力。譬如說,一開始打坐,隔壁就噪音大作,或電話來了,或小孩電視開得太響,這時你若動怒或躁厭,就沒有辦法靜下來,繼續坐下去。還不如隨他去,仍舊維持平穩之心,不起瞋念,慢慢地,聲音也就不會那麼地擾人了。「一心」者,不三心二意,要有耐心與信心,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慢慢進入狀況。

六、正修行二

打坐習定有兩個方法:

坐中修:在特定的地點,以固定的姿勢與方法靜坐,像我們在此盤腿、數息,就是一種坐中修。這是一種起步,大部份的人都從這裡入手。

歷緣對境修止觀:當「坐中修」做得純熟後,可以不再拘形式,坐在固定的地方,或採取特定的方法,而是面對六緣與六境,不斷地觀察與審視,而逐漸進入定境的方法。也就是說,對任何一件事,隨時觀想其用心,檢視到底是煩惱、欲望驅使自己去作,還是因為有利於成就佛道而去作。六緣者,包括行、住、坐、臥、作作、與言語。六境就是相對著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所起的六塵或六境 (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歷緣對境修止觀」,主要是使心念不致因外境而起伏,順情時,勿執著,逆情時,勿瞋恨,如此對修定方有助益。

七、善根發

如果依照以上所述四種較消極、兩種較積極的方法,誠懇地去做,就會有四種現象顯現出來。第一個現象,就是善根發,可分為外、內兩種。

外善根發相:內心自然呈現法喜,樂意去布施、持戒、孝順、與供養三寶;

內善根發相:雖然修行方法不同,內善根發相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內心自然清清楚楚,思念也與佛道隱然相合。大致來說,會有五種內善根發相:
一、不淨觀善根發相 (修不淨觀或因緣觀行人,因觀身不淨而悟無常);
二、慈心觀善根發相(修慈悲觀行人,自然流露慈悲心懷);
三、因緣觀善根發相 (觀十二因緣,了悟三世因緣,而破我執);
四、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念佛行人,因念佛生定,致使心生慈悲與智慧);以及
五、我們在此的習練方法所引發的息道善根發相。亦即是利用數息的方法,慢慢地,意念集中,妄念止息,身心泯然、空寂,而且於定中,不見有身心相貌,經歷覺身八觸 (痛、癢、冷、煖、輕、重、澀、滑) 的感覺,但是我們不應執著於感覺或生起幻境,一切都是必經之路,不需害怕,也不要宣揚。再繼續下去,則會發生隨息特勝善根發相,就有如開倉見豆,對自己的五臟六腑,會看得了了分明,但不要驚恐,以為打坐出了毛病,這些都是正常狀況。也不要沾沾自喜,一切都才剛剛上路,離預期的目標尚遠,只管繼續打坐下去。

有了「內善根發相」,分別真偽的能力自然而然地生起,此時才能辨別真正的禪發相,一片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出入自在。同時對諸邪偽 (自心昏闇、覆蔽,糊塗不開,或時起諸惡覺,或歡喜躁動,憂愁悲思,大樂昏醉等等) 自然有所警覺,而不生一念愛著之心。

八、覺知魔事

我們在善根發後,智慧、慈悲心生起,以及分辨真偽的能力大大增強,於是對魔事自然地有所覺知。魔者,「魔羅」(MARA)也。魔會殺奪行人功德之財,或殺奪行人智慧之命,使得我們不停地在生死裡流轉。一般可分為煩惱魔、陰魔、死魔、與鬼神魔四種。前三者與打坐關係不大,暫時不談。第四個鬼神魔在定中時常出現,可分為精魅、惡夜剎鬼、與魔惱等三種。精魅者,通常為山林磷石由於幽魂精怪的附著而產生生命。惡夜煞鬼者,在黑夜飄蕩的陰魂野鬼等。魔惱者,鬼怪順變,使行人於定中,見佛、見美女、或見惱恨的景象等,而導致心內起愛染或憎恨心。若執著於這些魔境,而不知自拔,則前功盡棄。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置之不理,只管打坐,才能突破魔境,進入定境。

九、治病

第三個現象就是引發自身的潛能,能替自己治療某些病痛。病大約可分三種,四大五臟增損病 (對治之法,修行人以止觀,普通人以金石草木醫療) ,鬼神所作得病 (對治之法,修行人以勇猛精進加以咒力對治,普通人則束手無策,或四處求神問卦) ,與業報病 (對治之法,修行人以修福懺悔,普通人則歸之命運) 。

十、證果

第四個現象即是證果。經歷了以上九種次第後,逐漸由假入空,從名相的虛假中解脫出來,了悟空性。然後由空入假,不再執著於空性,而趨中道。

以上「童蒙止觀」概述結束。

打坐應注意事項

打坐時先調身心,再調姿勢,然後數息入定。

一、力求身心安適

無論在何處打坐,要注意不要坐在風口上。適當的通風是需要的,但不要太近窗戶,最好將膝蓋用毯子蓋上,同時肩膀也要蓋住,尤其是在清晨或深夜,或非常寒冷或溼氣重的天氣裏打坐。背後最好無通道,或遠離人來人往的吵雜處,以免受到干擾。衣著要寬鬆,不要有任何的束縛。

在地板或石土上打坐,若太冰涼的話,要以一隔絕物墊在坐墊下,大墊上再加小墊,以防止涼氣入侵。墊子宜用通風、柔軟的材料,如鴨絨、棉絮等,作為填塞物。墊子適宜的高度因人而異,後面要比前面高,通常為四英吋差別。

任何時間均可打坐,但要注意,胃不可過飽,宜留個四分之一的空間。精神不可太過疲倦,想睡的話,不如睡醒了再坐,效果反而較好。心若太紛亂,先念佛或持咒,注意聽自己的念佛或誦咒聲,逐漸伏心後,再慢慢坐下,慢慢盤腿。切忌匆匆入坐,心浮氣躁,反而會有反效果。未坐之前與打坐之後,腳腿的三個關節處 (骨盤與腿銜接處、膝蓋、與腳踝) 要先按摩一下,令其柔軟,尤其是年歲較大的人,更要注意。

打坐時,不管任何的干擾,如電話、門鈴、兒啼等,都要慢慢地迴應,不可冒然起身,非常容易傷害筋骨。若腿太麻或痛,不要勉強,先暫停下,放腿、按摩、再站起、揉一揉關節,調整坐墊,讓腳腿恢復知覺後再坐。平常不打坐,若手無所用,譬如:看電視、看書時,手宜握金剛拳 (以拇指按住無名指根處穴道後握拳) 。

二、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毘盧遮那七支坐法是一種非常通俗、有效的打坐姿勢法,基本來說,有七點要注意的:

盤腿:雙盤、半盤或散盤均可,右腳在上;

雙手:左右手拇指相碰,右手在內;

坐姿:脊椎宜筆直,肩膀微提與後傾,使脖子、脊椎與腰成一直線;

頭部:腰、脊椎與脖子直線頂端之頭部略向前傾;

眼睛:半開,垂視前方地上,不要閉上,以防睡著;

嘴巴:合緊,舌頭平放,坐定後自然會頂住上顎;

下巴:內收,胸勿凸出,以免氣悶胸口。

坐時,身體要力求放鬆、自然,不要過分壓抑或勉強,心才能靜得下來。開始數息後,才不會坐得不安。

三、 老實數息

「訓心」方法各家不同,在此採用的是「數息」,而各家數息方法也不同。我們的方法是,以鼻子呼吸,納氣入丹田 (臍下三指處)。共分三個階段,以三週來進行練習:

第一週:呼氣時,觀想氣呼出時,成一白霧狀態,緩緩落向前方,同時默數「一」;吸氣時,慢慢將白霧收回,沉入丹田,同時默數「二」;如此來回地數息,所有念頭集中在呼吸上,數到「二十一」,休息一兩分鐘,再重頭開始。如此反覆練習,每天做一些時候,逐漸加長;

第二週:同樣的方法練習呼吸,同時觀想白霧進出,但不再數息「二十一」,只注意進出呼吸,反覆數息,重覆默念「一」、「二」;

第三週:同樣的方法,但不再數息,只觀想,同時使氣息綿綿密密,悠悠長長。

若逐漸進展到了第三週,卻時進時退,心頭仍煩躁,則需回頭,以第一週的方法,重頭再來,直到心念可完全集中在呼吸上為止。我們要求參予的學員,不斷地以這種方法練習,同時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再回來一次,作一次檢查與調整進度,我們可解答諸位打坐的問題或解決修行時的疑惑。

迴向

我們學佛、學打坐,雖是為了自己求得最究竟的解脫,但是,度脫眾生出離煩惱與痛苦的慈悲心與宏願,卻不能一時或忘。因此,每次打坐之後,記得迴向眾生:

願以此功德    一切皆迴向
無量無邊際    三世諸有情
於心得平等    於意漸調柔
於念得專一    善入於諸定
正慧相應起    法法見無生
修行無所行    一味解脫門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大乘起信論講解
    • 精美經典結緣
    • 楊式太極拳養生班
    • 『紅塵自在』文字版將陸續刊出
    • 周六共修
    • 月共修
    • 阿彌陀佛聖像結緣
    • 會友通訊資料更新
  • 佛法教學
    • 佛學課程 >
      • 地藏經講解 >
        • 地藏經講解 P2
        • 地藏經講解 P3
        • 地藏經講解 P4
        • 地藏經講解 P5
        • 地藏經講解 P6
      • 華嚴金師子章講義
      • 六祖壇經研討
    • 專題演講
    • 共修課程
    • 佛法討論區
  • 佛法人間
    • 方廣言
    • 法語天地
    • 健康園地
    • 紅塵自在 >
      • 自在需要智慧
      • 佛陀證悟過程的啟示
      • 佛教的宗教特質
      • 「信佛教」重在理信
      • 智慧的修學(一)
      • 智慧的修學(二)
      • 智慧的修學(三)
      • 智慧的修學(四)
      • 甚麼是「佛」
      • 什麼是菩薩?
      • 介紹觀音菩薩
      • 介紹地藏菩薩(一)
      • 介紹地藏菩薩(二)
      • 介紹地藏菩薩(三)
  • 紅塵自在- 廣播節目
    • 紅塵自在 P1
    • 紅塵自在 P2
    • 紅塵自在 P3
    • 紅塵自在 P4
    • 紅塵自在 P5
    • 紅塵自在 P6
  • 會友專區
  • 出版
    • 書籍
    • 大方廣學刊
    • 教學光碟
    • 修行光碟
    • 訂購辦法
  • 文物結緣
    • 經典、書籍
    • 圖像、書法
    • 學刊
    • 索取辦法
  • 連絡本會
    • 本會地址
    • 我要成為大方廣會友
    • 我要贊助大方廣
  • 關於本會
    • 學會理念
    • 何為大方廣
    • 創辦人簡介